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4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该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研究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该院14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归纳总结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结果 140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中,≥60岁发生率最高占52.86%;静脉滴注给药引发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92.86%);头孢菌素类药物(30.00%)引起的ADR居首位,其次为喹诺酮类(25.00%);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1.43%),其次是消化系统(17.14%)及神经系统(12.86%)损害。结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应重视ADR的监测工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2007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作英  周国民 《中国药业》2009,18(14):53-54
目的促进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报告工作的开展。方法对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2007年收集到的227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涉及的药物94种,其中抗感染药物最多(108例);以头孢菌素类较高(29例);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最多(201例);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主要为消化系统和皮肤及其属器官。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以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药品不良反应117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义乌市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探讨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17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7例ADR中,老年患者69例,占58.97%;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共67例,占57.26%;抗菌药引起的ADR,共56例,占47.86%;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为常见。结论ADR监测可减少和避免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将我院2011年(临床药师设立前)和2012年(临床药师设立后)上报的ADR报告,按报告人、给药途径、患者年龄与性别,引起ADR的药品品种进行分析、评价、比较。以探讨临床药师干预对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影响。结果2011年共上报ADR报告657份,其中新的严重的ADR 6例,新的一般的有117例,引起ADR最常见的药物为化学药物的有468例;2012年共上报ADR报告730份,其中新的严重的ADR7例,新的一般的有96例,引起ADR最常见的药物化学药物的有513例。临床药师对ADR监测工作可有着重要的总用,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300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300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9类,其中抗感染药物占首位(23.67%)。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41.67%),其次为免疫系统损害(23.67%)。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125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院2005~2008年度收集到的125份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学分析,归纳总结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一般规律和有关特征。结果4年间共收到181份ADR报告,其中由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引起的ADR125例占69.06%,病例报告中涉及18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曲松钠(24例)、青霉素钠(20例)和头孢噻肟钠(13例)。ADR累及人体的14个系统,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结论应合理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重视ADR的监测工作,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汪静  李和柏 《中国药业》2008,17(8):50-51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正确评价药物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对2004年9月.2007年7月收集的57例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涉及药物共54种,且ADR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其中以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31例(占54.39%),中药注射液引起的ADR11例(占19.30%)。结论医务工作者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我院339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其引发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ADR监测工作质量.方法 对我院2008年1~12月收集的339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39例临床ADR病例报告中,引起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为抗感染药(220例,占57.0%),其次为中药制剂以及循环系统用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50例,占44.2%);给药途径中以静脉给药发生频率最高(314例,占92.6%).结论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合理用药是降低ADR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本院2006-2007年上报的11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7例ADR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近30%为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注射剂引起ADR的比例明显高于口服制剂;抗感染药物引起ADR为63例,占50.4%,中药注射剂46例,占36.8%.结论:应加强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陆元珍  吴承香 《淮海医药》2010,28(2):163-164
目的分析我院2008年前6个月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ADR),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49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的ADR发生率最高,有共33例(67.36%),同时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亦有上升趋势;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系统损害最为常见,共30例(61.22%)。结论重视ADR,合理用药,特别要注意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我院18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银才 《中国药业》2010,19(17):56-56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上报的187例有效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7例ADR报告中,中老年人发生率最高(24.60%),儿童次之(13.37%);引起ADR的主要用药途径为静脉给药(81.28%);最常见的ADR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7.06%)。结论应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减少ADR发生,使临床用药更为合理、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临床表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2-2013年上报的124例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ADR发生率51.61%略高于女性48.39%;静脉滴注118例(95.16%)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ADR报告中,以头孢菌素类为最多73例(58.87%),其次是氟喹诺酮类为22例(17.74%);ADR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伤为48例(38.71%),消化系统为36例(29.03%)。结论:医院应加强ADR监测工作,提高医护人员对ADR报告制度的认知,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3.
张玉潜 《药品评价》2012,(33):35-37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规律。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集到的438例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女性ADR发生率(56.39%)高于男性(43.61%);药师上报ADR报告209例(47.72%);静脉给药(79.00%)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所有ADR报告中,氟喹诺酮类(128例)和大环内酯类(112例)最多;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过敏样反应(32.21%)和胃肠道反应(24.65%),其次是注射部位局部刺激(13.12%)。结论:应重视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林洁  吴明钗  林晖  胡瑞颖  易林高 《海峡药学》2010,22(10):225-22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及其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9年度收集到的556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 556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物共有175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主要的ADR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等全身症状。新的严重ADR有5例(占0.90%),新的63例(占11.3%),严重的20例(占3.60%)。以上三类不良反应比去年增长14.33%。结论应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危害性的认识,重视和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特别是一些新药的不良反应监测和上市后再评价,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未来的ADR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6年-2009年收集到的420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及性别、发生时间、给药途径、涉及药品、涉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20例ADR报告中共涉及13大类药品,117个品种。ADR构成比最高的为抗微生物药(48.97%),静脉给药方式是导致ADR的主要因素(75.48%),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42.05%)。结论:医院必须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加强临床与药师之间的沟通.合理规范使用药物,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并评价抗感染类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ADR)情况,为临床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集的210例ADR不良反应报告通过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10例ADR报告中,总计有38个药物品种,在ADR报告中的例数位居前三位的依次为头孢菌素类(27.14%)、青霉素类药物(20.95%)、喹诺酮类(17.62%);皮肤与附件发生ADR比例最高为67.62%,消化系统(15.71%)与局部反应(9.52%)也占有较高的比例。结论应重视药敏试验监测以及临床用药不良反应,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徐海燕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5):163-164
目的:对本院2008~2010年收集的274例不良反应报告信息汇总分析,了解本院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特点、规律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4例ADR报告中50岁以上者居多(60.95%),女性多于男性,抗菌药物发生率最高,静脉滴注导致ADR发生率最高(76.28%),ADR的症状表现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52.01%)。结论:加强对抗菌药、中药注射剂的ADR监测,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加强特殊人群、静脉给药方式和重点药物的ADR监测,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永安市立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新的药品不良反应( ADR)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收集并上报的144例新的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与年龄、过敏史、给药途径、涉及药品及临床表现、累及器官和(或)系统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新的ADR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静脉滴注是引发新的ADR的主要给药途径(117例次),中药制剂是引发新的ADR最多的药物(48例),新的ADR可累及多个器官和(或)系统。结论:应重视和加强新的ADR的监测,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井华  刘俊 《安徽医药》2014,18(2):393-396
目的了解该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现状和特点以及影响因素,为保证抗菌药物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2010—2012年某院上报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237份,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种类、名称、给药途径、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性质、转归及临床表现、报告人员职业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37份ADR报告中,男性发生比例高于女性;41~50岁年龄段为ADR发生的主要人群,但老人及儿童发生的比例也较高;ADR以一般反应为主,严重的和新的ADR分别占总例数的3.80%和1.26%;静脉滴注为引发ADR为主要的给药途径,占总例数81.01%;ADR主要发生在用药后31~60 min;抗菌药物以喹诺酮类为主,占总例数29.12%,其次为大环内酯类(28.27%)和头孢菌素类(26.16%),其中阿奇霉素为57例,占总例数24.05%,其次为左氧氟沙星(56例,23.63%);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102例,43.04%);护师ADR报告率68.35%。结论深入开展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方法对2007年漯河市药品不良反应中心收集的548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196例),静脉滴注引起的ADR415例(75.73%)。结论ADR报告反映出了不舍理用药问题,基层医务人员应加强合理用药知识学习,做到合理、有效、安全用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