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分析血红蛋白(Hb)<60 g/L时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2月至2022年11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5例,均进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治疗,根据输注阈值不同分为观察组(n=38)、对照组(n=37),对照组在Hb为60~100 g/L时进行输注,观察组在Hb <60 g/L时输注,比较两组输注前后血常规指标[血小板(PLT)、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计数(RBC)]、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输血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输注后两组PLT、HCT、RBC水平均高于输注前(P <0.05);输注后观察组PLT、HCT、RB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输注后两组APTT、PT、TT、FIB均低于输注前(P <0.05);输注后观察组APTT、PT、TT、FIB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输血量较对照组少(P <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7.89%(3/38)]较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分析口服罗沙司他与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 EPO)治疗慢性维持性透析(MHD)合并肾性贫血(RA)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福州市第二医院收治的72例MHD合并R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静脉注射rh EPO,观察组口服罗沙司他,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贫血指标[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铁代谢指标[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运铁蛋白(Tf)]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RBC、Hb、HCT、SF、TSAT、Tf水平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的RBC、Hb、HCT、SF、TSAT、T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服罗沙司他比静注rh EPO治疗MHD合并RA患者的效果更加显著,能够提高患者的RBC、Hb、HCT水平和S...  相似文献   

3.
冰冻红细胞临床应用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冰冻红细胞在临床应用的疗效,评估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52例输注冰冻红细胞的患者进行输注前后Hb(血红蛋白)及Hct(红细胞压积)的检测,与20例合并输注冰冻红细胞、红细胞悬液的患者及相关报道输注红细胞悬液的患者[1,2]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输注过程中观察有无溶血、发热、过敏等输血相关副作用。结果输注冰冻红细胞、合并输注冰冻红细胞与红细胞悬液、输注红细胞悬液的3组患者在输注后Hb及Hct均有明显升高,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输注后Hb及Hct增长率相互比较,其增长率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过程中无输血相关副作用。结论冰冻红细胞在临床应用时安全有效,可以解决长期保存稀有血型及自身输血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中国医药科学》2017,(6):158-161
目的探讨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清铁调素对贫血在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贫血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患者为缺铁性贫血为A组,50例患者为慢性贫血,其中炎症性20例为B组,肿瘤性20例为C组、肾病性10例为D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血清铁调素。结果 A组、B组以及C组RETHe、RBC、Hb、HCT、MCH以及MCHC显著低于对照组,A组MCV显著低于对照组,D组RBC、Hb、HCT及MCHC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Hep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B组与C组显著高于对照组,A组、B组以及C组Fe显著低于对照组,A组Ferr显著低于对照组,B组、C组与D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铁性贫血、慢性炎症性贫血、肿瘤性贫血患者RET-He显著下降,缺铁性贫血Hepc下降,而慢性炎症性贫血以及肿瘤性贫血Hepc显著上升,而肾病性贫血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慢性肾衰竭患者及血液透析前后血红细胞参数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氮质血症期患者和43例肾衰竭期患者透析前及透析1个月后血红细胞(RBC)各项参数(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肾衰竭期组的RBC、HB、HCT、MCV、MCH较氮质血症期组降低,其中RBC、HB、HCT下降较显著(P〈0.01),两组患者中血MCHC和RD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衰竭期组患者透析后与透析前MCV、RDW、HCT、MCHC差异有显著性(P〈0.05);RBC、HB、MCH差异无显著性(P〉0.05),透析1个月后MCV明显增高(P〈0.01)。结论慢性肾衰竭患者贫血程度与肾功能不全的程度有明显相关性;血液透析后的早期患者较未透析患者贫血纠正慢且时间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蔗糖铁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选择血液透析伴肾性贫血患者1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采用EPO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蔗糖铁联合EPO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蛋白(SF)及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水平。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8%高于对照组的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Hb、RBC、HCT、SF及TSAT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时,首选蔗糖铁联合EPO治疗,可有效为善贫血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蔗糖铁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血液透析伴肾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血液透析伴肾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另给予蔗糖铁,两组治疗周期为10周,并于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者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清铁蛋白(SF)等指标,用以评定疗效。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RBC、Hb、HCT、SF等指标值均不同程度升高,其中,观察组指标改善明显,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蔗糖铁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蔗糖铁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CR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芦溪县人民医院肿瘤科2016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CRA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皮下注射EPO联合静脉输注蔗糖铁治疗,试验组予以穴位注射EPO联合静脉输注蔗糖铁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红细胞计数(RBC)、血细胞比容(HCT)及Hb,临床疗效,并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RBC、HCT及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RBC、HCT及Hb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EPO联合蔗糖铁治疗CRA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贫血症状,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周广政 《现代医药卫生》2014,(20):3114-3115
目的探讨血液检验项目在缺铁性贫血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鉴别诊断中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该院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贫血患者210例,其中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100例(A组),缺铁性贫血110例(B组),同时选择10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C组)。对三组研究对象血液检验情况进行观察比较与分析。结果 B组患者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g)均低于A、C组,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则较A、C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RBC、RBC/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均较B、C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BC、Hbg、MCV、RDW等血液检验有助于贫血的鉴别诊断,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ARB和ACEI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EPO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ARB)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PO)疗效的影响,并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进行比较。方法:患者41例,根据所用降压药(钙离子拮抗药、ACEI、ARB)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A和观察组B,比较用药0,1,2,3及〉3个月时的红细胞计数(RBC)及血红蛋白(Hb)。结果:对照组患者在用药0,1,2,3及〉3个月时的RBC及Hb逐渐增加(P〈0.05);观察组A和观察组B患者在用药0,1,2,3及〉3个月时的RBC及Hb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ARB和ACEI都可影响EPO纠正贫血的疗效,但ARB在疗效是否略优于ACEI类药物,尚无确定结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塞通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围术期红细胞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进行THR患者40例,分为血塞通组和对照组各20例。血塞通组于术前1d采血后,每天使用1次血塞通0-4g静脉滴注,对照组不使用血塞通。两组术后常规预防感染,逐步进行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术前1d,术后1、3、5、7、14d抽取血样测定红细胞中丙二醛(MDA)水平。结果两组患者THR后1、3、5、7d红细胞中MDA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7d,血塞通组红细胞中MDA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R可使红细胞脂质过氧化增强,血塞通可使术后红细胞脂质过氧化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THR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OCS)患者应用手术切开复位且内固定后,辅助常规引流包扎敷贴覆盖、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和DR脱细胞异种皮三类伤口处置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筛选67例胫腓骨骨折合并OC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创面伤口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A、B、C3组.A组患者32例,经皮肤切开直视复位和内固定术后采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治疗;B组患者18例,经皮肤切开直视复位和内固定后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C组患者13例,经皮肤切开直视复位和内固定后采用DR脱细胞异种(猪)皮覆盖治疗.所有患者至伤口软组织恢复后,再行二次手术游离植皮肤修复.观察术后不同时间3组患者的伤口感染情况、创面渗液量以及疼痛情况、小腿周径,以及患者的住院时间、换药次数和二期创面修复时间.结果 A组第4、7、10天伤口感染率分别为15.6% (5/32)、18.8% (6/32)、25.0% (8/32),B组未见细菌培养阳性患者,C组于第10天有1例(7.7%)细菌培养阳性;B、C组术后伤口感染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2、3d创面渗液量均明显多于B、C组[术后1 d:(516 ±57)ml比(196±37)、(464±59) ml;术后2 d:(502±62)ml比(142±31)、(388±40) ml,术后3 d:(372±51)ml比(77±31)、(291±51)ml],并且B组渗液量明显少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B、C3组术后1、4、7d疼痛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 d:(8.17±0.52)、(0.91±0.35)、(5.89±0.51)分;术后4 d:(8.81±0.39)、(0.75±0.26)、(5.67±0.43)分;术后7 d:(8.63±0.47)、(0.74±0.33)、(5.46±0.47)分;均P<0.05].术后2、4、6、8、10、12、14 d,B组小腿周径均低于A、C组[分别为:(3.09±0.74)cm比(6.96±0.52)、(5.72±0.48) cm,(3.56±0.48) cm比(8.27±0.47)、(6.72 ±0.51)cm,(3.43±0.42) cm比(8.32±0.46)、(6.27±0.39) cm,(2.41 ±0.35)cm比(5.27±0.42)、(3.15±0.41)cm,(1.87±0.44)cm比(4.22±0.34)、(2.78±0.51) cm,(0.68±0.11)cm比(2.59±0.31)、(2.09±0.18)cm,(0.01±0.08)cm比(0.12±0.11)、(0.08±0.04)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伤后2、4、6、8、10 d,C组小腿周径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B、C3组住院时间、换药次数、二期创面修复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2±9)、(22±7)、(29±5)d,(13.8±5.3)、(2.6±0.5)、(7.6±2.7)次,(10.7±5.1)、(5.3±2.3)、(7.7±5.1)d,均P<0.05].结论 直视复位结合内固定术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胫腓骨骨折合并OCS可减少治疗住院时间,减少伤口感染率和创面渗液量,避免过度肿胀和减轻疼痛.DR脱细胞异种皮治疗效果不及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但适合经济困难患者选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顺行自锁髓内钉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5月到2012年9月期间收治的肱骨干骨折患者150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两组:顺行自锁髓内钉组(A组)和锁定加压钢板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放射线骨折线消失时间、临床骨骼愈合时间和骨延迟愈合率)、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两组术后并发症(术后桡神经麻痹、术后感染和患肢肿胀)发生率。结果①顺行自锁髓内钉组患者放射线骨折线消失时间和放射线骨折线消失时间、骨延迟愈合率、术后桡神经麻痹、患肢肿胀发生率均少于或低于锁定加压钢板组(P〈0.05)。②两组术后Neer肩关节评分和术后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顺行自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与锁定加压钢板相比具有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慢性心力衰竭(CHF)预后的影响。方法300例心力衰竭患者,根据纽约心功能分级分为轻度心力衰竭组和重度心力衰竭组,比较两组RDW、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浓度的差异;比较RDW增高组和RDW正常组间的病死率。结果轻度心力衰竭组和重度心力衰竭组RDW、RBC、Hb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DW增高组CHF患者死亡率(18.30%)较RDW正常组(4.76%)明显升高(P〈0.01)。结论 CHF患者RDW明显升高,且RDW增高的CHF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张浩  申玉清 《中国药房》2014,(3):221-223
目的:研究鸡血藤醇提物对血虚模型小鼠的补血作用。方法:通过放血以复制小鼠失血性血虚模型;通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5 mg/kg)以复制小鼠化学性血虚模型;通过皮下注射乙酰苯肼(20 mg/kg)同时控制饮食以复制小鼠综合血虚模型。60只KM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等体积生理盐水)组、模型(等体积生理盐水)组、乌鸡白凤丸(4 g/kg)组与鸡血藤醇提物高、中、低剂量(30、15、7.5 g/kg)组。制备模型的同时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10 d。测定小鼠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RBC、HGB、HCT、PLT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鸡血藤醇提物高、中、低剂量组小鼠RBC、HGB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鸡血藤醇提物高、中剂量组小鼠HCT、PLT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鸡血藤醇提物对血虚模型小鼠有良好的补血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液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防治早产儿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6例早产儿(胎龄30~35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外,从出生第7天开始给予rhEPO250IU/(kg·次),隔日1次,每周3次,皮下注射,共用药4周,必要时输血。分别检测用药前、用药后4周血常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网织红细胞(Ret)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血常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为16.7%,对照组为39.6%)。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早产儿贫血效果明显,可减少输血次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素(rhEPO)联合蔗糖铁用于妇科围手术期红细胞动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12月我科收治的中度贫血患者1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8例。对照组按照患者血红蛋白(Hb)情况,给予口服铁剂、饮食补充。观察组于手术前一日开始给予rhEPO 20 000 IU皮下注射,同时静脉补充蔗糖铁100 mg,每周2次。手术日开始,给予rhEPO 10 000 IU/支,每日皮下注射,连续7 d。分别于注射后1、3、5、7 d观察两组患者的Hb的变化情况。结果手术后,观察组患者的Hb未受手术影响;对照组患者的Hb与手术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治疗组患者的Hb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EPO联合蔗糖铁应用于妇科围手术期红细胞动员效果满意,既能缓解目前血液紧张的状态,又可以避免异体输血的隐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坚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对颌骨多发性骨折的复位效果。方法 2001年2月—2009年12月对收治的157例颌骨骨折按手术方式分为坚强内固定组77例和坚强内固定术联合颌间牵引组80例,观察两组骨折复位效果。结果两组颌骨单发性骨折复位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颌骨多发性骨折坚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组复位优良率高于坚强内固定组(P〈0.05)。结论坚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治疗颌骨多发性骨折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42例血尿型IgA肾病患者部分尿肾小管损伤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分析,以了解血尿型IgA肾病患者肾小管的损伤情况。方法以42例肾脏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血尿型IgA肾病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4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两组常规留尿检测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β2-微球蛋白(β2-M)、尿蛋白肌酐比值(ACR)、红细胞计数(RBC)及渗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尿NAG、β2-M、RBP均较对照组为高,尿渗量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且尿RBC与NAG、β2-M、RBP、渗量均无相关性。结论血尿型IgA肾病患者存在着明显的近端肾小管损伤,且损伤程度与尿红细胞数多少无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疟疾病例血液参数变化及其诊断价值,为疟疾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分别检测20例疟疾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WBC、EOS、RBC、HGB、PLT等血液参数,应用t检验对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疟疾患者血液参数RBC、HGB和PLT低于健康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WBC、EOS与健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参数RBC、HGB和PLT变化与疟疾病例有着密切联系,在发热患者的诊断中应引起重视,进而科学、准确诊断疟疾病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