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淑云  顾文刚  于莉 《武警医学》2013,24(10):887-888
 目的 探讨CA153、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联合检测在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88例非小细胞肺癌,31例小细胞肺癌,94例肺部良性疾病和92例健康人入选本研究,应用Cobras e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肿瘤标志物,比较各组CA153、CYFRA21-1、NSE水平。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组CA153、CYFRA21-1水平高于小细胞肺癌组、良性病变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而小细胞肺癌组NSE水平高于其他三组(P<0.05)。单一肿瘤标志物检测诊断非小细胞肺癌,CYFRA21-1的敏感性最高,NSE的特异性最高;3种肿瘤标志物联合应用可提高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 CA153、CYFRA21-1、NSE的联合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肺癌CT形态学特征与其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质素片段抗原(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关系和2种检测方法联合应用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52例经病理证实的肺部恶性病变和52例良性病变患者行CT扫描和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NSE检测.分析CT表现并记录影像学特征,将CT特征与血清肿瘤标志物进行对照分析.并对良恶性病变血清肿瘤标志物进行比较.结果 肺癌组肿瘤标志物检测值高于良性病变组,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扫描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优于单项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NSE与肿瘤的毛刺征、空泡征、空洞征、胸膜凹陷征、支气管截断征、胸腔积液、淋巴结转移无统计学意义,CYFRA21-1、NSE与肿瘤的深分叶征、肿瘤大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CEA与肿瘤的深分叶征、肿瘤大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征象和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肺癌诊断的准确性及检出率;肺癌的深分叶征、大小与CEA浓度呈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CYFRA 21-1、NSE和CEA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60例经病理证实的初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予NP方案(盖诺+顺铂)一线化疗,于治疗开始前及化疗两周期后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CEA、NSE和CYFRA 21-1的浓度。结果:NP方案化疗前后血清CYFRA 21-1、NSE和CE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CYFRA21-1、NSE和CEA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晚期肺癌评价疗效和监测复发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D105的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00例非小细胞肺癌和50例正常肺组织标本中CD105的表达,分析其在不同临床特征中的表达差别。结果 CD105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P〈0.05);有无胸膜侵犯、有无淋巴结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癌组织之间CD105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CD105高表达,并存在着CD105阳性的血管新生,检测CD105蛋白可能对判断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形态学特征与血清肿瘤标志物非小细胞肺癌抗原(lung tumor antigen,LTA)、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的关系和两种检测方法联合应用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64例经病理证实的肺部恶性病变和64例良性病变患者行MSCT扫描和血清肿瘤标志物LTA、CEA、NSE检测,MSCT扫描图像通过多种后处理技术重组全面观察恶性病变影像学特征,MSCT特征与血清肿瘤标志物进行对照分析.并对良恶性病变血清肿瘤标志物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LTA、CEA、NSE与肿瘤大小、毛刺征、空泡征、实性结节、胸膜凹陷征、支气管截断征、胸腔积液无统计学意义,NSE、CEA与淋巴结转移无统计学意义(P>0.05),LTA与淋巴结转移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SCT形态特征和血清肿瘤标志物两种方法联合对肺部恶性病变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P<'21ras>和CD44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其在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6例非小细胞肺癌原发灶及其20例转移性淋巴结标本P<'21ras>和CD 44的表达.结果 P<'21ras>和CD 44在非小细胞肺癌原发灶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0%和85%.有淋巴结转移组P<'21ras>和CD 44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相关性检验提示P<'21ras>阳性组和CD44阳性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 P<'21ras>和CD 44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有明显的相关性.P<'21ras>和CD 44阳性表达可以作为非小细胞肺癌具有淋巴结转移潜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β-连环素(β-catenin)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及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关系。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16-2017年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的组织标本340例,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及扩增阻滞突变系统检测β-catenin异常表达和EGFR突变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二者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β-catenin异常表达主要体现在病理分型、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方面,具体表现为腺癌β-catenin异常表达率高于其他、中分化高于高分化和低分化、无淋巴结转移高于有淋巴结转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突变阳性表达主要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具体表现为EGFR突变阳性表达率女性高于男性、年龄<60岁高于年龄年龄≥60岁、腺癌高于其他、中分化高于高分化和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4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β-catenin异常表达率为70.29%(239/340),EGFR突变阳性表达率为45.88%(156/340)。EGFR突变阳性表达者β-catenin异常表达率(76.28%)高于EGFR突变阴性表达者(6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catenin异常表达者EGFR突变阳性表达率(49.79%)高于β-catenin正常表达者(36.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β-catenin与EGFR存在关联性(χ~2=43.879,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β-catenin异常表达、EGFR突变状态均与病理组织学类型有关,β-catenin与EGFR交互作用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远期预后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腔积液和血清中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27例胸腔积液患者分为两组,良性组58例,恶性组69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胸腔积液和血清中的CEA,NSE和CYFRA21-1进行测定,并对两组的测定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恶性组患者胸腔积液中的CEA,NSE和CYFRA21-1浓度均明显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3,5.9,8.5,P均<0.01);恶性组患者胸腔积液中的CEA,NSE和CYFRA21-1浓度均明显高于血清中的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1,5.23,6.11,P均<0.05);CEA,NSE和CYFRA21-1的联合检测在诊断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明显高于单独某一项的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积液和血清中CEA,NSE和CYFRA21-1的检测对肺癌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且三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能够明显提高肺癌诊断的特异度和敏感度。  相似文献   

9.
全胸腔镜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中区域淋巴结清扫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施行全胸腔镜(n=32)及传统开胸(n=28)肺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阳性淋巴结数等情况。结果与传统开胸手术组比较,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数目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在减少创伤的同时,对周围型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并能够达到根治目的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在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5例肺癌组织中COX-2和E-cadherin的表达状况。结果①肺癌组中COX-2和E-cadherin的总阳性率分别为61.54%和63.08%;②在淋巴结转移组,COX-2和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11%和53.3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COX-2和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在I+Ⅱ期分别为53.66%和68.29%,低于和高于Ⅲ期病例中的表达率79.17%和29.17%,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COX-2阳性表达与E-cad-herin阳性表达呈负相关。结论非小细胞肺癌中COX-2高表达和E-cadherin的低表达在肺癌的发生、恶性演进过程中可能起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胶质瘤干细胞在胶质瘤的形成和生长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胶质瘤干细胞的生存微环境是维持干细胞特性的关键,在体无创性示踪为研究胶质瘤干细胞的生存、繁殖、自我更新等特性以及促进胶质瘤发展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类胰蛋白酶对肝星状细胞(HSC)增殖及Ⅰ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类胰蛋白酶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大鼠HSC,经系列浓度类胰蛋白酶作用后,分组进行如下实验:用噻唑兰比色法(MTT)检测HSC的增殖;用RT—PCR法检测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肥大细胞(MC)类胰蛋白酶(1-100ng/m1)能够促进HSC增殖及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可直接作用于HSC,参与肝纤维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为建立适合空间应用的细胞培养技术,利用自行研制的细胞培养反应器,采用微载体悬浮培养系统,对L929细胞和CHO细胞进行了培养。结果表明:在面积相同条件下,微载体悬浮培养的细胞产量是不加微载体单层培养的26倍;微载体浓度为2mg/ml,相对高一些细胞接种密度;10%的血清含量培养基为较优的细胞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干细胞中乙醛脱氢酶(ALDH)高表达的特性分选并鉴定肿瘤细胞中存在的ALDH high 、ALDH low 及ALDH neg 细胞亚群。 方法 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肝癌H22、人胃癌BGC-823、结肠癌LS-174T、肝癌SMMC-7721细胞及胰腺癌SW-1990和Panc-1细胞系中ALDH+细胞的表达;在确定ALDH阳性表达的细胞中,以ALDH表达的高低差异,将细胞分选并定义为ALDH high 、ALDH low 、ALDH neg 细胞亚群;对分选出的3种细胞亚群进行CD133/CD44表型及细胞周期分析。 结果 (1)在小鼠肝癌H22细胞、人结肠癌LS-174T细胞、胰腺癌SW-1990细胞和Panc-1细胞中存在着ALDH阳性表达,而在人胃癌BGC-823细胞和肝癌SMMC-7721细胞中未见ALDH表达;(2)在小鼠肝癌H22细胞中能明确分选出存在荧光差异的3群细胞即ALDH high 、ALDH low 和ALDH neg 细胞亚群;(3)H22的ALDH high 、ALDH low 、ALDH neg  3个亚群中CD133/CD44表达存在差异,其表达比例依次减少;(4)H22细胞中ALDH high 亚群主要处于G 0/G 1期,ALDH low 亚群处于S期,而ALDH neg 亚群处于G 2/M期。 结论 在肿瘤细胞中存在着介乎于肿瘤干细胞与终末肿瘤细胞之间的特异性亚群,该亚群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苏凯  杨彦楠  杨欣刚 《武警医学》2021,32(3):197-200
 目的 探讨异丙酚对胶质瘤U87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及Janus激酶2/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JAK2/STAT3)通路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的异丙酚对胶质瘤U87细胞和人正常星型胶质细胞HEB生长抑制作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测定2、5、10 μM异丙酚对胶质瘤U87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划痕实验测定2、5、10 μM异丙酚对胶质瘤U87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影响,蛋白印迹法(WB)测定10 μM异丙酚对胶质瘤U87细胞JAK2/STAT3通路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5、10、25、50、100 μM异丙酚均能显著抑制胶质瘤U87细胞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续选择2、5、10 μM异丙酚进行实验。与对照组相比,胶质瘤U87细胞经2、5、10 μM异丙酚处理后,侵袭能力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划痕实验说明,胶质瘤U87细胞经2、5、10 μM异丙酚处理48 h后,迁移能力分别降低了(19.69±2.67)%、(41.41±3.28)%、(59.75±2.9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胶质瘤U87细胞中JAK2蛋白磷酸化水平、STAT3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下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丙酚可能通过下调JAK2/STAT3信号传导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抑制胶质瘤U87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目前通用的细胞冻存方法是将细胞在保护剂的作用下是悬浮冻者,这样细胞自然相互混合,复苏后不能保持原来的位置关系,本工作探索在需要时将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在贴壁状态下原位冻存的可能性,方法:将转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表达质粒形成的CHO集落细胞在贴壁状态下加上10%的二甲亚砜保护作用,然后分阶段降温并保存在-70℃冰箱,两个月后复苏检测细胞的存活情况及其目的产物的表达情况,结果:集落至少  相似文献   

17.
模拟失重对MG-63细胞形态、增殖及周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模拟失重对人骨肉瘤成骨样细胞(MG-63)细胞面积、增殖、周期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转器模拟失重,用图像处理分析软件( Image J )测量分析模拟失重后细胞面积的改变,用细胞计数法测定细胞的生长曲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 结果 回转器模拟失重后,回转组MG-63细胞24 h、36 h和48 h时间段的细胞面积较对照组缩小(P《0.05),回转组24 h、36 h、48 h 3个时间段与12 h时间段比较细胞面积缩小(P《0.05),而对照组各时间段之间无明显差异.细胞生长曲线显示模拟失重后细胞增殖明显受抑制.12 h、36 h、48 h回转组MG-63细胞的细胞周期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24 h回转后G0 G1期细胞显著减少 (P《0.05),S期细胞则显著增多 (P《0.05). 结论 回转器模拟失重使MG-63细胞在24 h、36 h和48 h细胞面积缩小,12 h、24 h、36 h和48 h增殖生长受到抑制,24 h时出现细胞周期阻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对NOD/SCID小鼠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以足月胎儿脐带分离的MSC和脐血单个核细胞作为供体,化疗预处理后NOD/SCID小鼠作为受体。将小鼠随机分为以下3组(每组10只):单纯化疗组,仅做化疗预处理,不输注任何细胞;单移植组,化疗后输注单纯脐血单个核细胞(1×107/只);共移植组,化疗后输注脐血单个核细胞(1×107/只)和脐带MSC(1×106/只)。移植后第3、7、14、21、28天分别计数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观察其变化;移植后第6周计算小鼠的生存率,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骨髓内人CD45 细胞的表达(即植入率)。结果共移植组小鼠移植后第14、21天外周血白细胞[分别为(5.73±0.38)×109/L、(5.90±0.42)×109/L]明显高于单移植组[分别为(3.30±0.58)×109/L、(4.83±0.41)×109/L],差异有显著性(P<0.05)。移植后第6周,共移植组小鼠骨髓人CD45 细胞表达明显高于单移植组(P<0.05),而两组小鼠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成功地建立了异种异基因小鼠脐血移植模型,脐带MSC作为一种新来源的MSC,能够促进造血重建,提高植入率,有望应用于临床共移植治疗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研究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对正常IEC-6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其IL-11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IL-11对小肠上皮细胞的调控作用以及相关机制。方法利用MTT法检测rhIL-11对正常IEC-6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并采用Westem blot方法检测IEG-6细胞表面IL-11受体α链的表达情况。结果rhIL-11可引起正常IEC-6细胞发生增殖抑制和明显的G/G1期阻滞,并诱导细胞表面IL-11受体α链表达增加。结论rhIL-11可能通过与IEG-6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启动胞浆内信号转导通路,引起细胞效应。  相似文献   

20.
温丽  常平  蔡川  李锐 《武警医学》2017,28(8):804-808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对骨质疏松(OP)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自主脂肪化的影响。方法 选6周龄雌性 SD 大鼠,建立OP模型。体外分离、培养大鼠EPC、BMSC。分别取第3、6代BMSC及原代EPC,建立EPC/BMSC 间接共培养体系。实验分组:假手术组BMSC(BMSC sham)、OP组BMSC(BMSC ovx)、OP BMSC /EPC共培养组(BMSC ovx/EPC);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油红 O染色检测成脂分化情况,real- time PCR检测成脂分化标志物PPARγ2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BMSC ovx/EPC 组BMSC的增殖能力显著高于BMSC ovx组;BMSC ovx/EPC组自主脂肪细胞分化水平明显低于BMSC ovx组。结论 EPC可通过间接接触提高骨质疏松大鼠BMSC的增殖能力,并能有效抑制OP大鼠BMSC的自主脂肪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