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全科医生队伍是我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与基石,对我国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从人才培养体系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在“5+3”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一体化培养全科医生的建议:①将我国“5+3”长学制医学生培养中的全科医生培养,定位于培养合格全科医生、全科医生临床带教师资和潜在的学术骨干;②在“5+3”医学教育中,全科住院医师培训的“3”年主要安排全科医学相关理论和临床社区实践技能培训;③通过加快推进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和相关的政策引导,逐步扩大学生参加全科医学住院医师的比例;④加快推进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学位体系改革,在全科住院医师培训合格且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后,授予医学博士学位(MD);对于研究有特殊兴趣的学生,可以继续攻读科学学位博士(PhD)研究生,提高科学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2.
推进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在医教协同背景下,构建我国新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做好原有7年制医学教育与“5+3”临床医学教育体系的有效衔接,构建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的创新体系显得至关重要。考虑社会和广大医学生的需求,遵循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在医学教育领域积极进行创新性的探索,使得医学教育系统机制更加高效,加快合格医学人才的成材率并迅速提升紧缺人才的培养速度,奋力推动建设健康中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文章通过讨论与积极探索,通过教学改革实践,对该培养体系进行初步思考、展望并不断优化,以期提高医学人才职业素养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健康中国建设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学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在现行医学教育体系中,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医学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是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必然选择。创新八年制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应汲取长学制试办经验,直面现存问题,聚焦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构建以研究为基础的八年制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确立“目标引领、厚植基础、面向临床、聚集创新”的办学原则,为我国卫生事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领军人才。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经过5年来的改革实践,成效明显,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主导力量。其本质内涵是通过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进行有效衔接,最终建立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以郑州大学为例,剖析该培养模式下目前尚存在的诸多薄弱环节,了解围绕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做好顶层设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课程改革、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和师资队伍建设、医教协同育人等工作对一体化人才培养内涵建设所做的一些改革实践,旨在为高校这项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高等医学教育七年制转为“5+3”一体化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合首都医科大学的实际情况阐述了“5+3”一体化培养方案设计、实施进程及问题的解决,对高等医学院校长学制医学人才培养的改革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挑战中反映出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尚存在问题,亟待进行相关改革。本文分析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学位学历等结构性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①将已经成功实施的“5+3”一体化培养体系作为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主体,对合格毕业生授予医学博士学位(MD)。②将“5+3”一体化培养体系的培养主体目标定位为全科医生。③加强专科医师培训,控制专科医师总比例在医师总数的50%以下,专科医师培训不再与学位教育挂钩。④重构临床医学教育知识结构,增强国家应急防控重大突发传染病的能力和水平。⑤建立高级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支撑保障体系,支持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良性运行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医教协同”模式强调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整合,以提升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5年制本科医学教育作为“5+3”医学教育连续体的第一阶段,在临床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与实践分离、教学保障体系不完善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等现实问题。通过围绕如何提高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培养质量,从统一思想认识、注重顶层设计、夯实师资队伍、优化教学条件、加强督导考评等方面,持续强化以培养岗位胜任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新医科”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作为医学教育各专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教育改革和创新,对培养面向未来的新型医学人才至关重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新医科”背景下课程体系的建设核心是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和创新。在基础课程融合和创新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教育,形成以“医科+X”的新的基础课程体系,同时建立新型整合医学课程,并探索新型理工课程在“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主修的整合医学课程和辅修的“理、工、文、商”科课程的教学时程要相辅相成,同时完成医学院内部和校内不同院系间多方协同参与的教师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最终完成“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创新型和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5+3”医学教育到底应该授予什么学位的问题引起各界关注。这关系到医学专业学位的设置和专业学位的培养途径。通过从国外专业学位及美国MD、DMD/DDS学位的教育定位出发,讨论了我国专业学位的培养定位,提出大力发展以临床规范化培养为始终的口腔医学专业学位博士教育,将口腔医学本科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统筹设计,建立目标升级、模式先进、考核严格的新口腔医学教育。即本硕博一贯制专业学位为主线的培养目标、师生团队学习和本硕博分阶段连续课程的培养模式以及涵盖系统评价、临床研究及经治案例组成的“1+1+10”专业学位论文和口腔临床水平考试制度,建立目标-培养-考核的闭环管理,为培养大批卓越的科研临床双优型口腔医学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10.
“大健康”背景下,对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医学研究生岗位胜任力,滨州医学院紧紧围绕“岗位胜任力”的核心,从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和研究生培养两个“经度”入手,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科交叉思维和国际视野4个“纬度”,实施培养模式改革。在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经度,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分类遴选考核体系,构建“四位一体” +“思政贯通”的导师培训体系,开展“医学+X”交叉融合工程,组建国际化导师队伍,全面提高研究生导师岗位胜任力。在研究生培养经度,构建科学学位科研素养全周期覆盖、专业学位 “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建立“医学+X”医学研究生交叉培养体系和“S-P-R-I国际化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学科交叉能力,拓宽国际视野,提升研究生岗位胜任力。自新模式实施以来,切实提升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科交叉思维和国际视野,岗位胜任力显著提高,深受就业单位欢迎,就业率近100%,均从事医学科研或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1.
医教协同是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随着医教协同的推进,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迎来了以“5+3”为主体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并轨衔接。与此同时,参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研究生表现出科研能力不足的现况,而传统的“单导师制”教育模式可能难以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双导师制”教育模式有望补偿这一局限,有助于提升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是深化医教协同的重要教育创新。本文通过分析医教协同背景下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双导师制”实施的必要性及优势,并阐述了“双导师制”的构建与实施策略,旨在推动“双导师制”在医教协同背景下的实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了遵循医学人才培养规律,规范医学人才培养体制,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探索符合我国实际需求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国140所高等医学院校进行调查,并对相关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①86.96%的高校对统一规范为"5+3"一体化为主体,同时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毕业合格者授予医学博士(MD)学...  相似文献   

13.
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十分关键。学校农村订单定向医学培养依据基层医疗卫生岗位胜任力要求,深化实习教学改革,构建了“三级一中心”的联动实习模式,着力培养医学生初步临床能力和全科医疗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基层全科医疗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并通过“四统一”、“五大专项”建立起联动实习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效保障了实习教学的同质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