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持续性咳嗽儿童百日咳临床多中心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上海、重庆、银川和昆明地区年龄≥6岁连续咳嗽2周以上的儿童及青少年中百日咳博德特菌感染情况.方法 2008年11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期间,收集年龄≥6岁,连续咳嗽2周以上患儿血清和鼻咽拭子,采用百日咳博德特菌培养、多重PCR及ELISA检测百日咳博德特菌毒素IgG(PTIgG)方法进行百日咳博德特菌检测.结果 入组患儿1001例,入组者白百破(DPT)疫苗接种率93.5%.百日咳博德特菌感染率11.3%(113/1001),其中6~8岁组感染率为7.2%(22/307),10岁组11.2%(28/249),~12岁组10.4%(22/212),~18岁组17.6%(41/233),各年龄组百日咳博德特菌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15.2,P<0.01).上海地区总感染率16.7%(65/402),高于其他地区(χ2=3003.0,P<0.01).结论 尽管儿童及青少年普遍接种白百破疫苗,百日咳博德特菌感染仍是儿童持续性咳嗽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健康儿童百日咳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调查本地区小儿百日咳的感染率,探讨百日咳患儿的临床及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随机选取新疆地区健康儿童445例作为对照,根据年龄分为8个组,取其血清,应用ELISA法测定特异性百日咳IgG抗体。同时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63例可疑百日咳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取鼻咽拭子及血清标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其百日咳杆菌的双目标基因(插入区域IS481以及百日咳毒素S1促进区域),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G抗体以及碳琼脂培养基培养鲍特百日咳杆菌;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检测出的鲍特百日咳杆菌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健康儿童百日咳IgG抗体水平以2~3岁最高,0~5个月最低,12~14岁组处于较低水平。确诊百日咳患儿26例中,百日咳特异性IgG抗体为(127.63±12.75)g/L,余137例非百日咳患儿为(7.71±16.32)g/L,确诊百日咳患儿百日咳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明显高于非百日咳患儿患儿(F=5.837 P<0.05);非百日咳患儿与健康对照组[(6.07±17.79)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疑患儿血清学阳性例数以7~15岁组最高(43/163例,占26.19%),1~11个月组21/163例(12.82%),1~3岁组为11/163例(6.67%),4~6岁组为8/163例(5.0%);≥7岁者血清学阳性占21.92%,<7岁者仅为9.68%,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χ2=7.6975 P<0.05);未接种儿童百日咳特异性抗体阳性率(14/35例)明显高于接种过百日咳疫苗的儿童(22/128例),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358 P<0.001)。可疑百日咳163患儿中26例百日咳特异性抗体阳性,其中24例(92.31%)PCR检测阳性,百日咳杆菌特异性培养无阳性结果;将PCR阳性标本经XbaI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在48~630kb产生9~14个DNA片段,共得14个PFGE核型。结论应对年长儿进行百日咳疫苗的免疫。PCR是诊断百日咳感染的一项快速、敏感、易行、实用的工具,与血清学检查相结合能够提高所有年龄群体的百日咳感染的监测水平;百日咳杆菌的PFGE核型可以鉴别不同地区的流行菌株。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类百日咳综合征的病原学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对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可疑百日咳住院患儿进行痰百日咳博德特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细菌培养、呼吸道病毒抗原及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 共有197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119例(60.4%)百日咳博德特菌PCR检测阳性,78例百日咳检测阴性的标本中,其他病原检测阳性者37例,其中鼻病毒14例(37.8%),肺炎支原体14例(37.8%),博卡病毒4例(10.8%),副流感病毒3型3例(8.1%),呼吸道合胞病毒1例(2.7%),流感嗜血杆菌1例(2.7%)。百日咳组患儿的平均年龄、痉挛样咳嗽、鸡鸣样回声、咳后呕吐、阵发性青紫、并发症及肺部体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百日咳组男性患儿的比例(57.1% vs. 35.3%)、白细胞计数[(18.83±11.54)×109/L vs. (12.46±6.01)×109/L]、淋巴细胞计数[(10.62±8.48) ×109/L vs. (6.54±5.13×109/L]明显高于类百日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病毒和肺炎支原体是引起类百日咳综合征的主要病原,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可作为临床初步区别百日咳与类百日咳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迁延性慢性咳嗽儿童及青少年中百日咳与非百日咳患者临床特征.方法 将上海、重庆、昆明及银川地区持续咳嗽2周以上、年龄≥6岁的患者分为百日咳组及非百日咳组,比较两组患者咳嗽特征及并发症.百日咳实验室检测采用培养、多重PCR及百日咳鲍特菌特异毒素IgG(PTTgG)检测(ELiSA).结果 有1001例患者入组,113例百日咳检查阳性,888例排除百日咳,患病率达11.3%.40.7%百日咳患者表现间歇性阵发性咳嗽,无咳嗽后吼声、呕吐、紫绀及呼吸暂停病例,18.6%合并肺炎.非百日咳患者间歇性阵发性咳嗽比例(29.7%)明显低于百日咳患者(P<0.01).结论 阵发性咳嗽仍是大龄儿童及青少年百日咳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咳嗽后出现的典型并发症已少见,仅凭临床表现诊断百日咳可能导致漏诊及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百日咳患儿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2月至2017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因疑诊百日咳而住院治疗的患儿,进行痰博德特百日咳杆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细菌培养、呼吸道病毒抗原及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共有198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105例患儿百日咳PCR检测阳性,单纯感染37例(35.2%),合并其他病原感染68例(64.8%)。其中合并1种病原者51例(75.0%),前3位依次为鼻病毒26例(50.9%)、肺炎支原体7例(13.7%)、肺炎链球菌6例(11.8%)。各年龄合并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合并支原体感染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合并感染组的患儿年龄比单纯感染组大[(11.77±2.31)个月vs.(6.74±8.07)个月,P=0.017],发热、呼吸困难和肺部阳性体征的比例均高于单纯感染组(0 vs.10.3%;20.6%vs.5.4%;76.5%vs.36.4%);胸部影像学大多表现为斑片状影,而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入院前病程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3个月(OR=3.0,95%CI1.1~8.5,P=0.03)和发热(OR=2.5,95%CI 1.1~6.7,P=0.03)是合并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百日咳住院患儿存在较高的合并感染率,以鼻病毒最常见,其次为肺炎支原体和肺炎链球菌;合并感染会加重百日咳病情,发热和年龄3个月是合并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1年9月132例慢性咳嗽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慢性咳嗽的病因构成。结果:咳嗽变异性哮喘是慢性咳嗽最常见的病因(56例次),其次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44例次)、感染/感染后咳嗽(22例次)、变应性咳嗽(8例次)、胃食管反流性咳嗽(5例次),3例次为其他病因。感染/感染后咳嗽在婴儿组(<1岁)、幼儿组(1岁~)、学龄前儿童组(3岁~)、学龄期儿童组(6~14岁)间的病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38,P=0.001),其中<1岁的婴儿组感染/感染后咳嗽的比例高于其他3个年龄组(P<0.05)。感染/感染后咳嗽是婴儿组(<1岁)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咳嗽变异性哮喘和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是幼儿组(1岁~)、学龄前儿童组(3岁~)、学龄期儿童组(6~14岁)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变应性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以及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患儿有较高比例的个人过敏史、不良外界环境接触史以及家族过敏/哮喘史。结论: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感染/感染后咳嗽是儿童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不同年龄组患儿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不同。具有个人过敏史、不良外界环境接触史以及家族过敏/哮喘史的慢性咳嗽患儿更易患变应性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以及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百日咳的临床特点, 分析重症百日咳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18年3月至2022年3月湖南省儿童医院248例百日咳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入院时年龄分为≤3个月组, >3个月组;根据百日咳病情分为普通组及重症组, 根据是否混合其他病原菌感染分为单纯感染组及混合感染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比较组间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 1.住院百日咳患儿以<1岁患儿为主(204/248, 82.2%), 有咳嗽家属接触史92例(37.0%), 未接种疫苗169例(68.1%);248例患儿中白细胞数增高193例(77.8%);145例(58.4%)患儿存在混合感染, 最常见的病原为呼吸道合胞病毒(29例, 11.6%);并发肺炎173例(69.7%), 并发肺实变35例(14.1%)。2.≤3个月组患儿咳嗽患者接触史、发绀、呼吸困难、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百日咳脑病、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机械通气比例均高于>3个月组(χ2=4.612、20.810、7.882、16.617、13.740、7.846、14.810、21.436, 均P&l...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维生素A(VA)水平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3月—2015年12月因呼吸道急性感染性疾病住院的0~12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血清VA水平,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鼻咽拭子MP-DN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MP-Ig M。分析和比较亚临床VA缺乏(SVAD)、可疑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SSVAD)和VA正常患儿间MP感染情况。结果 600例患儿中SVAD 83例(13.83%),SSVAD193例(32.17%),1岁、1~3岁、6岁以及~6岁组间SVAD及SSVAD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其中1岁婴儿SVAD及SSVAD发生率最高,分别为26.36%和49.10%。600例患儿中MP阳性病例201例(33.5%),其中SVAD 57例(28.35%),SSVAD 70例(34.83%);MP阳性患儿的SVAD发生率高于阴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1例MP阳性患儿不同年龄组间SVAD、SSVAD以及VA正常儿童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1岁婴儿SVAD发生率(48.39%)较高。结论 SSVAD、SVAD以1岁婴儿最多,SVAD与儿童MP感染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细菌培养、血清学及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对百日咳诊断进行评价。方法 对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1年 5月北京儿童医院的 111例受试对象按取标本时咳嗽时间分为 2组 :>2周组 (6 9例 )、<2周组 (42例 )。应用碳琼脂培养基培养百日咳杆菌 ,应用ELISA方法测定百日咳抗体 ,包括抗毒素IgG(PT IgG)与抗丝状血凝素IgG(FHA IgG) ,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 (PFGE)核型对百日咳杆菌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所有 111份鼻咽拭子中 ,8例百日咳杆菌培养阳性 ,阳性率为 7 2 %。测定 111例血清标本的PT IgG及FHA IgG ,分别有2 2 5 % (2 5 / 111)及 10 8% (12 / 111)呈阳性结果 ,总血清阳性率为 2 5 2 % (2 8/ 111)。 10株百日咳杆菌由XbaI与SpeI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在 4 8~ 6 30kb之间分别产生 9~ 11个DNA片段 ,共得 7个PFGE核型。结论 儿童百日咳是导致长期咳嗽的原因之一。鼻咽拭子特殊培养与血清学检查相结合有助于诊断。百日咳杆菌PFGE分型可以鉴别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流行菌株 ,并在分子水平上论证了年长儿和成人百日咳患者是婴儿的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健康儿童和伴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儿童维生素A营养状况,及其与血红蛋白水平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4年12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北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健康体检儿童,检测血清视黄醇、外周血血红蛋白水平,分析维生素A营养状况与年龄、呼吸道感染及贫血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 742例儿童,男1 056例、女686例,中位年龄3.1岁(6个月~17岁);就诊时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儿童202例,无呼吸道感染症状儿童1 540例。受检儿童的血清视黄醇中位水平0.29 mg/L(0.25~0.33 mg/L),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儿童低于无呼吸道症状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可疑亚临床缺乏比例分别为5.8%和47.9%;9岁儿童的亚临床及可疑亚临床缺乏比率均50%,不同年龄组的亚临床和可疑亚临床缺乏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可疑亚临床缺乏及正常组儿童的贫血发生率分别为3.9%、8.7%、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视黄醇、血红蛋白浓度与年龄均呈正相关(r=0.179、0.571,P均0.001);血清视黄醇与血红蛋白浓度呈正相关(r=0.244,P0.001)。结论呼吸道感染儿童血清视黄醇水平低于健康儿童,维生素A缺乏与贫血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1.
12.
13.
胶原成分在儿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柴青  丁洁  张英 《中华儿科杂志》1998,36(4):208-211
目的观察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系膜区胶原成分的变化。方法应用链菌素亲生物素过氧化酶连接法观察了30例轻度MsPGN肾穿刺活组织标本和正常的肾小球系膜区Ⅳ型胶原及其α链(α1、α3、α5链)、Ⅵ型胶原及Ⅰ型胶原的变化。结果(1)正常肾脏组织中,Ⅳ型胶原及其α1(Ⅳ)链分布于系膜区和基底膜,α3(Ⅳ)、α5(Ⅳ)链分布于基底膜,Ⅵ型胶原分布于系膜区、肾小球基底膜和间质,Ⅰ型胶原仅分布于肾间质。(2)在轻度MsPGN时,系膜区内Ⅳ型胶原及其α1链、Ⅵ型胶原含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多(P<0.01);当系膜区系膜细胞超过4个时,Ⅰ型胶原开始在肾小球内出现,且在硬化肾小球内Ⅰ型胶原均呈阳性;α3(Ⅳ)、α5(Ⅳ)链与正常对照比较无明显变化,硬化肾小球α3(Ⅳ)、α5(Ⅳ)染色呈阳性。结论系膜区胶原成分增多可先于系膜细胞增生,并随系膜细胞增生而增多,间质胶原成分Ⅰ型胶原,不但出现于硬化肾小球内,而且出现于系膜细胞增生较重时  相似文献   

14.
15.
Aim: To investigate mothers’ perceptions of breastfeeding and influences from their social network.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was carried out in Mangochi district, Malawi where questionnaire data from 157 rural and 192 semi‐urban mother–infant pairs were obtained. Results: The proportion of mothers who thought that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should last for 6 months and those who reported to have actually exclusively breastfed were 40.1% and 7.5% respectively. Of those who reported practising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for 6 months, 77.5% stated that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should last for 6 months. This opinion wa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giving birth in a Baby‐Friendly facility, OR = 5.22; 95% CI (1.92–14.16). Among the mothers who thought that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should last for less than 6 months, 43.9% reported having been influenced in their opinion by health workers. Infant crying was the most common (62.4%) reason for stopping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Conclusion: The findings illustrate the positive impact health workers can have, as well as the need to raise awareness of the benefits of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among both health workers and mothers. Furthermore, continued counselling of mothers on how to deal with stressful infant behaviour such as crying may assist to prolong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相似文献   

16.
17.
Zhao SY  Qian SY  Xu XW 《中华儿科杂志》2010,48(10):729-732
近些年,引起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病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不仅成为学龄儿童CAP的常见病原,而且3岁以下感染者也屡见报告,重症或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例在国内许多城市出现,嗜肺军团菌可能是小儿重症CAP的独立病原或混合病原之一的事实也再次为儿科临床所认识;新型病毒如C型鼻病毒、多瘤病毒等引起的感染在国内也已有文献报道;细菌方面,肺炎链球菌性坏死性肺炎(Necrotizing pneumonia)和脓胸增多,社区相关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坏死性肺炎并脓毒症病例在国内儿童出现,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婴幼儿CAP增多.  相似文献   

18.
Forty children with symptomatic intestinal amoebiasis were treated with tinidazole in a single dose of 50 mg/kg for 3 consecutive days. A cure rate of 97% was obtained. Tinidazole was tolerated well in children and proved to be a valuable new amoebicidal drug.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