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应用二次回归正交设计建立青翅蚁形隐翅虫对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捕食作用的数学模型分别为:Y'cm=3.5072+1.6671x1+1.7200x2-1.004x3+0.6375x1x2-0.7625x1x3-0.2625x2x3+0.6020x^21-0.3538x^22-0.0807x^23;Y'sf=3.7612+0.4015x1+0.2573x2+1.6645x3+0.1250x1x3+x2x3+0.3372x^21-0.4820x^22+0.0641x^23.结果表明,青翅蚁形隐翅虫对白背飞虱表现出更强的取食选择性.当猎物密度较低时,青翅蚁形隐翅虫对稻纵卷叶螟的捕食作用为密度制约性,当猎物密度较高时,青翅隐翅虫对白背飞虱的捕食作用为密度制约性.  相似文献   

2.
稻纵卷叶螟生命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汤鉴球 《昆虫知识》1991,28(5):305-307
<正> 60年代中期以后,稻纵卷叶螟成为我国主要稻区普遍性,常发性大害虫。为了研究其发生虫源和影响种群变动原因,从1976年开始,华南农业大学和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开展了稻纵卷叶螟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本文就其研究方法和主要结果,作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述了稻纵卷叶螟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的种类以及两大类天敌对其控制的效果,进一步论述了对稻纵卷叶螟天敌的保护和利用,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达到既更好地防治稻纵卷叶螟,又能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4.
水稻—稻纵卷叶螟—天敌系统的优化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俊平  陈常铭 《生态学报》1990,10(3):203-207
  相似文献   

5.
6.
在室内测定了纵卷叶螟绒茧蜂Apanteles cypris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幼虫的功能反应和寻找效应.结果表明,纵卷叶螟绒茧蜂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功能反应可用Michaelis-Menten-Ⅱ型功能反应模型Na=AN0/(F+N0)拟合,一头纵卷叶螟绒茧蜂雌蜂在24h内对稻纵卷...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解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的复合危害对水稻产量相关因子和相关酶类的影响。【方法】本文设定两种害虫的先后危害顺序,并通过调整两者开始危害的时间,研究了受害后水稻在灌浆期根、茎和叶片中淀粉和蔗糖含量的变化以及蔗糖合成酶(Sucrose synthase,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SPS)活性的变化。【结果】随着接虫量的增加,水稻不同组织内各生理指标与对照相比均显著下降。随着间隔天数的增加,先接白背飞虱为害要重于先接稻纵卷叶螟。比如叶片中蔗糖含量在先接稻纵卷叶螟的处理中随着间隔天数的增加显著增加,相应的SPS活性显著增加,间隔24 d的处理显著高于间隔6 d和12 d;而先接白背飞虱的处理中蔗糖含量与SPS活性均显著降低,间隔24 d的处理显著低于间隔6 d和12 d的处理。茎部淀粉含量在先接稻纵卷叶螟的处理中随着间隔天数的增加逐渐增加,SS活性显著增加,而先接白背飞虱的处理中淀粉含量和SS活性均显著降低;叶片中淀粉含量均随着间隔天数的增加逐渐降低,而相应的SS活性在先接稻纵卷叶螟的处理中显著增加,在先接白背飞虱的处理中相反。另外,接虫量和间隔天数间有显著的交互作用。【结论】本研究对指导水稻生产中的"两迁害虫"防治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的神经网络预警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神经网络的原理,结合500pb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及江苏省通州市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的数据,建立了该地的神经网络中期预警模型,结果表明,这一方法是可行的,同时也说明了对分级量这样的离散数据可以直接进行建模预测。文中还讨论了其研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李炳夫 《昆虫知识》1992,29(4):217-218
<正> 稻纵卷叶螟姬小蜂Stenomesius maculatusLiao是水稻害虫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 Guenee幼虫期寄生性天敌。据在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附城稻区调查,该蜂是稻纵卷叶螟幼虫期寄生性天敌中寄生率较高的  相似文献   

10.
异常高温干旱对稻纵卷叶螟迁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彭阳 《昆虫知识》1990,27(4):195-197
根据本县稻纵卷叶螟多年发生实况和气象资料,认为高温(29℃以上)促使稻纵卷螟迁飞,但天气异常高温(31℃以上)干旱(降水极少)反而迫使其在本地居留。迁飞代这种反常现象的发生,将较大程度影响下一代的发生程度。这一现象的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掌握水稻迁飞害虫的迁飞规律和预测预报技术。  相似文献   

11.
广西兴安转Bt水稻大田两迁害虫发生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i H  Li ZY  Xu YB  Han C  Han LZ  Chen FJ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1):3021-3025
以转Bt水稻华恢1号(Cry1Ac/ CryAb融合基因型,简称HH1)及其对照亲本明恢63(简称MH63)稻田两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转基因抗虫水稻种植下两迁害虫的发生规律及其致害力差异.结果表明:转Bt水稻及其对照亲本上稻纵卷叶螟的落卵量和幼虫发生量无显著差异,但转Bt水稻的卷叶株率和卷叶率都显著低于对照亲本.表明转Bt水稻对靶标害虫稻纵卷叶螟具有较高抗性.转Bt水稻及对照亲本上白背飞虱若虫、成虫及整个种群的发生动态差异不显著,且转Bt水稻对长翅型和短翅型成虫的种群发生影响也不显著.白背飞虱发生高峰期,转Bt水稻上若虫及短翅型成虫发生量均明显高于对照亲本;相反,转Bt水稻上长翅型成虫发生量明显低于对照亲本,且水稻生育后期长翅型成虫雌性比明显低于对照亲本.转Bt水稻大面积商业化种植下其非靶标害虫白背飞虱的发生危害变得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2.
药用野生稻应答稻飞虱取食过程中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水稻的刺吸式害虫。为了探讨水稻对虫害反应的分子机理,采用cDNA—AFLP(互补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研究了药用野生稻受这两种飞虱取食后基因表达的变化。通过调查约7%的虫.崮答后的药用野生稻转录本组,共分离了258个差异片段,测序112个;44个片段对应于已知或假定功能基因,其中35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在白背飞虱为害后发生改变,24个基因在褐飞虱为害后改变。下调的基因比上调的基因多。有14个基因受这两种飞虱共同调节(2个上调,12个下调)。结果表明,药用野生稻对两种飞虱为害作出的反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吡虫啉对白背飞虱取食的抑制作用可以用蜜露分泌量的减少和体重的减轻来衡量。吡虫啉处理后,白背飞虱蜜露分泌量的减少比率随浓度的加大而上升,随处理后时间的推移首先表现为上升,到达最大值后再下降,最高浓度0.0250mg/kg处理,蜜露分泌量减少最显著的第6d,减少比率为57.28%。与对照相比,吡虫啉处理后,白背飞虱体重的变化随浓度上升而加大,随时间的推移表现为持续上升,最高浓度0.0250mg/kg处理时,第8d的体重减轻比率为36.03%。  相似文献   

14.
白背飞虱的再迁飞能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汪远昆  翟保平 《昆虫学报》2004,47(4):467-473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白背飞虱经过一次远迁降落、取食不同水稻品种后的再迁飞能力。根据吊飞试验的持续飞行时间可将白背飞虱种群划分为居留型(<30 min)、迁飞型(≥30 min)、远迁型(>420 min)和再迁飞型(第二次吊飞持续飞行时间 ≥30 min)。在所测的558头白背飞虱中,再迁飞型的比率为5.7%;而在112头迁飞型个体中,再迁飞的比率为28.6%。取食不同品种的水稻对白背飞虱的飞行能力和再迁飞能力有显著影响。取食感虫水稻的白背飞虱飞行能力和再迁飞能力较强,再迁飞的比率也较高 (>5%)。吊飞前后取食常规稻与耐虫品种组合的飞虱的再迁飞时间则较短,再迁飞比率也较低;但吊飞前后均以耐虫品种饲喂的个体,反而也表现出较高的再迁飞比率和中等水平的再迁飞时间。而且,第一次飞行360 min以上的个体具有较强的再迁飞潜力。交配只对6日龄雌虫和2日龄雄虫的飞行能力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白背飞虱种群动态关联分析及预测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雨土  毛文彬 《昆虫知识》1996,33(4):193-195
根据灰色系统关联分析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白背飞虱种群动态的加权关联度预测法。衢县早稻后期白背飞虱发生量与历年6月25~30日平均百丛虫量X_1(t)、同期若虫比例X_2(t)、迟熟品种比例X_3(t)、6月下旬水分积分指数X_4(t)和平均气温X_5(t)等因素的关联序为:X_2(t)>X_1(t)>X_3(t)>X_5(t)>X_4(t)。据此建立的加权关联度预测模型,经12年资料回测和试报验证,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白背飞虱为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防治指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白背飞虱近年来已逐步上升为我国水稻上的最重要害虫之一。该文综述了白背飞虱以不同虫口密度、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危害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和与其他病虫害复合危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以及允许产量损失率和各地制定的防治指标 ,并建议了进一步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水稻品种上白背飞虱取食行为的EPG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明不同水稻品种(丰源优272、R9810-T、华恢1号、明恢63、麻糯谷和Rathu Heenati)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的抗性差异机理,利用刺吸电位技术(electronic penetration graph, EPG)记录了该虫在这6个品种三叶期稻苗上的取食行为。【方法】结合特定的EPG波形,考察了9个非韧皮部指标和22个韧皮部指标。【结果】在总记录时间8 h内,白背飞虱在品种Rathu Heenati上非刺探波np的总时间最长,其次是麻糯谷上非刺探波np的总时间,这两者间差异显著且都显著地长于其他4个品种的np总时间(P<0.05);该虫在Rathu Heenati上路径波Nc的总时间为8 523.41 s,是感虫品种明恢63 Nc总时间的2.24倍;该虫在Rathu Heenati上吸食韧皮部汁液N4-b的总时间显著地比其他品种短(P<0.05)。华恢1号和R9810-T上所有的EPG指标和感虫品种明恢63的EPG指标都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白背飞虱在丰源优272上单次分泌水溶性唾液N4-a的平均时间更长,并伴随长时间的韧皮部取食。【结论】由此推测,品种Rathu Heenati可能存在不利于白背飞虱取食的忌避成分,并且在韧皮部外组织和韧皮部组织都存在抗性因子;在麻糯谷上仅存在忌避成分;然而,品种华恢1号和R9810-T可能对白背飞虱不具有明显的抗性;丰源优272可能是比明恢63更为感虫的品种。结合介体昆虫取食行为与传播持久性病毒的关系,这些结果也为利用抗白背飞虱品种控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To elucidate the probing stimulants in rice plants for the white-backed planthopper, Sogatella furcifera, bioassay-guided separations were conducted, which led to the isolation of four active compounds. Using NMR and LC-MS spectra, their structures were determined as isoorientin 2″-O-(6?-(E)-feruloyl)glucoside, isoorientin 2″-O-(6?-(E)-p-coumaroyl)glucoside, tricin 5-O-glucoside, and isoscoparin 2″-O-(6?-(E)-feruloyl)glucoside.  相似文献   

19.
白背飞虱取食抗虫品种过程中体内保护酶和自由基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白背飞虱取食抗虫品种过程中自由基含量显增加,在取食18小时后达最高值,以后开始下降,在取食中抗品种N22和高抗品种Ptb33时,虫体内SOD和CAT活性明显增加,且起着主要作用,POD作用不明显;白背飞在抗虫品种上连续饲养一至二代后,体内保护酶活性逐渐接近于感虫品种,基本明确了白背飞虱取食抗虫品种过程中体内保护酶和自由基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