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6 毫秒
1.
[摘要] 目的 研究IgG4相关性疾病(IgG4-related disease, IgG4-RD)患者腹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方法  回顾性研究39例IgG4-RD患者临床及腹部影像学检查资料,其中男性35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60.2岁。31例进行了CT检查,25例进行了MRI检查,17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 结果  39例患者分别见1~4个腹部组织器官受累。胰腺受累者见胰腺弥漫性(23例)或局限节段性(11例)肿大;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强化降低呈不均匀“雪花状”,后渐进性延迟强化;25例病变周围见“胶囊样”包壳。25例见胆道系统受累,其中20例见胆总管下段为主的管壁规则增厚,伴增厚处持续强化及胆总管下段“鸟嘴样”移行性狭窄,3例仅见肝内外胆管扩张,2例仅见胆总管下段管壁局限性环形强化。1例见胆囊壁增厚伴延迟强化。8例见肾脏实质受累,MRI平扫病灶T2WI为特征性稍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肾实质。1例患者见双肾盂输尿管壁增厚。4例见腹膜后纤维化,3例腹主动脉管壁增厚。2例患者肝内共3枚IgG4相关炎性假瘤,病灶边缘见异常信号环,MRI平扫T2WI病灶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持续强化。1例患者肠系膜受累。2例肝门区见肿大淋巴结。 结论  IgG4-RD患者腹部病变具有相对特征性的CT和MRI影像表现,对于明确IgG4-RD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肾窦常见恶性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各种肾窦常见恶性肿瘤的多层CT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31例不同种类肾窦恶性肿瘤的多层CT影像资料.结果 31例肾盂恶性肿瘤中肾盂癌15例,多层CT表现为肾窦中心性肿块,有轻至中度强化,增强分泌期显示肾盂内充盈缺损和不同程度肾积水.肾癌侵犯肾窦10例,CT多平面重建显示癌肿以肾实质内为主,肾盂受侵犯表现肾盂局限性受压、肾盂肾盏偏侧性破坏,增强CT肿块多呈不均匀性明显强化.肾窦平滑肌肉瘤2例,瘤体较大,边界清楚,增强后呈不均一性明显强化.淋巴结转移瘤3例,CT表现为肾窦内或肾门处强化性结节病灶,肾盂出口受压则引起肾积水.腹膜后淋巴瘤累及肾窦l例,CT多平面重建示腹膜后肿块直接侵入肾窦,有轻至中度强化,分泌期CT显示肾盂肾盏变形.讨论多层螺旋CT具有图像分辨率优良、快速扫描和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有利于肾窦恶性肿瘤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脏继发性淋巴瘤(RSL)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搜集RSL共6例,左肾4例,右肾1例,两肾同时累及1例,回顾性分析其CT平扫和增强表现特点。结果 RSL巨块型2例、结节型1例、肾窦型2例、肾周肿块型2例。均表现为相应部位为主的软组织肿块,平扫病灶呈等或稍高密度,增强皮髓质期病灶轻度不均匀强化,实质期及排泄期强化趋于均匀;巨块型和肾周肿块型常表现为肾血管受包埋及牵拉,穿行其间,管腔受压狭窄,但无破坏及肾静脉瘤栓征象,形成"血管穿越征";排泄期肾盂及肾盏受压变窄、变形,远侧肾盏轻度扩张积水,但未侵入肾盂肾盏腔内,形成"肾盂挤压征"。巨块型和肾周肿块型RSL极易侵犯同侧肾上腺和累及对侧肾脏、肾上腺,常伴腹膜后间隙引流淋巴结肿大,并融合成巨大团块,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常包埋其中,呈"腹主动脉淹没征"。结论 RSL CT征象具有一定特征,对于准确诊断淋巴瘤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6例泌尿系结核高分辨率计算机体层摄影术(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表现特点以及影像学在指导治疗中的价值,以期提高诊断符合率和为规范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泌尿系结核患者的病例资料,研究HRCT在泌尿系结核中的扫描技术、CT平扫及增强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同时评价HRCT在泌尿系结核治疗方案选择中的作用。结果1)36例泌尿系结核患者的HRCT平扫与增强中发现3例早期肾结核,表现为肾实质内小低密度病灶。2)肾内多发花瓣状低密度区25例,肾弥漫性钙化即肾自截2例,肾皮质局限萎缩变薄4例,肾萎缩10例,肾盂或肾盏壁普遍增厚4例。3例腹膜后可见多发性大小不一的淋巴结。3)HRCT平扫加增强,对病灶侵犯脏器和周围组织的范围和程度及肿大淋巴结等进行评价,据此决定手术方式和手术时间。结论肾实质内较小的低密度病灶,肾内多发花瓣状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后病变区瓣壁呈环状中度延迟强化,并有不规则钙化是肾结核的影像学特点。依据HRCT影像表现特点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实质浸润为主的肾盂尿路上皮癌的CT及MR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实质浸润型尿路上皮癌9例患者影像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及MR表现。结果 CT平扫为肾实质内不规则团块状混杂低密度影,MR呈长T1、稍长T2信号,信号混杂,边缘不清,肾盏增大、破坏,增强后混杂性轻中度强化,延迟期不均匀强化,且强化幅度有所增加,6例患侧肾脏局部肿大,肾包膜模糊,4例肾周脂肪受侵,1例输尿管上段受侵,1例侵犯右肾动静脉,2例伴有肾门淋巴结肿大。结论肾实质浸润型尿路上皮癌的CT与MR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仔细分析这些征象对正确诊断本病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IgG4相关性疾病的肾脏受累统称为IgG4相关性肾病(IgG4-RKD),其临床表现多样,易被漏诊及误诊。本文报道1例糖尿病合并IgG4-RKD患者临床资料,患者血肌酐303μmol/L、IgG413.9 g/L,CT平扫及三维重建检查示腹主动脉及髂动脉周围软组织影、继发肾积水,肾脏活组织检查肾示小管间质病变较重。予糖皮质激素治疗3周后,血肌酐水平下降,肾积水好转。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XGP)的影像学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影像征象,全部病例均行X线(KUB+IVP)、B超、CT检查。结果 X线:肾轮廓增大、肾结石及肾盂肾盏形态改变。B超:患肾显示增大,肾实质内占位性病变、结石和肾周改变。CT:肾实质内局灶性或弥漫性的囊实性病变,增强扫描后实性或病灶边缘强化,中心不强化,部分合并结石,病变常累及肾外结构。结论 CT对诊断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有较高的影像学价值,确诊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病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癌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的影像特征及其病理基础与分型。方法:回顾分析5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资料完整的肾细胞癌病例,术前均经螺旋CT平扫、皮质期、实质期增强扫描及肾盂期扫描,观察总结肾癌螺旋CT多期扫描的影像特征并分析其与病理基础和类型的关系。结果:CT平扫中病灶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19例,稍高密度9例,混杂密度30例;增强扫描皮质期54例明显强化和中度强化,3例为均匀强化,51例为不均匀强化,4例为轻度强化,17例肿瘤边缘有毛刺征象。肾实质期所有病灶增强迅速减退,肾盂期扫描病灶强化进一步减低。有20例肾癌出现肾周邻近脏器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结论:不同病理类型肾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能更好地显示肿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肾癌的诊断准确率和分期能力,为制定手术方案及预后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10例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患者,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 10例嫌色细胞癌均为单侧单发病灶。肿瘤最大径范围2.5~6.9cm,平均4.65 cm。8例肿瘤平扫密度表现为略高密度或等密度,2例呈混杂密度。9例病灶增强后与周围肾实质分界清晰。9例呈外凸性生长。6例肿瘤形态上呈圆形或类圆形,4例形态欠规则,其中3例表现为特征性的"8"字征或沙漏征。肿瘤呈轻中度强化,强化方式均匀或不均匀,1例内部可见轮辐样强化。所有肿瘤均无肾周浸润、肾盂受侵、淋巴结肿大、肾静脉受累表现。结论肾嫌色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最终仍需要病理学确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或/和穿刺活检证实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CT表现,5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检查,4例静脉肾盂造影,3例超声检查。结果:5例均为单侧发病,右肾1例,左肾4例。平扫4例肾体积普遍增大,1例肾内见多个囊状低密度灶,3例见多个结节状低密度灶;1例肾脏局部肿大,肾实质见局灶性低密度灶。增强5例低密度灶无强化,病灶边缘强化。3例合并肾结石,1例合并输尿管上段结石,5例有肾周炎症。结论:CT检查能显示病灶部位、范围及肾周受累程度,对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病理证实的14例肾细胞癌和1例肾盂癌的CT表现。检查方法包括增强前、后CT扫描。肾细胞癌常见的CT表现为:(1)增强前为低密度肾实性肿块;(2)增强后低密度肿块显示更清楚;(3)肿块与周围。肾实质分界不清;(4)转移性改变为肾静脉增粗、局部淋巴结肿大、下腔静脉受累以及远处转移。肾盂癌的CT表现颇具特征。增强前扫描扩张的肾盂内可见到软组织肿块。增强后肾盂壁呈新月形增厚并突向扩大的肾盂形成密度增高的软组织块影。文中讨论了肾癌各种CT表现的意义及其与其他肾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renalcel1carcifloma,PRCC)的cT表现与病理特征之间的联系。方法搜集我院2009年一2012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乳头状肾细胞癌病例,分析其CT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12例中右肾7例、左肾5例,病灶直径2.8~11.2cm,平均5.2cm。10例边界清晰、2例边界不清,3例可见分叶。9例出现不同程度袭变,4例可见不规则钙化,2例瘤内可见出血,2例并发肾结石。平扫病灶CT值10~35HU,增强扫描肾皮质期CT值40~70HU,皮髓质期CT值45—80HU,延迟期CT值30—7OHU,排泄期2例可见肾盂内出现充盈缺损。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通过CT增强四期扫描,可比较准确的对其进行术前诊断,为肿瘤分期的重要参考,也为确定手术方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肾结核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超、静脉肾盂造影与CT的肾结核表现及其对肾结核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4例肾结核患者行B超、静脉肾盂造影与CT检查,分别从肾脏形态改变、肾实质、肾盂肾盏、输尿管、肾功能、有无钙化等方面对肾结核做出诊断;其中21例经手术治疗的中晚期肾结核患者,分别用3种影像学方法对其显示的典型肾结核特点(包括空洞、肾盂输尿管壁增厚和不规则钙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B超、静脉肾盂造影及CT诊断肾结核的准确率分别为53.3%,62.8%和90.7%。CT对中晚期肾结核空洞、肾盂输尿管壁增厚和不规则钙化的显示明显优于B超和静脉肾盂造影。结论:CT能够对肾结核病变范围、程度、定位做出正确判断,可作为肾结核治疗前进行评价并制定治疗方案的最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囊性肾癌的CT表现,提高术前确诊率。方法: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肾癌CT表现。结果:6例单发肾癌均呈多房囊性,囊壁、分隔厚薄不均,其中5例伴壁结节,2例伴钙化外软组织成分;增强扫描:囊壁、分隔及结节于肾皮期明显强化,肾实质期及肾盂期密度降低,呈"快进快出"的强化模式。6例囊液不均,4例伴片絮状物。结论:囊性肾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正确认识可及早确诊。  相似文献   

15.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诊断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目的 研究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诊断。方法 20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其中男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7.7岁。20例均行CT平扫和B超检查,14例行CT增强扫描,4例行MRI扫描,2例行DsA检查。结果 单侧肾肿瘤18例,双侧2例。20例见22个肿瘤,7个位于肾实质或肾窦内,15个位于肾包膜处。肿瘤平均直径9.14cm,内均见脂肪密度组织。4例肿瘤内有出血灶,2例肾包膜血肿,3例侵犯肾静脉。结论 含有脂肪组织的肾肿瘤应诊断本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侵犯肾实质而肾盂占位不明显的肾小管逆行浸润型肾盂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以期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方法对经手术病理学检查确诊的9例浸润型肾盂癌患者的术前多排螺旋CT平扫、皮髄交界期和实质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进行分析,并与病理学检查结果作对比。结果本组患者的患肾位于右侧6例,左侧3例;8例患肾形态无明显改变,另1例患肾隐约隆起;浸润型肾盂癌病灶形态均不规则,肾盂壁与肾实质分界不清,肾窦脂肪均消失。CT平扫病灶呈等高密度5例,等或稍低密度4例;有钙化或结石3例,出血2例,肾盂内均无明显肿块;CT值17.6~31.5Hu,平均24.6Hu。CT动态增强扫描皮髓交界期呈相对较低密度,CT值29.4~55.2Hu,平均39.8Hu;实质期呈相对低密度,CT值38.2~73.2Hu,平均51.0Hu。结论浸润型肾盂癌从肾盂壁向肾实质浸润生长,患肾肾盂、肿瘤和肾实质分界不清,占位效应不明显,病灶呈轻中度进行性持续强化。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该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多期扫描在肾癌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回顾分析 5 6例肾癌病人的术前螺旋CT多期扫描的资料 ,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对肾癌术前诊断和分期的价值。方法 :肾癌 5 6例 ,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综合其螺旋CT多期扫描的表现、手术和病理结果 ,结合文献资料予以分析。结果 :典型肾癌表现为大小不等肾肿块 ,混杂密度占多数 (4 3例 )。增强后其实质及边缘不同程度一过性强化。少见有钙化、脂性和致密性肿块及全肾受累者。螺旋CT多期扫描显示CT与病理分期的符合率为Ⅰ期肿瘤 91% ,Ⅱ期肿瘤 89% ,Ⅲ期肿瘤 94 % ,Ⅳ期肿瘤 10 0 % ,总体符合率为 93%。螺旋CT多期扫描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是 75 % ,静脉瘤栓 10 0 % ,周围结构受侵 10 0 %。结论 :螺旋CT多期扫描可作为肾癌临床诊断评估和术前分期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讨99Tcm-DTPA肾脏动态显像在肾脏单发占位性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2015年1月61例肾脏占位患者,多数接受增强CT和B超检查,所有患者接受99Tcm-DTPA肾脏动态显像和血生化检查,半定量评价肾脏占位?灌注指数(perfusion index,PI)和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32例肾脏恶性肿瘤和2例良性肿瘤患者在术后6个月再次行99mTc-DTPA肾脏动态显像?结果:99Tcm-DTPA肾脏动态显像诊断肾脏恶性肿瘤的灵敏度?准确性分别为37.5%?63.9%,明显低于增强CT;对长径大于4 cm者,肾脏动态显像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66.7%?85.7%和75.0%,如果以占位与健侧肾PI比值(T1/K1)≤1?功能相占位病灶与对侧(或邻近)对称肾组织GFR之比(T2/K2)接近0作为肾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其诊断灵敏度提高到83.3%?肾脏动态显像占位对侧肾中重度受损时,结合患肾情况选择保守手术,术后6个月肾PI降低,GFR增加,否则多在术后出现肾功能不全,部分患者需要透析治疗?结论:99Tcm-DTPA肾脏动态显像提供肾脏占位PI和单肾PI?GFR,对肾恶性肿瘤的诊断?手术方式选择和预后评价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aein,MT)在肾盂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不同分级的36例肾盂癌、15例正常肾盂组织MT的表达情况,分析MT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15例正常肾盂组织MT的表达率为6.7%(1/15),36例肾盂癌组织中MT的表达率为52.8%(19/3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的表达随着癌组织病理学分级、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增加(P〈0.05);MT阳性表达组与阴性表达组之间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的表达与肾盂癌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应用B型超声联合多层螺旋CT检查对肾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4月收治的肾结核患者53例,收集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肾结核在经腹壁超声及多层螺旋CT检查中的图像表现,计算两种检查联合对肾结核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超声对肾结核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8.04%、85.86%,多层螺旋CT对肾结核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21%、88.04%,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超声联合多层螺旋CT对肾结核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8.91%、97.82%,明显高于超声、多层螺旋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表现可见实质回声不均匀,肾内、肾盏内出现液暗区及强回声团,集合系统紊乱分离;14例患者可见肾盂扩张,内部无回声透声差,部分见絮状沉积物;21例图像显示肾被膜不规则,肾实质回声不均匀,伴散在的点、团状强回声。CT平扫可见患者肾内出现低密度空洞,大小形态不一,围绕肾盂分布,CT值0-31Hu,增强后周边呈环状增强,内部无明显强化;20例患者出现肾脏形态失常,体积明显缩小,局部肾皮质厚度变薄,边缘不规整,内部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后出现稍增强。结论应用B型超声、多层螺旋CT检查均可有效显示肾结核影像学特征,两者联合检查可有效提高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