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辣椒青枯假单胞菌在PDA上能影响木霉生防菌和尖孢镰刀菌的菌丝生长和木霉菌产孢,并在洋菜膜上影响辣椒根际和根外木霉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和芽管伸长及辣椒根际和根外土中尖孢镰刀菌的厚垣孢子萌发。当在土壤中接种一定量的木霉菌、尖孢镰刀菌和青枯假单胞菌时,盆栽8d后,随着根际木霉生防菌量的增加根际尖孢镰刀菌的种群数量明显降低,青枯假单胞菌的种群数量变化不大;当根际尖孢镰刀菌种群数量增加时,根际木霉菌的种群数量略有上升,青枯假单胞菌的种群数量略微下降;根际青枯假单胞菌的数量增加时,对根际木霉的种群数量的影响不明显,但尖孢镰刀菌的种群数量略为下降。木霉菌在粘壤土、菜园土和潮沙泥中根际竞争定殖较黄壤中好,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对根际木霉菌种群数量的影响较尖孢镰刀菌和青枯假单胞菌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2.
玉米茎腐病优质致病菌在土壤中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次生根和水稻茎秆切段测定玉米茎腐病两种优势致病菌,禾谷镰刀菌和瓜果腐霉菌的竞争性腐生定殖能力。结果表明,两种病菌定殖速度没有明显区别,但等量混合接入灭菌土经过充分作用后,瓜果腐霉菌腐生定殖能力迅速下降,而禾谷镰刀菌则有所提高,说明两种菌在土壤中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植物病害生防菌在植物根际土壤中的定殖情况是影响其发挥生防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由核桃炭疽病菌引起的核桃炭疽病对云南省核桃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危害,已成为该省核桃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前期,通过对大理州漾濞县光明村核桃根际土壤生防菌的筛选工作,获得了具有重要生防潜力的钩状木霉YB-4-15和枯草芽孢杆菌yb33。为了推广上述生防菌株,需首先明确上述菌株在核桃根际土中的定殖情况。  方法  本研究利用不同浓度钩状木霉孢子悬浮液对无菌的核桃根际土壤进行处理,采用定期测定根际土壤中上述生防菌的定殖量。  结果  通过长达一个月的定殖试验,发现钩状木霉在土壤中定殖后的最大量为5 × 104 cfu/g,最小为2 × 104 cfu/g;同时,利用抗利福平枯草芽孢杆菌yb33-Rif在无菌土壤中定殖的最大量为1.08 × 108 cfu/g,最小为7.07 × 106 cfu/g,而在核桃根际土壤中的定殖能力明显低于无菌土,其最大量为7.53 × 106 cfu/g,最小为1.03 × 106 cfu/g。利用上述生防菌钩状木霉YB-4-15孢子和枯草芽孢杆菌yb33菌体浇灌在核桃、桂花、香樟以及石楠等不同根际土壤试验,发现二者在核桃根际土壤中定殖良好。  结论  该研究为这两株生防菌的田间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木霉生防菌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与互作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将广谱拮抗木霉生防菌株(Trichoderma harzianum)引进辣椒根际,分析其对根际微生物区系和种群数量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根际微生物与木霉菌和病原尖孢镰刀菌、青枯假单胞菌的互作。研究结果证实,木霉生防菌对辣椒根际大多数真菌种有抑制作用或重寄生作用,或两种作用皆有,并主要引起真菌种群数量的减少和区系组成变化,对数量占绝对优势的细菌和放线菌的种群数量和区系的影响不大。在辣椒根际木霉生防菌主要受放线菌和少数真菌和细菌种的抑制,这些对木霉菌有抑制作用的微生物种绝大多数也能抑制病原尖孢镰刀菌和青枯假单胞菌。多数根际优势细菌种对木霉产孢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以上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木霉生防菌株的根际竞争定殖机理和对土壤生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平板混合培养试验和浸种、根灌浅黄隐球酵母菌(Papiliotrema flavescens)温室盆栽试验,研究其在小麦苗期的定殖特征及对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在平板混合试验中,浅黄隐球酵母菌对禾谷镰刀菌的抑菌效果显著,抑菌率达84.1%;2)盆栽试验中,浅黄隐球酵母菌的定殖数量随时间推移呈减少趋势,浸种和灌根处理定殖数量均表现为叶鞘叶。与浅黄隐球酵母菌浸种处理相比,根灌浅黄隐球酵母菌处理的叶鞘浅黄隐球酵母菌定殖数量显著增加,并在接种后14d达到最大;3)盆栽试验中,根灌浅黄隐球酵母菌对禾谷镰刀菌的相对防效为22.7%,对假禾谷镰刀菌的相对防效为25.3%,均显著高于根灌生理盐水处理(P0.05),对小麦株高无影响。本研究表明通过根灌浅黄隐球酵母菌可以在小麦苗期实现定殖,并且对小麦苗期茎基腐病有一定防效。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三七根际具有拮抗促生活性的耐皂苷木霉菌,通过收集一年生健康三七根际土壤进行木霉菌株的分离,并测定三七根系分泌物对木霉菌孢子萌发的影响以及皂苷对木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筛选获得耐皂苷的菌株,进一步对其分类鉴定后进行拮抗根腐病病原菌活性测定以及盆栽促生效果、根际定殖能力及其对连作障碍缓解效果的评价。结果表明:试验共分离到6株木霉菌株,其中2株对三七根系分泌物敏感性较低,经过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比对鉴定为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T3和渐绿木霉(T. viridescens)T20。T3和T20菌株对三七主要根腐病病原菌恶疫霉菌(Phytophthora cactorum)、毁灭柱孢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和雪腐镰刀菌(Monographella cucumerina)均具有较强的拮抗效果,对恶疫霉菌抑制率分别可达到61.76%和70.59%;T3和T20菌株能促进三七植株的生长,将其接种于三七连作土中,在接种20 d后能够在根际较好的定殖,增加三七植株的存苗率,降低根腐病发病率。该研究结果为缓解三七连作障碍提供了重要的生防菌资源。  相似文献   

7.
粉蕉种植土镰刀菌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PPA培养基对粉蕉不同生长周期根际土壤中镰刀菌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分离的菌株进行描述与鉴定,并分析粉蕉不同生长周期根际土壤中镰刀菌群落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粉蕉不同生长期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出31株镰刀菌,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31株镰刀菌分属于茄病镰刀菌(Fus arium solani)、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和串珠镰刀菌(Gibberella moniliformis).随着粉蕉生长,粉蕉根际土壤中可分离的镰刀菌种类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菌株种类逐渐稳定.在生殖生长期,由于受到枯萎病病原菌的影响,土壤中镰刀菌种类产生显著变化,菌株种类数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8.
研究人参内生菌B69菌株在人参根、茎、叶及其根际土壤中的定殖规律,以及B69菌株对人参根腐病的防效,以期为新型人参根腐病生防制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抗生素标记法,筛选出最佳标记菌株;采用盆栽和田间试验测定自然土与无菌土处理下B69菌株在人参植株内和根际土壤中的定殖能力。结果表明,标记菌株与未标记菌株在形态特征、拮抗能力、防病效果等方面无显著差异;B69菌株能够高效定殖在人参根部;B69菌株对人参根腐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处理后的病情指数为25.41,对根腐病的相对防效为58.56%。说明B69菌株是有防治人参根腐病潜力的生防菌。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多年种植的大田土壤中分离出一株拮抗番茄枯萎病菌的细菌S-13,对其进行初步鉴定,并测定其定殖能力和防治效果.[方法]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初步鉴定菌株种属,利用该菌株的耐受300μg/mL抗利福平的突变菌株,采用盆栽试验和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方法,分别测定拮抗菌S-13突变菌株对番茄枯萎病的盆栽防治效果、定殖能力以及对其根际土壤菌群的影响.[结果]S-13菌株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属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GU323369.1)的近似种.盆栽试验表明:灌根组和喷施组在45 d内对番茄枯萎病的发生均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对番茄枯萎病的防效达100;和93;.拮抗菌接种后7、25和45 d的分离培养表明:拮抗菌S-13能够在番茄根际土壤、根、茎、叶中定殖,土壤和根中的定殖数量较高,到第45 d达1.6×105 cfu/g根际土壤和6.6×104 cfu/g鲜根重,但在茎和叶中的定殖并不稳定,到45 d时只在灌根组的叶中检测到有生长为4×102 cfu/g鲜叶重.同时DGGE分析表明S-13在分离土壤是优势菌之一,在接种的第25 d土壤中细菌多样性降低,但在45 d检测时对土壤中细菌的影响逐渐减小,逐步形成一个具有拮抗细菌存在的、稳定的细菌群落结构.[结论]番茄枯萎病菌拮抗菌S-13能够在番茄根际土壤、根、茎、叶中定殖,土壤和根中的定殖数量较高,能够抑制番茄枯萎病的发生及扩散,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为进一步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也为番茄枯萎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防风根际土中分离筛选出对防风枯萎病具有较强防治效果的生防真菌。【方法】采用对峙培养法从根际土壤中筛选出1株可拮抗尖孢镰刀菌的真菌菌株MR-97,并测定其抑菌谱;根据真菌菌落特征、显微特征,结合ITS序列分析等方法对拮抗菌株进行鉴定;通过显微观察MR-97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抗生素标记法测定拮抗菌株在土壤中的定殖能力;进行田间盆栽试验,检验MR-97对防风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本研究筛选出1株对尖孢镰刀菌抑菌效果为64.44%的拮抗菌株MR-97,其对木贼镰刀菌、灰葡萄孢等8种常见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效果,经鉴定菌株MR-97为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MR-97与尖孢镰刀菌对峙培养可使病原菌菌丝产生膨大、畸形、菌丝破损、内含物凝集等现象;在土壤中具有良好的定殖效果,土壤含菌量最高为9.8×106 CFU/g。盆栽试验中,MR-97对防风枯萎病防效为67.86%,防治效果较好。【结论】土曲霉MR-97可有效抑制尖孢镰刀菌等多种病原菌菌丝生长,可在土壤中较快定殖并发挥生防效力。作为优质的生防菌源,MR-97具有一定的开发应...  相似文献   

11.
王淑芳  马桂珍  暴增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3886-13886,13892
采用室内盆栽试验,调整土壤pH值,播种黄瓜种子,一叶期灌根接种海洋生防菌L1-9发酵菌液.每隔3d,采集黄瓜根际土壤,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计数回收的L1-9菌落数量,分析pH值对L1-9菌株定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pH对生防菌L1-9定殖有显著影响,当pH为7.0时定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生防细菌B1619对番茄枯萎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分离鉴定了江苏省铜山、溱潼和沭阳3个番茄种植基地枯萎病菌的种类,检测了番茄全生育期土壤中枯萎病菌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枯萎病菌分别属于镰刀菌属的3个种,它们出现的平均频率分别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为74.5%;茄病镰刀菌F.solani为21.3;轮枝镰刀菌F.verticillioides为4.2%。尖孢镰刀菌是引起番茄枯萎病的优势种群。3个番茄种植基地番茄全生育期枯萎病菌种群数量消长规律基本一致,番茄枯萎病菌数量在番茄定殖后迅速繁殖,盛果期达到最大值,采收后数量开始下降。在番茄定植时用生防菌B1619处理土壤后,枯萎病菌的数量明显比未处理过的对照低,在盛果期枯萎病菌的种群数量平均下降了43%,说明生防菌B1619对番茄枯萎病菌的生长繁殖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3个番茄种植基地开展了生防菌B1619防控番茄枯萎病田间试验示范,结果显示,用生防菌B1619处理土壤后,铜山基地的番茄枯萎病发病率为1.5%(对照17.8%);溱潼基地没有发病;沭阳基地的发病率为0.1%(对照52.3%)。生防菌B1619具有开发成防治设施茄科蔬菜枯萎病生物杀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病健人参根际土壤真菌种类及数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慧瑛  吕国忠  孙晓东  赵志慧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279-8279,8291
[目的]深入了解人参根际土壤中的病原真菌种类及其分布规律,分离获得有益真菌种类资源,为人参土传病害防治提供生防菌资源。[方法]统计健康人参植株与根腐病人参植株根际土壤中的真菌种类及数量并分析其变化情况。[结果]各地区人参根际土壤中的真菌种类不完全一致,分离出了18个属的52种真菌。青霉、曲霉是土壤中的常见真菌,镰刀菌Fusarium、柱孢菌Cylindrocarpon是部分人参根腐病的病原菌。[结论]根腐病人参根际土壤中的病原菌(镰刀菌、柱孢菌)及拮抗菌(粘帚霉、枝顶孢)种类和数量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4.
花椒根腐病生防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及定殖和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花椒根腐病生防芽孢杆菌进行分离、筛选、定殖和防效评价,为开发高效、稳定、持久的生物农药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方法】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分离健康花椒根际土中的芽孢杆菌,利用点菌法和打孔法2次筛选拮抗效果最佳的芽孢杆菌,根据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试验对其进行初步鉴定,并测定其对1年生花椒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用链霉素标记拮抗芽孢杆菌,并检测该菌在花椒根际及根内土壤中的定殖动态,以此为基础,运用灌根法对花椒根腐病进行预防和治疗处理,计算发病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结果】在分离获得的20株芽孢杆菌中,编号为B3的菌株拮抗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达26.0mm,高温处理后仍具有活性,初步确定其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花椒根腐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随B3菌株发酵液稀释倍数增加而增加,B3发酵液原液至稀释200倍以下防治效果显著。定殖动态试验结果表明,无论病原菌存在与否,抗300μg/mL链霉素的突变菌株均能在根际土壤和根内定殖,但根际土菌量大于根内,且早于根内达到峰值,随接种时间延长,定殖量下降并维持稳定。田间试验中,突变菌株B3无论预防还是治疗试验,均能发挥很好的效果,并优于原始菌株和化学农药双效灵。【结论】菌株B3能在花椒根际和根内很好地定殖、排挤病原物,具有对花椒根腐病进行生物防治的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豌豆根腐病病原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福建省漳洲、福州等地豌豆不同生育期的根腐病原进行调查,基本明确了福建豌豆根腐病的病原。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福建省豌豆根腐病主要是由茄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ehlesht.)、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tihn)、终极腐霉(Pythium ultinum Trow.)、根腐丝囊霉(Aphanomyces euteiches Drechs.)、根串珠霉[Thielaviopsis basicola(Berk.et Br.)Ferr.]和一种未鉴定镰刀菌(Fusarium spp.)等复合侵染引起的;致病性试验表明,茄镰刀菌和根腐丝囊霉对豌豆具有较强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16.
采用土壤稀释分离法与平板计数法测定内生木霉P3.9菌株在枇杷根际土壤中的种群密度,跟踪测试90 d内其在枇杷根际土壤中的定殖动态,结果表明,P3.9菌株在枇杷根际土壤中的定殖过程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前25 d内,菌株相对含量以10 d为1个周期呈增减增减变化趋势,且于10 d时达到最大值,为9.52×10~5 CFU/g,该时期木霉P3.9菌株在根际土壤中快速适应并定殖存活;25~65 d期间,P3.9菌株相对含量的变化周期延长至20 d,也呈增减增减变化趋势,且波动幅度较5~25 d期间小,该时期木霉能够相对稳定地定殖存活于根际土壤中;65~90 d期间,P3.9菌株相对含量在65~75 d期间出现小幅度增加后呈近直线状下降态势;5~75 d期间,P3.9菌株相对含量维持在10~5 CFU/g水平上,且75 d时较接种量只下降1个数量级,说明木霉P3.9菌株在枇杷根际土壤中的持效期可达75 d。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连作及其与根腐病感染对烟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为连作土壤微生态环境定向调控和根腐病精准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分别选取连作2,4和8年烟田健株(依次记为HT2、HT4、HT8)和根腐病感病烟株(依次记为ST2、ST4、ST8)根际土壤,以同区域撂荒2年以上耕层土壤为对照(CK),测定不同处理土壤理化性质,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连作年限烟田健株和病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差异,并基于冗余分析探讨了土壤化学性质与真菌群落分布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CK)相比,连作和感病降低了烟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健株根际土壤真菌优势菌群累积相对丰度总和小于病株。属水平上,连作2年和4年烟田健株和病株根际土壤镰刀菌属(Fusarium)相对丰度增幅为81.3%~665.1%,随连作年限的延长,健株和病株根际土壤淡紫紫孢菌属(Purpureocillium)相对丰度降幅为295.2%~1 387.1%;种水平上,健株和病株根际土壤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相对丰度增幅为88.5%~844.3%。土壤指示物种相对丰度随连作年限的延长而降低。土壤化学性质与真菌群落丰度密切关联,其中pH值和速效钾含量是影响连作和感病烟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的核心环境因子。【结论】连作和感病降低了烟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及有益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但提高了病原菌的相对丰度,茄腐镰刀菌可能是引起试验烟株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8.
玉米青枯病生防细菌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自然界分离到细菌菌株1 193株,通过对峙培养筛选出5株对玉米青枯病病原菌(禾谷镰刀菌、禾生腐霉、肿囊腐霉)具有强抑制作用的拮抗菌,抑菌圈直径达到6~16 mm。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当接种病原菌为禾谷镰刀菌时,生防菌G28-6、K11-9、K18-5的防治效果都达到66%以上;当病原菌为禾生腐霉菌时,生防菌K3-3的防治效果达到54.29%;当病原菌为肿囊腐霉时,生防菌K18-5的防治效果为35.71%。生防菌还对玉米根的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另外,生防菌G28-6和K18-5在玉米根部有较强的定殖能力,具有研制生防制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是从山茶叶片内部分离得到的1株内生拮抗菌株,通过研究该菌株在山茶叶片表面和内部的定殖规律及其对山茶灰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新型生防制剂的开发及山茶灰斑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抗生素标记法,结合比较标记菌株和非标记菌株的形态特征、拮抗能力、防病效果,筛选出最佳标记菌株;分别采用喷施和针刺法研究接种浓度、病原菌对生防菌在山茶叶表面及内部定殖动态的影响,并测定生防菌对山茶灰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从含500μg/mL链霉素抗性平板上得到最佳标记菌株,标记菌株与未标记菌株在形态特征、拮抗能力、防病效果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定殖试验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能够高效定殖于山茶叶表面及内部,且叶表面的定殖较叶片内部更为高效、持久,其定殖量与接种浓度呈正相关,并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相当数量,病原菌仅与叶表面定殖密切相关,与生防菌的叶内定殖无关。田间防治试验表明,生防菌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悬液对山茶灰斑病有显著生防效果,预先接种生防菌菌悬液后再接种病原菌的生防效果最好,防效为75.35%,先接种病原菌后喷施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悬液处理的防效为73.89%,同时接种生防菌菌悬液和病原菌时的防效最低,为72.95%。【结论】生防菌株B.amyloliquefaciens能够有效定殖于山茶叶片表面及内部,且对山茶灰斑病具有显著的生物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小麦根际土壤中分离对禾谷镰刀菌具有抑制作用的菌株,为防控小麦赤霉病及其毒素污染提供菌株资源。【方法】以小麦根际土壤为材料,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抑制禾谷镰刀菌生长的菌株;根据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对拮抗菌进行种类鉴定;通过PCR扩增抗菌脂肽基因、发酵条件试验、抑菌物质的抑菌特性分析探究拮抗菌的拮抗特性;通过接种小麦穗和小麦籽粒试验验证拮抗菌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稀醇(Deoxynivalenol,DON)的抑制作用。【结果】从小麦根际土壤中分离出5株对禾谷镰刀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其中菌株XW-10的拮抗效果最好,经鉴定该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其具有合成伊枯草菌素、表面活性素和丰原素等抗菌脂肽的基因。菌株XW-10生长的最适条件为CM培养基中培养10~48 h,抑菌物质主要存在于发酵上清液中,使禾谷镰刀菌的菌丝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使孢子萌发率下降,也使菌丝形态畸变;发酵无菌上清液在低于90℃下可保持高抗菌活性,中性pH时抑菌效果最好。菌株XW-10发酵无菌上清液中的有效成分为粗蛋白,但对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的作用不敏感。应用试验表明菌株XW-10发酵无菌上清液可促进小麦幼苗生长、通过抑制禾谷镰刀菌的生长降低小麦基质中DON毒素的含量和小麦穗赤霉病的发生率。【结论】筛选获得的菌株XW-10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具有作为小麦赤霉病生防菌的潜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