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系统研究了荞麦粉添加量对混合粉溶剂保持力(solvent retention capacity, SRC)、糊化特性、热机械特性和面条蒸煮特性、质构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荞麦粉添加量的增加,乳酸SRC、碳酸钠SRC逐步减小;以混合粉质量为基准,荞麦粉添加量为4%时,混合粉的水SRC和蔗糖SRC最大。与小麦粉相比,添加荞麦粉后面团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都显著降低(P<0.05),整体上看,面团的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热凝胶稳定性和淀粉糊化速率随着荞麦粉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而面团弱化度和最大黏度指数随着荞麦粉添加量增加而增加。添加一定量荞麦粉后,面条蒸煮损失率、硬度显著增加(P<0.05);剪切力、黏附性显著减小(P<0.05)。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挤压荞麦对混合粉面团特性和面条品质的影响,系统研究了挤压荞麦添加对混合粉溶剂保持力(solvent retention capacity,SRC)、糊化特性、热机械特性、面条蒸煮特性和质构特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碳酸钠和乳酸的SRC随挤压荞麦粉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混合粉的峰值粘度、谷值粘...  相似文献   

3.
选用青稞全粉作为研究对象,与中筋小麦粉复配,检测不同添加量青稞全粉的损伤淀粉特性、粉质特性、糊化特性、溶剂保持力,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随着青稞全粉比例增加,破损淀粉显著增加(P<0.05),且与降落数值呈显著负相关;面团的吸水率呈上升趋势,当青稞全粉添加量为85%时面团的吸水率达到最大值73.10%,吸水率、弱化度显著增加(P<0.05);不同添加量对混合粉稳定时间的影响不显著;峰值黏度、最低黏度、最终黏度、衰减值、回生值显著下降(P<0.05),降落数值与峰值黏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乳酸溶剂保持力SRC显著减少(P<0.05),湿面筋含量和乳酸溶剂保持力SRC呈极显著正相关;碳酸钠溶剂保持力SRC、蔗糖溶剂保持力SRC、水溶剂保持力SRC显著增加(P<0.05),破损淀粉值与碳酸钠溶剂保持力SRC,蔗糖溶剂保持力SRC与吸水率、蛋白质,水溶剂保持力SRC与蛋白质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冯利萍  王凤成 《食品与机械》2023,39(5):16-20,76
目的:探索荞麦发面饼中荞麦粉的最佳添加量。方法:选用粉质仪、拉伸仪、黏度仪等探讨荞麦粉添加量对混合粉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并依据感官评价判断发面饼的品质。结果:在面粉中添加0~40%的荞麦粉,随着荞麦粉添加量的增加,混合粉面团的流变学特性显著变差。混合粉面团的吸水率、形成时间、粉质质量指数逐渐减小,当荞麦粉添加量为40%时,混合粉的粉质质量指数降低了69.1%、形成时间降低了70.7%。随着荞麦粉含量的增加,混合粉面团的拉伸性和拉伸面积逐渐降低,阻力先增加后降低。当荞麦粉添加量为20%时,发面饼的硬度、黏性和咀嚼性最低,感官评分最高,与空白对照相比感官评分提高了19.4%。结论:荞麦粉的添加降低了混合粉的品质,但适量的荞麦粉可以赋予发面饼特殊的香味以及营养价值,添加量<20%的混合粉的流变学特性和发面饼的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改性荞麦粉对小麦粉糊化特性的影响规律,为改性荞麦粉的食品用途提供依据或参考。以质构重组技术生产的改性荞麦粉为原料,按照一定比例和小麦粉制备混合粉;采用布拉本德微型黏度糊化仪测定混合粉的黏度特性。添加普通荞麦粉后,混合粉黏度曲线与普通小麦粉相比呈下降趋势;随着添加比例的增加,混合粉黏度曲线变化不大。随着普通荞麦粉添加比例的增加,混合粉糊化温度呈现"下降—保持—下降"趋势;峰值黏度基本保持不变;峰值黏度温度呈"波浪式"变化;崩解值呈"升高—下降—升高"变化现象;回生值呈"下降—保持"变化趋势。添加改性荞麦粉后,混合粉的黏度曲线与普通小麦粉相比呈明显下降趋势;添加比例越高,混合粉黏度曲线下降越明显。随着改性荞麦粉添加比例的增加,混合粉糊化温度呈现"下降—保持—下降"的趋势;混合粉峰值黏度、崩解值、回生值均呈线性下降趋势;混合粉峰值黏度温度呈"升高—下降"的趋势。添加普通荞麦粉、改性荞麦粉后,混合粉的黏度曲线均明显下降。不同类型荞麦粉对混合粉黏度特性影响不同。普通荞麦粉添加比例对混合粉黏度特性影响不大,改性荞麦粉添加比例增加,混合粉黏度曲线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6.
荞麦粉在面制品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研究了荞麦粉的添加量和粒度对小麦混合粉的粉质、拉伸、白度、湿面筋含量、降落数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荞麦粉对小麦混合粉的粉质和拉伸特性具有不利影响,添加量越多,不利影响越大;荞麦粉的粒度减小,不利影响减小,粒度为80目的荞麦粉对小麦混合粉的粉质和面团拉伸品质的不利影响较小。小麦混合粉的白度随荞麦粉添加量的增加而略有下降,荞麦粉添加量低于6%,对小麦混合粉的白度影响不大,荞麦粉粒度对白度影响不大。小麦混合粉的湿面筋含量随荞麦粉添加量的增加和粒度的减小而略有下降,少量添加影响较小。小麦混合粉的降落数值随荞麦粉添加量的增加和粒度的减小而增加,说明荞麦粉能够增加小麦粉的糊化黏度。  相似文献   

7.
油橄榄果渣对面粉及面团理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油橄榄果渣粉以不同比例与小麦粉混匀,得到4种混合粉,研究该4种混合粉的化学组成、糊化特性及其面团流变和质构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油橄榄果渣粉添加量的增加,混合粉的糊化温度逐渐升高,峰值黏度、最低黏度、最终黏度和衰减值显著降低,面团的形成与稳定时间缩短,吸水率、评价值、最大抗延伸阻力、延伸度、拉伸能量、弹性和内聚性减小,其弱化度、硬度、黏附性、胶黏性和回复性增大。当混合粉中油橄榄果渣粉添加量不超过10%时,其具有较好的糊化特性和面团特性,可用于制作面条和面包等食品。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添加挤压改性绿豆粉对挤压改性绿豆-小麦混合粉粉质特性、面团流变特性和所制备面条品质的影响。首先采用双螺杆挤压机处理绿豆粉,随后将挤压改性绿豆粉以不同添加量(10%~60%)添至小麦粉中,制备面条。然后采用粉质拉伸仪、RVA黏度仪、流变和质构仪对混合粉的粉特性、面团流变性能以及面条的质构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挤压改性绿豆粉添加量的增加,绿豆-小麦混合粉面团的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急剧下降,混合粉的粉质特性明显降低,且与小麦粉相比,混合粉的起始糊化温度、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及回生值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随着挤压改性绿豆粉添加量的增加,混合粉面团的G'和G″降低,面团的网络结构受到破坏;对于挤压改性绿豆-小麦混合面条,随着挤压改性绿豆粉添加量的增加(<40%时),其干物质吸水率和损失率有所提高,蒸煮面条的硬度、弹性、胶粘性、咀嚼性和回复性有所降低,综合感官评分降低,当挤压改性绿豆粉添加量≤ 20%时,整体可接受度接近小麦面条。最后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发现,挤压改性绿豆粉的添加量、挤压改性绿豆-小麦混合粉的粉质特性、黏度特性与其制作面条的品质有明显的相关性。综上所述,挤压改性绿豆粉的添加改变了小麦面团的特性和面条的品质,其添加量不宜超过20%。  相似文献   

9.
为了实现芦笋及其副产物的全质化利用,将芦笋通过干燥制备成芦笋粉并用于面条的制备。系统地研究了芦笋粉添加量(0~10%)对混合粉溶剂保持力,面团的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弱化度、回生值,面条蒸煮时间、吸水率、断条率、损失率、剪切力、拉伸强度,及蛋白质二级结构和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芦笋粉添加量的增加混合粉的溶剂保持力增加,蒸馏水、蔗糖、碳酸钠和乳酸SRC在芦笋粉添加量为10%时分别为79.30%、111.92%、99.07%和94.34%;面团的弱化度C1-C2值随芦笋粉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添加量10%最大,为799.33mN·m,而回生值C5-C4随芦笋粉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小,在添加量10%最小,为1060.33 mN·m。随着芦笋粉添加量的增加面条的蒸煮断条率、吸水率和损失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蒸煮时间、拉伸强度、拉伸距离和剪切力都呈下降的趋势。随着芦笋粉添加量的增加面条中巯基含量逐渐增加,二硫键逐渐降低,在添加量10%时分别为8.37和0.59μmol/g。在芦笋粉添加量8%~10%时血糖生成指数显著降低(P<0.05),但还属于高GI食品。...  相似文献   

10.
以小麦粉为原料,将藜麦全粉以不同比例添加到面粉中制备面条,对面粉的粉质特性、糊化特性、面团拉伸特性及面条的品质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藜麦全粉添加量的增加,混合粉的糊化温度、峰值黏度、最小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回生值降低,面团的吸水率、弱化度增加,面团的拉伸能量、延伸度下降,藜麦面条的蒸煮损失率变大、断条率增加,硬度和咀嚼性增加、弹性减小。用藜麦粉代替面粉会降低面团的加工性能和面条品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黄秋葵全粉对小麦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采用Mixolab混合实验仪、吹泡仪、流变发酵仪以及旋转流变仪等技术手段研究了混合粉(黄秋葵全粉添加量为0、1%、3%、5%、7%、9%)面团的热机械学特性、吹泡特性、流变发酵特性以及动态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随黄秋葵全粉添加量的增加,混合粉湿面筋含量降低,减少幅度达79.96%;面团的吸水率由63.30%增加到65.90%,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先下降后上升,蛋白质弱化度增强;面团的蒸煮稳定性没有发生变化,但糊化峰值粘度下降,回生值减小;面团的韧性、延展性以及发酵性能下降,最大发酵高度Hm值下降了39.80%。此外,面团的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均显著增加(P<0.05),且G'增加占主导地位。综上所述,黄秋葵全粉的添加显著改变了小麦面团的流变学特性,且各添加量下混合粉面团的流变学特性指标有差异。研究结果为黄秋葵复合面制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程佳钰  高利  汤晓智 《食品科学》2021,42(15):99-105
为提高苦荞麦的利用价值和苦荞面条的食用品质,利用超微粉碎技术制备超微苦荞麦粉,考察超微粉碎和超微粉粒径对苦荞麦粉的粉质特性及其面条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粒径的减小,苦荞麦粉的破损淀粉质量分数显著增加(P<0.05),面粉亮度值由72.20升高至77.48。同时,随着粒径的减小,苦荞麦粉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和最终黏度均显著上升(P<0.05)。超微粉碎技术的应用提升了苦荞麦粉的整体糊化特性,使得面团能够更快成型,稳定时间延长,面团的黏弹性增强,内部网络结构愈发均匀致密。利用超微粉制作全苦荞麦面条,断条率显著下降(P<0.05),最佳蒸煮时间和蒸煮损失最多减少约50%,质构特性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3.
用粉质仪和拉伸仪测定了苦荞小麦混和粉面团的流变学性质。结果表明:含有天然苦荞混和粉(30∶70)的面团,稳定时间下降4.1min,最大拉伸阻力增加239BU,延伸性下降20mm;含有处理苦荞小麦混和粉(30∶70)的面团,稳定时间增加0.9min,最大拉伸阻力和延伸性分别下降190.5BU和30.1mm;0.01%的转谷氨酰胺酶、葡萄糖氧化酶或脂肪酶均能提高混和粉的最大拉伸阻力,降低其延伸性;0.002%戊聚糖淀粉酶减少面团的最大抗拉伸阻力,增加面团的延伸性;葡萄糖氧化酶与戊聚糖酶淀粉酶合用,处理苦荞小麦(30:70)混和粉面团的最大抗拉伸阻力增加148.5BU,延伸性不降低。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全苦荞挂面的加工适应性、蒸煮和质构品质,对苦荞粉进行挤压预处理后与苦荞生粉混合制作全苦荞挂面,探究了挤压处理对苦荞粉的冷糊黏度及凝胶强度的影响,并结合面带、面条的质构品质及面条蒸煮特性探究挤压处理对全苦荞挂面加工性能及食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挤压后苦荞粉的吸水性指数和水溶性指数分别增加了102.7%和87.5%以上,冷糊黏度显著增加(p<0.05),挤压后苦荞粉在冷水中可形成凝胶,凝胶强度随挤压加水量的增加或温度的降低而升高;添加挤压苦荞粉促进了面带成型,面带的表面黏附力随苦荞粉冷糊黏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随挤压苦荞粉凝胶强度的增加,面带的抗拉伸力及面条的硬度和咀嚼性显著增加(p<0.05),蒸煮损失率及断条率显著下降(p<0.05)。  相似文献   

15.
在小麦粉中加入山药、薏米、芡实混合粉,利用快速黏度分析仪、Mixolab混合实验仪和质构仪分析不同添加量的混合粉对小麦粉糊化特性、面团热机械学特性以及对馒头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混合粉添加量的增加,小麦粉的糊化黏度、崩解值、回生值、糊化温度、糊化时间、面团吸水率、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逐渐降低,蒸煮稳定性和蛋白质弱...  相似文献   

16.
该实验以甘薯-小麦混粉为原料,探究甘薯生全粉添加量对混粉特性、混粉面团特性以及甘薯生全粉馒头综合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甘薯生全粉中主要成分为淀粉,含量约为64.60%;随着混粉中甘薯生全粉含量的增加,混粉的持水性从1.16 g/g增加至1.70 g/g,持油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随着甘薯生全粉添加量增大,混粉粉质特性变差,面团加工品质降低;随着混粉面团中甘薯生全粉含量的增加,面团的TO、TP、TC、硬度逐渐增大,弹性逐渐减小;甘薯生全粉添加量在20%以内时,甘薯馒头感官评分大于70,馒头的质构、比容和白度仍在可接受范围内。综上所述,当甘薯生全粉添加量小于10%时,混合面团的加工特性和馒头品质较优;当甘薯生全粉添加量小于20wt%时,混合面团的加工特性和馒头品质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紫马铃薯和黑麦粉为原料,根据不同比例将紫薯粉与黑麦粉混合,对其溶剂保持率(SRC)、粉质特性、糊化特性和吹泡特性等进行研究,并分析了紫薯全粉对黑麦酥性饼干的质构、色差和风味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薯粉中纤维素含量是黑麦粉的4.07倍,但蛋白质含量较低;紫薯粉的加入使得混合粉的SRC值上升,而面团的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及糊化黏度降低;紫薯粉比例提高引起混合粉弱化度的降低,改善产品的贮藏特性,但其混合面团的P值、L值和W值均呈现下降趋势。随着紫薯粉的加入,紫薯-黑麦酥性饼干的硬度和咀嚼性下降,色泽呈现紫色并具有明显的紫薯风味。当紫薯粉含量在30%时,制作的酥性饼干的感官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