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2001~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的处理,系统考察了政府补贴对中国企业出口选择以及出口数量的影响。在对G-H-S模型进行扩展的基础上,刻画并分析了政府补贴对中国企业出口选择以及出口数量的作用机制,并使用微观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政府补贴对企业出口选择和出口数量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通过系数的标准化发现,政府补贴更多地促进了企业选择出口从而导致低价竞争,但也给中国企业出口竞争力的转型升级造成了障碍效应。在进一步分视角研究中还发现,针对不同的样本,政府补贴的影响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的许多商品在对外出口时普遍采取低价的方式来获得国际市场的销售份额,从而提升企业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事实上,这种出口低价竞争的现象一直在影响着我国对外出口外贸向着正确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加入到这一低价竞争的行列中来,产品降价的幅度也加剧了,这种策略在某些情况下确实可以帮助企业打开国际市场,从而扩大出口,但更多的情况下是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主要围绕我国商品低价出口的弊端及改革展开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3.
新一新贸易理论对企业异质性内涵有两类阐述,一类是企业生产效率(efficiency)的差异性,一类是企业产品品质(quality)的差异性;这意味着不同的出口产品价格(fob价格)空间分布特点,前者认为出口产品价格随着地理距离增加而减少,后者相反。本文利用中国对各国HS92版本六分位出口数据进行了经验分析,发现中国出口产品价格随着地理距离增加而减少;这说明中国出口企业实行低价竞销策略;改变中国企业的竞争策略成为中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0~2007年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和高度细化的海关数据,文章深入考察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中国工业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对中国工业企业的出口决策、出口数量、出口价格和出口额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从标准化系数来看,其对出口数量、出口价格和出口额的影响相对较大,这说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企业出口的影响更多体现在集约边际上,并且在集约边际内部,企业主要通过调整出口数量来应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对其出口的冲击;(2)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因企业生产率水平、规模、融资约束、所有制和贸易方式的不同而具有显著的异质性;(3)就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企业出口持续期的生存分析发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显著缩短了企业出口的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5.
工业机器人企业是中国推动制造业数字化革命、抢占国际分工制高点战略的主力军,然而其出口持续时间平均不足1年,需引起高度关注。本文基于2000-2015年中国海关数据库和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匹配数据,运用Cox风险模型分析了出口机会增大和进口竞争加剧对工业机器人企业出口持续时间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出口机会增大更有利于延长企业出口持续时间,进口竞争加剧则提高了企业的退出率,这一结论在产品多样化程度低、产品核心度低、行业竞争小和市场集中度低的企业中尤为明显;出口机会与进口竞争,主要是通过企业生产率和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影响企业的出口持续时间;面对双重叠加影响,工业机器人企业应充分利用产品间的技术关联效应提高出口持续性。  相似文献   

6.
康振宇 《世界经济研究》2015,(2):78-87,128-129
文章利用2000~2006年中国海关微观数据,采用产品的单位价格和赫尔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分别测度产品的质量和市场集中度,考察了中国出口中间产品的质量对其市场集中度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单位价格测度的中间产品质量对市场集中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意味着宏观上中国中间产品出口企业没有采用质量竞争策略提高市场份额,而是采用价格竞争策略来获得市场份额。实证研究还发现,进口中间产品质量、双边中间产品贸易规模、出口企业数量和贸易国收入水平对中国出口中间产品市场集中度有负向影响,而中国行业平均工资和行业人均固定资产对中国出口产品市场集中度具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章构建了一个辖区间税收竞争通过技术进步及生产率影响企业出口行为的理论框架,运用1998~2006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测算中国地方政府间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及增值税的税收竞争系数。在此基础上,采用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考察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及增值税税收竞争对中国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并使用联立方程模型对税收竞争通过新产品、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企业出口行为的机制进行实证验证。结果表明:样本期间中国地方政府就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税收政策的策略互补和策略替代行为同时存在,出口企业所在地的"逐底竞争"更明显;税收竞争促进了企业出口选择和出口规模;相比全要素生产率,税收竞争通过新产品渠道促进企业出口行为的机制更明显。财政自主权抑制了企业出口行为,而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及地区税基流动性条件促进了企业出口行为;财政自主权对税收竞争影响企业出口行为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而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则具有负向调节作用。此外,税收竞争对内资、内陆地区企业出口行为的促进作用比外资、沿海地区企业更显著;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行为的促进作用也比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企业更强烈。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下行阶段,金融业市场化如何支持民营企业出口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使用市场化指数和民营企业调查数据,研究了金融业市场化对中国民营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1)信贷资金配置的市场化对民营企业的出口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而金融业竞争对出口作用不显著;(2)信贷资金配置的市场化可以显著促进"双高企业"(生产和经营生产环节融资依赖度均高的民营企业)的出口参与度和出口强度,而金融业竞争的作用基本不明显。研究结果表明,改善信贷资金配置效率是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方向,改善信贷资金配置可以有效支持民营企业出口。  相似文献   

9.
新新贸易理论认为,出口企业会有更高的价格加成。本文运用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微观数据估算了企业层面的价格加成,采用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倍差估计方法,考察了出口行为对企业价格加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中国企业并未因为进入出口市场而获得价格加成溢价;在进一步考虑产业要素密集度、企业出口密集度、所有制性质后发现,只有资本密集型的内资企业在由不出口转为低出口密集企业时将收取更高的价格加成。  相似文献   

10.
关于出口企业竞争策略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竞争策略分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价格竞争是商品价值的竞争,其实现方法和途径是强化企业管理,不断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非价格竞争则是指商品使用价值的竞争,其实现方法和途径是在强化企业管理和科技进步的基础上,通过突出商品性能、提高商品质量、改善商品包装、增加花色品种、加强售后服务、提高合同履约等非价格优势,吸引顾客,扩大市场份额,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盈利目的。在价格竞争中,有高价策略、平价策略和低价策略。高价策略和平价策略一般是以商品在非价格竞方面具有某种优势为前提的。在缺乏非价格竞争优势的情况下,低价策略常常是价格竞争的基本表现形式。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市场经济制度及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市场竞争基本处于初级竞争阶段,企业往往过于看重价格的作用,把市场竞争片面地理解为价格竞争,尤其是出口企业,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非价格竞争优势普遍较弱,企业在制定产品出口价格时更多地采用低价策略。然而,商品个别劳动时间的下降是有限和有条件的,加之国际市场竞争的激烈和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的残酷无情,很多企业为了打进国际市场,竞相压低价格,展开恶性价格大战,使正常的价格策略演变为过度的价格竞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2000—2007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据库,对62927家参与出口市场的企业,应用FE和GMM模型实证分析企业出口强度与生产率之间可能存在的"倒U型"关系,研究表明:企业出口强度和企业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企业出口强度在一定范围内时,出口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但是随着企业出口强度进一步增加,会导致企业生产率水平下降。进一步发现,我国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出口强度与生产率之间不存在"倒U型"关系。文章还研究了加工贸易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企业"出口中学"效应不显著的原因可能与大量企业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模式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使用2005-2007年全部国有和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外资企业对中国内资企业的出口溢出效应.考虑到企业出口决策和出口强度是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我们采用Heckman两步选择模型进行估计,从而得到更加可靠的结果.研究发现:行业外资渗透率对同行业内资企业的出口决定和出口强度都存在显著为正的影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行业外资出口强度对内资企业的出口决定和出口强度的影响却显著为负.这一发现与多数使用发达国家数据的研究结论相左.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2000~2006年间151多万条的中国海关和工业库统计数据,通过采用Tornqvist指数和需求结构模型(DSM),构建适应中国情境的出口价格与质量指数,并进行分析发现:(1)中国出口价格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加入WTO后趋势更为凸显,而产品质量出现轻微下降趋势;(2)中国企业产品出口质量与出口价格间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即质量效应占优,并且这种效应在产品质量差异较大行业以及一般贸易方式样本中更为显著,证实了本文异质性质量模型的主要结论;(3)对于中国加工贸易方式而言,产品质量对出口价格影响不显著,甚至呈现负向效应,同样,政府补贴与企业出口价格间也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上述因素对当前中国"低质竞价"出口模式起到了一定的固化效应。以上这些发现不仅为理解中国出口产品价格的变化和动因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提供了有现实意义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要素市场扭曲是影响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的重要因素,对企业选择更多出口还是选择更高的出口数量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在理论分析要素市场扭曲对企业出口两种成本影响机制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工业部门2001~2007年的企业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实质检验了要素市场扭曲对中国本土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要素市场扭曲对企业的出口选择和出口数量具有相反的影响作用,刺激了更多的企业选择出口,但是抑制了出口企业出口数量的提升;分所有制视角的检验发现,上述影响对于非国有企业更加明显;在采用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以后,以上结论依然成立。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对高收入国家的出口对于企业技能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并分析了影响的两个渠道:第一,由于高收入国家收入的边际效用更低从而相对偏好于更高质量的产品,于是对高收入国家出口的企业需要多雇佣熟练劳动力来生产高质量的产品;第二,出口过程中所需要的销售调研、运输配送等"必要服务"是高技能劳动密集型的,高收入国家由于地理位置、语言文化等与中国差异较大,从而企业对高收入国家的出口需要更高水平的"必要服务",相应地对高技能劳动的相对需求就会增加。然后文章将2004年海关贸易数据和工业企业数据对接,从实证层面证实了理论预期。基于一般贸易的回归结果表明,总体出口显著地抑制了企业技能结构的优化,但对高收入国家的出口却显著促进了技能结构的优化,并且影响的两个渠道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16.
基于Melitz(2003)模型,文章将知识产权保护引入企业生产成本函数,并考虑内生化的企业出口技术含量选择进行拓展,揭示出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出口市场多元化的影响及内在机制。使用省级知识产权实际保护强度与企业层面相匹配的数据,文章研究表明:加强省级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企业出口市场多元化具有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对于一般贸易企业、私营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更大。渠道检验证实,加强省级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激励企业提高出口技术含量,促进了企业出口市场多元化。区分出口市场来看,加强省级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拓展北方国家市场多元化的促进作用比南方国家更大。据此,文章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中国企业分散出口市场目的地,提升了企业应对外部经贸环境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就业的稳定是中国经济与贸易结构转型升级的约束条件之一。文章将海关数据库与工业企业数据库匹配得到2000~2007年的企业样本,试图从企业这一微观角度探讨中国出口对就业波动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发现,相比纯内销企业,有出口行为的企业面临更高的就业波动率。企业出口强度对就业波动的作用呈现先降后升的"U型"影响。基于产品要素类型、贸易方式及所有制类型的分样本检验发现出口对不同特征企业的就业波动存在非均衡性的影响。此外,文章还发现企业出口产品及市场的多元化经营能够显著降低出口行为对该企业就业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对高收入国家的出口对于企业技能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并分析了影响的两个渠道:第一,由于高收入国家收入的边际效用更低从而相对偏好于更高质量的产品,于是对高收入国家出口的企业需要多雇佣熟练劳动力来生产高质量的产品;第二,出口过程中所需要的销售调研、运输配送等"必要服务"是高技能劳动密集型的,高收入国家由于地理位置、语言文化等与中国差异较大,从而企业对高收入国家的出口需要更高水平的"必要服务",相应地对高技能劳动的相对需求就会增加。然后文章将2004年海关贸易数据和工业企业数据对接,从实证层面证实了理论预期。基于一般贸易的回归结果表明,总体出口显著地抑制了企业技能结构的优化,但对高收入国家的出口却显著促进了技能结构的优化,并且影响的两个渠道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19.
在不确定性加剧的国际市场中,如何实现出口质量升级是中国经济转型期面临的挑战。文章基于Aghion等(2018)的框架,引入产品质量,构建了目的国需求影响企业出口质量的理论模型,结果发现需求会通过直接的规模效应和间接的竞争效应影响出口质量。总体上,需求扩张有助于出口质量的升级,且这种积极效应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增强。文章运用2000~2006年中国企业层面微观数据,稳健地证实了理论命题:创新能力强化了需求扩张的出口质量升级效应。进一步的作用机制表明需求增长加剧了市场竞争,企业为了改善盈利能力,会抓住规模效应的机会进行产品质量升级。文章结论与中国所提倡的"促进共同发展"理念相契合。  相似文献   

20.
贸易和非贸易企业在城市内部的区位差异体现了资源在贸易和非贸易部门的配置状况。然而鲜有文献考察城市内部贸易和非企业的区位差异问题。文章以上海市为例,使用随机匹配方法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2004年的上海市数据以及企业的街道水平地理坐标数据,考察了出口和非出口企业在城市内的区位分布状况。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出口企业相对于非出口企业来说距离城市中心更远,这意味着企业的出口行为显著影响了企业在城市内部的区位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