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继兰  沈学谦 《山东医药》1999,39(18):19-19
1996年6月~1998年6月,我们检测了6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与32例心绞痛患者的Q-T离散度(Q-Td),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68例AMI患者(1组)中,男52例,女16例;年龄532±103岁。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且排除束支传导阻滞、药物及电解质紊乱影响。梗塞位于前壁26例,前间壁10例,下壁14例,前壁合并下壁8例,广泛前壁8例,后壁2例。32例心绞痛患者(2组)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526±…  相似文献   

2.
3.
急性心肌梗塞(AMI)后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是其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AMI后伴Q—Tc间期延长者更宜发生心律失常。本文总结了我院62例AMI病人的心电图表现,旨在探讨AMI与Q—Tc间期延长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一直认为Q—T_c间期(以下简称Q—Tc)延长与心电不稳定、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心脏猝死有关。但也有报道对此持不同意见,认为Q—Tc延长不一定伴发心律失常和不良的预后。我们对20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20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和202例健康人的心电图Q—Tc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Q—Tc  相似文献   

5.
冠脉狭窄程度与Q—Tc和J—Tc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分析120例患者的 Q-Tc、J-Tc 与冠脉造影结果的关系。冠心病组(n=72)Q-Tc、J-Tc 延长,与冠脉正常维(n=48)和对照组(n=50)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这些改变随冠脉病变范围的增加而趋于明显。冠脉受累支数与 Q-Tc、J-Tc 呈正相关(r=0.74、0.77,P<0.01)。在排除某些影响因素后,Q-Tc、J-Tc 对冠脉狭窄的判定有一定价值,且以后者为优。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Q—Tc弥散度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观察46例AMI溶栓前后Q-Tcd的变化,结果显示室颤组Q-Tcd显著高于非室颤组和对照组(P<0.01),且随着时间的推移Q-Tcd逐渐减低,这可能是室颇多发生于AMI早期的原因。溶栓再通后Q-Tcd比再通前显著减少(P<0.01),而无再灌注者则不然(P>0.05),这与国外新近的研究相同。  相似文献   

7.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塞(AMI)可引起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这早已为人们所重视,但AMI的预后与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变化的关系却易被忽视。本文研究了152例AMI患者发病后24小时内外周血白细胞水平与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进一步  相似文献   

8.
J-Tc延长与急性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心衰及预后的关系中国第一汽车制造集团公司职工医院(130011)杨彤,王曦云,张立新我们对76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进行J-Tc间期测定,旨在探讨J-Tc间期延长与心律失常、心衰及病死率之间的关系。1对象和方法76例急性...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时白细胞增多与近期预后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0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进行研究以探讨AMI早期白细胞计数增高与其近期预后关系。结果表明,AMI患者早期白细胞>15×10~9/L者其心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住院病死率均较白细胞4×10~9~8.999×10~9/L为高(P<0.05~P<0.01),白细胞>15×10~9/L者较9×10~9~14.999×10~9/L者心衰、心源性休克、住院病死率高(P<0.01)。因此AMI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增高是估计近期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塞(AMI)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较高。死亡病例中,有约2/3死于发病24小时内的送往医院途中。对确诊或怀疑为AMI的病人先送医院再作治疗,往往延误抢救时间,造成病人死亡。因此,AMI的院前就地抢救越来越受到重视,等病情允许再转送医院进一步治疗,可明显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现通过我院AMI病例的回顾性分析,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塞J—Tc间期延长与住院期猝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塞(AMI)时由于心室肌复极延迟,致 Q-Tc 和 J-Tc 间期延长,临床研究已证实,AMI 时 Q-Tc 间期延长可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且是心原性猝死的危险因素。J-Tc 间期能更好地反映心室肌复极状况,其与 AMI住院期猝死的关系,目前尚无报道。作者分析测定255例 AMI 患者的心电图 J-Tc 间期,初步探讨 AMI 时 J-Tc 间期延长与住院期猝死的关系。对象和方法1.观察对象 1984年1月—1992年6月入 CCU 治疗 AMI 的患者291例(均按  相似文献   

12.
本测定分析了AMI 80例心电图的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旨在探索其对AMI早期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测定分析了AMI 80例心电图的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旨在探索其对AMI早期预后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分析了1984年4月至1994年12月间发病48小时之内就诊的AMI患者80例,男57例,女23例,年龄50—77岁。诊断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入选病例无电解质紊乱,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若有T波模糊,不易辨认,心房纤颤,束支传导阻滞等因素者不入选。 1.2 方法:就诊时所作首次12导联ECG,除外T、U波分界不清导联,每一导联连续测量3个QT间期,取其均值,从不同导联最长的QT间期减去最短间期即得QTd。  相似文献   

14.
1 对象和方法1.1 冠心病组45例,男性38例,女性7例,年龄35~65(平均54±6)岁。全部病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有1支以上主要血管内径狭窄≥50%。其中有1支血管病变者16例,2支病变17例,3支病变12例。左心室造影显示,45例中34例有左室壁局限性运动失调。左心室射血分数(LVE)为44~72%,平均53±6%,其中LVEF≥65%者10例,51~64%者23例,≤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给病人按每公斤体重15单结果次服用胺碘酮后对血清浓度与早搏减少率及 Q-Tc间期延长之间关系的观察.结果发现这些变量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Q-Tc 间期延长百分率与早搏减少率的相关性好于与血清浓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老年心肌梗死Q—Tc离散度与心室颤动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Q-Tc离散度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心室颤动的关系,比较6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者与73例非心肌梗死者住院期间不同时期心电图Q-Tc离散度,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颤动组心室颤动发生前的Q-Tc离散度(74.0±30.3ms)显著延长,比非心室颤动组及对照组患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43.8±26.7ms,27.5±14.8ms,P〈0.01),认为Q-Tc离散度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室颤动发生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我院近三年来207例AMI中,女性发病率达24%,与同期男性相比,近期预后差、死亡率高,分析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方法 按性别将207例AMI分成两组,女性(女组)50例平均年龄66.90±8.76岁,男性(男组)157例,平均年龄59.58±9.91岁。分别将两组合并糖尿病史,高血压及脑血管意外阳性率及急性期AMI主要合并症及死亡率进行对照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与性别有关的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8.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由于部分病人缺乏典型胸痛,临床上易误诊、漏诊、延误治疗,以致影响患者的治愈率。我院1989年3月~1994年3月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例年龄在61岁以上的131例,现将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就发病在10小时以内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AMI)者为早期诊断组,10小时以后诊为急性心肌梗塞者为晚期诊断组,对比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冠心病人Q—Tc与心室晚电位(VLP)的检出率及其关系,正常人Q—Tc阳性率4%,冠心病人Q—Tc阳性率68.3%;其中陈旧性心梗病人80%,心绞痛病人62.5%。正常人VLP无一例阳性,冠心病人阳性率57.5%,心梗组55%,心绞痛组30%。两组检测方法心梗组的阳性率均明显大于心绞痛组,对冠心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均有较大的价值,VLP检测更为方便。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