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影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91例抑郁症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收集贫血因子三项、血脂八项、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尿酸水平等生化指标,根据是否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分为有自伤行为组(163例)和无自伤行为组(128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与无自伤行为组比较,有自伤行为组患者伴有更多的创伤史及诱发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自伤行为组相比,有自伤行为组患者铁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有自伤行为组患者HDL-C水平低于无自伤行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铁蛋白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OR=1.014,95%CI:1.004~1.025,P=0.006);HDL-C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OR=0.204,95%CI:0.995~1.027,P=0.011)。结论 社会心理因素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铁蛋白、HDL-...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家庭、人际关系、童年创伤对首发青少年抑郁症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影响。方法:纳入110例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根据DSM-5将患者分为伴NSSI组(n=57)和不伴NSSI组(n=53)。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儿童期创伤问卷评估患者情绪、人际及其他心理症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人际关系、儿童期创伤、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NSSI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Bootstrap方法评估中介效应。结果:两组性别、父母感情、与父母关系、与同学关系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伴NSSI组交谈、交际、待人接物3个因子评分及总分,情绪虐待、性虐待、情绪忽视、躯体忽视评分及SAS和SDS评分均高于不伴NSSI组(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伴NSSI组交谈维度与情绪虐待、情绪忽视、躯体忽视均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345、0.273、0.297,均P<0.05),不伴NSSI组情绪虐待与SDS评分、SA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30...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130例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精神科门诊就诊的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分为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n = 80)和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n = 50)。采用中文版儿童抑郁量表(CDI)、儿童焦虑和相关障碍筛查量表、中国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来进行心理因素的调查评估,采用IITC电子Von Frey测痛仪器进行皮肤压痛阈值的测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危险因素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预测价值。  结果  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心理韧性量表总分高于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CDI总分、皮肤压痛阈值均低于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P均 < 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皮肤压痛阈值、CDI总分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以皮肤压痛阈值、CDI总分判别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AUC分别为0.724、0.618,两者联合检测后,对应的AUC为0.767。  结论  皮肤压痛阈值、CDI总分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与其童年期心理创伤之间关系。方法:选取70例符合DSM-5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依据有无NSSI,分为NSSI组和非NSSI组各35例,并选择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与之匹配的正常青少年35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通过渥太华自伤量表、童年创伤问卷(CT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进行临床症状评估。结果:NSSI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及CTQ量表总分评分均高于非NSSI组,且2组上述3个评分及躯体虐待评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抑郁障碍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SI组性虐待、躯体忽视评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NSSI组非自杀性自伤频率与CTQ中情感忽视评分、HAMD量表认知障碍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NSSI与童年期心理创伤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抑郁症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该中心门诊和住院的200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分为研究组(111例,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和对照组(89例,无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采用自制问卷、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中文版(BDI-Ⅱ-C)、儿童期创伤问卷(CTQ)、Barratt冲动性量表(BIS-11)及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 研究组自伤次数0~3次20例(18.0%),>3~10次32例(28.8%),>10次59例(53.2%)。两组年龄、性别、发作形式、住院次数、首次发病年龄、受教育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儿童期创伤率为87.4%,对照组为9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TQ中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维度评分,BIS-11总分和各维度评分,以及EMBU中父亲情感温暖、父亲惩罚、母亲情感温暖、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年龄、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情绪失调对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1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就诊的青少年(12~18岁)心境障碍患者,使用情绪调节困难量表、渥太华自伤评定量表等收集相关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224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NSSI诊断标准103例(46.0%);伴NSSI组情绪调节困难量表的总分和6个因子分均高于非NSSI组(P<0.05);回归分析发现,当控制性别、情绪等影响因素时,情绪失调的冲动控制困难和情绪知觉困难因子仍然是N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情绪失调对青少年NSSI行为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一种不以自杀为目的的反复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包括割伤、烧伤、咬伤、抓伤等多种形式[1]。非自杀性自伤是青少年时期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类疾病,在全球青少年中的患病率高达17%[2-3]。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者高达44.8%,  相似文献   

8.
背景近年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病率持续上升,偏远县城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家庭对疾病认知度普遍较低,常难以完成全病程治疗。目的探讨基于知识转化模式(KTA)的健康管理模式在偏远县城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6—12月收治的90例偏远县城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n=45)和KTA组(n=45)。常规组患者入组后接受常规健康管理模式干预,KTA组患者入组后接受基于KTA的健康管理模式干预,所有患者入组后持续观察12周。于干预前及入组后12周,以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评估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以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SQAPMPU)评估患者手机依赖情况;以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评估患者焦虑情绪;以儿童抑郁障碍自评(DSRS)评估患者抑郁情绪。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得分、SQAPMPU各维度得分及总分、SCARED得分、DSRS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组后12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得分、SQAPMPU各维度得分及总分、SCARED得分、DSRS得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KTA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得分、SQAPMPU各维度得分及总分、SCARED得分、DSRS得分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基于KTA的健康管理模式有效减少了偏远县城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和手机依赖情况,减轻了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能较好地应用于偏远县城青少年抑郁障碍的门诊管理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非自杀性自伤及自杀未遂中学生的人格特征。方法 通过分层抽样方法抽取都江堰市2 131名中学生,其中男生1 085人,女生1 046人,平均年龄为(13.92±1.63)岁,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儿童版)和自编的自我伤害行为问卷对其进行调查。根据自我伤害行为问卷调查结果将受访中学生分为4组,即非自杀性自伤组(NSSI组),自杀未遂组(SA组),自伤自杀组(NSSI+SA组)和对照组(NoSH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协方差分析(以性别和年龄为协变量)和事后检验等,比较EPQ各因子在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受访中学生中非自杀性自伤的检出率为23.18%,自杀未遂的检出率为3.19%,其中非自杀性自伤组有446人(20.93%),自杀未遂组有20人(0.94%),自伤自杀组有48人(2.25%),对照组有1 617人(75.88%)。与对照组人格特征相比较,典型的精神质、外倾明显以及神经质者均易采取自我伤害行为;自伤自杀组的精神质分数显著高于非自杀性自伤组(Pd=0.59),内-外倾分数在自伤自杀组较非自杀性自伤组有增高趋势(P>0.008 3,d=0.38)。结论 人格特征与青少年自伤自杀行为关系密切,应根据中学生的人格特征给予适当引导和干预。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现已备受国内外关注,它与自杀率呈正相关,可以作为自杀的预测因子之一.青少年不良生活事件包括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欺凌、虐待以及忽视等事件,当青少年无法应对不良生活压力事件时,就可能产生负性情绪,进而产生NSSI.本文就两者的关系进行综述,为制定有力的预防措施,减少NSSI的发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SP)患者血浆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受体-1(sFLT-1)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50例肺炎患者,根据病情程度分为普通肺炎组(n = 63)和SP组(n = 87),治疗后随访28 d,根据是否死亡将SP组分为死亡组(n = 32)和存活组(n = 55),另选取同期60名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比各组血浆sTREM-1、sFLT-1、SOD水平,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SP患者不良预后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血浆sTREM-1、sFLT-1、SOD水平对SP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  对照组、普通肺炎组、SP组血浆sTREM-1、sFLT-1水平逐渐提升,SOD水平逐渐降低(P < 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重症监护室(ICU)时间(OR = 1.784,95%CI 1.077~2.955)、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 Ⅱ)评分(OR = 1.834,95%CI 1.130~2.976)、sTREM-1(OR = 1.236,95%CI 1.034~1.477)、sFLT-1(OR = 1.095,95%CI 1.026~1.169)为SP患者不良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动脉血氧分压(PaO2)(OR = 0.894,95%CI 0.809~0.988)、SOD(OR = 0.933,95%CI 0.879~0.990)为保护因素(P < 0.05)。ROC曲线显示,sTREM-1+sFLT-1+SOD(AUC = 0.913,95%CI 0.833~0.963)预测SP患者不良预后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高于sTREM-1(AUC = 0.799,95%CI 0.699~0.877)、sFLT-1(AUC = 0.780,95%CI 0.678~0.861)、SOD(AUC = 0.801,95%CI 0.701~0.879)预测。  结论  SP患者血浆sTREM-1、sFLT-1水平明显提升,SOD水平明显降低,为不良预后独立影响因素,联合检测可提升不良预后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HB合并NAFLD患者发生明显肝损伤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期间就诊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的225例CHB合并NAFL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肝损伤程度分为A组(120例,无肝损伤或轻度肝损伤)和B组(105例,中度或重度肝损伤)。对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代谢相关指标、血细胞分析、肾功能、乙肝相关病原学等实验室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单因素分析中筛查得到的指标全部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CHB合并NAFLD患者发生中度或重度肝损伤的影响因素。  结果  (1)A组 vs B组:男性占比(76.67% vs 87.62%)、HBeAg阳性占比(49.17% vs 53.91%)、CHOL[(4.89±0.95)mmol/L vs(4.23±1.17)mmol/L]、HDL-C[1.10(0.94~1.28)mmol/L vs 0.90(0.53~1.18)mmol/L]、LDL-C[3.03(2.52~3.60)mmol/L vs 2.70(2.05~3.19)mmol/L]、PLT[(202.47±60.79)×109/L vs(173.37±60.89)×109/L]、BUN[4.51(3.83~5.41)mmol/L vs 3.92(3.37~5.02)mmol/L]、UA[369.00(314.00~421.00)μmol/L vs 338.50(292.00~397.25)μmol/L]、Ln(HBV-DNA)[12.79(7.82~17.31)IU/mL vs 15.44(12.64~17.76)IU/mL]在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2)二元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PLT[OR(95%CI) = 0.993(0.987~0.999)]、BUN[OR(95%CI) = 0.726(0.565~0.932)]、UA[OR(95%CI) = 0.994(0.990~0.998)]、HDL-C[OR(95%CI) = 0.175(0.060~0.510)]每下降1个单位,发生中重度肝损伤的可能性分别增加0.7%、27.4%、0.6%、82.5%;Ln(HBV-DNA)[OR(95%CI) = 1.138(1.045~1.239)]每升高1个单位,发生中重度肝损伤的可能性增加13.8%,均P < 0.05。  结论  HBV-DNA、HDL-C、BUN、UA、PLT是CHB合并NAFLD患者发生中度或重度肝损伤的影响因素,临床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老年住院患者抑郁状态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7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老年住院患者(≥60岁)52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自主研发的“老年综合评估系统软件”对患者进行老年综合评估,并利用其中的SDS量表对住院患者进行抑郁状态的评估。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抑郁的影响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下面积及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预测效果。  结果  在525例新入院患者中,非抑郁组418例(79.6%),抑郁组107例(20.4%);2组间的年龄、性别、慢病数量、MNA-SF、SAS、MMSE、BADL、ALS、Morse、RomaⅢ量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慢病数量(OR = 1.473,95%CI:1.050~2.067,P = 0.025)、失能(OR = 1.450,95%CI:1.073~1.958,P = 0.015)、焦虑(OR = 2.442,95%CI:1.829~3.259,P < 0.001)、认知功能障碍(OR = 1.488,95%,CI:1.072~2.066,P = 0.018)、失眠(OR = 1.620,95%CI:1.147~2.288,P = 0.006) 、社会支持障碍(OR = 2.544,95%,CI:1.165~5.555,P = 0.019)是老年住院患者抑郁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通过将模型预测概率作为新变量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AUC为0.859,临界值为0.595(CI:0.822~0.897,P < 0.001),预测模型的灵敏度为0.818,特异度为0.782。  结论  老年抑郁状态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基于该危险因素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亦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围产相关因素与新生儿高促甲状腺素血症(hyperthyrotropinemia,HT)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促甲状腺素筛查阳性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诊断为HT的新生儿为病例组,甲状腺功能检查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新生儿HT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高龄产妇和早产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高龄产妇(OR = 2.320,95%CI:1.099~4.897)和早产(OR = 2.960,95%CI:1.354~6.473)增加新生儿HT的发生风险。  结论  高龄产妇和早产是新生儿HT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孕期保健,减少新生儿HT的危险因素,降低新生儿HT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KRAS基因多态性与云南汉族人群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及病理类型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45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91例健康对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Taqman探针基因分型法对KRAS基因3’UTR区域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rs12587(G > T) 、rs12245(A > C)、 rs1137282(A > G)进行基因分型。根据分型结果,分析等位基因、基因型及单倍型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病理类型(鳞癌、腺癌)和临床分期(I+II期、III+IV期)的相关性。  结果   rs12587(G > T)位点等位基因G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的分布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08,OR = 1.365,95%CI 1.086~1.716);在显性模式下携带T等位基因的个体(G/T+T/T)患非小细胞肺癌的风险显著降低(P = 0.011,OR = 0.70 ,95%CI 0.53~0.92)。病例分层分析发现,鳞癌组与对照组的rs12587(G > T)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P = 0.001);在显性模式下携带T等位基因的个体(G/T+T/T)患肺鳞癌的风险显著降低(P < 0.001,OR = 0.45 ,95%CI 0.30~0.68)。非小细胞肺癌病例组与对照组rs12245(A > C)位点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及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显性模式下携带A等位基因的个体(A/T+A/A)患非小细胞肺癌的风险显著降低(P = 0.028,OR = 0.73 ,95%CI 0.55~0.97)。病例分层分析发现鳞癌组与对照组的rs12245(A > C)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3、P = 0.001);在超显性模式下,基因型为A/T的个体患肺鳞癌的风险显著降低(P<0.001,OR = 0.43 ,95%CI 0.28~0.67)。  结论  KRAS基因3’UTR区域SNP位点rs12587(G > T)等位基因G可能是云南汉族人群非小细胞肺癌及鳞癌发生的风险因素。SNP位点rs12245(A > C)等位基因A可能是云南汉族人群非小细胞肺癌发生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RDW)及血脂与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gastroesophageal variceal bleeding, GEVB)的相关性及临床价值。  方法  以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综合科2021年1月至2021年5月期间收治住院的发生GEVB的肝硬化患者60例为出血组,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未发生GEVB的肝硬化患者60例为未出血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RDW、PLT、肝功能生化指标和血脂相关指标,然后通过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RDW和血脂对GEVB的影响,最后用ROC曲线判断其诊断效能。  结果  与未出血组相比,出血组RDW升高,TG、TC、HDL-C、LDL-C、ApoA1、ApoE降低(均P <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RDW是肝硬化患者发生GEVB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1.367, 95%CI:1.141~1.639),TC是肝硬化患者发生GEVB的独立保护因素(OR = 0.437, 95%CI: 0.262~0.728)(均P < 0.05)。通过绘制ROC曲线提示,RDW诊断GEVB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03(P < 0.05),最佳临界值15.25%,敏感度为86.7%、特异性为63.3%;TC诊断GEVB的AUC为0.789(P < 0.05),最佳临界值2.765 mmol/L,敏感度为78.3%、特异性为75.0%。  结论  RDW及TC对于肝硬化患者发生GEVB具有较高的判断价值,临床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心肌酶谱与儿童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安徽省儿童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30例儿童1型糖尿病DKA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1型糖尿病非DKA患儿2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心肌酶谱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DKA组患儿血清LDH、CK、CK-MB、AS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血清CK、LDH、CK-MB、AST对1型糖尿病患者DKA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90(95%CI:0.969~1.011, P < 0.001)、0.891(95%CI:0.805~0.977, P < 0.001)、0.843(95%CI:0.731~0.956, P < 0.001)、0.763(95%CI:0.622~0.905, P < 0.001)。DKA组患儿LDH、CK水平随着病情加重逐级上升(F = 39.251,11.458;P < 0.001,< 0.001)。与缓解期比较,DKA患儿急性期血清LDH、CK、CK-MB、AST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K、LDH与DKA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 = 0.933、0.793,P < 0.0001、< 0.0001)。  结论  随病情进展,DKA患儿心肌酶逐渐升高,动态监测患儿心肌酶指标变化,对于病情评估及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轻度血小板减少症是否与剖宫产妇女产后出血风险相关。  方法  将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在云南省昆明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接受剖宫产的所有妇女纳入研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血小板浓度将研究对象分为血小板计数正常(≥150000/μL)组与轻度血小板减少症(100000~149000/μL)组,观察产妇产后出血、输血、伤口并发症(手术部位感染、裂开或血肿)和产后急诊就诊情况。  结果  在918名女性中,832名(90.6%)的血小板计数正常,86例(9.4%)有轻度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正常的女性与轻度血小板减少症的女性相比,产后出血(13.5% vs 14.0%,OR = 1.16,95%CI 0.88~1.54,P = 0.801)、需要输血(6.5% vs 6.7%,OR = 1.34,95%CI0.80~2.24,P = 0.622)、伤口并发症(4.5% vs 5.4%,OR = 1.53,95%CI 0.88~2.64,P = 0.494)或产后急诊就诊(9.0% vs 10.7%,OR = 1.37;95%CI0.92~2.03,P = 0.346)的风险没有差异。  结论  剖宫产妇女的术前轻度血小板减少症与产后出血、输血、伤口并发症或产后急诊就诊等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