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方樟脑凝胶驱避剂的药效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复方樟脑凝胶驱避剂的驱蚊效果及其在使用中的安全性。方法 :将试药涂抹于人或小鼠裸露皮肤上 ,进行实验室和现场驱避效果试验 ,判断其对人的有效保护时间 ;急性经口毒性采用一次性经口灌胃 ,急性皮肤刺激和眼刺激试验则直接涂药于家兔皮肤和滴药于眼结膜囊内。结果 :复方樟脑凝胶驱避剂实验室内对人的有效保护时间 >6.6h ;现场 <6h ;小鼠急性经口LD50 为 13 2 0 .2 5mg kg ;对家兔皮肤刺激积分值为 0 ,急性眼刺激积分指数为 14 .5。结论 :该驱避剂对蚊虫有较好的驱避作用 ,且毒性低 ,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2.
复方前胡挥发油驱避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制高效驱避剂。方法在实验室筛选最佳配方,然后在野外进行效果评价。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采用一次灌胃,急性皮肤刺激试验在家兔皮肤上进行。结果涂擦复方前胡缓释驱避剂后,在14 h内对蚊虫的驱避率为100%;11 h内对蠓的驱避率为100%,12 h为86.8%,第14小时为78.3%。结论复方前胡挥发油驱避剂对吸血昆虫有较好的驱避效果,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3.
复方樟脑凝胶驱避剂的研制及其生物效能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解决蚊虫刺叮骚扰的问题,探讨植物源性驱避剂的实用性;方法:采用复配法制作复方樟脑凝胶驱避剂,按GB/T 17322,10-1998进行人体试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采用一次性灌胃法,急性皮肤刺激和眼刺激试验直接涂药法;结果:驱蚊保护时问达6 h以上,小鼠急性经口LD50为1 320.25 mg,/kg;对家兔皮肤刺激积分值为0,48 h后对眼刺激平均指数为0.5;结论:本品对蚊虫有一定的驱避作用,毒性低,使用安全,对光热稳定,且具有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4.
R-301驱避剂化学合成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阐述新型R-301驱避剂的合成及其驱避效果;方法:驱蚊活性按GB/T 17322.10-1998规定进行试验,驱蠊活性用选室法进行试验,驱螨活性采用计算驱避率法进行试验;结果:7%浓度R-301对白纹伊蚊有效保护时间平均为3.80±0.86 h,100%保护率的时间为3 h,0.1%和0.3%浓度对德国小蠊1~10 d具有杀灭作用,11-46 d有驱避作用,驱避率均为100%。对尘螨的驱避率,其浓度为0.1%、0.3%和0.5%均为100%,R-301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糠秕孢子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TC)分别为0.125、0.25和0.01;结论:R-301驱避剂合成线路简便合理,对蚊、蠊、螨和菌具有生物活性,为一新型广谱的驱避剂,有开发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萜类驱避剂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预防虫媒病传播和吸血昆虫对野战部队、边海防人员及其他专业野外作业人员的骚扰,许多国家都广泛开展昆虫驱避剂的研究。在驱避剂研究中,萜类化合物由于其低毒、刺激性小的特点而引人瞩目。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萜类驱避剂的合成与制剂陆续有不少报道。本文就萜类驱避剂的研究进展简述如下:16类化合物与驱进剂最早使用的驱避剂多为天然植物油[1],1901~1938年间以香茅油(雄油)使用最普遍。天然植物精油虽有驱避效果,但在60年代以前对其有效驱避成份,国内外均未作深入研究和报道。国外自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由于军事上的需要,对化学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研究蚊蠓刺叮骚扰的防护问题.方法使用复方缓释驱避剂处理作训服进行志愿者和现场药效试验.结果复方缓释驱避剂处理作训服对蚊虫驱避持效时间为60d,驱避率达100%;穿复方缓释驱避剂处理的作训服,对暴露皮肤蚊虫刺叮的防护持效时间为60d,但只有10 d内有较好的效果,驱避率72.09%;穿药处理作训服,并在暴露皮肤涂擦驱避剂,对蚊虫防护效果更好,10 h内驱避率达100%.复方缓释驱避剂处理作训服对蠓虫20d驱避率达100%,对暴露皮肤蠓虫的刺叮具有显著的防护效果,15 d内叮咬率为0,20 d内叮咬率为2.78%.结论复方缓释驱避剂处理作训服有显著的驱蚊蠓效果,并在暴露皮肤涂擦驱避剂驱蚊蠓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疟疾、黄热病、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等蚊媒疾病一直是全世界人民生命和健康的严重威胁。驱避剂的使用能降低蚊虫叮咬,避免和控制蚊媒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植物源驱避剂具有安全和环保的特点。本文介绍了植物源物质对蚊虫的活性和蚊虫驱避剂剂型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植物源蚊虫驱避剂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驱避剂在媒介昆虫防治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驱避剂是有效的个人防虫用品,在防护吸血昆虫的刺叮和骚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驱避剂是在医学昆虫抗药性发生和杀虫剂对环境造成污染等问题出现以后开始研究与应用,近年来在研究深度、广度方面有了发展,尤其加强了剂型上的开发及天然化合物驱避效果有了很大的进展,越来越为人们关注。1 有效化合物的应用 避蚊胺(DEET),化学名称N,N-二乙胺基间甲基苯甲酰胺,是目前公认的标准驱避剂,驱虫谱广、使用安全而且对大多数吸血昆虫有较好驱避效果,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该化合物对某些种类如重要的疟疾媒介淡色按蚊ANOPHELES、LBIMANUS效果非常差,同时不耐汗、不抗洗,对某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对驱避剂的研究甚多,但剂量也逐渐增大,对某些昆虫驱避效果也较差。为此,我们选择了国际公认最好的高效、广谱避蚊胺(Deet)为原旨,加入拟除虫菊酯类和助溶剂等,在实验室和现场试验,证明该药有很好的驱避作用,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防蚊驱蚊的要求日益增高,而驱避剂已成为夏秋季人们防蚊的重要产品。多年来,新型驱避剂发展缓慢,目前广泛使用的仍为老品种。最近德国MERCK公司及天津市博大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实验化工厂向市场推出二种驱避剂,为考核其驱蚊效果,我们进行二种药剂的驱蚊试验。  相似文献   

11.
复方桉叶油素缓释驱避剂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制高效驱避剂.方法在实验室筛选最佳配方,然后在野外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涂擦复方桉叶油素缓释驱避剂后,在14 h内对蚊的驱避率为100%;10 h内对蠓的驱避率为100%,11h后为92.8%,14 h后为82.6%.结论复方桉叶油素缓释驱避剂对吸血昆虫具有很好的驱避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两种剂型驱避剂驱避效果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试验测定 2种驱避剂的驱避效果及可否实际应用。方法 :人体试验法测定有效保护时间和有效保护率。结果 :皮肤涂抹驱避剂有效保护时间大于 8h ,固体悬挂式驱避剂有效保护时间小于 1h。结论 :目前 ,皮肤涂抹驱避剂比固体悬挂式驱避剂更具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避蚊王是涂在人体皮肤上,防止蚊虫叮咬的驱避剂,由多种芳香植物配制而成。为检测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我们进行了毒性和致突变性研究。1材料受试物避蚊王,无色透明液体,由某公司提供。2方法与结果2.1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采用霍恩氏法。选用健康、成年昆明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新疆北湾地区观察4种驱避剂对刺扰伊蚊的驱避效果。方法在试验人群暴露的下肢上均匀涂抹驱避剂,然后观察驱避剂的有效率和有效保护率。结果4种驱避剂1 h的有效保护率较高为98.33%~99.79%,但保护时间和有效率较低,2号、3号配方有30%~40%的试验者保护时间超过60 m in;1号配方在不同密度剃度下,其保护时间有很大不同。结论在北湾地区,蚊虫密度很高的条件下,驱避剂虽然不能完全防止蚊虫的叮咬,但可极大地减少蚊虫的刺叮骚扰;在北湾地区科学使用驱避剂,对人体可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配方的驱避剂驱蚊效果,筛选效果较好的配方。方法采用实验室(GB/17322.10-1998)和现场的药效测试方法进行效果测试。结果 20种配方的驱避剂中有10种对实验室饲养的白纹伊蚊有效保护率〉80%,平均驱避效果在10h以上;2种现场试验使用配方3组,试验的平均有效保护时间分别为4.8、4.5、4.8h。结论现场试验效果较实验室效果差,可能由于夏季出汗较多、活动量大,致使驱避剂被擦失或被皮肤吸收等造成。由于实验室试验与现场试验使用的不是同一种配方,还需要进一步试验证实各种驱避剂的驱避效果。  相似文献   

16.
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在我国北纬32°以北地区广泛分布,雌蚊嗜吸人血。该蚊为班氏丝虫的主要传播媒介。传统的蚊虫驱避方法都以驱避剂为主,但只能对使用驱避剂的个人起到保护作用。如果希望对特定人群都起到保护作用,则需要开发其他的驱避技术。由于光波无毒、无污染、无辐射,安全可靠,对人体和动植物无害,所以被用作驱避蚊虫的选择。国内市场现有多款驱避蚊虫功能的光源,我们对其中的一种3个款式光源的驱蚊效果进行了模拟现场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室内测试中药驱避剂对蟑螂的驱避性.方法 选择小容器法和迷宫测试法进行试验,观察和记录驱避剂对蟑螂的驱避效果.结果 小容器法中驱避剂24 h内驱蟑效果明显,驱避率>75%.迷宫测试法中驱避剂驱蟑效果持效期约8 d,其中5 d内的驱避率均在80%以上.结论 中药驱避剂对蟑螂具有驱避效果,可能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三种剂型驱避剂避蚊效果及毒性试验研究江苏省卫生防疫站章进宝陈新霞驱避剂在医学昆虫防治中占有主要地位,是野外作业人员防止昆虫叮咬、预防虫媒传染病的重要保护手段,使用历史悠久。在医学昆虫抗药性发生、发展和杀虫剂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出现以后,驱避剂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9.
萜类化合物对蚊虫驱避活性的初步筛选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从32个萜类化合物中筛选对蚊虫有较好驱避活性的品种。方法 小白鼠筛选。结果 32个萜类化合物中有8个化合物表现出对白纹伊蚊具有一定的驱避活性。结论 进一步的人体保护试验有希望筛选出符合国家标准、具有开发前景的萜类驱避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驱避-引诱联合使用在野外蚊虫防治中的效果,评价吲哚和辛酸与二氧化碳(CO2)诱蚊灯结合,对蚊虫的特异性引诱作用.方法 在云南省盈江县太平乡选择6个试验现场,其中5个现场中心悬挂驱避物质迷迭香精油,并分别在距离迷迭香精油1、5、10、15和20m处放置CO2诱蚊灯+辛酸+吲哚,作为甲、乙、丙、丁、戊5种处理;只在现场中心位置处放置CO2诱蚊灯,不放置驱避剂迷迭香精油和引诱剂辛酸+吲哚的现场作为对照.每天CO2诱蚊灯诱集的蚊虫计数和分类,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适当距离内,驱避-引诱联合使用引诱的蚊虫数量明显比单独使用引诱剂捕获的蚊虫数量多,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处理(即引诱装置+精油,两者相距10m)3次试验共引诱蚊虫594只,比其他4个现场引诱的蚊虫多(P=0.036).辛酸+吲哚对蚊虫的特异性引诱结果显示,辛酸+吲哚混用并配合CO2诱蚊灯,引诱的蚊虫数量比单独使用CO2诱蚊灯多,3次试验均比对照引诱的蚊虫数量多30%以上.此外,对伊蚊显示出特异性引诱作用,捕获的伊蚊平均数量占蚊虫总数的80%左右,其中白盏伊蚊、白纹伊蚊、尖斑伊蚊和环胫伊蚊是当地主要种群.结论 在适当范围内,驱避-引诱联合使用提高蚊虫引诱效率,可以在蚊虫控制中使用,CO2诱蚊灯+辛酸+吲哚对伊蚊有一定专化性,可在媒介蚊虫的监测中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