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墓碑形ST段抬高对心肌梗死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心电图墓碑形 ST段抬高对心肌梗死范围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根据心电图 ST段抬高形式 ,将170例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墓碑形组 5 2例 ,非墓碑形组 118例 ,比较两组心电图 ST段抬高振幅、QRS记分、血清肌酸激酶 (CK )及其同工酶 (CK - MB)峰值 ,并对其 4周内心脏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墓碑形组 ST段抬高的振幅、QRS记分、CK和 CK- MB峰值均显著高于非墓碑形组 (P<0 .0 1)。墓碑形组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室颤动和病死率分别为 11.5 4 %、4 2 .31%、2 6 .92 %和 19.2 3%,均高于非墓碑形组 2 .5 4 %、2 4 .5 8%、12 .71%和6 .78%(P<0 .0 5 )。 L 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墓碑形 ST段抬高与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室颤动和死亡危险独立相关 (OR分别为 1.880、1.5 73、2 .2 75和 3.0 6 4 ;均 P<0 .0 5 )。结论 墓碑形 ST段抬高提示心肌梗死范围大 ,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心电图ST段呈弓背抬高是常见指标 ,但呈墓碑形抬高则属严重心肌损伤特殊类型。老年人发生率高 ,预后险恶。对首发AMI老年患者ST段呈墓碑形抬高心电图特征与临床并发症险恶特点、发病机制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报道较少 ,我们初步探讨如下。1 资料与方法选自我院 1980年 1月~ 1998年 12月收治的AMI患者135 9例 ,AMI诊断符合 1979年WHO诊断标准 ,其中ST段墓碑形抬高 6 5例 ,老年组 4 8例 ,男 37例 ,女 11例 ,年龄 6 0~ 82(6 4 .8± 7.1)岁 ,非老年组 17例 ,男 14例 ,女 3例 ,年龄 4 0~5 9(5 1.9± …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墓碑形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墓碑形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方法将86例AMI患者以ST段抬高的特征分为两组,墓碑形抬高组36例、其他形抬高组50例。观察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有否合并糖尿病),并比较两组AMI的发生部位、PCI前心梗后心绞痛、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率、首次CK值、各项心电指标及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及心电图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墓碑形ST段抬高组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其他形ST段抬高组。结论墓碑形ST段抬高患者梗死部位特殊而广泛、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易出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此类患者应高度重视并积极预防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墓碑形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 方法 收治AMI患者468例,依据心电图ST段抬高特征,其中有墓碑形42例,根据年龄分墓碑形老年组30例,墓碑形非老年组12例,另随机选择其他形态ST段抬高50例为对照组进行多项指标分析. 结果 墓碑形老年组100%合并有基础疾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前心梗后心绞痛、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率、心电图ST段抬高及出现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振幅明显高于墓碑形非老年组;而墓碑形组的以上各项临床及心电图指标亦明显高于其他形态组;且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率亦是墓碑形老年组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结论 墓碑形ST段抬高是AMI近期预后险恶的独立指标,尤以老年墓碑形ST段抬高者为甚,提示对此类患者应高度重视并积极预防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于文江  王春雨 《心脏杂志》2004,16(6):560-561
目的 :研究墓碑形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或超急性期严重心肌损伤的表现形式 ,探讨老年人近期预后。方法 :1981 0 1~ 1998- 12收治AMI患者 135 9例 ,根据心电图ST段抬高形式其中有墓碑形 6 5例 ,根据年龄分墓碑形老年阻 4 8例 ,非老年组 17例 ,另随机选通常形 6 0例为对照组进行多项指标分析。结果 :墓碑形组大量吸烟、基础疾病以高血压并发冠心病 ,前壁或复合前壁AMI发生率高 (P <0 .0 5 )。墓碑老年组发生率 ,CK峰值 /Ptfv1负值增大 ,ST段振幅抬高 ,QTc间期延长 ,对应性ST段下移及并发恶性心律失常 /泵衰竭、梗死后心绞痛、心肌梗死扩展和 1周内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P <0 .0 5 ,P <0 .0 1)。结论 :墓碑形ST段抬高是AMI近期预后险恶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1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ST段呈"墓碑形"改变与对应导联ST段下移、室性心律失常、QTd、JTd的关系.方法自1990年1月至1998年12月间收治AMI患者164例,分析其早期心电图改变,按ST段抬高形式分"墓碑形"组52例,通常组112例,进行多项指标测量观察如对应导联ST段下移,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与QTd\,JTd改变,进行对照组分析.结果①"墓碑形"组出现对应导联ST段下移40例,通常组28例,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②室性心律失常在"墓碑形"组出现22例,通常组出现19例,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③QTd\,JTd在"墓碑形"组分别为(72.69±23.52)ms\, (68.65±24.34)ms,在通常组分别为(59.20±16.39)ms\, (54.64±17.13)ms,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墓碑形"ST段改变是严重的心肌损伤形式,提示预后不良,梗死面积较大,冠脉多支病变,心肌复极不均性增加,易导致各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应高度警惕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7.
墓碑形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或超急期心电图呈ST段抬高是常见的,将类似墓碑形者命名为“墓碑形”ST段抬高,成为极具刺激性术语,正说明其预后恶劣。AMI一旦出现此种改变,应高度警惕,严密监测,积极防治并发症,降低死亡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搜集2004年~2005年住院的AMI者(符合WHO的诊断标准),进行连续的心电检测,筛选出ST段抬高者76例,按抬高的类型分为2组:①墓碑形组(A组)2例,男14例、女6例,年龄38~80;②常态形组(B组)56例男38例、女18例,年龄43~75岁。所选病例均无电解质紊乱,亦未用影响心肌复极的抗心律失常药物。1.2判定标准S…  相似文献   

8.
彭丽岚  于文江 《心脏杂志》2004,16(5):462-463
目的 :探讨吸烟量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墓碑形ST段抬高患者发病年龄、临床险恶特点和心电图特征的影响。方法 :分析心电图检测AMI早期墓碑形ST段抬高患者 5 9例中不吸烟 11例 ,少量吸烟 18例 ,大量吸烟 30例的临床特点和心电图某些指标。结果 :吸烟患者占 81% ,其中大量吸烟患者占 6 3%。吸烟者AMI发病年龄提前 ,前壁或复合前壁多见 ,并发泵衰竭 ,恶性心律失常、MI扩展发生比例大 (P <0 .0 5 )。 1周内病死率高 (P <0 .0 1) ,心电图指标PTFv1负值增大 ,QTc间期延长、ST段抬高 /振幅加大和血清肌酸激酶显著升高 (P <0 .0 5 )均以大量吸烟居多。吸烟量越大时间越长 ,AMI病死率相对危险度越高。结论 :吸烟能影响墓碑形ST段抬高AMI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中墓碑形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67岁。因胸骨后疼痛1h急诊入院。既往无心脏病史。入院体检:BP140/90mmHg,急性痛苦病容。双肺无殊。心率76次/min,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脾未触及。入院时心电图(图1A)示:窦性心律,心率75次/min,QRS波群在Ⅰ、V3导联呈R型,V1,2导联呈QS型,V4-6导联呈RS型。ST段在Ⅰ、aVL、V1-5导联均抬高,其中V2,3,导联ST段与T波上升支融合成单向曲线,ST段顶峰超过其前r波,形成特征性墓碑形。  相似文献   

11.
非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电图ST段抬高主要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但心电图ST段抬高还可以在其它情况出现。本综述的目的是描述其他心电图上类似心肌梗死的ST段抬高的各种情况,找出与之区分的线索。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T波倒置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出现T波倒置的时间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方法:监测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T波倒置的时间,并于发病后3~4周行核素心室造影测定左心室功能。结果:24小时内出现T波倒置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峰射血率、高峰充盈率均明显高于72小时以上及24~72小时者。相关分析提示LVEF、高峰射血率、高峰充盈率均与T波倒置出现的时间呈负相关(r分别=-0.825,-0.793,-0.738;P均<0.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与T波倒置时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ST段回落指数观察冠脉内负荷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因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入院,并接受直接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92名,分为试验组(冠脉内负荷替罗非班+PCI)42例和对照组(静脉负荷替罗非班+PCI)50例。观察两组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PCI术前、术后TI-MI血流情况,术后30天射血分数(EF),30天主要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和死亡)。结果:试验组术后2h、4h、8h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PCI术前梗死相关血管各级TIMI血流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组PCI术后即刻达TIMI 3级血流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30分钟达到TIMI 3级血流比例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30天心脏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30天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死亡)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66.00%(P<0.05)。两组间所有出血相关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T段回落指数能有效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损伤程度,是最简单易行的评估方法;冠脉内负荷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改善术后心肌灌注,降低心血管事件,并不增加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心肌灌注断层显像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尿激酶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前后梗死范围的变化。方法:用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测定36例AMI患者心肌再灌注前后的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再灌注组和无再灌注组首次心肌显像心肌缺损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再灌注组再次显像心肌缺损面积明显小于首次显像(17.5±2.8%和31.9±4.5%,P<0.05);无再灌注组再次显像心肌缺损面积与首次显像无明显差异(29.6±4.7%和32.4±5.1%,P>0.05);预后不良组(n=6)心肌缺损面积明显高于预后较好组(34.6±5.1%和21.4±3.6%,P<0.05)。结论: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可作为AMI再灌注疗效评价较准确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域心肌的存活性。方法:3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入本研究,分别采用5μgkg-1/min和10μgkg-1/min的多巴酚丁胺静脉滴注,体表超声心动图观察梗死区域心肌收缩心室壁运动和厚度的变化,以识别有无存活心肌。结果:对36例病人分析了576段心肌,基础状态时94段心肌运动消失;119段心肌运动减低;363段心肌为正常心肌。静脉滴注5μgkg-1/min多巴酚丁胺后,运动消失的94段心肌中,30段心肌心室壁运动及收缩心室壁增厚率得到了改善,其中23段心肌变为运动减弱心肌,7段心肌变为正常心肌,将多巴酚丁胺增量至10μgkg-1/min后,由第1次剂量无反应的运动消失的64段心肌中,有5段心肌心室壁运动和收缩心室壁增厚率得到改善。结论:采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的识别是安全的,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ST段回落的分析是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疗效的评价方法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就其分析方法学、影响因素、与心肌再灌注的关系及临床预后的价值予以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aVR导联ST段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75例,均经再灌注治疗及冠状动脉造影,依据心电图aVR导联ST段变化将病例分为抬高组、无偏移组和下移组。结果前降支再灌注TIMI分级0~1级在ST段抬高组、无偏移组、下移组分别为15例(78.9%)、31例(91.2%)、21例(95.5%),后两组与ST段抬高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相对2~3级血流也类似情况,ST段抬高组与后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犯罪血管为左主干病变的ST段抬高组、无偏移组、下移组分别为4例(21.1%)、1例(2.9%)、3例(13.6%),有显著差异(P<0.01);病变范围为前降支近端至S1,病变范围为前降支近端至D1,三组无明显差异,多支病变和侧支循环形成2级以上ST段抬高组与无偏移组,下移组与无偏移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早期临床情况显示ST段抬高组和ST段下移组的血清BNP和cTnI明显高ST段无偏移组(P<0.05);ST段抬高组和下移组行CABG和IABP应用明显高于无偏移组(P<0.01),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如果aVR导联ST段抬高或下移可能提示有严重的左主干病变,左前降支病变或严重的多支病变,且有大面积的心肌梗死,心肌收缩功能损害明显,应用IABP或急诊CABG比率增高  相似文献   

18.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下降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与前降支病变的关系。方法:对7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并根据入院时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范围将患者分为4组。I组(n=12):V1~3导联ST段下降;Ⅱ组(n=12):V4~6导联ST段下降;Ⅲ组(n=35):V1~5或V1~6导联ST段下降;Ⅳ组(n=18):胸前导联ST段无明显下降。结果: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前降支病变发生率分别为8%、75%、74%和28%,其前降支狭窄程度≥90%者Ⅱ组、Ⅲ组分别占22%、58%;Ⅰ组前降支病变发生率8%;Ⅳ组前降支病变的发生率为28%,但其前降支狭窄程度均<90%。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前壁(V1~5导联)或广泛前壁(V1~6导联)及前侧壁(V4~6导联)ST段下降者大多合并前降支病变,前者ST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前降支严重狭窄病变致前壁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后者则可能更多与心肌梗死相关血管有关。而V1~3导联ST段下降则考虑是一种对应性变化。  相似文献   

19.
We report a case of 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an unusual evolution of ST‐segment elevation. Several possible explanations of this progression are discussed with supportive evidence for each explaination. The clinical, electrocardiographic, and angiographic features of this case are also illustr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