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用黑龙江产的大麦制备优质麦芽的工艺和制麦过程中的酶系变化。结果表明,用中国北方大麦可以制备符合国家标准一级的啤酒酿造用麦芽。本文介绍了制麦工艺及其酶系。  相似文献   

2.
国产垦啤-2号大麦制麦酶系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垦啤-2号大麦(适合东北气候、土质种植)为原料,将酶活分析方法与传统制麦方法相结合,按照最佳制麦工艺所得成品麦芽各项指标均介于一级品与优级品之间,其中,糖化力、糖化时间、a-氨基氮、可溶性氮均优于优级品.通过研究制麦过程中各种添加剂对绿麦芽酶活的影响表明,利用体积分数0.1%甲醛浸麦1h效果较好;同样条件下,较质量分数0.99/6NaOH浸麦,制麦酶系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3.
适合东北种植的垦啤2号大麦制麦工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使啤酒原料国产化,以黑龙江农垦总局新开发的适合种植于我国东北土壤气候的东北垦啤2号大麦为原料,通过酶活分析和传统制麦方法相结合研究了新品种大麦的最佳制麦工艺,并探讨了大量推广应用的可能性。按最佳制麦工所得成品麦芽各项指标均优于一级品,其中,糖化力、糖化时间、α-氨基氮、可溶性氮均优于优级品。  相似文献   

4.
以从麦芽表面分离和筛选出的乳酸菌作为实验菌种,研究了接种量、接种时间、浸麦温度、浸麦工艺和发芽工艺对成品麦芽麦汁浊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麦芽表面分离和筛选出的乳酸菌S32-3初步鉴定为植物乳酸菌,乳酸菌的最适接种量为105个/g绝干大麦,最适接种时间为第一次浸麦开始。浸麦温度为20℃,浸麦工艺为浸4断18浸5断3;发芽工艺为20℃、24h,18℃、24h,16℃、24h,14℃、24h,制得乳酸菌麦芽的麦汁浊度下降了29.5%。  相似文献   

5.
制造荞麦麦芽,并以荞麦麦芽为主料,研究了荞麦萌发的生化特性及萌发过程中制麦酶系活性变化的规律。考察了荞麦在发芽过程中α-淀粉酶、β-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蛋白酶在0~192 h酶活的变化情况,应用酶活分析方法确定了发芽的时间,找出了最适的发芽条件。结果表明,采用浸3断8的浸麦方式,浸麦及发芽温度为16℃,制麦6 d,所制备的荞麦麦芽酶活力最高。  相似文献   

6.
大麦表面存在多种微生物,其中镰刀霉菌及其分泌的真菌毒素会对制麦过程及麦芽品质产生影响。为了消除镰刀霉菌带来的不利影响,利用MRS选择性培养基从大麦表面分离筛选出一株对镰刀霉菌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菌株。根据菌株的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确定该菌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命名为BY66。在制麦过程中,添加0.5 mL/kg的BY66发酵液能使禾谷镰刀霉的生物量和呕吐毒素含量分别降低56.2%和79.1%。BY66发酵液能消除禾谷镰刀霉菌在大麦发芽和麦芽质量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与侵染大麦相比,添加0.5 mL/kg BY66发酵液后的大麦发芽率提高了31%。  相似文献   

7.
对制麦过程的浸麦阶段分别采用常压和不同压力(0.05,0.10,0.15MPa)进行处理,并对各组大麦萌发过程中的主要酶活力进行测定。以常压组为参考组,对4组实验条件下的大麦的酶活力变化趋势以及酶活力的大小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结果发现,浸麦阶段施加压力对大麦中主要酶的活力变化趋势影响不大,但压力的提高使植酸酶、α-淀粉酶、蛋白酶活力有所降低,而对于β-淀粉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力有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在制麦过程中浸麦阶段添加外源植酸酶,对植酸浓度、植酸酶、α-淀粉酶、蛋白酶以及β-葡聚糖酶活力的影响以及麦芽浸出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源添加的植酸酶随浸麦水进入大麦分解植酸,由3.20 mg/mL降低到2.35 mg/mL.溶解了淀粉及蛋白质,使植酸酶活力由1.25 U/g提高到2.66 U/g,α-淀粉酶活力由...  相似文献   

9.
采用胃肠消化酶对麦糟提取蛋白进行胃肠消化模拟实验,研究发现其胃蛋白酶水解液、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复合酶水解液以及胰酶水解液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中,胰酶水解液的总还原能力、DPPH·清除率和脂质过氧化抑制率最高,分别为2.33、39.7%、30.1%;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复合酶水解液的超氧阴离子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分别为42.0%、53.0%。研究结果表明麦糟蛋白的胃肠酶水解液适合用于抗氧化肽的制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生物降解技术,探讨了以马铃薯淀粉和α-淀粉酶为原料制备麦芽-异麦芽低聚糖的工艺,用正交试验和统计分析,确定了一组优化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四种生产上常用的霉菌曲对不同谷物水解性能和其酶系组成。结果表明,四种霉菌曲对不同谷物水解时,很大程度上受到酶的来源,即受到酶来源微生物菌种类的影响。黑曲UV-48麦麸曲的各种淀粉酶活力高于其它菌,但只对玉米粉、小米粉和高粱粉水解能力最强;而根霉AS3.851麦麸曲的各种淀粉酶活力均低于黑曲UV-48麦麸曲。在液体培养基上四种霉菌生成酶系的研究结果表明,随培养基谷物不同,各菌的产酶情况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麦芽四糖生产工艺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芽四糖是一种新型麦芽低聚糖,试验中采用麦芽四糖淀粉酶和普鲁兰酶协同水解预处理过的淀粉,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曲线法确定了较好的酶解工艺条件,所得产品中麦芽四糖占总糖比例达84%以上,转化率为77%左右。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一种适用于劳斯曼(LAUSMANN)制麦芽技术中结构新型的温度传感器。该传感器先后在国内三家啤酒厂和麦芽厂中使用,均达到了满意的效果。对其安装结构稍作改进,也可用于萨拉丁制麦工艺上。  相似文献   

14.
以小麦淀粉为原料,采用麦芽三糖淀粉酶AMT1.2L酶制备麦芽三糖糖浆,正交实验确定最佳糖化条件为淀粉乳浓度25%,温度为55℃,AMT1.2L加酶量5u/g,初始DE值8,酶解24h,可以得到麦芽三糖比例在70%以上,转化率在68%以上的糖浆,用活性炭柱对糖化液进行分离提纯,核磁共振图谱证实其结果为3个葡萄糖残基以α-1,4键相连接。  相似文献   

15.
黑曲霉液体发酵产纤维素酶酶系均衡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pH值和温度两因素用正交实验法分析出黑曲霉710712纤维素酶系各组分最适酶解条件,其组合分别为:C1酶(pH5.0,45℃),Cx酶(pH4.0,60℃),βG(pH5.0,65℃)。在液体发酵条件下,探讨缓冲系统以及CaCl2及吐温-80对产酶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碳源以及碳源与碳源的配比对黑曲霉产纤维素酶系均衡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碳源的种类和配比对最大酶活及其形成时间、比酶活和分泌变化规律均有不同影响效应。纤维素粉和麦麸浓度配比为1.09,6和2.0%时可明显改善所产纤维素酶系的均衡性;用0.1M柠檬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液和添加适量CaCl2(0.3%)和吐温-80(0.3%)对产酶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研制了以脱脂麦胚为主要原料,辅以薏米、奶粉、蔗糖,经乳酸菌发酵后配制的一类营养型饮料。用正交试验法对该饮料制备的主要工艺参数进行了筛选,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解决了酸性饮料中蛋白质易沉淀的问题,获得了具有乳酸饮品特有气味和滋味、具有一定保健作用的酸、甜、香适口的饮料。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不同的干燥初始温度和焙焦温度对小麦麦芽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找到了最佳温度控制范围,并制定出了适宜的干燥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8.
以麦芽糊精为原料,利用麦芽寡糖基海藻糖合成酶(MTSase)和麦芽寡糖基海藻糖水解酶(MTHase)制备海藻糖.探究双酶法转化制备海藻糖以及复合卷式纳滤膜分离纯化海藻糖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底物浓度200 g/L麦芽糊精,普鲁兰酶5 U/g麦芽糊精,MTSase 95 U/g麦芽糊精,MTHase 35 U/g麦芽糊精...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漂白麦草浆在反复回用过程中纸页物理性能的变化规律,并重点探讨了酶处理对改善漂白麦草浆二次纤维性能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漂白麦草浆回用后,打浆度、抗张强度、耐破指数、耐折度、还原糖含量均下降;第一次回用后下降的程度最大;撕裂指数随回用次数的增加而上升,开始上升很快,以后就趋于平缓。半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能够改善漂白麦草浆二次纤维的性能,两种生物酶对漂白麦草浆前几次田用的改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但对回用多次后的漂白圭草浆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利用Bradford法和SDS-PAGE电泳技术进行分析,直观地比较了不同蛋白质含量的同品种大麦中热稳定蛋白质与萌发过程中泡沫蛋白质的含量及组成。结果显示,大麦中热稳定蛋白质含量与大麦总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同品种大麦在热稳定蛋白质及泡沫蛋白质含量上虽然存在差异,但其蛋白质组成基本相同;在发芽过程中,高蛋白质含量大麦中的泡沫蛋白质含量略高于低蛋白质含量的大麦。此实验数据及方法可为评估大麦以及预测麦芽和啤酒泡沫的品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