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目的  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及影像分析软件评估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后支架远端主动脉形态学变化,探讨术后发生支架远端主动脉负性重塑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接受TEVAR手术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数据,结合既往Criadol分区原则将主动脉归纳分为胸降主动脉区、肾上腹主动脉区、肾下腹主动脉区及髂动脉区,评估不同区域主动脉真假腔形态及破口分布情况。利用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支架远端主动脉负性重塑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完整收集216例于我院进行定期随访的患者资料,平均随访(3.9±2.1)年,随访期内47例(21.8%)患者支架远端主动脉出现负性重塑。单因素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主动脉壁结构异常(马凡综合征病史)和假腔持续通畅(远端破口存在、假腔血栓化不全)是本组患者TEVAR术后支架远端主动脉负性重塑的危险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胸降主动脉区破口多[比值比(OR)=1.36, 95%可信区间(CI)=1.12-1.58, P=0.005]以及肾下腹主动脉区破口少(OR=0.49, 95%CI=0.22-0.71, P<0.001)是患者术后支架远端主动脉负性重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主动脉壁结构异常、假腔持续通畅、胸降主动脉区破口多及肾下腹主动脉区破口少是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TEVAR术后支架远端主动脉负性重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ype A aortic dissection,TAAD)术后主动脉远端扩张及支架所致的新发破口 (stent induced new entry,SINE)的患者采取胸主动脉腔内血管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2023年3月连续收治的27例TAAD术后支架象鼻远端再次TEVAR治疗的患者,统计分析27例患者孙氏手术(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术中支架置入术)术中资料,孙氏手术后早期随访结果、TEVAR术中资料以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TEVAR术后随访率92.3%,随访时间为(35±21)个月。远期死亡2 例,病死率7.4%,无主动脉相关死亡病例。TEVAR术后均未出现支架内漏、移位、下肢截瘫、新发透析(TEVAR术后新发肾功能不全)、肠缺血或坏死等后遗症。在随访的病例中,成功收集术前及术后复查胸腹部大血管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 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25例(92.3%),术后6个月复查CTA提示支架象鼻远端破口均覆盖完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远端真腔打开程度均满意,内脏区及下肢血管通畅程度为100%,术后1年随访患者19例,其中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周围段完全血栓化13例(68.4%),部分血栓化6例(31.6%),真腔有效打开,支架覆盖区域真腔明显增大,假腔缩小。结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主动脉远端TEVAR治疗效果显著,无明显不良事件发生,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两段式”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腹主动脉扩张(abdominal aortic enlargement, AAE)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0年9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两段式”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每年定期随访。主要结局指标为AAE,并筛选术后AAE的相关因素,进行生存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共完整收集146例于我院进行定期随访的患者资料,中位随访48个月(范围:12~84个月),随访期内,术后AAE发生率为19.9%(29/146),共有29例患者出现AAE(AAE组),117例未出现AAE(Non-AAE组)。随访期共有27例患者死亡(Non-AAE组13例,AAE组14例);有10例接受了主动脉相关的再干预治疗,其中Non-AAE组4例, AAE组6例。Non-AAE组的远期生存率和免于主动脉相关的再干预率均优于AAE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假腔部分血栓化〔比值比(OR)=4.090,95%可信区间(CI):1.539~10.867,P=0.005〕、肾动脉上主动脉残留破口累积长度增加(OR=1.290,95%CI:1.164~1.429,P=0.000)及肾动脉下主动脉残留破口累积长度缩减(OR=0.487,95%CI:0.270~0.878,P=0.017)是术后AAE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术后发生AAE的患者预后差。随访时应重视假腔部分血栓化、肾动脉上主动脉残留破口累积长度及肾动脉下主动脉残留破口累积长度,警惕术后AAE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TAD)患者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TEVAR)对预后及主动脉重塑的影响。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该院行腹膜支架TEVAR术的120例TAD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及术后复查CTA图像,选取近端破口水平及气管分叉水平两个平面,对其真腔、假腔直径进行测量,并计算出术后不同时间点真、假腔变化率。结果 120例患者行TVEAR术均获得成功,术后ICU入住时间为(3.32±1.87) d,住院时间为(7.24±1.84) d,术后30 d内病死率为0.83%。出院后定期影像随访,所有患者均无支架塌陷、移位、变形,日常生活无严重影响,未见截肢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生存质量良好;随访过程中,3例患者因脑梗死而死亡。对患者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主动脉真假直径直径进行对比,近端破口水平:术后真腔扩大和假腔缩小于术后1个月、12个月最为显著,有统计学差异(P0.05),于术后3个月、6个月维持比较稳定水平;气管分叉水平:术后真腔直径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长(P0.05),假腔直径逐渐减小(P0.05)。结论 TEVAR术治疗TAD疗效较好,胸主动脉段重塑满意,患者预后较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抗凝对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残余假腔重塑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31例,其中行孙氏手术20例(未换瓣组),行孙氏手术+主动脉瓣置换术11例(换瓣组);术后3~6个月,复查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分别测量支架起始、支架中段、支架末端、腹腔干水平、肠系膜上动脉水平、双肾动脉水平术前术后真假腔直径以及真腔与管腔的比值,并观察假腔血栓化形成情况。 结果 术前换瓣组与未换瓣组在术前支架起始、支架中段、支架末端、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双肾动脉断层平面,真腔直径与主动脉直径的比值无明显差异(P=0.30、0.94、0.96、0.54、0.83、0.49)。术后3~6个月换瓣组与未换瓣组支架起始、中段、末端及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肾动脉6个主动脉CT断层测量平面中真腔或支架内径与主动脉直径的比值无明显差异(P=0.28、0.16、0.28、0.39、0.44、0.23)。 结论 主动脉夹层术前是否累及主动脉瓣病变对主动脉夹层支架及以远降段的病变无明显影响。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早期抗凝对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残余假腔重塑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造血管覆盖支架经皮介入治疗降主动脉夹层的方法.方法本组11例病人降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患者行人造血管覆盖支架经皮的介入治疗.经股动脉将美敦立公司Talent主动脉覆盖支架置于降主动脉夹层裂口处,支架自膨胀张开使人造血管覆盖支架固定于裂口附近的主动脉壁上将裂口封闭并阻断血流进入假腔.结果11例病人均获得成功,手术成功率100%.平均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内膜裂口全部完全封闭,假腔内血栓形成,无内漏,假腔明显缩小.结论人造血管覆盖支架经皮介入治疗降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具有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降主动脉支架血管置入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降主动脉人工支架血管置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治疗经验,并评价近期治疗效果.方法 对112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利用无名动脉插管、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实施降主动脉真腔人工支架血管置入术.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平均(89.3±5.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5.9±4.7 )min,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时间(14.7±2.1)min.1例76岁患者于术后1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111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系统并发症23例,至出院时全部恢复正常;未发生截瘫病例;随访74例,6~52月,全部患者支架血管无移位和滑脱;47例患者降主动脉远端夹层假腔明显缩小、血栓形成.另外27例患者假腔没有明显变化,或仅有部分血栓形成.结论 降主动脉支架血管置入术治疗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能够有效准确的封闭血管内膜破口,实现血管壁重建.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方法:对本中心2010年6月~2013年12月接受TEVAR治疗的4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通过主动脉CTA明确诊断并评估病情,术中通过将胸主动脉支架植入来封堵主动脉夹层破口以隔绝假腔。结果: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出现,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人失访,其余40例进行跟踪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6个月,平均14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3个月和6个月因心脑血管意外死亡,其余患者均存活,无截瘫、脑梗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近端真腔基本恢复正常管径,近端假腔内血栓形成。结论:TEVAR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技术可靠,安全性较高,创伤小,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腔内覆膜支架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和方法.方法自2010年2月~2012年2月,采用腔内覆膜支架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5例,所有支架均经股动脉置入,封堵胸主动脉破裂口.术后所有病例均进行了随访.结果支架释放全部成功,夹层破裂口成功封闭,夹层真腔全部恢复正常,随访1-24个月,无远端动脉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全部患者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结论腔内覆膜支架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方法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锥形覆膜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于2012年2月—2013年6月间,随机选择60例真腔狭小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选用国产锥形覆膜支架系统进行腔内隔绝术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技术成功率即支架植入成功率为100%,60例患者的第一破口完全封闭。术中出现轻度近端I型内漏12例(20%),未做处理,在3个月随访中自愈。术后反复胸痛3例,服用止痛药缓解,持续约6个月,其余患者术后即刻症状消失,内脏缺血症状改善。经随访,60例患者均存活,未发现远端逆撕破口,支架形态良好,假腔内大部分血栓形成,真腔逐步扩大。结论国产锥形覆膜支架系统减少了对远端内膜的损伤,尤其适用于真腔狭小的胸主动脉夹层病人,临床效果证明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CT评价外科改良的支架象鼻技术对与马方综合征(MFS)和高血压病(HT)相关的慢性Ⅰ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3至2008年施行全主动脉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的慢性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共54例,MFS组22例,男18例,女4例,年龄(45±12)岁;HT组32例,男23例,女9例,年龄(40±9)岁.术后随访应用CT测量计算特定水平支架与主动脉、真腔与主动脉的直径比值.结果 术后1年的CT结果显示,在支架中段平面两组间支架与主动脉的直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4±0.16比0.80±0.23,P=0.472);全组术前与术后(0.29±0.16比0.72±0.21)及术后不同时间的直径比(0.72±0.21比0.81±0.20,0.81±0.20比0.77±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1年降主动脉支架段假腔完全血栓化的MFS组为59%,HT组为78%.结论 外科改良的支架象鼻手术对与MFS和HT相关的慢性Ⅰ型主动脉夹层,均可有效关闭降主动脉近段的假腔并取得良好的重塑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临床经验。方法:胸主动脉夹层8例,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54.2±10.6)岁。经CT增强扫描或磁共振成像确诊。切开右或左侧股动脉置入带膜血管内支架,封堵原发破口。置入后重复造影检查。随访行胸部X线平片与电子束CT检查。结果:支架置入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7例无内漏,1例见少量内漏。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均明显扩大,远端降主动脉及分支供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随访: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扩大,术后造影1例有内漏者,无加重,其余患者近端夹层动脉瘤消失,夹层近端假腔内均有血栓形成。结论: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MDCT随访评估主动脉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术治疗Stafl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及其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患者共167次主动脉MDCT术后随访检查。结果98例患者出现心包积液40例,胸腔积液69例,肺不张55例,升主动脉人工血管吻合口漏l8例,主动脉弓部远端覆膜支架I型内漏10例,其中支架近端内漏7例、远端内漏3例,纵膈气肿6例,支架以远假腔血栓形成82例,死亡1例。升主动脉人工血管吻合口漏与支架I型内漏发生率间有统计学意义联系。结论主动脉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术能有效治疗stanfOrdh型主动脉夹层:MDCT可作为主动脉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术后随访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应用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技术治疗复杂型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及中期效果.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3月共33例复杂型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其中男27例,女6例,平均年龄(44±11)岁(22~68岁).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MVR)1例,左室流出道疏通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1例.术后随访CT观察假腔的闭合情况,并记录不良事件(死亡、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74±29)min,选择脑灌注时间(24±9)min.术后死亡2例,死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无截瘫发生;二次开胸止血1例;随访29例,随诊率93.5%(29例/31例),平均随访时间29个月,随访期死亡1例,2例马凡综合征患者接受二次替换胸腹主动脉手术并存活.结论 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技术治疗复杂B型夹层早中期能够降低手术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中期随访证实能够促使假腔内血栓的形成、封闭假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7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TBAD患者,均接受TEVAR介入治疗,根据介入治疗时间分为急性组(起病<14 d,65例)和非急性组(起病≥14 d,47例)。比较2组患者发病至TEVAR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假腔内血栓形成情况,观察手术前后主动脉真腔/主动脉直径比(TLi)、假腔/主动脉直径比(FLi)变化情况,随访2年,分析2组患者生存情况。 结果 急性组患者发病至TEVAR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非急性组,住院费用低于非急性组(t=20.686、8.090、3.071,P<0.05),假腔内血栓完全吸收率高于非急性组(χ2=5.993,P<0.05);术后3个月,2组患者TLi较术前升高,FLi较术前降低,且急性组改善幅度高于非急性组(t=5.268、14.098,P<0.05);急性组患者总生存率(92.31%)高于非急性组患者(85.11%),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1.479,P>0.05)。 结论 急性TBAD患行TEVAR治疗的假腔内血栓完全吸收率较高,术后主动脉重塑效果较好,且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是更佳的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13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体外循环下先进近心端操作,降温至20℃,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经无名动脉近端升主动脉横断切口,采用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重建主动脉弓,主干支架血管近端与替换近端升主动脉的人造血管端端吻合,主动脉根部用自体心包片与右房建立分流,出院复查心脏彩超和主动脉电子束CT。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顺利植入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体外循环时间(221.33±37.98)min,心肌阻断时间(124.77±50.00)min,停循环时间(28.38±8.12)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19.30±9.57)min。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因分别为不完全肠梗阻以及急性缺血性脑病,最终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出院时复查主动脉电子束CT提示:主干支架血管及分支血管通畅,无扭曲,主动脉弓和胸降主动脉假腔部分血栓形成。结论:采用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可简化主动脉弓部手术,降低手术风险,适合于人多数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长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