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分析梅尼埃病患者的耳鸣特点和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2012年8月~2016年8月诊治的69例梅尼埃病患者,收集每位患者的纯音听阈、耳鸣患侧、持续时间、睡眠质量,采用耳鸣残障量表(THI)、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中文版)评分。 结果 (1) 耳鸣主调频率为低频者31例,中频15例,高频23例。耳鸣响度<10 dB(SL)、10~14 dB(SL)、≥15 dB(SL)分别为41例、18例、10例;持续性耳鸣患者60例,间歇性耳鸣9例;一侧耳鸣患者58例,双侧耳鸣患者11例;(2) 伴有持续性耳鸣(t=3.099,P=0.008),睡眠质量较差(t=2.987, P=0.012),耳鸣响度较大(F=3.356,P=0.013)的患者其THI评分高于间断性耳鸣、睡眠质量较好、耳鸣响度较小的患者;(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耳鸣发作频率、病程、平均听阈与DHI评分呈正相关。 结论 梅尼埃病患者伴随的耳鸣特点主要为持续低频性耳鸣。耳鸣的严重程度与耳鸣的响度、持续时间、睡眠质量有关。梅尼埃病患者性别、年龄、耳侧、双温试验对DHI评分无影响,但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平均听阈均为影响评分的主要因素,发作频率越高的患者,其眩晕感觉越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后体位限制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疗效。 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共收治BPPV患者210例,随机分为手法复位后联合体位限制组(观察组)105例和单纯手法复位组(对照组)105例,其中后半规管BPPV(PSC-BPPV)患者两组各70例,向地性水平半规管BPPV(HSC-BPPV)患者两组各25例,背地性HSC-BPPV患者两组各10例。 结果 PSC-BPPV两组短期7 d和3个月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15, P=0.967); 向地性HSC-BPPV和背地性HSC-BPPV患者两组短期7 d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0, P=0.040),长期疗效评价无统计学意义(P=0.972)。 结论 PSC-BPPV患者行手法复位后可不予体位限制,HSC-BPPV患者手法复位后需要行体位限制,待患者无任何症状后可以自由体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庭康复训练对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后遗头晕的疗效。 方法 选择BPPV患者耳石成功复位治疗眼震消失3 d仍后遗头晕患者86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前庭康复训练,两组疗程均为7 d。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BBS评分、VSI评分及DHI量表评分。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35%)高于对照组(72.09%)(P<0.05)。观察组治疗前BBS评分为7.39±1.24,治疗后为49.81±4.56;对照组治疗前BBS评分为7.61±1.27,治疗后为39.62±3.21,观察组治疗后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VSI评分为32.78±2.41,治疗后为24.87±3.28;对照组治疗前VSI评分为32.54±2.39,治疗后为28.46±2.80,观察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DHI量表总分为76.44±6.57,治疗后为30.81±3.24;对照组治疗前DHI量表总分为76.36±5.82,治疗后为42.36±4.67,观察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前庭康复训练对老年BPPV患者后遗头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眼震方向可转换型外侧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LSC- BPPV)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诊治的35例眼震方向可转换型LSC- BPPV患者(可转换型组)的临床资料并观察手法复位的疗效,与同期治疗的38例眼震方向不变型LSC- BPPV患者(不变型组)进行对比,并追踪随访6个月。患者根据眼震方向及持续时间分别采用Barbecue 翻滚法、Gufoni 法或强迫持续卧位法复位治疗。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35例眼震方向可转换型患者中可自动转换型7例,主动可转换型28例,眼震由离地型转为向地型31例,眼震由向地型转为离地型2例,眼震方向反复多次转换型2例,眼震持续时间>1 min者6例、<1 min者29例。38例眼震方向不变型均为向地型,眼震持续时间全部<1 min。可转换型组首次复位有效率为62.86%(22/35),不变型组为86.84%(33/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42, P=0.018)。多次复位后有效率分别为91.43%(32/35)和97.37%(37/3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41, P=0.265 )。可转换型组、不变型组复位成功时所需平均循环次数分别为(2.81±1.21)、(1.56±0.69)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53, P<0.001)。随访6个月后可转换型组与不变型组复发率分别为17.14%和23.6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8, P=0.490)。 结论 准确判断受累半规管侧别及耳石类型是诊治眼震方向可转换型LSC- BPPV患者的关键,手法复位治疗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但首次复位有效率较眼震方向不变患者低,且复位成功需较多循环次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梅尼埃病患者前庭功能分级方法,初步探索其临床意义及与梅尼埃病听力分期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112例单侧梅尼埃病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完成包括纯音测听、cVEMP、oVEMP、vHIT以及冷热试验检查。冷热试验和vHIT的结果中任一项异常均视为半规管功能异常。cVEMP结果异常视为球囊功能异常,oVEMP结果异常视为椭圆囊功能异常。球囊、椭圆囊、半规管功能均正常的患者为前庭功能I级,球囊、椭圆囊、半规管功能其中1项异常者为前庭功能Ⅱ级,2项异常者为前庭功能Ⅲ级,3项均异常者为前庭功能Ⅳ级。 结果 根据听力分期,符合入组标准的95例梅尼埃病患者中Ⅰ期13例、Ⅱ期13例、Ⅲ期52例、Ⅳ期17例。患耳平均听阈为(51.86±21.70)dB HL。前庭功能检测结果cVEMP异常率63.2%,oVEMP24异常率74.7%,vHIT异常率33.7%,冷热试验异常率52.6%。前庭功能分级Ⅰ级9例、Ⅱ级28例、Ⅲ级39例、Ⅳ级19例。前庭功能分级与患者的听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r=0.35)。前庭功能分级与患者梅尼埃病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r=0.35)。前庭功能分级与患者的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 r=0.24)。前庭功能分级与患者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4)。 结论 梅尼埃病患者随着病程的进展,耳石器功能和半规管功能检测异常率会逐渐增加。通过对球囊、椭圆囊、半规管低频和高频功能的精细化检测,能够对梅尼埃病患者前庭功能进行精准评估。听力分期与前庭功能分级的同步评估能够反映患者疾病的进展状态,同时能够对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术后康复的预判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鼻咽癌调强放疗后前庭功能损伤的可能机制。 方法 分析内耳放疗受量和中耳炎与前庭功能损伤的相关性,用ELISA检测患者放疗前后血清IL-6和IL-17水平的变化。 结果 有38例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内耳的放疗受量与前庭功能损伤明显相关(P<0.05),中耳炎与前庭功能损伤无明显相关性(P>0.05),放疗后血清IL-6和IL-17水平明显升高(P<0.05),并与前庭功能损伤明显相关(P<0.05)结论 鼻咽癌调强放疗后前庭放疗受量和前庭炎症反应与前庭功能损伤有关,而中耳炎未见对前庭功能损伤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术后组织嗜酸性粒细胞与嗅觉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CRSwNP行鼻内镜鼻窦手术(ESS)治疗的120例患者。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和Lund-Kennedy评分了解患者病情;术后取筛窦黏膜组织进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通过Sniffin'Sticks测试和化学感觉事件相关电位(CSERP)来评估嗅觉功能。Spearman相关分析用以了解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Sniffin'Sticks测试和CSERP参数之间的关系及VAS评分和CSERP的相关性。 结果 调整协变量(年龄、性别、饮酒、吸烟、过敏性鼻炎、哮喘、术后时间和Lund-Kennedy评分)后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未调整协变量的结果一致。组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阈值评分相关(r=-0.460,P=0.012);组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苯乙醇(N1:r=0.471,P=0.010; P2:r=-0.487,P=0.007)及乙醇(N1:r=-0.516,P=0.008; P2:r=-0.590,P=0.002)刺激产生的CSERP峰值潜伏期N1和P2相关;但与CSERP振幅均无明显相关(P>0.05)。苯乙醇刺激产生的阈值评分和CSERP峰值潜伏期N1之间存在明显负相关(r=-0.560,P<0.001)。乙醇刺激产生的CSERP潜伏期与症状VAS评分存在明显负相关(r=-0.400,P=0.005)。 结论 CRSwNP患者鼻术后组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术后嗅觉功能障碍明显相关,且三叉神经的敏感性可能与组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鼻黏膜炎症可同时影响嗅神经及三叉神经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突发性聋患者焦虑、抑郁与病情阶段的关系,并分析焦虑及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纳入急性期突发性聋患者45例(急性期组)、慢性期突发性聋患者71例(慢性期组)、健康志愿者30例(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应用汉密尔顿焦虑(HAMA)及抑郁(HAMD)量表测评并对比各组焦虑及抑郁发生情况。统计患者一般资料、发病及治疗相关资料,通过回归树分析测评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 结果 急性期组HAMA、HAMD得分及焦虑、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慢性期组和健康对照组(与慢性期组对比,Z=-9.100,P<0.001;Z=-9.091,P<0.001; χ2=31.209,P<0.001; χ2=35.845,P<0.001;与健康对照组对比,Z=-7.336,P<0.001; Z=-7.324,P<0.001; χ2=21.674,P<0.001; χ2=23.148,P<0.001);慢性期组HAMA、HAMD得分及焦虑、抑郁发生率与健康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18,P=0.308; Z=-0.042,P=0.967;P=0.671;P=0.722)。发生焦虑或抑郁患者中,急性期患者占比更高2=31.209,P<0.001; χ2=35.845,P<0.001),耳聋轻度耳鸣无或轻度患者占比更低2=12.650,P<0.001; χ2=18.629,P<0.001),发生抑郁患者中,男性患者占比更低2=4.424,P=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疾病阶段就诊时耳聋程度是患者发生焦虑及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慢性期组中无效患者发生焦虑或抑郁患者占比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45,P=0.014; Z=-2.815,P=0.005)。 结论 急性期突发性聋患者焦虑及抑郁发生率较高;疾病阶段、就诊时耳聋程度是患者发生焦虑及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慢性期组患者疗效越好,焦虑及抑郁风险越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导致持续性特发性耳鸣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 方法 分析870例持续性特发性主观性耳鸣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听力学结果、耳鸣匹配实验、耳鸣残疾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与患者耳鸣严重程度相关的因素。 结果 (1)性别(P<0.001)、年龄(P=0.010)、耳鸣主调声频率(P=0.005)、听力损失(P=0.037)、焦虑程度(P<0.001)、睡眠状况(P<0.001)在THI分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程(P=0.053)、侧别(P=0.437)、主调声响度(P=0.120)在THI分级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女性患者特发性耳鸣的程度较男性更为严重;低频较高频更扰人;焦虑程度和睡眠状况是影响耳鸣严重程度的因素,而病程、侧别、耳鸣主调声响度不是影响患者特发性耳鸣严重程度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前庭康复训练联合药物治疗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2月确诊为BPPV且行手法复位成功患者6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药物组、前庭康复组和联合组,每组各22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眩晕残障程度量表(DHI)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情况;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并记录各组患者复发率。结果治疗2、4、6周时,联合组DHI评分均明显低于前庭康复组和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联合组HADS T评分明显低于前庭康复组和药物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组复发率低于药物组(χ2=3.511,P<0.05)和前庭康复组(χ2=2.387,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BPPV且行手法复位成功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前庭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BPPV患者的残余症状,并且降低了眩晕复发率,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知信行模式在突发性耳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8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分为A组和B组各34例,A组接受常规护理模式指导下护理干预,B组接受知信行模式指导下护理干预,采用自编量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问卷分别于入组时和3个月进行调查。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变化。 结果 干预3个月后,B组和A组患者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标准分、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均优于入组时(t分别为26.994、37.554,P均<0.001),B组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标准分、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低于A组(t分别为12.769、10.040,P均<0.001)。B组患者护士与患者沟通能力、护理行为规范性、护士解决患者问题能力、护士为患者健康宣教的能力优于A组(t分别为15.285、19.263、15.757、15.096,P均<0.001)。 结论 构建的知信行模式能改善突发性聋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鼻呼出一氧化氮(nNO)在慢性鼻窦炎(CRS)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35例CRS患者及40例非CR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nNO水平的差异,nNO水平与年龄、BMI、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CT Lund-Mackay评分及E/M比值的相关性,通过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析nNO在CRS中的诊断应用价值。 结果 CRS组、CRSsNP组及CRSwNP组的nNO水平显著低于非CRS组(P<0.001),CRSwNP组的nNO水平显著低于CRSsNP组(P<0.001);eCRSwNP组及non-eCRSwNP组患者的nNO水平显著低于非CRS组患者(P<0.001),eCRSwNP组的nNO水平显著低于non-eCRSwNP组患者(P<0.05)。CRS组和CRSwNP组nNO水平均与E/M比值及Lund-Mack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性(r=-0.423, P<0.001;r=-0.650, P<0.001;r=-0.434, P<0.001;r=-0.608, 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nNO水平与CRS分型显著相关(P<0.01)。nNO对鉴别非CRS与CRS、CRSsNP及CRSwNP具有中度预测价值(AUC=0.849,P<0.001;AUC=0.771,P<0.001;AUC=0.894,P<0.001),对鉴别CRSsNP与CRSwNP具有中度预测价值(AUC=0.776,P<0.01)。对鉴别非CRS与non-eCRSwNP具有中度预测价值(AUC=0.861,P<0.001),eCRSwNP具有高度预测价值(AUC=0.910,P<0.001)。 结论 nNO水平对CRS、CRSsNP和CRSwNP、eCRSwNP和non-eCRSwNP的初步诊断以及鼻息肉病变范围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白天过度嗜睡(EDS)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多导睡眠呼吸监测(PSG)确诊为OSAHS的565例成人患者资料。根据Epworth 嗜睡量表(ESS)评分分为非EDS组(ESS≤10分)和EDS组(ESS>10分),其中非EDS组400例,EDS组165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BMI、颈胸腰腹臀围、腰臀比等)、PSG参数(包括AHI等睡眠呼吸事件指标、LSaO2、TS90%等夜间血氧指标、各睡眠期比例等睡眠结构指标)以及主观ESS评分。统计EDS的发病率以及嗜睡程度的分布,比较非EDS组与EDS组的临床特征差异,探讨EDS的影响因素。 结果 (1)成人OSAHS患者EDS发病率是29.2%,男性高于女性,随年龄增加而下降(P=0.001),随BMI(P<0.001)、OSAHS严重程度(P=0.001)以及低血氧症程度(P<0.001)的加重而升高(P<0.05);(2)EDS组患者的身高(P=0.016)、体质量(P<0.001)、BMI(P<0.001)、颈围(P<0.001)、胸围(P=0.002)、腰围(P<0.001)、腹围(P=0.000)、臀围(P=0.002)均大于非EDS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DS组患者的睡眠呼吸监测指标均较非EDS组严重,二者在总睡眠时间(P<0.001)、睡眠效率(P=0.003)、AHI(P<0.001)、REM AHI(P=0.001)、NREM AHI(P<0.001)、LSaO2(P<0.001)、ASaO2(P<0.001)、TS90%(P<0.001)、氧减指数(P<0.001)、微觉醒指数(P<0.001)、最长呼吸暂停时间(P<0.001)、浅睡眠期比例(P<0.001)、N3期比例(P<0.001)以及晨起舒张压(P=0.01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嗜睡程度EDS患者的平均年龄相似,其体质量(P=0.002)、BMI(P<0.001)、颈围(P=0.010)、胸围(P=0.028)、腰围(P=0.006)、腹围(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嗜睡程度越重,其睡眠时间越长(P=0.047),睡眠效率越高(P=0.019)、AHI(P<0.001)、REM AHI(P<0.001)、NREM AHI(P<0.001)、TS90%(P<0.001)、氧减指数(P<0.001)、微觉醒指数(P=0.004)、最长呼吸暂停时间(P=0.030)、晨起收缩压(P=0.047)和舒张压(P=0.024)指标值越高,LSaO2(P<0.001)、ASaO2(P<0.001)则是逐渐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主观ESS评分与AHI(r=0.263,P<0.001)、NREM AHI(r=0.267,P<0.001)、TS90%(r=0.240,P<0.001)、氧减指数(r=0.275,P<0.001)、微觉醒指数(r=0.253,P<0.001)以及最长呼吸暂停时间(r=0.219,P<0.001)呈弱正相关,与LSaO2(r=-0.266,P<0.001)、ASaO2(r=-0.236,P<0.001)呈弱负相关,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S90%(P=0.001)及氧减指数(P=0.029)是EDS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氧减指数(P<0.001)是白天嗜睡程度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成人OSAHS患者EDS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随年龄增加而下降,随BMI、OSAHS严重程度以及低血氧症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与非EDS患者相比,EDS组患者存在更严重的超重肥胖特征,睡眠时间更长,睡眠效率更高,睡眠结构更紊乱、睡眠呼吸相关参数和夜间低氧参数异常更严重。TS90%及氧减指数对成人OSAHS患者EDS发病有显著影响,其中氧减指数可能决定患者白天嗜睡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系统性评价益生菌对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抗变态反应作用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收集以益生菌为干预措施治疗变应性鼻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从建库截至2020年3月.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儿茶素抑制卵清蛋白(OVA)诱导的过敏性鼻炎小鼠炎症反应的机制。 方法 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OVA诱导的过敏性鼻炎小鼠模型),儿茶素低、中和高剂量组(用50、100和200 mg/kg的儿茶素治疗的过敏性鼻炎小鼠)和氯雷他定(2 mg/kg氯雷他定治疗的过敏性鼻炎小鼠)组,每组10只。治疗后对各组小鼠进行症状评分。使用苏木精-伊红、Giemsa、Periodic acid-Schiff和甲苯胺蓝对鼻组织切片进行染色。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鼻腔灌洗液(NALF)中的Th1相关细胞因子(TNF-γ和IL-12)、Th2相关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Th17相关细胞因子(IL-17A)水平。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OVA特异性IgE和IgG1。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小鼠鼻黏膜组织中NF-κB p65、nucleus-NF-κB p65、STAT3、p-STAT3和ROR-γt的蛋白表达。 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儿茶素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小鼠的症状评分明显降低(F=13.245,P<0.001);儿茶素治疗以剂量依赖性方式降低了鼻黏膜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杯状细胞和肥大细胞数(F=15.462,P<0.001);儿茶素治疗以剂量依赖性方式降低了小鼠血清OVA特异性IgE和IgG1的水平(F=21.544,P<0.001)。各组小鼠NALF中Th1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无变化(TNF-γ:F=0.753,P=0.600;IL-12:F=0.846,P=0.519)。与模型组相比,儿茶素治疗以剂量依赖性方式降低了小鼠NALF中Th2(TNF-α:F=11.100,P<0.001;IL-1β:F=12.554,P<0.001;IL-6:F=17.853,P<0.001)和Th17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IL-17A:F=28.139,P<0.001)。与模型组相比,儿茶素治疗以剂量依赖性方式降低了小鼠鼻黏膜组织中nucleus-NF-κB p65(F=17.573,P<0.001)、ROR-γt(F=26.463,P<0.001)和p-STAT3的水平(F=17.859,P<0.001)。 结论 儿茶素在OVA诱导的过敏性鼻炎小鼠模型中具有较好的抗炎效果。儿茶素的抗炎机制与纠正Th1/Th2细胞因子平衡、抑制Th17反应、抑制NF-κB和ROR-γt/ STAT3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并初步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患者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厚度与黄斑部深浅血流密度比值(DSFR)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非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研究。纳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确诊为单眼iERM的24例患者为试验组,正常对侧眼为对照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黄斑中心凹、旁中心凹以及中心凹周围区视网膜厚度,OCT的GCC模式测量mGCC厚度,眼底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测量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并计算DSFR。DSFR记录方式为ETDRS-Grid记录法。分析iERM组与对照组上述参数的统计学差异以及相关性。结果 iERM组OCT相关参数、mGCC相关参数与对侧眼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ERM组旁中心凹深浅血流密度比值(prDSFR)与mGCC平均厚度、上半部分厚度、下半部分厚度均具有显著相关性(r=-0.308,r=-0.263,r=-0.307,P均<0.05)。中心凹深浅血流密度比值与下半部分mGCC厚度具有显著相关性(r=-0.380,P<0.01)。mGCC平均厚度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低温等离子辅助下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时扁桃体全切除与部分切除的疗效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等离子技术手术治疗的4311例儿童OSAHS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术式分为两组:A组358例,行低温等离子辅助下扁桃体全切除和腺样体切除术;B组3953例,行低温等离子辅助下扁桃体切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