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52例,行一侧腺叶全切除+对侧近全切除术3例.结果 双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中,5例均见双侧颈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100.0%(5/5);单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中,9例见颈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81.8%(9/11).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中,1例见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25.0%(1/4);单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中,14例见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66.7%(14/21).术后随访0.5~12.9年,53例无瘤生存,2例伴远处转移者也取得良好效果.结论 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为多发癌,宜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应结合患者的肿瘤分期,考虑是否行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利用Ⅵ区淋巴结转移状态预测颈部淋巴结阴性(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 1年10月接受同侧预防性颈部淋巴结清扫(Ⅱ~Ⅴ区或Ⅱ~Ⅳ区)的73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Ⅵ区淋巴结转移与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73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侧颈淋巴结转移率为16.4%(12n3),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2.5%(31/73),多因素分析显示Ⅵ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7.3,P=0.020).结论 Ⅵ区淋巴结转移状态用于预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颈部中央组(Ⅵ区)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和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5例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了双侧甲状腺全切除加双侧颈部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无手术及住院期间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4/195).中央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35.4%(69/195),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包括年龄(OR=0.924)、性别(OR=0.213)、病灶数目(OR=2.208)和病灶总直径(OR =2.106).结论 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可发生中央组淋巴结转移,当患者为年轻人或男性,病灶呈多灶性或总直径> 0.5 cm时转移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riod mi-crocarcinoma,PTMC)的手术方式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术后短期的常见并发症。方法:分析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2014年1月~2015年5月手术治疗的60例PTMC I期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患者的临床病历。结果:60例I期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患者中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31例,全甲状腺切除17例,患侧腺叶+峡部+对侧腺叶大部分切除12例。清扫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3.3%,淋巴结转移与病灶浸润包膜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病灶大小、数目多少无关(P0.05)。无术后永久性并发症发生,随访15~24个月,1例术后半年出现转移,再次行患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余病例未发现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单侧病灶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双侧病灶行全甲状腺切除术,并常规I期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一种有效术式,同时不增加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在颈侧淋巴结阴性(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cN0期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同时术后进行长期随访。结果6例患者术后病理示Ⅵ区淋巴结转移,余12例未见Ⅵ区淋巴结转移。随访时间0.5~6.0(3.5±1.2)年,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予以对症处理后,3个月内恢复正常。1例患者术后第3年发现Ⅵ区淋巴结转移,余患者均未见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cN0期PTMC患者易出现Ⅵ区淋巴结转移,因此预防性行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对cNn期PTMC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改善患者预后及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10例甲状腺癌患者,72例乳头状癌、28例滤泡状癌、6例未分化癌、4例髓样癌,根据患者全身情况、病理类型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综合分析,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52例行甲状腺全切除术伴或不伴一侧颈淋巴结清扫术或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35例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伴或不伴一侧颈淋巴结清扫术或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23例行一侧腺叶切除加峡部切除术.结果本组110例患者无1例死亡,治疗前TSH为(0.48±0.25)mu/L,治疗后为(0.15±0.07)m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患者1年,无1例复发,2例(1.82%)死于脑转移.结论甲状腺癌的四种类型肿瘤转移及恶性程度均有其自身的特点,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病理类型、全身情况及淋巴结转移情况选择合理的术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术中切除范围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09年7月收治46例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单侧33例,27例采用患侧腺叶加峡部全切除及对侧大部切除,2例患侧腺叶加峡部切除,2例患侧腺叶全切除,1例腺叶次全切除,1例腺叶大部切除.双侧13例,11例腺叶全切除,2例患侧腺叶加峡部及对侧次全切除,单、双侧淋巴结肿大者均行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无淋巴结肿大者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结果 46例术后2例单侧喉返神经损伤,6个月后恢复正常,无甲状旁腺损伤.42例随访6个月至7年,2例复发,二次手术治疗,未发现远处转移及PTMC相关死亡病例.结论 PTMC临床漏诊率较高,术前仔细触诊,超声检查,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和术中认真探查可疑结节有助于提高微小癌的诊断率,同时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决定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前弧形切口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区域淋巴结(Ⅱ、Ⅲ、Ⅳ、Ⅵ)清扫的临床应用,寻找避免甲状旁腺损伤的有效方法。方法:观察组45例采用颈前弧形切口对甲状腺乳头状癌行选择性的颈部区域淋巴结(Ⅱ、Ⅲ、Ⅳ、Ⅵ)清扫术,手术开始时先在甲状腺前被膜下甲状腺组织内注射亚甲兰,使VI组等淋巴结染色以利于清扫时辨认,手术时劈开患侧胸锁乳突肌胸以利于暴露颈鞘清扫Ⅱ、Ⅲ、Ⅳ组淋巴结。同时设对照组40例行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结果:观察组术后发现颈淋巴结转移14例;对照组术后发现颈淋巴结转移11例,两组患者手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5352)。经甲状腺前被膜下甲状腺组织内注射亚甲兰后,颈部淋巴结蓝染明显,以VI区淋巴结尤明显。观察组出现手术后不同程度手足及面部麻木或手足抽搐3例;对照组出现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9)。观察组术后5年内发现颈后区域淋巴结或(和)远处转移4例,对照组发现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7837)。结论:颈前弧形切口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行选择性的颈部区域淋巴结清扫术不增加手术后颈后淋巴结及远处的转移,手术简单,切口小创伤小;手术中用亚甲兰标记淋巴结可有效防止清扫淋巴结时误伤甲状旁腺,有临床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锯齿状单臂弧形切口颈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在治疗分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施行锯齿状单臂弧形切口,行规范性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资料。结果颈部阳性淋巴结主要分布在Ⅲ、Ⅳ、Ⅵ区,行颈淋巴结清扫术时,术野显露充分,操作方便,4例出现少量皮下积液,无皮瓣坏死病例,无颈部疤痕挛缩,无颈部畸形,无肩胛疼痛综合征。结论锯齿状单臂弧形切口行颈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切口隐蔽,术野显露充分,能达到根治目的,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儿童支气管哮喘与IgA亚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锯齿状单臂弧形切口颈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在治疗分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施行锯齿状单臂弧形切口,行规范性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颈部阳性淋巴结主要分布在Ⅲ、Ⅳ、Ⅵ区,行颈淋巴结清扫术时,术野显露充分,操作方便,4例出现少量皮下积液,无皮瓣坏死病例,无颈部疤痕挛缩,无颈部畸形,无肩胛疼痛综合征。结论 锯齿状单臂弧形切口行颈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切口隐蔽,术野显露充分,能达到根治目的,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骶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及骶前淋巴结清扫术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初治患者200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信息.87例行骶前淋巴结清扫术患者为实验组,分析影响骶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同期未行骶前淋巴清扫术的113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期.结果87例行骶前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中,有14例(16%)发生骶前淋巴结转移,其中年龄≥45岁、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度>1/2、宫颈受累、附件受累、盆腔冲洗细胞阳性患者,骶前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OR值分别为6.293、5.562、5.150、8.548、8.258、11.774,均P<0.05),病理类型与骶前淋巴结转移无关(P=0.733).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45个月和3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6,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癌中,年龄较大、病理分级越高、肌层浸润越深,以及宫颈、附件受累,盆腔冲洗细胞阳性均为骶前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行骶前淋巴结清扫术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临床颈侧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临床颈侧淋巴结阴性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患侧甲状腺、峡部切除及对侧甲状腺腺叶次全切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长期随访.结果 24例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48例未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随访1.5~4.5(3.4±1.1)年,4例患者出现喉返神经麻痹,均在4个月内恢复正常.4例患者术后第3年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余患者均未见转移.结论 临床颈侧淋巴结阴性PTMC患者易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对临床颈侧淋巴结阴性PTMC有较重要的应用价值,可降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侧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分析136例cN0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PCR方法对其石蜡包膜组织检测BRAFV600E基因突变.结果 136例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8.2%(52/136),BRAFV600E基因突变率44.9%(61/136).单因素分析显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BRAFV600E基因突变、包膜侵犯有关(P<0.05),与肿瘤直径的相关性接近显著水平(P=0.057).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BRAFV6600E基因突变、包膜侵犯是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对于BRAFV600E基因突变、包膜侵犯者,应该常规清扫中央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14.
余慧敏  易村犍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0):3070-3072
目的:探讨宫颈癌ⅠB~ⅡB期淋巴结转移的高危险因素以及转移途径,了解盆腔淋巴结的转移规律,为选择性淋巴结切除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对湖北省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0年1月~2007年10月的子宫颈癌ⅠB~ⅡB期291例住院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91例患者中,盆腔淋巴结转移64例,淋巴结转移率为22.0%。转移部位以闭孔最多,占18.2%(53/291),其余依次为髂内4.8%(14/291)、髂总3.4%(10/291)、髂外3.1%(9/291)、腹股沟深淋巴结1.7%(5/291),宫旁淋巴结0.7%(2/291)。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间质浸润深度相关,而患者组织学病理分级、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闭孔淋巴结是子宫颈癌最常见转移部位,可能是宫颈癌的前哨淋巴结。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分期、间质浸润深度是影响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而对宫颈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应充分考虑这些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CT分析探讨鼻咽癌咽周间隙的浸润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信息。方法回顾性研究64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CT表现,对鼻咽癌咽周间隙与相邻结构浸润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茎突后间隙受侵及咽后间隙受侵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P〈0.01),茎突前间隙受侵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鼻咽癌口咽、喉咽、后组颅神经受侵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P〈0.01),而颅底骨质破坏、上颌窦蝶窦受侵、海绵窦受侵、前组颅神经受侵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鼻咽癌茎突后间隙、咽后间隙以及邻近结构口咽、喉咽、后组颅神经侵犯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方法 分析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的家族性PTMC 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随访率为100%,随访时间9~13个月,平均10.8个月.无复发及死亡病例,未发现远处转移.8例患者中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2例,其中可触及肿大淋巴结且病理证实为癌转移1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但病理证实为癌转移1例,均转移至同侧,均发生在颈深上组淋巴结.腺叶多发结节2例均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单发结节6例未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2例;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1例.结论 PTMC多数在良性结节术中或术后病理检查发现,家族性发病罕见.术前触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术中探查及冰冻切片对提高PTMC的诊断非常重要.对甲状腺肿瘤高发区患者的亲属进行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肿瘤.患侧腺叶切除术作为常规术式以避免二次手术.应根据PTMC的临床特征,选择不同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