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色交通规划是生态城市的基础。 1990年代中期,德国展开了一系列生态新城 项目,以探索绿色、生态与人性化的未来城 市模式。本文在对中德两国城市交通安全、 交通规划用地与法规框架比较的基础上, 以德国慕尼黑里姆会展新城住区为案例,通 过对该生态住区的公交系统、非机动交通规 划和机动车交通控制与管理等方面的详细分 析,总结德国生态住区的绿色交通规划与管 理的成功经验,以期为推进我国建设人性化 的生态开放住区,促进城市居民的绿色出行 与健康生活方式提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生态交通规划是新时期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趋势,是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集中体现。本文以江心洲交通项目绿色规划为例,阐述了江心洲交通项目生态交通规划中各要素的具体实践,以强化对城市生态交通的认识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低碳生态新城绿色交通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绿色交通体系,实现低碳生态新城的发展目标,分析了低碳生态新城的发展导向及对交通的发展要求。以低碳生态的功能要求和绿色交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从交通需求、交通设施、交通运行三方面构建了低碳生态新城绿色交通发展指标体系。重点从土地利用模式、公共交通、道路网络、慢行交通、智能交通、新能源汽车六个方面提出了低碳生态新城绿色交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城市“绿色”交通规划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王刚  沈建武 《规划师》2004,20(7):63-65
传统交通规划存在以满足单一交通需求为目标、只注重城市硬件设施建设、缺乏交通对环境影响的评价等问题。“绿色”交通规划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定位运输体系,强调优先发展公交系统,重视交通模式和土地使用模式的相互配合,提倡“货运物流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各种问题日益严重,传统城市发展带来的弊端逐步凸显,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发展绿色交通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重视的问题。城市交通不是独立分隔的个体,它与城市的用地布局、功能分区组织、街区模式、交通组织方式等各个方面具有直接的联系,在当今城市快速发展时期,在面临土地、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多重压力下,创新规划视角,构建绿色交通体系解决传统城市发展面临的弊端十分重要。文章从优化土地利用布局、转变城市开发模式、构建复合形、多样化、小尺度街区等方面对健全绿色交通体系的规划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希望通过对绿色交通体系的构建促进城市良性发展可以起到一点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绿色交通旨在协调、优化各种运输方式,提高整体的交通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促进环境与社会公平,其本质是可持续发展.慢行交通是最能体现绿色交通本质的交通方式,实现居民的短距离出行和接驳公共交通.慢行系统的规划方法可从街区尺度、慢行网络、公交衔接和设施景观设计等方面入手.涿州生态示范基地慢行系统规划对此进行了实践.  相似文献   

7.
郑文含 《山西建筑》2011,37(34):12-14
提出城市空间组织构建“分层网络”+“多方式接驳”的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模式,探讨了加强土地利用规划与交通规划的组织协调方法,分析了在城市总体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不同阶段,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要点内容,以促进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8.
鲍春  李信均 《规划师》2022,(S1):71-75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如何协调好带状组团城市的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构建低碳交通规划体系,从而引导低碳出行,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交通规划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以百色市中心城区为例,在剖析带状组团土地利用形态和交通特征的基础上,基于低碳交通视角,从出行需求、出行方式、出行过程等方面探索带状组团城市交通规划策略,并在道路交通、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方面进行实践应用,以期为低碳视角下带状组团城市的交通规划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与城市交通模式关系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毛蒋兴  阎小培 《规划师》2002,18(7):69-72
介绍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类型与实例,阐述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与城市交通模式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分析影响我国大城市交通模式选择的因素基础上,提出:公共交通优先,小汽车、自行车适度发展的高效化、节能化和环保化绿色交通模式。  相似文献   

10.
刘可  苏建中  王令 《规划师》2011,27(11):57-60
梧州市作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交通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协调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等因素,探索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模式.梧州市综合交通规划立足交通发展现状,采用交通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的理念,提出“九网合一”的交通模式,构建“一环七射三连”的高速公路网和“丰”字形铁路主骨架.  相似文献   

11.
郑斌 《福建建设科技》2014,(2):30-31,29
绿色建筑体系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但目前绿色建筑体系难以有效的应用在城市生态规划建设中,无法充分发挥其节能低碳的价值。本文通过借鉴绿色建筑体系的四大特点,总结出生态城市建设中绿色开放空间网络、分布式能源系统、土地开发模式、城市规划管理等四个方面的应对之道。希望能为城市生态规划思路提供研究依据,为建设实施提出方向。  相似文献   

12.
骆畅 《建筑与文化》2016,(10):90-91
本文主要通过对比综述生态城市理论背景下的绿色交通发展,同时总结国内外城市绿色交通研究成果以及实践案例经验,探讨在新的时代如何能更高效地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各种环境与交通的问题,进而寻找一种满足城市居民宜居便捷的使用要求的同时有利于控制城市无序蔓延的交通体系。通过研究国内外城市绿色交通规划理论与实践经验,并结合现今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影响因素,总结合理的可持续的城市交通系统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城市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中小城市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中坚力量。交通与城市相辅相成,交通是城市的主要骨架,城市交通的发展关系着城市社会经济运行的好坏。中小城市的绿色交通发展更应注重人、城市、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本文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初步提出绿色交通规划的系统方法,中小城市选择慢行、公共交通发展模式是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低碳交通是通过对运输结构和运输效率的优化,最大程度地减少碳排放总量,创建以低碳交通系统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方式和城市土地利用格局,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本文探索交通领域的低碳发展模式,从规划性减碳、结构性减碳、技术性减碳、制度性减碳、消费者减碳等五个方面提出低碳交通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控制规划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边经卫 《规划师》2005,21(2):87-90
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互动的单向循环系统。城市轨道交通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城市不断增长的客运交通要求,更主要的是通过对土地使用的控制,发挥轨道交通在城市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城市空间的有序增长,并形成城市空间发展与轨道交通之间的互动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16.
《规划师》2020,(1)
目前我国正处于绿色交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但存在绿色交通方式缺乏整合、层级扁平化、需求管理滞后及与土地利用不协调等核心问题,阻碍了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急需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对绿色交通的概念、内涵、特征及发展策略展开研究。文章首先基于人居环境要素,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活质量4个维度构建了城市绿色交通的概念与内涵框架;其次,从绿色交通系统、土地利用与交通一体化及绿色交通需求管理3个方面总结了发达国家城市绿色交通发展的经验;最后,通过对比国内外绿色交通发展的背景差异,提出我国需要统筹不同城镇化阶段绿色交通的发展目标,积极探索符合城市绿色交通内涵的土地利用模式,并构建协调的绿色交通需求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解析了城市绿色交通的概念与本质,然后针对福州中心城区的交通现状,探讨了绿色交通的影响因素与影响机理,提出城市绿色交通的规划四原则,研究推进城市绿色交通的方法,认为调整土地利用方式与布局、完善现有道路网络、形成以公共交通方式为主、构建绿色慢行交通系统、倡导绿色出行的观念等是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交通导向模式出发,简析TOD模式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探寻TOD模式下城市土地利用开发的方式,提出混合城市土地利用性质、综合协调交通流线周边用地、合理利用换乘点周边用地等观点,为我国城市规划建设提出意见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关于加强大城市交通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对"十二五"期间我国大城市交通发展形势的认识和判断,提出了未来五年要坚持"和谐高效、服务民生、节约资源、科学决策"的发展理念,加快实施五项发展策略。为了推进大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转变,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促进绿色、节能、低碳交通方式的发展,就加强大城市交通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贾金龙 《山西建筑》2009,35(21):36-36,166
从北京城市土地与交通发展现状入手,重点剖析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二者相互不协调的现象,总结了国内外城市在促进城市土地与交通协调发展的实施政策、机制、方法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出改善现行相关政策法规、管理机制和实施策略的措施建议,以实现土地与交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