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鼻咽癌颅底骨破坏的临床CT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鼻咽癌浸润性蔓延的 CT表现 ,着重研究颅底骨受侵的部位、范围、形态的 CT表现。方法 对 6 8例鼻咽癌浸润性蔓延的 CT图像和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性 5 0例 ,女性 18例 ,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 CT扫描以听眦线 (OML )为基线向上平行扫描至颅底 ,向下扫描至鼻咽及颈部。结果 鼻咽癌病人继发头痛和颅神经损害症状是颅底骨破坏的首发症状 ,占 6 8.3%。肿瘤多发生于顶壁和后壁 ,占 70 %。颅底骨破坏包括溶骨性破坏 (48.2 % ) ,硬化性改变 (10 .4 % )和混合性破坏 (41.4 % )。结论 颅底骨破坏是鼻咽癌向上浸润蔓延的主要表现 ,CT对判断鼻咽癌向上蔓延的范围及表现和显示颅底各部位结构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岚 《江西医药》2010,45(5):478-479
目的探讨MRI与CT在判断鼻咽癌局部病灶侵犯范围的差异。方法收集我院经病理证实、同时具有治疗前鼻咽部的MRI与CT资料的初诊鼻咽癌病例98例,由两名以上放射学专家分别进行读片,比较两种不同影像方法对鼻咽癌局部侵犯的显示率。结果 MRI和CT对鼻咽癌软组织超腔侵犯和咽后转移性淋巴结方面的显示率分别为93.9%和76.5%;在判断颅底骨质破坏和各通颅孔道侵犯显示率分别为57.1%和29.6%;对颞下窝侵犯显示率分别为26.5%和14.3%;对海绵窦侵犯显示率分别为39.8%和25.5%;对颅内侵犯显示率分别为20.4%和10.2%。结论MRI在检测鼻咽癌软组织超腔侵犯、颅底骨质破坏和各通颅孔道侵犯、颞下窝、海绵窦及颅内侵犯等方面均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鼻咽癌颅底骨受累与头痛和颅神经症状的关系。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行首程放射治疗并做MRI检查的鼻咽癌患者58例,通过MRI检查结果分析鼻咽癌颅底骨受累与头痛和颅神经症状的关系,并推断其发生时间。结果 鼻咽癌颅底骨受累的发生率为72.4%(42/58),破坏部位以斜坡最为常见,占81.0%(34/42),破坏的斜坡脑面出现硬膜强化增厚(硬膜尾征)占15.5%(9/58),4例放射治疗后3~12个月复查MRI,强化增厚的硬膜全部恢复正常或明显变薄。头痛发生率为56.9%(33/58),以颞、额部最为常见,占57,6%(19/33);颅神经症状阳性率为41.4%(24/58),以第Ⅴ对最为常见,占83.3%(20/24)。头痛、颅神经症状阳性及两者均出现的颅底骨受累发生率分别为94.0%(31/33),91.7%(22/24),95.0%(19/20)。在颅底骨受累的病例中,头痛、颅神经阳性及两者均出现者分别占71.4%(30/42),50.0%(21/42),42.9%(18/42)。上述两类症状出现2个月以上者颅底骨100.0%(23/23,8/8)受累,无症状的颅底骨受累发生率为50.0%(10/20)。结论 头痛和颅神经症状可能是鼻咽癌颅底骨受累的重要指征。  相似文献   

4.
鼻胭肿瘤侵犯海绵窦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CT技术的广泛应用,鼻咽癌侵犯海绵窦首诊发现率也有所提高,本文收集我院1994年12月至1999年9月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鼻咽癌海绵窦转移62例。通过总结其临床表现、CT征象和转移特点,着重探讨CT对鼻咽癌海绵窦转移的诊断价值。1 资料与方法本组62例中,男49例,女13例;年龄23~72岁,平均47.1岁,其中31~51岁多见,占74.1%。多数病例是在放疗前发现(47/62),部分为鼻咽癌放疗后复发累及海绵窦者(15/62)。病理检查61例为低分化鳞癌,1例为泡状核细胞癌。扫描采用SOMATOMAR.C全身CT机,首诊病人常规行鼻咽颅底冠状位平扫+轴位增强扫描,放疗…  相似文献   

5.
MRI对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或残留的评估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I影像学特征对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或残留的评估价值.方法 鼻咽癌放疗后3个月-3年复查MRI诊断残留或复发患者47例,其中38例经病理证实为复发或残留.所有病例均行鼻咽颅底及颈部的MRI轴位T1WI、T2WI、SPIR,以及GD-DTPA增强扫描后T1WI轴位、矢状位扫描.在不同序列MRI图像上观察有无复发或残留肿瘤.结果 本组38例MRI与病理诊断符合,其中鼻咽腔肿块21例,鼻咽腔外肿块17例;假阳性9例;诊断准确性为80.9%.鼻咽腔外肿块发生在咽旁间隙肿块11例,颅底骨质破坏8例,海绵窦受侵犯4例,眼眶受侵犯2例,副鼻窦及鼻腔侵犯5例,颅内侵犯3例.MRI增强扫描可见复发或残留处肿块呈明显强化.结论鼻咽癌放疗后局部残留或复发的原因多种多样,病变形态多样,侵及范围广;MRI增强扫描对评估鼻咽癌复发或残留具有重要价值,是鼻咽癌放疗后疗效判断重要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CT、MRI、SPECT检查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CT、MRI和SPECT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检测能力。方法对56例鼻咽癌初治患者进行CT、MRI和SPECT检查。结果CT、MRI和SPECT颅底骨侵犯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5.0%(14/56)、44.6%(26/56)和28.6%(1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93,P=0.037);破坏的部位以斜坡最多见。结论MRI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检测能力优于CT和SPECT。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咽癌常见的影像学表现,为临床上鉴别诊断鼻咽癌提供诊断依据。方法对42例鼻咽癌患者同时行鼻咽MRI和增强CT,2种检查均在20d内完成。比较这2种方法在诊断鼻咽癌超腔侵犯、咽后淋巴结转移、颅底骨质侵犯和颅内海绵窦侵犯上的检出例数及检出率。结果CT组和MRI组在超腔侵犯、咽后淋巴结转移、颅底骨质侵犯和颅内海绵窦侵犯上的检出例数及检出率分别为30例(71.4%)和36例(85.7%)、34例(80.9%)和38例(90.5%)、22例(52.4%)和35例(83.3%)、36例(85.7%)和38例(90.5%)。MRI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在敏感度方面较增强CT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在2种影像学方法中,MRI较CT有明显优势,对初治鼻咽癌患者的判定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螺旋CT与MRI诊断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12月经病理证实的29例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这些患者的CT和MRI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CT的表现为虫蚀样,皮质骨模糊增厚,或有皮质骨因硬化而增生,在同一病例中,可在不同部位出现骨质破坏,MRI的影像表现为高信号的骨髓信号消失,取代为肿瘤的中等信号。且增强扫描后有明显强化。29例患者中,CT检出10例,检出率为34.5%,其中,单部位3例,占10-3%;多部位7例,占24.1%。MRI检出21例,检出率为72.4%,其中,单部位8例,占27.6%;多部位13例,占44.8%,两种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出颅底各部位骨质侵犯最多的是岩锥尖,其次是翼板:MRI检出颅底各部位骨质侵犯最多的是岩锥尖,其次是斜坡骨。结论MRI诊断能够提高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确诊率,有利于早日确诊并及时得以治疗,在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定位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上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CT与MRI在鼻咽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来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进行诊治的鼻咽癌患者142例,患者在手术治疗前分别行CT扫描和MRI检查,对比分析两种诊断方式对鼻咽癌的诊断效果。结果 MRI检查对鼻咽癌部位的诊断准确率为70.4%(100/142),显著高于CT扫描的43.6%(62/14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对鼻咽癌颅底侵犯检出率为56.3%(80/142),显著高于CT扫描的22.5%(32/14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T扫描相比,MRI检查对鼻咽癌患者的病灶部位检出率和颅底部位的检出率均显著较高,在鼻咽癌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在鼻咽癌中的诊断效果,从而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数据。方法106例鼻咽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CT组与MRI组,每组53例。两组患者均对其鼻咽部位进行扫描,对比两组诊断方式在诊断鼻咽癌中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在鼻咽部位的诊断中, CT组的检出率为52.83%, MRI组的检出率为84.91%, MRI组明显优于C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颅底部位的诊断中, CT组的检出率为22.64%, MRI组的检出率为55.72%, MRI组明显优于C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鼻咽癌的影像学诊断中, MRI检出率要显著比CT检出率高,且具有更高的准确率,比CT诊断临床价值更高,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肺癌骨转移68例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树宝  何银  周莹 《淮海医药》2003,21(4):276-277
目的 通过总结 6 8例肺癌骨转移的影像学改变 ,了解不同影像检查方法的价值及表现。方法 收集用常规 X线、CT及 MRI检查发现的 35~ 78岁肺癌骨转移 6 8例 ,将其分为 4 9岁以下组及 5 0岁以上组 ,总结其部位及影像改变发生率。结果  4 9岁以下组 12例 ,占 18%。 5 0岁以上组 5 6例 ,占 82 %。其中多骨转移 4 2例 ,占6 2 %。多发生在脊柱、肋骨、盆骨、胸骨。 79.4 %表现为不规则片状溶骨性骨破坏 ,常伴有软组织肿块形成。 14 .7%表现为轻度膨胀性蜂窝状骨破坏 ,4 .4 %表现为小片状、斑片状成骨性改变。 1.5 %表现为斑片状溶骨及成骨混合性改变。结论 肺癌骨转移主要分布在中轴骨 ,常多发。CT、MRI发现病变率高 ,且 MRI易发现多发隐匿性病灶。平片较难发现小病灶且用于四肢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技术(MPVR)在颅脑外伤合并颅底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T螺旋扫描加多平面重建和轴位扫描,对26例颅脑外伤并颅底骨折患者进行分析对比。结果26例颅底骨折中螺旋扫描显示骨折线22例,占84.6%,CT轴位扫描显示骨折线7例,占26.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颅脑外伤并颅底骨折时应用螺旋扫描加多平面重建能进一步明确颅底骨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殷晓东  张军宁 《河南医药信息》2010,(15):103-104,107
目的分析以颅底病变为主的鼻咽癌患者误诊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至2009年12月诊治的12例以颅底病变为主的鼻咽癌误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误诊疾病及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12例以颅底病变为主的鼻咽癌误诊患者中,有7例(58.3%)误诊为颅底脊索瘤,3例(25.0%)误诊为蝶窦恶性肿瘤,1例(8.3%)误诊为垂体瘤,1例(8.3%)误诊为脑膜瘤。结论对上行型、黏膜下型鼻咽癌特征认识不足、影像学检查部位或检查方法不准确是鼻咽癌误诊主要原因。提高对以颅底病变为主鼻咽癌的认识,重视鼻咽部和颅底的影像学检查,以及鼻咽部多次活检可以降低鼻咽癌的误诊。  相似文献   

14.
刘贺年 《淮海医药》2003,21(3):195-196
目的 探讨 CT在骨关节创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CT检查证实的 37例被X平扫漏诊的骨折病例 ,受伤部位分别为髋关节 15例 ,膝关节 5例 ,颞颌关节 1例 ,腕关节 2例 ,鼻骨 6例 ,眼眶骨 8例。结果 所有病例 CT横断面图像均明确地显示了骨折。结论  CT检查能够提供骨关节创伤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若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不能除外骨折 ,X线检查后行 CT检查应为最佳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X线、C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骨肿瘤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华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2):262-263
目的评价X线、CT、核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42例骨肿瘤患者均行X线检查,CT检查39例,MRI检查12例,并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比较三种影像学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42例中良性骨肿瘤11例(骨巨细胞瘤6例,骨软骨瘤5例),恶性骨肿瘤18例(骨肉瘤14例,软骨肉瘤4例),骨转移瘤13例。X线、CT和MRI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6.2%、92.3%和100.0%。结论三种影像学检查均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骨肿瘤,为临床提供可靠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6.
Hypercalcemia is a relatively common clinical problem, mainly (>90%) related to 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 (HPT) and malignancies. The anatomical and functional imaging techniques available for locating enlarged parathyroid glands include ultrasound (US), computed tomography (C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and nuclear medicine imaging techniques. The most commonly employed are US and parathyroid scintigraphy, while CT, MRI,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CT, and selective venous sampling are generally used in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or recurrent HPT, or when findings of non-invasive studies are negative or conflicting. The reported accuracy is 57-93%, 54-93%, and up to 95% for US, (99m)Tc-sestamibi scintigraphy, and the two modalities combined, respectively. A multimodality approach (x-ray, whole-body scintigraphy, CT, MRI, and PET) is usually recommended for whole body assessment in cases of cancer-induced hypercalcemia (CIH). Imaging studies should evaluate each organ (i.e. breast, kidney, prostate, parathyroid) potentially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hypercalcemia in patients with CIH. In cases of skeletal metastases, when findings on plain x-ray or bone scans are uncertain, any unexplained region of abnormal uptake should be examined by MRI and/or 1?F-fluoro-2- deoxyglucose (FDG)-PET/CT, which has proved more accurate than classical bone scintigraphy, especially for dealing with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A number of radionuclide tracers, other than 1?F-FDG, are available for use in selected cases to locate specific tumors (i.e. ??Ga for neuroendocrine tumors). This is a review of recently published information on the imaging techniques currently available for patients with hypercalcemia.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青年人(≤45岁)多灶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临床症状和腔隙灶的关系。方法 全部病例均通过头颅CT和/或MRI(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脑腔隙灶的数目、大小、部位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临床病因与腔隙灶的数目、大小有关,而临床症状则与发生部位关系密切。结论 不能以临床症状来判断脑腔隙灶大小、数目,要重视功能区的定位诊断。另外,对重要功能区的脑腔隙灶,应及早积极治疗以减少后遗症,对改善病人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