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梁滩河流域污染原因分析及改善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众多污染因素中,农业非点源污染比重最大,其次是工业点源污染,城镇化集中生活污水的影响相对较小.结合流域实际情况,提出畜禽代谢产物资源化利用、兴修污水处理厂、建造人工湿地和修筑稳定塘等改善措施,为改善梁滩河流域污染现状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华东交通大学校园内的“九曲湖”污染及污染源监测分析和环境容量评价,提出“九曲湖”已受到严重污染,水质属劣V类。生活污水对“九曲湖”的污染已大大超过“九曲湖”的环境容量,对生活污水的截流是改善湖水水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正>1月29日上午,省长朱小丹率有关部门负责人到汕头市,实地调研、现场办公,部署今年练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强调要加快推进练江综合整治。副省长许瑞生参加调研。朱小丹实地察看了练江汕头市和揭阳市交接断面污染情况、练江主河道水质情况,考察了英群染整厂、峡山污水处理厂。朱小丹十分关心环保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进度,一路上仔细询问有关项目规划设计、动工时间、建设周期、资金落实  相似文献   

4.
梁滩河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化学及硝酸盐污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水化学分析技术测定了三峡库区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梁滩河地表水和地下水水体的水化学和硝酸盐氮污染水平。结果表明:自流域中上游,地表水体均受到了污染,并且向下游呈现出污染加重的趋势;在流域上游和中上游,地下水体受地表水体的影响,呈现出严重的污染,上游地下水硝酸盐氮污染呈现出超标趋势。受河水下渗的影响,梁滩河流域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氮浓度自上游而下至中游呈现出急剧升高的趋势,上游和中游区域之间的地下水的硝酸盐浓度超过了10 mg/L的标准,而向流域下游和河口处呈现出浓度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高峰 《交通与运输》2012,28(6):51-51
2012年发生在广西龙江河的镉污染事件,揪紧了国人的心。由于龙江河位于珠江水系西江左岸重要支流柳江的上游,柳江进入到下游后会与多条流量很大的江河交汇,进入广东省。倘若污染团进入广东水域,这起污染事件将会演变成一起重大的跨流域污染事件。笔者认为,要想真正架构起跨流域防污、治污的常态机制,欧洲莱茵河的跨流域治理模式,有3条经验值得借鉴,作为我们学习的模板。其一,制定了畅通无阻的跨流域协调机制。莱茵河流域的9个国家,制  相似文献   

6.
从水质水量联合角度评价鉴江流域可用水资源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介绍满足流域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的可用水资源量联合评价方法。该方法通过水量平衡和污染物质的质量平衡原理,建立单元系统的水量水质模型,依据水质水量资料确定模型参数;然后利用模型推求单元系统的可用水资源量;最后推广应用到河流多区段系统。将该评价方法应用到广东鉴江流域,计算该流域的可用水资源量。结果表明,可用水资源量与水质污染现状、水功能区的水质目标、河道生态需水量等有关。  相似文献   

7.
从水质水量联合角度评价鉴江流域可用水资源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介绍满足流域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的可用水资源量联合评价方法。该方法通过水量平衡和污染物质的质量平衡原理,建立单元系统的水量水质模型,依据水质水量资料确定模型参数;然后利用模型推求单元系统的可用水资源量;最后推广应用到河流多区段系统。将该评价方法应用到广东鉴江流域,计算该流域的可用水资源量。结果表明,可用水资源量与水质污染现状、水功能区的水质目标、河道生态需水量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化粪池污水处理能力研究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西北地区典型城市兰州市某居民区化粪池的调查,分析了生活污水通过化粪池后水质的变化及其对各污染指标的去除率.结果表明,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CODCr、BODs、总氮、总磷、动植物油浓度均有降低,年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3.6%,51.1%,64.3%,68.2%,75.6%.污水的可生化性有明显提高.研究结果对于全面评价化粪池的功能特征,进而为化粪池的取舍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驻马店地区河水污染的实际状况,针对河水污染对桥梁混凝土基桩的腐蚀问题,分析了污水腐蚀混凝土基桩的原因,提出了三种新建桥梁的防腐治理方案及对已腐蚀基桩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资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重以及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中国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以岷江流域为例,从水资源的水量、水质及其生态环境安全等方面,探讨流域水资源安全问题.研究表明,随着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岷江流域水资源安全及其生态环境受到威胁,表现为:①水量减少.岷江流量明显减少,70~80年代与30~40年代相比,年均径流量减少9.5%,地下水资源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10m左右.洪旱灾害更加频繁.②岷江水污染呈加重趋势.岷江高场站的综合污染指数由1996年的0.21增加为2000年的0.34,水质级别由“较清洁”变为“轻污染”.③生态环境恶化.岷江上游森林面积减少和干旱河谷扩大,水土流失也有加剧的趋势.针对这些变化,要保障流域水资源及其生态环境安全有必要采取下列对策:即必须树立可持续利用的观念;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前提,推进水利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建立水资源保护区,防治水污染.  相似文献   

11.
高分子多糖如壳聚糖、果胶、淀粉、纤维素等因本身结构的特殊性和分子内活性基团的多样性,以及具备来源丰富、价格低廉、无毒、易于生物降解、无二次污染等多种优点,在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去除方面受到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是环境友好型且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水处理剂.因此对其进行物理和化学改性来提高去除效率和扩大应用范围成为必要手段.综述国内外对壳聚糖、果胶、淀粉、纤维素四种高分子多糖的改性方法,评述其改性产物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和作用机理,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中值得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大型建设项目施工营地污水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型桥梁建设项目施工营地污水水量波动大,污染物含量高,不经处理直接排放的污水会造成周边水环境的严重破坏;目前施工营地污水处理设施以化粪池初级处理工艺为主,处理效果较好的传统好氧处理工艺较难推广,为此文章结合崇启大桥项目环境管理经验,从制度保护、技术支持和运行监管3方面对污水的治理方向进行探讨,实践证明3项措施的实施可以降低施工期间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高速公路施工各个阶段及不同工程组成内容可能产生的污染源进行系统调查,并按照环境要素分析了施工期污染源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主要论述土壤污染产生的根源,分析土壤污染给植物等产生的危害,以及对土壤的污染治理应采取的措施。使土壤得到净化,减少对园林植物危害作用。  相似文献   

15.
赣江下游地区各类非点源污染源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利用输出系数模型估算了2006-2009年赣江下游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及各类非点源污染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畜禽养殖、农业人口和耕地是赣江下游地区非点源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在TN贡献率方面畜禽养殖>耕地>农业人口,在TP贡献率方面畜禽养殖>农业人口>耕地。针对估算结果,分析了赣江下游地区畜禽养殖、农业人口和耕地形成非点源污染流失的原因,并据此提出建造化粪池等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和人工湿地等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流域事故性污染源监测资源的最优分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监测资源,应用最优搜索理论,针对常规污染因子型流域突发性污染事故,给出了探测函数为指数形式时流域事故污染源的最优搜索模型和搜索资源最优配置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可以在搜索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优化监测资源的分配方案,使成功探测到事故性污染源的概率最大.为了证明该方法的正确性,给出了1个算例.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船舶运输过程中石油污染来源的分析,结合行业特点,阐述了针对油污染的预防措施,同时从航运业角度提出了含油废水的处理和船舶溢油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北京、上海、杭州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城市功能、发展阶段不尽相同,交通结构和交通政策各有差异,但数据反映的交通对PM2.5的贡献度相当,背后原因值得探究。从PM2.5源解析结构和交通自身影响两个环节入手,对其内部机理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就源解析结构而言,三城市在区域输送、本地源排放中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等均有较大差异。就交通自身影响而言,北京、杭州过境道路交通影响较大,而上海的交通污染贡献还包括远洋船舶。因此,三城市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度存在差异,建议北京PM2.5的治理关注区域、燃煤和过境车辆要素,上海关注工业、船舶污染,杭州关注工业、燃煤、扬尘等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控制机动车污染,减轻雾霾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威胁,亟须利用有效的财政税收政策手段,控制交通污染。首先阐述城市交通与大气污染的关系,用数据说明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且其作为移动污染源,对居民生活造成的影响更为直接。然后通过分析现行机动车税费政策,指出现有政策在重型车调控、成品油税率、车船税以及新能源汽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扩大现行汽车消费税征收范围、加大成品油消费税补贴、改革车船税、加大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等建议,加强对交通污染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