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开放体系、溶液缩聚方法,以双酚A(BPA)、对苯二甲醛和间苯二甲醛为共聚单体,采用微波辅助制备数均分子量为1 133、分散指数为1.005的BPA芳香酚醛树脂(IPD-BPA-TPD),以其作显色剂,溶聚丁苯橡胶(SSBR)为基体材料制备了可逆热敏变色SSBR复合膜。结果表明:当结晶紫内酯、IPD-BPA-TPD、二元醇(十六醇和十八醇)与SSBR质量比为1.00∶2.00∶30.00∶20.00时,所制复合膜在10~33℃的总色差为85左右,吸收/散射色深差在波长480~600,600~660 nm可见光区平均达15,40,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离阻燃剂磷酸双酚A四苯酯,液-质谱联用定性分析,面积归一化法定量。采用Spheri SorbC18/SiO2(粒径5μm,规格250mm×4.6mm)为色谱柱,以乙腈/四氢呋喃/0.04%磷酸水溶液(三者体积比为35:30:35)为流动相,流速0.8mL/min,乙腈的吸收波长为210nm,四氢呋喃吸收波长为280nm,样品BAPP分别在270nm、254nm波长下有两个吸收峰,通过对乙腈、四氢呋喃、BAPP紫外光谱的分析,选择测定波长254nm。该分析方法可以作为BAPP纯度的分析方法来表征所合成的产品质量,虽然双酚A组分相对偏差较大,基本能够满足控制分析方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以壳聚糖为原料,采用水热法一步制备水溶性的荧光碳量子点(CQDs),考察反应条件(壳聚糖质量浓度、温度和时间)对CQDs产物表面官能团和产率的影响,采用TEM、FTIR、XRD、UV-Vis和PL等技术对其形貌、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并探究其在防伪领域的应用。结果表明,当壳聚糖质量浓度为10 g/L,温度为180 ℃,时间为12 h时,制得的CQDs结构完整且产率较高;微观表现为球状纳米颗粒,直径约为36.2 nm,表面伴有羟基和氨基官能团;制得的CQDs在293和330 nm处均有吸收峰,表现为蓝色荧光,荧光量子产率约为39.8%。将其配制成墨水后,结合喷墨印刷,在自然光和紫外光下可有效实现加密信息的“显”和“隐”,具有较好的防伪效果。  相似文献   

4.
根据双酚A在波k276nm处有最大吸收峰的性质,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食一5^包装纸中双酚A的迁移量,从而得出双酚A迁移量突增时的具体温度范闭。结果表明:(1)髓蓿温度的升高,食品包装纸中双酚A的迁移量逐渐增加;(2)玻璃纸中双酚A迁移髓突增州的温度范围为50-55℃,纸杯和鸩皮纸的为65--70℃,淋膜纸的为70--75℃:(3)牛皮纸的双酚A迁移量虽最高,但术出现突增现象,该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50μg/m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9,检测限为0.92μg/mL,回收率为96.5%~111.0%,相对标准偏差≤0.57%(n=3)。此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和准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以实验室自制SiO2粉体和商用Ce∶YAG荧光粉为玻璃原料,采用放电等离子体烧结(SPS)技术,在1 200℃保温2 min烧结得到有望用于白光LED封装的Ce∶YAG荧光玻璃。用X射线衍射仪(XRD)、荧光光谱(PL)等方法对制备获得的荧光玻璃样品进行表征。结果显示,烧结并没有破坏Ce∶YAG荧光粉的晶体结构,且荧光玻璃主体相仍为玻璃体,该荧光玻璃在460nm具有强吸收峰,在此波长激发下发射出530 nm左右的黄光。研究结果表明,本实验制备的Ce∶YAG荧光玻璃是一种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LED封装用新型荧光材料。  相似文献   

6.
以柠檬酸钠为碳源、氨水为氮源,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了氮掺杂碳点(NCDs),对其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荧光光谱仪、TEM、AFM、XPS及FTIR对制备的NCDs进行了表征,并探索了NCDs在Fe3+检测及荧光防伪中的应用.结果表明,NCDs的最优制备条件为柠檬酸钠浓度为0.1 mol/L、氨水浓度为1.8 mol/L、反应温度为200℃、反应时间6 h、装载体积25 mL.在最优条件下制备的NCDs的荧光为典型的非激发波长依赖型,最佳激发波长为343 nm,最佳发射波长为443 nm,荧光量子产率可达54.9%.NCDs为球形结构,平均粒径为4.96 nm,碳核为类石墨烯结构且其表面含有—NH2、—OH及—COOH.NCDs的荧光可被Fe3+选择性猝灭,且荧光猝灭程度与Fe3+浓度在0.1~87.5μmol/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为50 nmol/L.此外,将NCDs配制成荧光墨水,利用喷墨打印机打印出的图案整体饱满、边缘细节清晰具有很强的可识别性.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食品塑料材料中双酚A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样品剪碎经甲醇-四氢呋喃(70:30)混合溶液超声提取后,以甲醇-0.02 mol/L乙酸铵水溶液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荧光检测器进行检测,激发波长为225 nm,发射波长为305 nm。双酚A在0.5~50.0 mg/L线性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8。在添加水平为2.0、5.0、10.0 mg/kg的条件下,平均回收率为84.0%~95.6%,相对标准偏差为3.10%~5.20%,检出限为0.05 mg/L,定量限为0.2 mg/L。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重现性好、回收率高、灵敏度高、分离效果好等优点,能够满足科学研究和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六羰基钨催化制备聚苯乙炔及其荧光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W(CO) 6 催化体系聚合苯乙炔 ,以高产率获得较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聚苯乙炔。使用UV、IR、GPC等分别对聚苯乙炔结构进行表征。采用不同波长的激发光对聚苯乙炔荧光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 ,结果表明 :当聚苯乙炔用 31 0nm激光激发时 ,呈现 3个荧光发光峰 ,峰值分别在348、396和 61 0nm处 ,与其溶液的紫外吸收有类似的光谱曲线特征。荧光峰在 348nm处的荧光 ,当聚苯乙炔质量浓度大于 0 0 5g L时 ,呈现荧光猝灭效应 ;在聚苯乙炔质量浓度为 1 0 - 4g L时 ,呈现出最大的荧光发光量子效率。当激发光波长低于 2 70nm和高于 340nm时 ,348nm波长荧光消失 ;荧光峰在 396nm处的荧光 ,当聚苯乙炔的质量浓度为 1 0 - 2 g L时 ,呈现最大的发光量子效率 ,聚苯乙炔的质量浓度增大或降低 ,其发光强度均呈现减弱现象 ;荧光峰在 61 0nm的荧光 ,在聚苯乙炔质量浓度为 1 0 - 4g L时 ,呈现最大的发光量子效率。荧光性能研究结果证明这种催化剂获得的聚苯乙炔具有多种异构链结构。  相似文献   

9.
以二氯甲基膦和双酚A为原料,制备亚膦酸酯双酚A,亚膦酸酯双酚A再与环氧氯丙烷反应得到亚膦酸酯环氧树脂。通过凝胶渗透色谱和红外光谱测定了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结构,利用丙酮盐酸法和磷钼蓝法分别测定了环氧值和磷含量,并对固化物的热稳定性、极限氧指数和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亚膦酸酯环氧树脂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Mn,GPC)、重均相对分子质量(Mw,GPC)分别为387、404 g/mol,分散指数(Mw, GPC/Mn, GPC)为1.04,磷含量为4.3 %(质量分数,下同),环氧值为0.437 mol/100 g;固化产物分解时放热量小,阻燃性能较高,极限氧指数达到38 %,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分别为25、975 MPa,断裂伸长率为5.3 %,冲击强度为24.8 kJ/m2。  相似文献   

10.
以天然生物基材料蓖麻油(CO)、柠檬酸(CA)和L-半胱氨酸(L-Cys)或L-丝氨酸(L-Ser)为原料,合成一系列生物基可降解荧光聚酯(BBPP-Cys、BBPP-Ser)。采用FTIR、~1HNMR、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对其结构和荧光特性进行表征。同时,测量了聚酯的水接触角、粒径大小、力学性能、降解性能以及细胞毒性。研究结果表明,悬挂在聚酯主链上独特六元环状结构是其产生荧光特性的原因。BBPP-Cys在265 nm处有最强紫外吸收,在445 nm处有最强荧光发射;BBPP-Ser在266 nm处有最强紫外吸收,在460 nm处有最强荧光发射。所合成聚酯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较小粒径,拉伸强度范围为1.21~1.95 MPa,在0.1 mol/L NaOH溶液中7 d降解率达到60%以上。采用MTT法对荧光聚酯进行细胞毒性实验的结果表明,细胞增殖率均大于90%,证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1.
纳米氧化锌的室温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醋酸锌、氯化锌和氢氧化钠为原料,在室温下成功制备了氧化锌纳米晶。制备的氧化锌样品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镜、荧光光谱仪等进行表征。XRD结果表明,制备的氧化锌样品为六方纤锌矿结构且具有好的结晶度;从透射电镜照片可以看出,氧化锌颗粒分散性较好,平均粒径在6~10nm;从紫外吸收光谱可以看到,在200-380nm具有很强的紫外吸收,在400-800/lm的可见光区吸收则比较弱;在340nm的激发光下,氧化锌呈现出较好的蓝光和绿光发光效应。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一系列分子结构明确的吡啶亚胺钛络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波谱、X-射线单晶衍射和元素分析对络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将该类络合物作为主催化剂,以抽干的甲基铝氧烷作为助催化剂进行了异戊二烯聚合。结果表明,取代基给电子能力较强的吡啶亚胺钛络合物表现出高催化活性[6.3×104 g/(mol·h)]、高选择性(顺式-1,4-结构选择性74%)以及优异的热稳定性(聚合温度可达90 ℃);取代基位阻增加会明显降低络合物的催化活性及聚合物的分子量和顺式-1,4-结构的选择性。吡啶亚胺钛络合物的配体结构对催化活性的影响较大,但对聚合物结构选择性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潘凤  张玉祥  张春林 《应用化工》2014,(9):1667-1670
以3-甲基-1-(2-氟苯基)咪唑和3-甲基-1-(4-氟苯基)咪唑作为第一配体,2-甲酸吡啶作为第二配体,合成了以铱(III)为内核的两种有机电致磷光材料(o-fpmi)2Ir(pic)(o-fpmi=3-甲基-1-(2-氟苯基)咪唑,pic=2-甲酸吡啶)和(fpmi)2Ir(pic)(fpmi=3-甲基-1-(4-氟苯基)咪唑)。通过核磁1H NMR和液相质谱LC-MS对其结构进行分析确认,并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和循环伏安法测定其光电物理性能,热重分析测定铱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fpmi)2Ir(pic)和(o-fpmi)2Ir(pic)的紫外吸收峰值为231,270,300,360 nm和237,281,315,370 nm,最大荧光发射波长为502 nm和508 nm,主要来源于三重态3MLCT的辐射跃迁,热分解温度为300℃,是一类热稳定性好的蓝绿色发光材料。  相似文献   

14.
以三氯化钌、氯化钆、联吡啶为原料制备发光探针分子,将探针分子分别加入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基质(PMMA)和虫胶基质中,获得不同基质的温敏漆样品。对探针分子及2种基质温敏漆样品进行了红外、紫外吸收及荧光光谱测试。红外光谱表明,探针分子中联吡啶的结构未被破坏;紫外吸收光谱表明,虫胶的紫外吸收较强,影响了探针分子对紫外光的吸收,所以虫胶基质温敏漆在620nm的荧光发射较弱,而PMMA对紫外光吸收较弱,所以以PMMA为基质的温敏漆在620nm荧光发射较强,同时PMMA基温敏漆的温度猝灭性能也明显比虫胶基温敏漆好。  相似文献   

15.
采用低温溶液缩聚法将对苯二甲酰氯(TPC)和对苯二胺(PPD)在NMP-CaCl2溶剂体系中进行缩聚反应,制备了较高分子质量的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PPTA)树脂。研究了分子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考察了初始单体浓度、摩尔配比、起始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影响缩聚反应的因素,获得了较优的聚合条件:初始单体浓度为0.35—0.4mol/L,对苯二甲酰氯和对苯二胺的摩尔配比为1.009~1.012,起始反应温度为-15~5℃,反应时间为35~60min。发现搅拌转速对于聚合分子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低转速范围,当转速超过某一临界值时,转速对PPTA聚合分子质量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宁慧龙  彭晓春  肖竹平  张帆  尹红 《陕西化工》2013,(11):1990-1993,1996
以芘(Py)、丁二酸酐和甲醇为原料合成芘丁酸甲酯,然后与乙二胺发生酰胺化反应,进一步与丙烯酸甲酯进行迈克尔加成反应,得到芘为核心的第一代(G1.0)树状聚合物。热重分析结果显示,合成产物具有逐层热分解行为,最大分解温度为350℃左右。光学性能研究发现,合成产物荧光发射峰为427nm,发射波段为400—455nm,荧光发射波长红移趋于波长较长的区域,荧光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7.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La/S/TiO2光催化剂,以甲基橙溶液为目标降解物,利用正交试验考察n(La)/n(S)值、抑制剂投加量、凝胶温度及煅烧温度等因素对所制催化剂降解甲基橙效果的影v向.对所制催化剂进行XRD、UV—Vis表征,并对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La/S/TiO2光催化剂进行单因素应用条件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n(La)/n(S)值为1:1,抑制剂冰醋酸的投加量为6.4mL,凝胶温度为35℃,煅烧温度为500℃的条件下制备出的催化剂粒径为4.6mm,其对光吸收具有明显红移;当催化剂投加量为10g/L.电子受体H2O2的投加量为5mL/L,反应时间为120min,体系温度为25℃的各件下,采用可见光照射处理质量浓度为20mg/L的甲基橙溶液,降解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8.
用盐酸溶液对枸杞样品中的核黄素进行提取,通过正交试验讨论了盐酸溶液浓度和搅拌时间以及料液比对提取结果的影响。确定最佳实验条件为0.075mol/L盐酸溶液作为提取溶剂,料液比为1∶20(g/mL),搅拌提取30min。在激发波长λex=490.0nm,发射波长λem=512.0nm下对核黄素进行荧光分析测定。方法的线性相关系数r2=0.9993,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7.5%。该方法用于枸杞样品中核黄素的检测,操作方法简单易行,测定速度快,分析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以9,9-双(4-氨基苯基)芴、4,4'-二溴二苯甲酮及八氨基苯基笼型聚倍半硅氧烷(POSS)为反应单体,通过Buchwald-Hartwig交叉偶联反应,制得了一系列不同POSS含量的POSS基聚芴亚胺酮(PIKF)。通过红外、核磁共振、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热失重分析、紫外/可见光谱及荧光光谱测试了其性能。结果表明,随着POSS含量的提高,聚合物的起始热分解温度逐步升高(从497.62℃升高到508℃和541.61℃);POSS的引入可有效降低聚集现象的发生,从而使其最大吸收波长红移(从385 nm移至412 nm);而非共轭大体积POSS基的引入打断了链内共轭,使聚合物的最大发射波长蓝移(从518 nm至490 nm)。  相似文献   

20.
柳滢春  郭建维  罗涛  王伟彬 《化工进展》2018,37(12):4765-4772
咔唑类蓝色发光材料固有的低玻璃化转变温度严重限制了实际应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制备了一种高稳定性聚咔唑蓝光材料。以单体3,6-二溴-9-(2-乙基己基)咔唑和N-(2-乙基己基)-3,6-二(4,4,5,5-四甲基-1,3,2-二氧硼戊烷-2-基)咔唑、1,3-二(4-溴苯基)金刚烷为原料,以四(三苯基膦)钯为催化剂,通过调整单体比例,经Suzuki反应合成了数均分子量约3500~6000的3,6-咔唑-二苯基金刚烷共聚物。差热扫描量热测试结果表明,在加入摩尔分数分别为10%、30%和50%的二苯基金刚烷后,共聚物玻璃化转变温度从3,6-咔唑均聚物的66℃分别显著升高至78℃、93℃、106℃,热重测试的失重5%热分解温度同样随着二苯基金刚烷含量的升高而升高。低含量二苯基金刚烷改性共聚物的荧光量子产率较3,6-咔唑均聚物高,显示了优良的荧光传递特性。且共聚物薄膜态时的最大荧光发射波长均处于蓝光最适波长范围内。研究结果表明:二苯基金刚烷的加入显著改善了咔唑聚合物的热稳定性能,还改善了发光性能,制备的共聚物是一种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新型蓝光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