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伏马毒素是镰刀属真菌产生的毒素,可污染世界各地的农作物。目前已发现的伏马毒素有28种,分为FA、FB、FC、FP四大类。而B1型伏马毒素是所有类型中污染最广泛、毒性最强的一种。FB1通过抑制神经酰胺合成酶的活性,发挥其毒性作用,并可经食物链传播,严重危害畜禽和人类的健康。论文主要对FB1的毒性作用及检测方法进行简要综述,为进一步研究FB1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伏马毒素(FB)是镰刀菌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是饲料中常见的霉菌毒素之一,广泛存在于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中。FB具有强烈的神经毒性、肠道毒性、肝毒性、肾毒性和生殖毒性等,可引起机体细胞膜脂质改变、鞘脂代谢紊乱、细胞氧化损伤、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等。本文就FB的理化性质、污染情况、毒性作用机理和污染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更好的预防FB污染和减少FB对畜禽生产的影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伏马菌素及其毒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马菌素(Fumonisin,FB)是一种真菌毒素,是由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产生的水溶性代谢产物。20世纪80年代末,Gelderblom等(1988)首次从串珠镰刀菌培养液中分离出伏马菌素,到目前为止,发现的该毒素已有FA1、FA2、FB1、FB2、FB3、FB4、FC1、FC2、FC3、FC4和FP1共11种,其中FB1是其主要组分,占总量的70%,同时也是导致伏马菌素毒性作用的主要成分。经研究表明,伏马菌素能够污染多种粮食及其制品  相似文献   

4.
伏马镰刀毒素B1(FB1)主要由遭污染的玉米轮状镰刀霉菌(F.verticillioides)所产生,具有细胞毒性与致癌性。本试验将建立一个仔猪的活体模式以分析FB1对于细胞因子作用平衡网络的影响,并探讨长期低浓度的毒素暴露对疫苗抗体反应的最终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霉菌毒素的中毒会引起猪只肝脏、肺、肾脏病变,甚至生殖障碍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猪群的生产成绩,在猪群管理中一定要加以重视。(接上期)5伏马毒素已被发现的伏马毒素约有24种,但是只有伏马毒素B1(FB1)、B2(FB2)、B3(FB3)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串珠镰孢菌分泌的主要毒素是伏马毒素B1。马是所有家畜中对FB1最敏感的动物,猪对伏马菌素也高度  相似文献   

6.
伏马毒素是由串珠镰刀菌产生的一种具有毒性及致癌性的真菌毒素。伏马毒素能够广泛污染玉米等粮食作物及相关食物制品和动物饲料,严重威胁人类及动物健康,成为继黄曲霉毒素之后的又一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伏马毒素的危害性及检测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正>伏马毒素(Fumonisin,FB)是由镰刀菌属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产生的水溶性代谢产物,是一类由不同的多氢醇和丙三羧酸组成的结构类似的双酯化合物。1988年,Gelderblom等首次从串珠镰刀菌培养液中分离出伏马毒素。随后,Lau-rent等又从伏马毒素中分离出伏马毒素B1(FB1)  相似文献   

8.
王国强 《养猪》2020,(2):14-16
2019年1—12月,江西迈吉生化营养有限公司对来自12省份的693份饲料及饲料原料样品进行了AFB 1(黄曲霉毒素B 1)、ZEN(玉米赤霉烯酮)、DON(呕吐毒素)、FB 1(伏马毒素B 1)和T-2毒素的检测。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有高达100%的饲料及饲料原料受到霉菌毒素不同程度的污染,有91.77%的饲料及饲料原料受到2种及以上霉菌毒素污染。呕吐毒素仍是污染最为严重的毒素类型,尤其是在麸皮中的污染表现得更为突出,其他霉菌毒素共存现象依然普遍。  相似文献   

9.
试验为研究发酵全混合日粮霉变过程中霉菌毒素的变化规律,采取人工辅助的方法促使饲料霉变,测定其中玉米赤霉烯酮(ZEN)、T-2毒素(T-2)、黄曲霉毒素(AFT)、呕吐毒素(DON)和伏马菌素(FB)含量,分析5种毒素之间的互作效应。结果显示,ZEN、T-2、AFT、DON和FB之间的关系以负相关为主;FB1与T-2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繁殖的作用;FB1与AFB1、DON与AFB1之间具有相互抑制繁殖的作用。研究表明,试验结果有助于有效预防和清除饲料中的霉菌毒素,为维护动物健康、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1伏马菌毒素B1对禽免疫细胞的活性及有丝分裂应答的影响伏马菌毒素B(1FB1)是由串珠镰刀菌产生的一种真菌毒素,该毒素可见于多种作物,如玉米、小麦和大麦。有多种疾病与FB1有关,如猪肺水肿、大鼠肝癌和马脑白质软化症,表明免疫系统有缺陷。美国Clemson大学研究人员调查了FB1是否  相似文献   

11.
霉菌毒素污染是危害畜牧业的主要风险因子之一。全球每年约有25%的农产品受到霉菌毒素污染,我国霉菌毒素污染情况尤为严重,与饲料污染关系密切的霉菌毒素主要有黄曲霉毒素B1、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马霉素、T-2毒素、赭曲霉毒素A等。饲料中添加毒素吸附剂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脱毒方法。本文综述了饲料霉菌毒素污染情况、毒性作用、毒素吸附剂研究进展。重点围绕污染情况严重且吸附难度较大的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进行吸附剂种类、作用机理与效果的探讨,结合本团队通过对蒙脱石的改性提高吸附剂效率和改善动物生产性能的研究结果,展示了解决饲料霉菌毒素污染问题的方案,并对其进一步研究开发提出了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徐子伟  万晶 《动物营养学报》2019,(12):5391-5398
霉菌毒素污染是危害畜牧业的主要风险因子之一。全球每年约有25%的农产品受到霉菌毒素污染,我国霉菌毒素污染情况尤为严重,与饲料污染关系密切的霉菌毒素主要有黄曲霉毒素B1、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马霉素、T⁃2毒素、赭曲霉毒素A等。饲料中添加毒素吸附剂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脱毒方法。本文综述了饲料霉菌毒素污染情况、毒性作用、毒素吸附剂研究进展。重点围绕污染情况严重且吸附难度较大的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进行吸附剂种类、作用机理与效果的探讨,结合本团队通过对蒙脱石的改性提高吸附剂效率和改善动物生产性能的研究结果,展示了解决饲料霉菌毒素污染问题的方案,并对其进一步研究开发提出了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伏马毒素主要是由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和F.proliferatum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繁殖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1988年,南非和美国的研究人员首次从霉变的玉米中分离出伏马毒素(Fumonisins)B1。粮食在加工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易受上述两种真菌污染.从而产生出一类结构性质相似的毒素,其中含有伏马毒素B1、B2和B3,60%以上为伏马毒素B1,其毒性也最强,通过粮食加工、饲料生产等过程对畜牧业乃至人类健康产生较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牛奶中主要的霉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T-2毒素、伏马菌素等。作者对霉菌毒素的毒性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开展牛奶霉菌毒素风险分析提供毒理学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5.
霉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有毒的二级代谢产物,经常在奶牛饲料及其原料中发现。最常见的霉菌毒素是黄曲霉毒素(AF)、伏马菌素(FB)、玉米赤霉烯酮(ZE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T-2毒素和赭曲霉毒素A(OTA)。当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浓度超过一定水平时,会导致奶牛发生免疫抑制、肝肾毒性、繁殖障碍等诸多健康问题。奶牛饲料原料在生长、收获、加工和储藏过程中不可避免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应用脱毒方法是预防霉菌毒素危害奶牛健康的关键控制点。物理、化学和生物脱毒是实现霉菌毒素脱毒的常见技术措施。其中,物理吸附和生物降解脱毒具有安全、绿色、去除率高、不破坏饲料营养物质等诸多优势,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本文主要介绍了奶牛饲料中常见霉菌毒素的生物特性、致病机理及其对奶牛的危害和物理、化学、生物脱毒方法,为防控霉菌毒素污染,实现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饲料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胡兰 《饲料工业》2001,22(3):20-22
自然界中的霉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大多数霉菌都能引起粮食、饲料、食物等多种物质霉变。据统计,目前世界上至少有 25%的谷物已被已知的霉菌毒素污染。饲料中的霉菌毒素主要有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伏马毒素、赫曲霉毒素等。其中黄曲霉毒素对饲料的污染最为严重,对畜禽的危害最大。黄曲霉毒素是于 1960年首次于英国伦敦郊区发现的, 20世纪 60年代后期的研究发现黄曲霉毒素具有致癌性。许多国家对黄曲霉毒素的产生、代谢、毒性、分析方法和去毒方法等进行了大量研究。 20世纪 70年代末,研究重点逐步转移到检测…  相似文献   

17.
伏马菌素的毒性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伏马菌素(fumonisins)是一组主要由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产生的真菌毒素。经研究表明,伏马菌素能够污染多种粮食及其制品,并对某些家畜产生急性毒性及潜在的致癌性,因此,它在食品与饲料安全中的意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已成为继黄曲霉毒素之后的又一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就伏马菌素毒性及作用机理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掌握伏马毒素(B1+B2)、赭曲霉毒素A、T-2毒素、黄曲霉毒素B1在植物性饲料原料中的污染状况,指导饲料生产企业和养殖企业开展霉菌毒素防控,降低霉菌毒素对饲料产品质量及畜禽养殖危害,减少经济损失,2019年对17种62份植物性饲料原料进行采集,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依据《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17)判定分析。结果表明:伏马毒素(B1+B2)、赭曲霉毒素A、黄曲霉毒素B1在17种植物性饲料原料中的污染状况差别明显,伏马毒素(B1+B2)、赭曲霉毒素A、黄曲霉毒素B1平均检出率分别为37.09%、8.06%、29.03%,最大检测值分别为15.96 mg/kg、26.60 μg/kg、351.00 μg/kg。从检测结果得出,4种霉菌毒素在17种植物性饲料原料中的污染较重,整体污染率达48.40%,玉米皮、喷浆玉米皮、花生粕3种植物性饲料原料中黄曲霉毒素B1超标,污染率与超标率不一定呈正比,表明霉菌毒素在植物性饲料原料中污染普遍,对饲料产品及养殖安全造成严重影响。针对该问题,提出控制植物性饲料原料质量建议,为今后控制饲料原料中霉菌毒素含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06年四川地区饲料原料霉菌毒素污染状况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杨晓飞  余冰  陈代文  柏凡  冯雅 《饲料工业》2007,28(13):61-64
试验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对来自四川地区的5类10个品种133个饲料原料样品进行了伏马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赭曲霉毒素A和黄曲霉毒素B1共6种常见霉菌毒素的测定,引用霉菌毒素污染程度判定标准和限量标准分析了所测样品的霉菌毒素污染状况。结论是所测饲料原料普遍受到6种霉菌毒素的污染,呕吐毒素和T-2毒素在所测饲料原料中污染较为严重;伏马毒素在玉米和玉米蛋白粉中,玉米赤霉烯酮在玉米蛋白粉、小麦和其它谷物副产品中的污染也较为严重;黄曲霉毒素B1和赭曲霉毒素A污染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我国近年来全价饲料及玉米、小麦、豆粕等主要谷物原料的霉菌毒素污染状况,收集“中国知网”以及“奥特奇”“奥迈”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5年1月—2020年6月发布的30份调查报告,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大部分省区市饲料中存在霉菌毒素污染,其中华东地区最为严重,4种霉菌毒素检出率均较高;谷物原料中存在优势霉菌毒素,其中玉米中主要是伏马毒素B1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小麦更容易受呕吐毒素污染,而豆粕中霉菌毒素检出率较低;全价饲料中黄曲霉素B1、伏马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均存在较高检出率和阳性值。结果表明,我国饲料及谷物原料霉菌毒素污染较严重,需要采用发酵、高压等去污技术和严格的法律法规加以管控。本研究为我国畜禽业用粮指导和霉菌毒素污染限量标准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