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股骨近端应力遮挡效应是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的普遍现象,是引起股骨近端骨丢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测量骨丢失程度可以评估应力遮挡水平.该文综述了THA术后应力遮挡所致股骨近端骨丢失的3种常见诊断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早期研究认为THA术后应力遮挡与临床症状明显相关,但近年研究结果则否认了这一看法,其临床意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中合并股骨近端畸形的股骨侧重建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4年3月-2009年6月,对25例26髋合并股骨近端畸形的髋关节疾病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同时根据不同畸形部位重建股骨侧。其中男10例10髋,女15例16髋;年龄42~82岁,平均64岁。关节置换原因:原发性骨关节炎2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8髋,创伤性关节炎14髋,结核性关节炎2髋。病程10个月~25年,平均10.6年。术前Harris评分为(44.2±5.1)分,美国西部Ontario与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为(45.0±2.7)分。股骨近端畸形按照Berry分类系统,根据畸形原发病分类: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8髋,骨折畸形愈合7髋,陈旧性结核2髋,股骨头骨骺滑脱2髋,既往有粗隆下截骨手术史1髋,髋臼加盖术1髋,内固定术5髋;根据畸形部位分类:大粗隆5髋,股骨颈10髋,干骺端10髋,股骨干1髋。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周内3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行制动及抗凝治疗后治愈;术后6周1例发生大转子滑囊炎,口服止痛药物缓解。2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年6个月~6年,平均3年3个月。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为(88.4±3.6)分,WOMAC评分改善至(82.0±5.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示1例术后8个月出现无菌性松动,行翻修术;其余患者假体无松动。结论对于伴有股骨近端畸形的患者,需要精确分类,有针对性地选择假体并设计个性化手术方案,才能获得良好的股骨侧重建,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分类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我国深入的开展,尤其是非骨水泥型假体的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亦日益多见。因其需要很长时间的随访,准确的发生率较难获得。Beal报道发生率是2,5%~27.8%,Sehwatz等报道人工关节翻修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高于初次置换者,非骨水泥型假体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4.1%~27.8%)高于骨水泥型假体置换者(小于3%)。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柄(Tri-Lock BPS)应用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4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关节外科使用Tri-Lock BPS假体进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患210例(228髋),对比手术前后Harris髋关节评分、生命质量SF-12量表评分,分析影像学结果,记录与股骨内置物相关的并发症。[结果]至末次随访时,188例203髋(89.04%)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9.50±5.98)个月(24~36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8.60±6.12)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8.07±2.8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197髋(97.04%)优,6髋(2.96%)良,优良率100%;患者术前生命质量SF-12量表PCS:(28.44±4.38)分,MCS:(53.25±5.11)分,末次随访时PCS:(52.93±2.42)分,MCS:(60.47±1.7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3髋股骨假体影像学资料均评定为稳定骨长入,未发现股骨柄周围透亮线、假体周围骨溶解或假体松动及假体柄下沉超过3 mm病例,无死亡及翻修病例,1例1髋(0.50%)术中安放股骨假体时发生股骨距劈裂,5例5髋(2.46%)出现小腿肌间静脉血栓,4例4髋(2.00%)出现偶发性股区痛。[结论]Tri-Lock BPS假体初始稳定性佳,早期骨长入良好,短期应用疗效满意,长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观察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改变情况来分析短柄股骨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近端骨改建情况.方法 纳入自2011-06-2016-06完成的7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35例(37髋)采用短柄股骨假体(短柄组),36例(37髋)采用常规股骨假体(常规组).比较两组术后1年疼痛VAS评分、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股骨假体...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评价Ribbed解剖型非骨水泥固定股骨假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9年6月应用解剖型非骨水泥固定股骨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156例(163髋),实际获得临床及X线片随访143例(148髋)。随访时间3~93个月,平均47个月。所用假体均为LINK公司生产的Ribbed假体。结果术后Harris评分71.95分,平均91.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1.5%。随访x线片均未见明显透光线及假体内外翻移位,且未发现股骨柄假体无菌松动。结论Ribbed解剖型假体设计独特,临床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全髋关节置换后聚乙烯内衬应力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假体中聚乙烯内衬在髋臼不同植入方向和不同直径股骨头时,在平地行走和上楼等不同运动状态下关节面白的接触应力水平。方法建立金属髋臼、聚乙烯内衬以及相应直径股骨头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股骨头中心加载关节负荷,非线性接触弹塑性分析内衬关节面的接触应力。结果髋臼植入的前倾、外展角度不同和股骨头直径变化以及不同运动状态对内衬应力水平均有一定的影响。上楼等高负重运动以及股骨头直径减小均可增加内衬的应力,直径小于28 mm的股骨头在上楼时内衬的应力水平可超过聚乙烯的屈服强度;髋臼前倾(0°~30°)和外展(30°~60°)角度变化对平地行走时内衬应力水平的波动在20%左右,应力水平均低于其屈服强度,但是在上楼时前倾和外展角度的增加均可增加内衬的应力,前倾大于15°时应力峰值均超过聚乙烯的屈服强度。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可考虑选择股骨头直径较大的髋臼假体,并且严格控制髋臼植入在安全范围内,术后避免或减少上楼等高负重活动均有利于减少对内衬的破坏。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4):2256-2260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多种髋关节疾病的一种有效方式,多项研究发现术后假体的稳定性及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均与关节周围生物力学因素有关,但髋关节复杂的解剖结构使得在体内和实验室对其进行生物力学研究非常困难。有限元分析对复杂物体的生物力学性能分析具有独特的优势,现已被成功应用于人体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相关研究,在骨科生物力学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对近几年来有限元分析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中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较详细的总结,归纳了目前最新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解剖型非骨水泥股骨假体治疗髋关节疾病的临床疗效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1-02—2010-12采用Top压配杯髋臼假体和Ribbed解剖型非骨水泥股骨假体对132例(178髋)髋关节疾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67例(93髋)获得完整随访。结果 67例获随访6~54个月,平均37.6个月。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76~98分,平均92.3分。X线检查未发现假体松动或下沉,表现出假体的骨长入性稳定。4例出现大腿痛。结论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中使用Ribbed解剖型非骨水泥股骨假体的近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髋表面置换股骨侧假体外翻位植入后股骨近端的应力变化,并寻求最佳外翻植入角度.方法 建立正常股骨近端髋表面置换股骨侧假体(Wright假体)三维模型,其中股骨假体按解剖颈干角(本文选用股骨模型的生理解剖颈干角为135°)、外翻5°、10°、15°植入,加载关节合力及相关肌肉的肌力负荷,分析假体植入前后股骨近端的应力分布变化,并对股骨近端假体周围区域骨质应力分布进行分区量化研究.结果 股骨假体轻度外翻植入降低了股骨头颈交界处上方(2、8区)的应力,5°外翻植入股骨头上方假体杯下缘(1、7区)应力遮挡最小,股骨颈下方(4、10区)应力分布更接近正常股骨.结论 外翻5°植入假体股骨近端应力更接近正常股骨,降低了股骨颈骨折和假体松动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偏心距的重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Shi ZC  Li ZR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6):997-1000
目的 探讨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 (THA)中影响股骨偏心距的因素及股骨偏心距和髋关节外展肌力的关系。方法 对 1998年 3月至 2 0 0 2年 1月间施行的 81例 ( 99髋 )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进行了随访。其中男 2 8例 ,女 5 3例 ;年龄平均 5 7 0岁 ( 2 9~ 80岁 )。右侧 2 8例 ,左侧 35例 ,双侧 18例。随访时间 19~ 6 6个月 (平均 36 8个月 )。手术均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X线片上测量股骨偏心距、髋外展肌力臂及股骨矩保留部分的长度 ,使用Cybex测量髋外展肌力量。统计学软件(SPSS10 0 )对X线片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股骨偏心距与股骨外展肌力臂具有正相关性 (r =0 6 13,P <0 0 0 1)。术后股骨矩保留部分的长度与股骨偏心距存在正相关性 (r =0 4 5 1,P =0 0 0 1) ,术后股骨颈干角与股骨偏心距存在明显相关性 (r =0 5 6 7,P <0 0 0 1) ,髋关节的外展肌力与股骨偏心距和外展肌力臂存在正相关性 (r =0 5 0 0 ,P =0 0 0 9;r =0 4 77,P =0 0 14 )。结论 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中欲重建股骨偏心距 ,术前细致的模板测量至关重要 ,选用接近解剖颈干角的股骨柄假体 ,适当地增加假体颈的长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素法评估不同股骨偏心距(FO)对全髋关节置换(THA)应力水平的影响。方法一例正常双髋关节CT图像进行影像学测定,参数包括股骨偏心距、颈干角和颈长。建立三维有限元素模型(3D—FEM)对THA中人体股骨杆不同颈长、颈干角和偏心距的变化进行VonMises应力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假体上应力随着颈干角的增加而单调下降,颈长在35~44mm范围内,假体上应力水平较低,超过这一范围应力水平单调上升。特别指出降低假体上的应力与提高股骨上的应力及增加髋关节活动范围与股骨偏心距密切相关。分析结果与实验应力分析和临床统计结果相一致。结论研究不同股骨偏心距对THA应力水平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重建股骨偏心距有利于恢复外展肌力臂、重建正常髋关节的生物力学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与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两种手术方法的优势并比较两者的短期疗效。方法从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笔者对年轻活跃的髋关节疾病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对79例患者(85髋)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同期对128例患者(145髋)进行大直径股骨头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平均年龄54.7岁(39-69岁);男119例,女111例,术前诊断包括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4,29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26,51例),强直性脊柱炎(9,14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20,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输血比例以及术后深静脉血栓、术后脱位和感染的发生率,同时分别评估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输血比例,使用的股骨头直径,术后髋关节脱位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活动度方面无显著差异。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的比较上优于髋关节表面置换组,差异有显著意义。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结论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和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在年轻髋关节疾患患者中都能获得满意的近期效果,近期效果的比较中显示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上具有优势;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在保留骨量和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上具有优势。其远期结果有待于进一步的随访。  相似文献   

15.
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假体固定界面骨整合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假体粗糙面和界面压配下,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假体固定界面初始稳定性以及对骨长入,继发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Mimics软件模拟髋关节置换术重建人工髋关节三维可视化模型.构建假体柄-骨界面摩擦系数为0、0.15、0.40及1.00,代表不同的假体表面粗糙程度;根据实际操作,构建假体柄-骨界面压配为0、0.01、0.05及0.10 mm,选择人体45%步态相模拟人体攀爬楼梯工况,计算并比较骨-假体界面的微动以及相对应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界面压配为0.05 mm情况下,摩擦系数为0、0.15、0.40和1.00相对应的假体-骨界面正向压力分别为230、231、222和275 MN,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加,正向压力总体趋势变化不大;界面的相对滑移量分别为0.529、0.129、0.107和0.087 mm,表明两界面之间的相对滑移量不断减少.摩擦系数为0.40情况下,界面压配为0、0.01、0.05及0.10 mm相对应的假体-骨界面摩擦力分别为56.0、67.7、60.4和49.6 MN,界面的相对滑移量分别为0.064、0.062、0.043和0.042 mm,说明随着压配量的增加,股骨假体与骨通道之间的正向压力呈下降趋势,摩擦力在压配量为0.01 mm时达到最大值,界面之间的相对滑移量则不断减少.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和骨组织之间存在骨改建、骨整合的动态过程,其程度决定了假体的远期使用效果.骨-假体界面的间隙和摩擦系数是决定骨假体界面骨整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病因及其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治疗的并于术中、术后出现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排除初次手术前已经出现骨折的患者,共纳入男5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68±19)岁(34~93岁),初次置换病因:股骨颈骨折6例;股骨头缺血坏死5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初次置换时股骨假体固定方式:骨水泥固定5例,其余8例病人为生物型假体。假体周围骨折病因包括7例有明确外伤史(不慎跌伤或车祸)、6例为翻修术中骨折。根据Vancouver分型,AG型3例,AL型1例,B2型4例,B3型3例,C型2例。翻修时骨折固定方式:5例采用大粗隆再结合装置加钢缆固定,7例使用钢板钢缆固定,1例病人使用异体皮质骨板加钢丝固定。在各类分型中,2例C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使用钢板钢缆固定骨折端,其余11例股骨假体均不稳定,仅1例使用骨水泥重新固定初次置换假体,余10例使用全涂层假体。通过Harris评分对患髋进行功能评价,X线或CT观察骨折愈合。采用Mann-Whitney检验对比术前、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 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9±19)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4.5±1.1)月。Harris评分由术前13.0(4.0,25.0)提高至末次87.0(82.3,93.3)分,(Z =-4.34,P <0.05)。异体皮质骨板病例在末次随访时显示与宿主骨融合,所有病人末次随访均未见假体松动、脱位及感染。 结论根据不同分型选择相应的骨折复位与固定方式,钢板钢缆组合有效提高了稳定性;对于骨量不足病人可以考虑使用异体皮质骨固定以增加患者骨量。  相似文献   

17.
王学斌  庞清江  余霄 《中国骨伤》2020,33(6):558-563
目的 :针对老年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借助三维有限元分析的方法 ,探讨置入不同直径的假体球头后的髋关节生物力学变化,观察对髋关节应力分布变化,以便选择出合适的假体球头尺寸。方法:利用薄层CT资料及人工股骨头假体相关参数建立装配有不同假体球头直径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髋关节有限元模型(M0:术前模型;M1:球头直径=原股骨头直径;M2:球头直径=原股骨头直径+1 mm;M3:球头直径=原股骨头直径-1 mm;M4:球头直径=原股骨头直径-2 mm),并加载关节合力及相关肌肉的负荷,模拟人缓慢行走时单足站立状态,分析不同直径假体植入后髋臼周围骨质及软骨的应力分布及变化。结果:(1)M1~M4中骨盆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应力集中,M3的骨盆Von Mises应力峰值为44.8 MPa,与术前最为接近,增量约13.4%,且M3的骨盆位移在术后4组模型中最小,为1.40 mm;其次是M1,应力峰值为47.3 MPa,增量约19.7%,骨盆位移为1.59 mm。(2)在髋臼区域,M3的Von Mises应力峰值为23.3 MPa,与术前最为接近,增量约6.3%,其次是M1,应力峰值为24.0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四代陶对陶Pinnacle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5年1月~2010年3月,56例患者(88髋)接受了Pinnacle关节置换手术;年龄36.3—68.1岁,平均49.2岁。病史7~21年,根据ARCO分期:所有88髋均为股骨头坏死Ⅳ期,其中激素性32例55髋,酒精性21例30髋,创伤性3例3髋。术前Harris评分为31~63分,平均47.5分,所有髋给予全髋关节置换术,正确放置假体位置,术后定期复查,给予Harris评分。结果随访时间为2—7年(平均6.2年),Harris评分由术前47.5恢复到术后97.2。1例髋臼假体术后1年时发生松动,考虑手术技术导致,给予大号髋臼假体翻修,术后随访4年,未见不良结果出现。1例髋关节术后2d内发生关节脱位,给予麻醉下复位下肢皮牵引2周,无脱位再次发生。其他假体均位置良好,尚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伴有严重关节炎的晚期股骨头坏死效果好,四代陶对陶(Pinnacle)关节由于其股骨头假体较大,患者术后活动度大功能恢复满意,但需要充分的术前准备及良好的手术技巧,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人工全髋置换术中偏心距与软组织平衡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兴中  肖鲁伟 《中国骨伤》2008,21(3):184-186
目的:分析标准股骨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颈长和股骨矩保留对偏心距重建的作用,并研究偏心距重建对软组织平衡的影响。方法:68例(71髋,男30例,女38例;年龄17~89岁,平均63.5岁)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并获得随访,采用Harris评分,Cybex-6000等速测定患髋外展肌力,测得偏心距、股骨矩、假体颈长,综合评估手术结果。结果:假体颈长对偏心距的影响较股骨矩大(t=3.07,P〈0.01),并与偏心距呈正相关关系(r=0.642,P〈0.001,但两者对Harris评分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P〉0.05)。股骨头坏死患者术后偏心距较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和股骨颈骨折患者小(t=2.91,3.31,P〈0.01)。偏心距获得重建的髋关节术后外展肌力较偏心距重建不足者优(P〈0.05)。结论:采用标准股骨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颈长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偏心距的重建作用大于股骨矩的保留,偏心距的重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软组织平衡中主要起到增强术后外展肌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Caprini血栓风险模型分析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情况.方法 回顾近几年来在赤峰市医院行THA治疗的ANFH患者.纳入条件:FicatⅣ期ANFH,首次行THA术,单侧THA术,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及物理措施预防DVT;排除条件:术前经超声检查发现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