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近年来关于卡培他滨在治疗转移性乳腺癌上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现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卡培他滨在治疗转移性乳腺癌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计算机检索2014年3月以前Cochrane、Pubmed、EMbase、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根据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加入卡培他滨的化疗方案对比不加卡培他滨的化疗方案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最终将数据通过Revman 5.2 软件合并及分析。质量评价采用 Cochrane Handbook 5.0.1 的评价方法。结果: 总共纳入9个随机临床对照实验及1个半随机对照试验,共1 449例患者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卡培他滨的化疗方案对比不加入卡培他滨的方案,可以提高总反应率(RR=1.61; 95%CI:1.29~2.02,P<0.0001)及完全反应率(RR=1.68;95%CI:1.04~2.71, P<0.03),减少肌痛和骨髓抑制的几率,但同时会增加胃肠道反应和手足综合征的发生概率。两组方案在部分反应率和其余不良反应上尚不能认为有差异。结论: 联合卡培他滨的化疗方案在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作用上,可以提高总反应率及完全反应率,但是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防治胃肠道反应及手足综合征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尹子毅  王峰  赵梦  张铁  王丕琳 《金属学报》2019,24(9):1002-100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卡培他滨为基础一线方案治疗Her2阴性转移性乳腺癌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及TYMP基因多态性分析。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入组患者为2010年1月到2017年12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乳腺科和肿瘤科确诊为Her2阴性的且接受卡培他滨为基础一线治疗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共215例。收集患者的外周血液进行基因分型,并进行mRNA表达测定和相关性分析,电话随访获取患者预后数据。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基因型和预后的关联,用Cox模型对其他变量进行校正。结果:纳入分析的TYMP的遗传变异位点经过NCBI数据库查阅在中国人群中突变频率大于10%,在预后分析上发现1412C>T位点的关联性。1412C>T位点在本研究中的突变频率为:CC基因型137例(63.72%),CT基因型70例(32.56%),TT基因型8例(3.72%),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为0.20,符合HW平衡(P=0.798)。以显性遗传的方式把CT和TT基因型合并,对两组基因型患者进行预后分析发现:CT/TT和CC基因型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56.41%和40.15%(P=0.021),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5.90%和72.99%(P=0.02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分别为11.5和7.6个月(P=0.001)。另外,两组基因型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mOS)分别为26.6和24.7个月(P=0.022)。针对PFS构建多变量的Cox模型校正后,CT/TT基因型仍然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OR=0.56,P=0.011)。87例癌组织标本的mRNA表达分析结果表明CT/TT基因型患者相对于CC型患者,癌组织中TYMP的mRNA表达明显较高(P<0.001)。结论:TYMP基因1412C>T位点是卡培他滨作为基础化疗药物在一线治疗Her2阴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疗效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陈冬云  赵文英  吉兆宁 《金属学报》2013,18(12):1401-1405
目的: 观察培美曲塞联合卡铂与吉西他滨联合卡铂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57例ⅢB-Ⅳ期经病理组织学和(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的晚期非鳞NSCLC患者,其中培美曲塞组(PC组)26例,吉西他滨组(GC组)31例,分别给予培美曲塞联合卡铂和吉西他滨联合卡铂方案治疗至少2周期以上,评价其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 PC组和GC组的客观缓解率(42.3% vs 41.9%),疾病控制率(88.5% vs 80.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5.9 个月vs 4.7 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主要毒副反应均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PC组Ⅲ-Ⅳ度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明显低于GC组(P=0.042)。结论: 培美曲塞联合卡铂和吉西他滨联合卡铂一线治疗晚期非鳞NSCLC疗效相近,培美曲塞组不良反应轻,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卡培他滨在中国乳腺癌患者的群体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78例中国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餐后单次口服卡培他滨片0.6 g(0.15 g/片,4片)后进行多点采集血样。以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MS)检测血浆中卡培他滨的血药浓度,以非线性混合效应软件及模型(NONMEM)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卡培他滨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并获得其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最终建立的吸收及消除模型为一室模型,模型的清除率(CL/F)药代动力学公式为:CL/F=291×eηCL ×(CCR÷93.1)0.47。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CL/F为291 L/h,表观分布容积(V/F)为556 L,吸收速率常数(Ka)为1.05 h-1。同时发现,肌酐清除率(CCR)对卡培他滨的清除有显著影响。 结论:所得模型稳定,能较好地拟合卡培他滨在中国乳腺癌患者的群体药代动力学特征,可用于临床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并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三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从2015年3月到2018年6月纳入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9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回顾性分析。9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进行治疗2个周期后观察并分析临床疗效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癌胚抗原(CEA)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随后评价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并记录安全性数据。结果:96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6例,疾病稳定(SD)54例,疾病进展26例。ORR为16.67%,DCR为72.92%。MMP-9、VEGF和CEA指标与治疗后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4.6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OS)为8.90个月。安全性方面,发生率较高的3级以上不良反应为高血压13例(13.54%),手足综合征9例(9.75%),蛋白尿7例(7.29%),咯血7例(7.29%),疲劳6例(6.25%),高甘油三酯血症4例(4.17%)。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事件总体可控。  相似文献   

6.
景钦东  刘海鹏  王斌儒  陈康  陈晓 《金属学报》2019,24(10):1194-1200
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发现困难,发现时大多已失去手术机会。当前,全身综合治疗是进展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由铂类和氟尿嘧啶类联合为代表的标准化疗方案对于进展期胃癌的疗效欠佳。随着靶向药物的不断研究和发展,靶向药物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甲磺酸阿帕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并应用的一种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受体抑制剂,高度选择性地竞争细胞内VEGF-2的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结合位点,抑制肿瘤组织新生血管形成,进而抑制肿瘤组织的发生发展。本文系统地阐述了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旨在为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李力  李贺  刘杏娥  魏楠 《金属学报》2018,23(7):790-795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灵敏地测定人血浆中阿帕替尼的LC-MS/MS方法,并应用于肿瘤患者的药物浓度测定。方法: 选用索拉菲尼作为内标,血浆样品用乙腈直接沉淀蛋白后,色谱柱采用 Eclipse Plus C18(2.1 mm×100 mm, 3.5 μm),流动相为乙腈-10 mmol/L醋酸铵溶液(均含0.1%甲酸) 85∶15(V/V),流速为0.25 mL/min,采用电喷雾离子化源,正离子方式,扫描方式为多反应监测(MRM),用于监测的离子反应分别为m/z 398.1→m/z 212.0(阿帕替尼)和m/z 465.3→m/z 270.1(内标索拉菲尼)。方法学验证后用于肿瘤患者的血药浓度检测。结果: 血浆中内源性物质对测定无干扰,阿帕替尼2.0~2 000.0 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6 8);4个不同质控浓度水平(定量下限,低、中、高浓度)的准确度96.1%~105.3%范围内;批内(n=5)和批间(n=3)精密度良好,相对标准误差(RSD)均小于15%;阿帕替尼和内标的提取回收78.0%~87.8%,内标归一化阿帕替尼基质效应因子为92.4 %~107.3%。结论: 本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符合临床生物样本分析要求,适用于人血浆中阿帕替尼浓度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赵全铭  杨洋 《金属学报》2020,25(4):475-480
三阴性乳腺癌为雌、孕激素受体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均为阴性的乳腺癌,由于缺乏特异性的治疗靶点,晚期治疗尚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综述近年来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四个方面,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长春瑞滨联合卡培他滨(NX)以及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两种方案用于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治疗后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41例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治疗后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分入NX组和GP组,其中NX组18例,长春瑞滨(Vinorelbine,NVB) 25 mg/m2,第1天和第8天,卡培他滨(Capecitabine,Xeloda) 2000 mg/m2,分两次口服,第1~14天,每21天为一周期;GP组23例,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 1000 mg/m2第1天和第8天,顺铂(Cisplatin,DDP) 20 mg/m2,静脉滴注,第2~5天,21天为一周期。化疗过程中注意观察不良反应,根据不良反应的程度调整药物用量。每两周期评价疗效。结果: 41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NX组CR 1例(5.5%),PR 9例(50%),SD 4例(22.2%),PD 4例(22.2%),RR 55.5%,TTP 6.3 个月;GP组CR 2例(8.9%),PR 11例(47.8%),SD 5例(21.7%),PD 5例(21.7%),RR 56.5%,TTP 6.5 个月。两组间RR及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手足综合症、静脉炎等。GP组的血小板下降发生率及消化道反应发生率高于N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X组的手足综合症发生率明显高于GP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X方案和GP方案用于蒽环类及紫杉类药物治疗后复发转移乳腺癌疗效确切,其血液学和非血液学毒性能够耐受。  相似文献   

10.
郝吉庆  马强  刘彭坤 《金属学报》2012,17(5):554-558
目的:比较吉西他滨联合洛铂或顺铂治疗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耐药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61例晚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吉西他滨加洛铂组(GL组)和吉西他滨加顺铂组(GP组)。至少治疗2个周期后分别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GL组和GP组缓解率分别为 43.33%和 38.71%; GL、GP组中位肿瘤进展时间分别为 6.29 个月和 5.59 个月(P>0.05)。GL组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GP组多见,而GP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较GL组多见,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GL和GP方案均为治疗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耐药晚期乳腺癌的有效方案,两组缓解率及中位肿瘤进展时间相近。但GL组的血液学毒性发生率较GP组多见,而GP组的胃肠道反应较GL组多见。这两种方案可能适合不同人群,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三阴性乳腺癌是指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表达均为阴性的乳腺癌,具有预后差、复发率高、侵袭转移快和死亡率高等特点。化疗是临床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主要手段之一,但随着治疗的进展,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易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反应,从而使治疗效果大大降低。因此,寻找有效的增敏靶点和制剂具有十分重要的治疗价值。本文将从三阴性乳腺癌放疗及化疗现状,已知的增敏靶点研究进展以及具有潜在增敏作用靶点的研究进展方面予以综述,旨在为三阴性乳腺癌化疗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氧化苦参碱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生长增殖及其对迁移能力的影响和机制。方法: CCK-8活细胞计数法分析氧化苦参碱不同浓度(0、1、2、4、6、8、10、20 mg/mL)在不同时间(24、48、72 h)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生长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Transwell法观察氧化苦参碱对MDA-MB-231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Q-PCR法检测EMT相关因子Snail-2和E-cadherin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浓度为2、4、6、8、10、20 mg/mL的氧化苦参碱处理MDA-MB-231细胞24、48和72 h后,对细胞的生长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实验提示2 mg/mL氧化苦参碱可使G0/G1期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S期和G2/M期的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细胞生长阻滞于G0/G1期。中、高浓度氧化苦参碱(4 mg/mL、6 mg/mL)处理12 h能明显抑制MDA-MB-231的侵袭能力,抑制Snail 2 mRNA的表达(P<0.01),上调E-cadherin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P<0.01)。结论: 氧化苦参碱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生长和迁移侵袭有抑制作用,具有潜在的抗肿瘤生长和转移作用。  相似文献   

13.
袁宏钧 《金属学报》2015,20(1):86-90
目的: 观察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对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的局部晚期乳腺癌(LABC)临床治疗结果。方法: 将228例HER-2阳性手术无法切除的晚期乳腺癌病例随机分到曲妥珠单抗辅助疗法+化疗组或单纯化疗组。其中115例接受曲妥珠单抗+化疗,113例单纯接受化疗,经过10个疗程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中临床和病理的完全缓解人数及符合手术要求的人数。结果: 数据显示与单纯化疗相比,曲妥珠单抗+化疗组病例对治疗的临床完全缓解病例(cCR)(化疗+曲妥珠单抗组89%,单纯化疗组77%)、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病例(两组分别为43%和23%)以及乳房和腋下淋巴结完全缓解(tpCR)病例(分别为39%和20%)比例更高,同时可以使更多的患者获得手术和保留乳房的机会。结论: 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药物治疗HER-2过度表达的局部晚期乳腺癌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是治疗晚期乳癌并延长生存时间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