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摘要】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特征对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i)和浸润性导管癌(ID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39例DCIS、43例DCIS-Mi和42例IDC患者,术前均行乳腺DCE-MRI和DWI检查。比较3组DWI和MRI-DCE特点。结果:纯DCIS、 DCIS-Mi及IDC的最小ADC值(ADCMin)的中位数分别为1.35(1.33,1.36)、1.25(1.23,1.26)和1.08(1.06,1.12)×10-3mm2/s,呈降低趋势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与最小ADC值的差值(ADCDR)的中位数分别为0.13(0.11,0.14)、0.21(0.19,0.24)和0.34(0.31,0.37)×10-3mm2/s,呈增高趋势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Min值取1.285×10-3mm2/s是鉴别纯DCIS和DCIS-Mi最佳阈值,取1.175×10-3mm2/s是鉴别DCIS-Mi和IDC最佳阈值;ADCDR值取0.165×10-3mm2/s鉴别纯DCIS和DCIS-Mi最佳阈值,取值0.265×10-3mm2/s是鉴别纯DCIS-Mi和IDC最佳阈值。DCIS-Mi主要表现为非肿块强化,倾向于节段分布,内部强化特点为不均匀或簇环状强化,少数肿块样DCIS-Mi常边缘呈毛刺状或不规则,内部强化特点为不均匀或边缘强化;非肿块样纯DCIS趋向于线样分布,内部强化特点一般较均匀,肿块样DCIS往往边缘清晰,内部强化特点均匀或不均匀;IDC多表现为肿块样强化,其边缘和内部强化特点常表现多种形成。结论:DCE-MRI联合DWI有助于鉴别乳腺纯DCIS、DCIS-Mi和IDC,尤其ADCMin、ADCDR、簇环状强化和边缘强化强化对诊断DCIS-Mi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时间-信号曲线(TIC)、半定量指标与ADC值对乳腺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乳腺MR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56个乳腺病灶的时间-信号曲线(TIC)类型,半定量指标以及ADC数值。分析测定的6个半定量指标包括达峰时间(TTP)、正性增强积分(PEI)、时间最大密度投影(TMIP)、最大上升斜率(MSI)、流入(WI)、流出(WO),用独立样本t检验评价6个半定量参数在良恶性病灶间的分布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研究联合MRI时间-信号曲线(TIC)类型、半定量参数、ADC值得最佳诊断组合及最佳切值。结果:良性病灶38个,恶性18个。良性病灶多见TIC类型为I型,共29个(76.3%),TTP≥180s(79.4%)、MSI≤1500;恶性病灶多见TIC类型为I型,共14个(77.7%),TTP<180 s(91.79%)、MSI>1500。ADC数值良恶性病灶的分界为1.04×10^3mm^2/s。TIC类型、达峰时间(TTP)、最大上升斜率(MSI)、ADC值联合诊断敏感度98.2%、特异度93.3%。结论:TIC类型、达峰时间(TTP)、最火上升斜率(MSI)、ADC值对乳腺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均有价值。且联合使用使得诊断敏感度、特异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ADC值和相对ADC(relative ADC,rADC)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8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通过病理或活检证实的乳腺病变,其中良性病变组31例,恶性病变组41例,测量病变区ADC值及其周围正常腺体ADC值,并计算rADC(病变ADC值/周围正常腺体AD...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2例乳腺病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术前行双乳MRI检查。分析病灶的形状、边界、强化方式、早期强化率(EER)、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参照Fischer评分标准对影像表现进行评分,根据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第5版(BI-RADS)进行分类诊断。与病理结果对照,计算DCE-MRI、DWI、DCE联合DWI对乳腺病变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122例中恶性80例,良性42例。DCE-MRI诊断敏感度为87.5%,特异度87.5%,符合率86.9%。以恶性病变ADC值的95%可信区间上限1.225×10-3mm2/s作为鉴别诊断阈值,敏感度为85.7%,特异度78.9%,符合率83.6%。DCE联合DWI的诊断敏感度达93.8%,特异度90.5%,符合率92.6%。DCE联合DWI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UC(0.915)高于单独诊断(0.866,0.855)。结论:DCE-MRI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较高,DWI可提供辅助诊断信息,DCE与DWI联合诊断能明显提高对乳腺病变的术前定性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MRI匙孔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8例经临床或手术证实为垂体微腺瘤患者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在不知道患者临床资料的情况下对MRI图像显示垂体微腺瘤的情况进行分级.将动态增强扫描微腺瘤的检出率与常规增强扫描及平扫的检出率进行比较. 结果 MRI平扫、动态增强和延迟增强扫描对微腺瘤检出率分别为44.7%、97.4%和73.7%,这种检出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动态增强MRI能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显示的等级.结论 MRI匙孔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定量分析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动态增强MR(DCE-MR)参数对前列腺癌(PCa)伴精囊腺受侵(Svi)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搜集到的病例资料分为五组:PCa合并Svi组(PCa+Svi);PCa精囊腺未受侵组(PCa);PCa合并精囊腺炎(Sc)组(PCa+Sc);前列腺增生(BPH)合并Sc组(BPH+Sc);BPH精囊腺正常组(BPH)。回顾性分析五组患者的术前MR图像,定量分析五组患者ADC值、容积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的差异。结果 PCa+Svi组平扫表现为精囊腺T2WI信号减低,扩散加权成像(DWI)上信号明显增高;PCa+Sc组与BPH+Sc的平扫表现与PCa+Svi组类似;PCa组与BPH组精囊腺信号未见异常。PCa+Svi组ADC值较其他四组明显降低,Ktrans、Kep值较其他四组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Ca+Sc组与BPH+Sc组ADC值、K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I检查对肝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肝腺瘤患者的MRI表现、ADC值的观测和术前或活检前的诊断,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4例患者术前诊断考虑肝腺瘤,1例考虑肝腺瘤或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NH)。15例中1例为多发(9个病灶),2例为2个病灶,其余12例均为单发,共25个病灶;T,WI上22个病灶呈低或稍低信号,3个病灶呈稍高信号;T2WI上15个病灶呈高信号,10个病灶呈低信号;DWI示16个病灶呈稍高信号,9个病灶呈等信号;双回波序列上24个病灶内有不同程度的脂质成分;6个病灶有瘤内出血。Gd-DTPA增强扫描:动脉期25个病灶呈中度到明显强化;门脉期18个病灶呈稍低信号,7个病灶呈稍高信号;延迟扫描18个病灶呈低信号,7个病灶呈等信号;9个病灶可见假包膜样强化,16例未见明确假包膜样强化。DWI扫描测量17个病灶[12例单发病灶、2例2个病灶及1例多发病灶(测量最大病灶)]的ADC值为(1.696±0.243)×10^-3mm^2/s,周围正常肝实质ADC值为(1.345±0.243)×10^-3mm^2/s,病灶与周围正常肝实质ADC值的比值〉1。结论:MRI检查及ADC值测量为肝腺瘤的无创性诊断提供了更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ADC值及DCE-MRI血流灌注定量参数对宫颈癌宫旁浸润的诊断价值,提高MRI诊断宫颈癌宫旁浸润之间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我院手术确诊宫颈癌患者35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宫旁浸润组(13例)和无宫旁浸润组(2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MRI检查、DWI和动态增强MRI扫描,测量ADC值,DCE-MRI血流灌注定量参数分析采用Omni Kinetics软件(GE,Healthcare),获得感兴趣区的定量参数包括容积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利用MRI形态学、ADC值及动态增强定量参数对于宫旁浸润进行诊断,对比其敏感度和特异度,绘制ROC曲线比较各参数的诊断效能,并采用Spearman法分析ADC值和各定量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间差异,宫旁浸润组Ktrans、Kep、Ve值均显著高于非宫旁浸润组(P <0.01)。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6.9%、100%,84.6%、90.1%,92.3%、69.2%; 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91.6%、86.4%、81.1%。宫旁浸润组ADC值显著低于无宫...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动态MRI对垂体徽腺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31例垂体微腺瘤患者(手术25例,临床证实6例),采用美国GE1.5T超导磁共振仪,动态增强扫描,用造影剂Gd-DTPA(马根维显),剂量0.1mmol/kg,采用FSE序列。结果:常规平扫31例中有25例可见异常信号改变,占80.6%,而动态增强后31例中28例病灶呈低信号,有明显的图像特点,占90.3%。结论: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具有特征性改变,在诊断垂体微腺瘤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常规MRI及动态增强联合表观扩散系数对筛窦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筛窦腺癌的MRI及动态增强征象.8例均行常规MRI和MR动态增强扫描,后处理得到TIC曲线及半定量参数SIpre、SImax、SIpeak、Tpeak、MSI;8例均行MR DWI检查,测量病变实性部分ROI内的表观扩散系数值.结果 常规MRI表现:8例均表现为筛窦软组织肿块,呈等、稍长T1WI及等T2WI信号,累及眼眶骨壁4例,眼前部内容物1例,累及蝶窦1例,累及鼻部皮肤2例.MRI动态增强表现:8例病变均明显强化,TIC曲线整体呈速升-平缓型,SIpre平均值为20,SImax平均值为962.5,SIpeak平均值为867.3,Wpeak平均为第5个时相,MSI平均值为42.4%.表观扩散系数平均值为1.16×10-3mm2/s.结论 MRI及动态增强联合表观扩散系数有利于筛窦腺癌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2.
乳腺导管内癌的MR强化模式与病理学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导管内癌(DCIS)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经病理学证实的DCIS的MR动态增强表现,并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38例病理诊断为粉刺型25例,乳头型4例、实性型7例、筛状型2例.5例DCIS在注射MR对比剂后无强化;粉刺型DCIS多表现为管状强化(64%),而非粉刺型DCIS表现为均匀一致强化或延迟环状强化.4例病灶的强化曲线为流入型,18例为平台型,11例为流出型.结论 动态增强扫描MR在DCIS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但需结合钼靶摄影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细胞肝癌(HCC)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最小值和平均值与肿瘤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HCC患者的术前MRI图像.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平扫、增强及DWI成像.根据磁共振增强图像,感兴趣区(ROI)尽量避开瘤内坏死灶及血管,分别测量肿瘤实性部分的平均ADC值和最小ADC值.比较不同病理级别间肿瘤实性部分平均ADC值和最小ADC值的差异及其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最小ADC值区分低分化与非低分化HCC的最佳临界值及其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低、中、高分化HCC肿瘤实性部分平均ADC值依次为0.99×10-3 mm2/s、1.14×10-3mm2/s、1.14×10-3 mm2/s;最小ADC值分别为0.84×10-3mm2/s、0.98×10-3 mm2/s、1.02×10-3 mm2/s.低分化组平均ADC值及最小ADC值均低于中分化组和高分化组(P均<0.05);肿瘤最小ADC值与肿瘤病理分级呈负相关(rs=-0.118,P <0.05),平均ADC值与病理分级无相关性(rs=-0.09,P>0.05).以最小ADC值≤0.925×10-3mm2/s为阈值,诊断低分化HCC的敏感度为60%,特异度为70%,ROC曲线下面积为0.648.结论 HCC DWI肿瘤最小ADC值有助于术前预测评估肿瘤病理分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常规MRI及DWI对颅内微囊型脑膜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微囊型脑膜瘤行T1WI、T2WI、DWI及增强扫描,分析其部位、形态、瘤周水肿、信号特点及强化情况等,测量其及其他常见类型脑膜瘤(脑膜上皮型、纤维型、过渡型)和不典型脑膜瘤的ADC值,并进行比较统计分析.结果 病变多位于大脑凸面或大脑镰旁.8例呈圆形、类圆形,4例略呈分叶状.12例瘤周均有水肿,9例为中重度水肿.8例呈长T1、长T2信号,4例呈长T1、中长T2信号,DWI均呈显著高信号,增强扫描均显著强化.微囊型脑膜瘤ADC值小于其他常见类型脑膜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类型脑膜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囊型脑膜瘤与不典型脑膜瘤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影像学结合DWI及ADC值对颅内微囊型脑膜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b值大小及数量对肝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大小及其可重复性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对39例健康志愿者行肝脏DWI扫描,使用膈肌导航单次激发平面回波序列扫描2次,分别生成b值为(0、100)、(0、500)、(0、800)、(0、100、500)和(0、100、500、800) s/mm2的ADC图像.分别在左、右肝选取3个层面,然后在每个层面各选3个圆形感兴趣区(ROI)测量ADC值,分别以左、右肝9个ROI的平均ADC值代表左、右肝的ADC值.结果 b值相同时,左肝ADC值大于右肝(P<0.001).b=0、100 s/mm2时ADC值最大;b=0、100、500、800 s/mm2时ADC值最小.Bland-Altman分析显示,b=0、100、500、800 s/mm2时可重复性最好(右肝:LOA=10.5%;左肝:LOA=13.9%).结论 b值越小,ADC值越大;使用多个b值计算的ADC值可重复性最高,在临床中测量肝脏DWI的ADC值时使用多个b值计算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16.
磁共振弥散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磁共振弥散是唯一能够反映人体内水分子运动状态的一种成像方法,直接反映组织结构、细胞密度这些直接与肿瘤分级有关的信息,已在人体多个部位得到应用。本文就以下三个方面作些讨论:①探讨不同b值的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并确定较合适的b值;②探讨利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DC)测定对乳腺癌范围确定的可行性,并与临床比较认可的动态增强形态进行比较,探讨这两种方法以及不同b值的弥散成像,在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确定病灶范围的准确性;③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以及作为预测因子的可行性,为临床日益增多的这部分病例评价提供一个方便可行且可信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恶性淋巴瘤的扩散加权成像(DWI)特征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 DWI及ADC值在淋巴瘤诊断和随访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恶性淋巴瘤初发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48.7岁.其中10例化疗后进行复查;健康志愿者10名,男5名,女5名,平均年龄48.4岁.在3.0 T MRI上行常规MRI及DWI检查.在ADC图上分别测量恶性淋巴瘤患者及健康志愿者颈部淋巴结的ADC值.10例复查患者在初次检查相一致部位再次测量淋巴结的ADC值,并进行前后对比,同时与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采用PSS 11.0统计软件,对淋巴瘤患者及正常对照组淋巴结的ADC值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 DWI与常规T2WI脂肪抑制序列比较,DWI能更敏感、直观地显示淋巴结.15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平均ADC值(753.33±31.28)×10-3 mm2/s,化疗后复查,平均ADC值(1088.32±51.28)×10-3 mm2/s.化疗前后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9,P<0.05).健康志愿者颈部淋巴结平均ADC值(1264.20±71.60)×10-3 mm2/s.15例淋巴瘤患者治疗前ADC值与健康志愿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3,P<0.05),治疗后ADC值与正常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P>0.05).结论 3.0 T磁共振DWI及ADC值测量为淋巴瘤的诊断及疗效的观察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RI平扫及动态增强在肝脏炎性假瘤(IPL)诊断与鉴别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行Gd-DTPA动态增强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PL12例13个病灶,重点观察病灶在动态增强扫描中的强化方式及特点。结果12例患者共发现13个病灶,在T1WI上,4个病灶呈等信号,其余呈低信号。在T2WI上,6个病灶呈高信号,4个呈等信号,3个呈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后,病灶强化方式及特点如下:(1)全部病灶呈延迟强化;(2)动脉期4个病灶可见强化,其余无明显强化;(3)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可见周边部环形强化(9/13,69.23%)、分隔样强化(6/13,46.15%)、中心或偏心性小结节状强化(2/13,15.38%)、全瘤不均质强化(1/13,7.69%);(4)延迟期病灶内存在无强化区(7/13,53.85%);(5)延迟期病灶缩小感(4/13,30.77%)。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可反映IPL的血供特点及病理特征,对定性诊断与鉴别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