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全球陆地表面气温变化研究现状、问题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变化模拟、预估、影响评价和适应行动,均需深入了解全球陆地及不同区域地面平均气温、极端气温变化的基本观测事实和精准时空规律。长期以来,近百年全球陆地表面气温序列的构建和分析主要由英国和美国少数几家研究机构垄断。这些机构研制的长序列全球陆地表面气温变化分析产品成为气候变化科学的基石。然而,现有全球陆地表面气温资料数据及分析结果还存在明显不足,其中突出的问题包括:1中国及周边国家、地区观测覆盖不充分,早期资料覆盖严重匮乏;2对城市化影响偏差重视不够,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和订正。另一方面,我国气象部门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全球陆地表面气温观测资料数据集,中国科学家也在城市化对地面气温趋势影响偏差评价和订正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但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研制出高质量、覆盖全球各个大陆的地表气温资料数据集及其分析产品。如何完善业已建成的地表气温观测资料数据集,系统分析、评价全球陆地城镇观测站地面气温序列中的城市化影响性质和程度,发展客观的方法订正城市化影响偏差,建立中国自己的高质量全球陆地长序列地面气温资料数据集,构建和分析全球陆表平均和极端气温时间序列,监测和揭示全球陆地及不同区域地面气温变化的精细规律,已成为我国气候变化和全球变化科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利用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水文气象资料,探讨城市化背景下北京城市洪涝特征、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近50年来城市内涝逐渐成为北京洪涝灾害的主要类型,随着城市化迅猛发展,城市内涝积水点数量在时间上表现为显著增加趋势,在空间上呈现出由内环逐步向外环扩张趋势,与城市化发展空间格局关系密切。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城市洪涝形成机制,指出区域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发展改变了城市降水格局,汛期降水量和极端降水事件呈现下降趋势,但城区短历时强降水事件呈现增加态势;城市化发展改变了区域下垫面条件、城市流域产汇流特性和城市排水格局,进而影响了区域水循环过程和水量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足、排水排涝标准偏低、应急管理能力不足等因素,导致城市洪涝发生风险增加,降低了城市洪涝综合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经济发展向城市经济转变的过程。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五个统筹”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我国的城市化过程。就是广大农村的城市化过程。就是众多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的城市化道路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纵观宁波市走过的城市化历程,某种意义上也是旧村改造的演变过程。而且现在两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宁波市政府提出“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的城市化战略,如何统筹城市建设中的旧村改造,这是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出发,着重分析了我国区域发展和城市空间重构的内因。受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影响,当代中国的大城市表现出不断追求国际化大都市的倾向。在空间形态方面,大城市之间的空间走廊正在形成,而且表现出强劲的扩展势头,继而形成了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同城化现象。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国际大都市之间走廊空间(新城)将是未来区域发展最具投资潜力的地区。  相似文献   

5.
我国刚步入快速城市化进程,对于城市的盲目扩张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缺乏合理的控制机制,由此产生的失地农民问题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通过对位于西部某城市边缘失地农民社区的调查,分析失地农民生存现状,并针对失地农民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社会保障、失业、老龄化)的关联度和相互作用程度进行相应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农民社区的规划、建设方面出现忽视失地农民主观意愿的问题。此调查研究,基于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和规划、建设的人性化问题两方面,直接深入社区,探究某些“强制性”城市化的不利因素带来的问题,提出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6.
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上海市镇域2009年建设用地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上海镇域的建设用地面积、GDP、固定资产投资额、总人口和城市化率都有显著的空间相关特征,说明传统计量分析低估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增长的作用,也忽略了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邻近区域的建设用地的增长的“溢出效应”,忽略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的传统估计模型已不再适用,须考虑引入空间变量对传统模型进行修正。空间误差模型检验表明,建设用地扩张主要受GDP和人口增长的驱动,其中总人口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化水平提高对建设用地规模影响甚微。因此,合理把握人口增长节奏,促进农村建设用地集约水平提高,是当前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推进,为确保市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2002至2007年建德市相继出台了《新安江街道下溪头区域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实施办法》、《建德市交通重点工程建设集体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有关政策》、《建德市洋安新区集体土地房屋拆迁安置实施细则》等政策性文件,初步形成了“一项目一政策”,但出现了各项目之间政策执行不一,实施难度大。随着社会经济、城市化建设的发展需求,建德市土地房屋征收的范围逐渐扩大。拆迁量增势迅速。  相似文献   

8.
赵春  应晓煜 《浙江地质》2008,(12):37-39
高起点推进城市化是本世纪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也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近年来,我市的城市化推进,从“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到“打造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一’,实现了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这一重大跨越。从“撤村建居”到“城中村”改造,  相似文献   

9.
满红  王鑫 《辽宁地质》2011,(6):56-57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拉动力,城市化、工业化相互促进和带动,推动了经济高速增长。随着大量的要素向城市集中,在空间上就表现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0.
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区域上已被划入城区,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村落。“城中村”是城市的一块“夹缝地”,具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环境脏乱、秩序混乱、管理相对薄弱等特征。加快“城中村”改造,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巍  毛文梁 《冰川冻土》2011,33(6):1427-1434
青藏高原属于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属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同时又是我国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地区,面临着保障生态安全与发展经济的双重压力.因此,以主体功能区的指导思想"因地制宜"的优化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引导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城镇发展模式,缩小区域空间差距,对促进区域一体化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地质调查总体构想与关键理论技术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群、大城市和中小城镇等不同层面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城市地质调查,在城市地质资源、地质环境、发展空间的调查评价,以及地质信息服务城市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在调查技术方法、成果产品服务、工作协调机制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和新型城镇化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工作理念较落后、地质信息更新慢,成果体系没标准、工作机制不完善等诸多不足。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出了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在优化城市结构布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进绿色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等方面,对城市地质调查提出了迫切需求。新时期应该以全新的思路开展城市地质调查,要树立大资源、大环境、大数据理念,服务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等多个层面,开展空间、资源、环境、灾害等多要素综合调查,打造地下三维可视化的城市地质模型(透明城市),完善空天地一体化的地质资源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开放共享、动态更新的城市地质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系统,构建城市地质调查成果服务产品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保障制度体系。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建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城市多圈层交互带、地下空间资源协同规划等理论,开展城市地质探测与监测、国土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安全评价、三维城市地质建模与公共服务等技术攻关。  相似文献   

13.
在对江西省城市化水平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城市效率指标,对江西省11个地级市的城市效率作了定量分析,总结了其地域分异规律,并就江西省城市化水平与城市效率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的城市化水平与城市效率的相关性总体一致,符合“城市规模效率梯度”现象。在提高城市集聚功能,培育城市群(带),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方面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洪涝问题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步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镇化率已由2000年的36.22%增加到2014年的54.77%。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市洪涝灾害日益严重。阐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及城镇化对城市降水和极端暴雨的影响机制,并从流域产汇流角度分析了城镇化对洪水过程的影响,系统剖析了中国城市洪涝频发的主要原因。在成因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城市洪涝防治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①以低影响开发理念为指导,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②建立城市洪涝立体监测、预报预警和实时调度系统,强化城市洪涝科学决策能力;③健全和完善城市洪涝应急预案,强化应急管理能力,完善灾害救助和恢复机制。  相似文献   

15.
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开辟城镇化发展新资源,是解决城市病、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韧性的重要途径。本文深入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认为存在冒进式开发与总体供给不足、碎片化利用与协同规划缺位、被动式应对与科技支撑薄弱、无序化管理与法律法规匮乏等若干紧迫问题,明确了“立法为本、规划引领、调查先行、管理智能、科研支撑”的开发利用原则,提出了全面开展城市地下空间调查评价、尽快建立地下空间协同规划体系、加速构建地下空间智慧管理体系、超前布局地下空间科技发展战略、尽早健全城市地下空间法律法规等五个方面的具体对策建议,充分利用中国体制上的优势,集成国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从而推动我国新时代城市地下空间产业快速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和地下空间体系日趋完善,在全球树立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地面空间资源难以负荷,国家大力支持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本文概述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的发展历程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保护工作的相关政策,梳理我国现行城市地下空间标准以及国际国外现行城市地下空间标准,并分析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参考当前国际上现有标准,提出城市地下空间标准发展建议,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城市地下空间标准体系,促进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市三维地质建模及其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屈红刚  潘懋  刘学清  于春林 《地质通报》2015,34(7):1350-1358
城市是建设在地质体之上的,这就注定城市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地质工作的支撑。城市三维地质建模是三维信息技术在城市地质领域的一个典型应用,可大大提升城市地质调查成果的表达方式,提高城市地质资源环境的评价预测能力,对中国正在大力实施的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对城市三维地质模型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城市三维地质模型的特点;研究了城市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并对城市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的构建进行了详细阐述;以北京市为例,给出了城市三维地质建模服务城市规划、地铁隧道选线施工、新城建设、重点工程选址、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8.
浙东沿海城镇化对河网水系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近年来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河网水系结构遭到了较大破坏,导致了洪涝、干旱和水质恶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为此以浙东沿海鄞东南平原区为例,以GIS技术作支撑,利用航空遥感图像作为信息源,采用河网水系分级量算统计和图形叠加对比等方法,通过城镇化过程中河网形态结构的变化,分析了鄞东南地区河网水系的变化情况,揭示了城镇化的发展与河网演化之间的联系,并定量预测了研究区在目前城镇化速度下的河网结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遏制这种发展趋势的措施,即在城镇化过程中应多保留现有的河道水系,尤其是村镇级中小河道,重视河网结构与功能的恢复,才能改善河网水质和水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河西地区城镇体系特征及未来发展构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志斌  张小平 《冰川冻土》2002,24(4):463-469
河西地区城镇体系在空间地域结构上,表现出绿洲城镇的特点;在职能类型结构上,以综合性城镇为主;在规模等级结构上,具有经济不发达地区城镇体系的共性. 未来城镇体系建设,必须从区域整体发展的宏观思路出发,统一构建与绿洲环境相协调的城镇体系格局,使水资源能够支持重点城镇的发展,围绕酒泉市、张掖市、武威市和敦煌市4个区域中心城市,有意识地利用"点-轴"结构,积极培育次级中心,形成空间分布合理、职能类型多样、规模等级协调的城镇体系网络,促进河西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国内外现有城市空间扩展研究因数据和方法的制约而相对缺乏合理性评价以及伴随快速城镇化进程推进的我国城市空间扩展引发了一系列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现实背景,试图基于逆向思维和问题诊断视角构建一座由非协调病理诊断通向协调发展道路的桥梁,从非协调性视角构建城市空间扩展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内涵上具体表征为城市建设用地总量控制非协调性、城市建设用地与农用地、生态用地配比结构非协调性以及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配置非协调性3个层面。并在此基础上,以2008年中国246个地级市为样本单元展开实证分析。期间从分区(经济区划)、分类(行政等级、道路交通、城市规模、城市属性、气候条件、地形条件等)的思维对其内在规律性进行了揭示、归纳与汇总。结果表明该识别体系较为合理,揭示结果与现实情况相吻合,可以作为认知城市空间扩展,缓解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人地矛盾冲突,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合理利用和区际公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