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我国肝癌肝切除术后肝衰竭(PHLF)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预测和预防术后肝衰竭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维普、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阅相关论文及其参考文献,收集我国自1990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公开发表的有关PHLF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运用Meta分析方法进行合并分析。结果共纳入11项研究,2859例肝癌手术切除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hild-Pugh A级PHLF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合并OR值为6.28,95%CI:4.55~8.65);术前前白蛋白水平低于170 mg/dl组患者术后肝衰竭发生率增高(合并OR值为4.96,95%CI:3.03~8.10);合并肝硬化组术后肝衰竭发生率高于未合并肝硬化组(合并OR值为4.14,95%CI:2.46~6.98);术中失血量1000 ml组术后肝衰竭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合并OR值为5.62,95%CI:3.46~9.11);肿瘤直径10 cm组(合并OR值为2.69,95%CI:1.58~4.57)及切肝范围半肝组(合并OR值为1.64,95%CI:1.12~2.40)肝衰竭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年龄≥60岁(合并OR值为1.73,95%CI:1.25~2.39)、术中输血(合并OR值为3.79,95%CI:2.20~6.51)增加术后肝衰竭发生率。性别、术中是否阻断入肝血流与术后肝衰竭发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年龄、术前Child-Pugh分级、前白蛋白水平、术中失血量、肿瘤直径、切肝范围、合并肝硬化、术中输血等是影响PHLF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肝切除术是肝脏相关外科手术中较为常见的术式。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复杂性,肝切除术后的病死率高达30%。而肝切除术后肝衰竭(PHLF)作为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直接影响接受肝切除术患者术后的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尽管在近十年来有关肝脏手术的研究与进展有了显著的发展及完善,受到患者术前的一般状态以及肝脏储备功能的影响,PHLF的发生仍然难以避免。虽然如今的技术手段可以明显减少PHLF的病死率并为患者争取到更多的机会,但如何有效的对PHLF的发生进行风险评估,并进一步指导防治策略,仍是肝脏外科医生极为关注的问题。对PHLF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包括PHLF的定义、危险因素、术前评估以及PHLF的防治技术手段进展等,为减少PHLF的发生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肝衰竭(ALF)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因素,建立新型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21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ALF的2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AKI分为非AKI组(n=170)和AKI组(n=83)。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计量资料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ALF患者发生AKI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所得指标对ALF患者发生AKI的预测效能。结果 AKI组高血压、糖尿病、肝性脑病、腹水、肺部感染的比率以及WBC、INR、CRP、PCT、NLR、MELD评分均高于非AKI组,PLT、LMR、PNI水平低于非AKI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BC(OR=1.267,95%CI:1.124~1.428,P<0....  相似文献   

4.
吴晓庆  万红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29(4):294-296,304
目的探讨影响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肝衰竭患者资料,收集年龄、性别、职业、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固醇(CHO)及并发症(感染、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情况,分析这些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好转组与死亡组患者住院期间血清TBil最高值及CHO最高值、住院期间PTA上升的最高值及PTA降低的最低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性别、年龄、职业、钾紊乱、入院时血清TBil、入院时CHO及CHO最低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并发症钠紊乱、感染、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的发生在不同预后患者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进一步筛选,发现5个与预后具有独立相关性的指标:住院期间TBil最高值、感染、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结论住院期间TBil最高值、感染、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是影响肝衰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急性静脉曲张出血(AVB)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09年—2015年收治ACLF患者1409例随访6个月,根据是否出现AVB分为AVB组(n=167)和非AVB组(n=1242)。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两组间比较使用Student 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对随访过程中组间病死率及进展进行Log-rank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AVB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409例患者发生AVB 167例,占11.85%。AVB及非AVB患者30 d存活率分别为43.42%、67.79%(χ2=33.558,P<0.001);两组患者180 d存活率分别为18.91%、53.97%(χ2=76.881,P<0.001)。Log-rank检验显示AVB与非AVB患者30 d生存率、180 d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0.950、89.320,...  相似文献   

6.
夏永红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0):2277-2278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后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0月该院收治的104例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相关因素对术后并发症、病死率的影响.结果 104例患者无院内死亡发生.其中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40例,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8.46%.癌症患者并发症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黄疸程度、术前白蛋白水平等因素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有影响.结论 年龄、术前黄疸程度、术前白蛋白水平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胆红素评分(ALBI)联合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值(APRI)预测HBV相关肝细胞癌(HCC)肝切除术后发生肝衰竭(PHLF)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6年1月-2013年10月接受肝切除术治疗的HBV相关HCC患者,将Child-Pugh评分作为对照,评估术前ALBI、APRI、ALBI联合APRI评分预测PHLF的作用。计数资料采用χ2或Fisher确切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识别PHLF的独立预测指标。结果纳入本研究的1055例患者中,共有151例(14.3%)发生PHLF。单、多因素分析显示,ALBI、APRI与PHLF的患者预后有显著相关性(P值均<0.001)。ALBI和APR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均显著高于Child-Pugh评分(P值均<0.001)。ALBI的最佳截断值为-2.77时预测PHLF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78.1%、55.8%,ALBI>-2.77时PHLF及PHLF A/B/C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该评分≤-2.77时的情况(P值均<0.001);APRI的最佳截断值为0.85时预测PHLF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61.6%、71.0%,APRI>0.85时PHLF及PHLF A/B/C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该评分≤-0.85时的情况(P值均<0.001)。ALBI与APRI联合后的AUC明显高于ALBI和APRI的AUC(P值分别为<0.001和0.047)。ALBI联合APRI评分的最佳截断值为-13.10时预测PHLF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78.1%、62.2%,ALBI联合APRI评分>-13.10时的PHLF及PHLF A/B/C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该评分≤-13.10时的情况(P值均<0.001)。结论 ALBI联合APRI评分可作为全新的、简便的、可靠的预测PHLF的模型。  相似文献   

8.
梁煜  赵远红  李正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2,38(10):2391-2395
肝内胆管癌(ICC)病因复杂,高度侵袭、预后不良,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第二大肝胆恶性肿瘤。早期手术切除仍是ICC的最佳治疗方案,但因其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失去了最佳的手术时机。因此,临床上能够对ICC进行早期及时的识别和干预十分重要。目前已经有研究证实了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病毒性肝炎、肝内胆管结石等危险因素与ICC的密切关系,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为ICC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方法。现将近年来ICC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相关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其临床早期诊治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住院的1116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影响患者1年生存时间及预后的危险因素,通过Cox回归模型筛选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在随访的1年时间内,562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50.4%。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年龄、ALT、TBil、尿素氮、血肌酐、国际标准化比值、血清Na+、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PLT)、HBV DNA载量、MELD评分、腹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脓毒症、电解质紊乱、肝性脑病及急性肾损伤(AKI)在2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WBC、MELD评分、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AKI及PLT是HBV-ACLF患者1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HBV-ACLF是一个高病死率疾病,常常合并多种严重并发症。而影响HBV-ACLF患者1年病死率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WBC、MELD评分、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AKI及低PLT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衰竭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治的肝衰竭患者447例,回顾性分析其中合并IPA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另随机选取同期住院且年龄相近未合并肺部感染的肝衰竭患者49例作为对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衰竭合并IPA的危险因素。结果 447例肝衰竭患者发生IPA 43例(9.6%)。年龄(P=0.023)、合并肝性脑病(P=0.021)、长期广谱抗菌药物使用(P=0.007)、激素的应用(P=0.016)和深静脉置管(P0.001)是IP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肝衰竭合并IPA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肺部CT改变以双肺多发结节、肿块影和近胸膜楔形实变较常见,典型的晕轮征和空气新月征较少见。35例接受抗真菌治疗的患者中30例好转或治愈,3例死于消化道出血,2例死于肺部感染,其余未接受治疗的患者全部死亡。结论肝衰竭患者存在诸多发生IPA的危险因素,且临床表现不典型,发病率和病死率高;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高危因素。方法连续选取解放军第252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ACS行PCI治疗的患者520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分为心力衰竭组(n=67)和对照组(n=453),分别统计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陈旧性心肌梗死史、既往心力衰竭病史,分析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影像结果、手术操作时间、对比剂用量及住院期间血糖、血脂、血常规等血液检查指标。结果67例患者术后发生心力衰竭。与对照组比较,心力衰竭组住院时间明显延长、死亡率明显升高(P<0.05)。此外,心力衰竭组手术操作时间明显较长、对比剂用量明显增多、合并糖尿病比例明显升高、累及前降支病变比例明显增多、不稳定型心绞痛比例明显减少、心肌梗死比例明显增加(P<0.05)。血液检查指标分析显示,心力衰竭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尿酸、白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前降支病变、白细胞计数、尿酸是ACS患者PCI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高危因素。结论前降支病变合并入院白细胞计数、尿酸水平明显升高的老年患者为PCI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HCCA)的早期临床症状及其与临床分型的关系,以期早期诊断。方法采用黄志强建议的在Bismuth分型法基础上的分型方法,根据肿瘤的原发部位分为5型,Ⅰ、Ⅱ型为A组;Ⅲ、Ⅳ、Ⅴ型为B组。对72例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的主要临床症状、初始症状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72例患者中初始症状表现为无痛性黄疸者仅24例(33.3%);非黄疸者48例(66.7%),主要表现为腹胀并纳差、右上腹部疼痛、尿黄、白陶土样粪便、体重减轻、高热寒战等。A组患者初始症状多表现为无痛性黄疸(53.8%),而B组患者初始症状多表现为非黄疸症状(90.9%)。结论 HACC的临床症状复杂,与病变的临床分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慢加急性肝衰竭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并发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其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我院2009年1月—2015年6月住院患者中符合ACLF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临床特征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1565例ACLF中发生感染757例,占48.37%。其中508例合并2个以上部位感染,占感染总例数的67.10%;164例(21.66%)发生感染性休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清蛋白、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ACLF分期和并发症(腹水、胸腔积液、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低钠血症)是诱发ACLF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感染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发生率(58.78%)明显高于非感染组(32.18%)(P0.05)。感染组院内病死与肝移植率为13.08%,高于非感染组(5.07%)(P0.01)。随着感染部位的增多,ACLF患者近期预后越差(P0.01)。结论感染是ACLF常见并发症,年龄、清蛋白、分期和并发症等是诱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感染对ACLF患者AKI的发生及预后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导致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今后临床治疗上采取相应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5年1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医院肝病科就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286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n=36)和非感染组(n=250)。对可能引起术后肺部感染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年龄分布、吸烟史、糖尿病、术中输血量、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糖尿病、术中输血量和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为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麻醉相关因素中使用一次性器械和围手术期抗菌药的使用均使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下降(P值均0.05)。结论吸烟史、糖尿病、术中输血量、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麻醉使用一次性器械和围手术期抗菌药的使用情况均为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能够有效预防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发病诱因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预后差异和近10年发病诱因的变迁。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2017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西安市第八医医院住院治疗的537例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因、发病诱因、转归(好转/死亡),并计算28 d病死率。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Cox回归分析评价不同诱因对28 d病死率的影响。结果537例患者中HBV相关ACLF 511例(95.16%)、HCV相关ACLF 3例(0.56%)、酒精性肝炎相关肝衰竭2例(0.37%)、未分型18例(3.35%)、HBV/HCV重叠感染1例(0.19%),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相关ACLF 2例(0.37%)。537例ACLF患者中,34.8%无发病诱因,17.1%未规范治疗,16.0%为HBV-ACLF停用核苷类似物(NAS),9.7%饮酒,6.9%合并感染,手术和应用肝损药物分别占3%。手术、感染、停用NAS诱发的ACLF 28 d病死率与无诱因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553、11.351、4.274,P值均<0.05)。手术[风险比(HR)及95%可信区间(95%):2.132(1.240~3.664)]、感染[HR及95%CI:1.942(1.262~2.989)]是诱发慢性肝病患者发生ACLF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后5年发病诱因与前5年发病诱因比较,药物诱发ACLF患者比例明显增高(χ2=6.365,P<0.05)。结论ACLF患者存在手术、感染、停用NAS诱因时,与无诱因患者比28 d病死率增高;手术和感染是ACL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近5年药物诱发ACLF的比例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记录263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治疗基线时血清胆碱酯酶、白蛋白及胆固醇等反应肝脏储备功能的临床指标及重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计算其MELD评分.所有患者随访满1年.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在1年的随访时间内,67例死亡,病死率为25.5%.死亡组血清胆碱酯酶、白蛋白、胆固醇水平均较存活组低.血清胆固醇水平随着MELD值的升高而下降.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得出,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胆固醇≤2.5 mmol/L、MELD评分≥30是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分别为6.286、2.983、2.272、2.168及1.853.结论 胆固醇≤2.5 mmol/L、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及MELD评分≥30是决定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后,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初诊为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的110例患者,根据是否有心力衰竭,分为心力衰竭组39例和非心力衰竭组71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基础特征,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结果心力衰竭组与非心力衰竭组患者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梗死前心绞痛、发病至手术时间、收缩压、入院血糖、白细胞计数、B型钠尿肽、β受体阻滞剂、术后TIMI血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发病至手术时间、年龄、入院血糖、高血压为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梗死前心绞痛、术后TIMI血流为心力衰竭的保护因素。结论发病时间长、年龄大,血糖、血压等危险因素越多,术后TIMI血流差,患者心力衰竭的可能性越高。  相似文献   

18.
Hilar bile duct carcinoma has a poor prognosis, but this has been improved in recent years by an aggressive surgical approach. We treated a 73-year-old woman who had obstructive jaundice due to bile duct carcinoma at the hepatic hilum. The jaundice decreased after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 The tumor was resected with the left and caudate lobe of the liver and a part of portal vein. The right hepatic artery was located behind the common hepatic duct, and was suspected to be invaded by the tumor. We dissected the tumor from the arterial wall without carrying out combined resection of the hepatic artery. On the 6th postoperative day, the hepatic artery ruptured and the patient suffered hypovolemic shock. Resection of the hepatic artery and reconstruction were done, but the patient died 2 days later.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esected artery showed that the tumor had been curatively removed by dissection and that no tumor remained at the arterial wall. The rupture of the right hepatic artery was thought to have been caused by damage to the wall during the dissection proced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