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桉蝙蛾是近年来在两广新发现的严重危害引种树种桉树的钻蛀性害虫。分别采用传统的分布型指数法和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桉蝙蛾幼虫危害桉树的种群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分布型指数法分析结果显示,桉蝙蛾幼虫种群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地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在林分样地小尺度下,轻度、中度和重度危害时,该虫种群空间格局均为聚集分布,不同危害程度空间依赖范围分别为20.00、40.38和69.42 m,种群的空间依赖程度随危害程度加重而减小,样地内桉蝙蛾幼虫没有聚集特性,同一木段有多头幼虫蛀入的,各自的蛀道互不联通,将多个蛀道中的幼虫取出置于同一容器,会相互攻击,小尺度下该虫聚集原因是由于成虫产卵特性和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在省际大区域尺度下,该虫种群在轻度危害时呈随机分布,在中度和重度危害时呈聚集分布,轻、中、重度情况下变程α分别为43.60、15.50和12.47 km,该虫种群的空间依赖关系随着危害程度增加而增大,幼虫聚集程度与桉树寄主的分布和种植年限有关,桉树在广西各县均有种植,受该虫轻度危害的林分在全区呈零星分布,显现出随机分布的特点,而危害比较严重的林分主要分布在桂中和桂南地区,这一区域种植桉树时间较早,目前多为2代萌芽林,本土昆虫桉蝙蛾向新种植的桉树转移成功后,对2代桉树萌芽林危害较1代新造林重,呈现出聚集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2.
不同药剂防治桉蝙蛾幼虫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行3种药剂防治桉蝙蛾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77.5%敌敌畏乳油兼具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用其500倍液按3 mL/蛀道对虫道进行注射处理,对蛀道向下或向上者(蛀道向上者,先塞入棉花,再注药)均达到100%的致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进行广西桉蝙蛾病原真菌的种类鉴定,筛选致病性强的优势菌株,为桉蝙蛾的生物防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对分离纯化获得的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根据形态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结果】从桉蝙蛾虫尸上分离纯化获得206个真菌菌株,这些菌株分属于白僵菌(Beauveria)、镰刀菌(Fusarium)、拟青霉(Paecilomyces)、曲霉(Aspergillus)、青霉(Penicillium)、毛霉(Mucor)和Evlachovaea,其中白僵菌分离率为87.4%,其他真菌分离率较低。经致病性测定,白僵菌是桉蝙蛾幼虫强致病菌,镰刀菌和Evlachovaea是弱致病菌,其他4类真菌为非致病菌。以形态学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结果为依据,鉴定球孢白僵菌[B.bassiana(Balsamo)Vuillemin]、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 Schlecht)和Evlachovaea sp.为桉蝙蛾幼虫的致病菌,其中Evlachovaea sp.在中国首次被记载。【结论】广西桉蝙蛾的病原真菌为球孢白僵菌、尖孢镰刀菌和Evlachovaea sp.,其中球孢白僵菌为优势菌,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桉蝙蛾(Endoclita signifer)幼虫肠道细菌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利用Illumina HiSeq 2000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桉蝙蛾幼虫肠道细菌的群落结构,同时利用传统可培养法筛选可培养优势菌群,并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鉴定。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桉蝙蛾幼虫肠道细菌归属于30个门80个纲125个目225个科336个属,其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优势菌属为鞘脂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桉蝙蛾幼虫肠道细菌的Chao1指数、Ace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分别为994、 991.4、0.013 4、5.604 5。在可培养法中,共分离出9种细菌,经鉴定归属于3个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 6个属(芽胞杆菌属、肠球菌属、戈登氏菌属、链霉菌属、短杆菌属和肠杆菌属),其中,芽胞杆菌属和戈登氏菌属为优势菌属。这一研究为进一步探究肠道细菌与桉蝙蛾的生物学关系,以及利用共生菌对桉蝙蛾进行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桉蝙蛾是广西近年来新发现的速生桉主要蛀干害虫。在对桉蝙蛾幼虫取食行为进行详细了解的基础上,提出桉蝙蛾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桉蝙蛾幼虫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桉蝙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方法]通过对广西北流市和陆川县等地的桉树人工林进行幼虫分布调查,共设10块标准地,采用6种不同的聚集度指标和回归模型分析法判断桉蝙蛾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桉蝙蛾幼虫主要分布在1m以下树干基部;按蝙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主体为聚集分布,是环境因素的作用结果。桉蝙蛾幼虫在不同虫口密度下最适抽样数公式n=t2(1.1/m+0.6744)/D2和序贯抽样决策限模式:T’0(n),T″0(n)=n±1.332槡n(取m0=1)。[结论]研究结果为桉蝙蛾的调查取样和预测预报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感器形态、类型、数量、分布特征,探究桉蝙蛾幼虫触角及体表感器与其蛀道生活的适应性。  方法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桉蝙蛾4龄幼虫触角、胸部及腹部体表感器的形态特征并分类,结合测量、统计分析和等比例绘图,分析感器数量和分布特征。  结果  桉蝙蛾幼虫触角感器主要分布在鞭节末端,共有8对感器,分别是3对刺形感器、4对锥形感器和1对栓锥形感器,推测其感器类型能满足幼虫感受化学及机械刺激的需求。胸腹部体表的感器类型是Bohm’s鬃毛及刺形感器;其中刺形感器分3个亚型,基部至中部均为螺旋状;刺形感器Ⅱ型最独特,外壁具有刺状突起,推测其在幼虫的机械伸缩及防御上起作用。  结论  桉蝙蛾幼虫触角及体表感器类型与其蛀道生活相适应,该结果为桉蝙蛾幼虫寄主选择与适应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虫龄桉蝙蛾幼虫下颚感器的形态特征、分布、发育过程及数量,明确其幼虫下颚所具有的感器类型及其分布特点,为进一步研究桉蝙蛾幼虫口器上感器的生理功能与其取食行为的适应性奠定基础。【方法】以桉蝙蛾5龄、9龄和12龄幼虫为试验材料,将其头部切下,清洗、脱水、干燥制备成样品,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虫龄桉蝙蛾幼虫下颚感器,并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桉蝙蛾幼虫下颚由轴节、茎节、外颚叶和下颚须组成。轴节和茎节分别具有2对和1对刺形感器;外颚叶具有2对锥形感器、2对栓锥形感器和5对刺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均分为2个亚型;下颚须具有1对指形感器、1对柱形感器和3对锥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分为2个亚型。位于茎节和轴节的刺形感器(C)、外颚叶的锥形感器Ⅱ亚型(BⅡ)和下颚须的锥形感器Ⅰ亚型(BⅠ)的长度和宽度均随虫龄的增长呈显著性上升趋势,其余感器的长度和宽度差异不显著。【结论】在桉蝙蛾幼虫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类型感器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基本不变,但长度会随虫龄的增长而增加,宽度也会有小范围的增长。  相似文献   

9.
沙棘木蠹蛾主要危害沙棘树的根部和干部,目前已成为宁夏沙棘林中主要蛀干性害虫。通过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方法对沙棘木蠹蛾在宁夏扩散危害进行风险分析,得出:其风险值为2.10,属于高度危险的森林有害生物,应加强风险管理,严格检疫,逐步压缩发生面积,防止在宁夏扩散危害。  相似文献   

10.
沙棘蛀干害虫柳蝙蛾(phassusexcrescens Butler)属鳞翅目,蝙蝠蛾科。该害虫在黑龙江省多危害杨、柳、榆等树木。沙棘(Hippophaerhamnoidea L)是胡颓子科,沙棘属的一种落叶灌木或亚乔木,主干一般为2m左右,有的可达10m。沙棘具有耐旱、耐寒、耐瘠薄、耐轻度盐碱等特点,是一种集生  相似文献   

11.
曹金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578-8580
椰子织蛾是一种近期入侵我国的危险性有害生物。运用国际植物检疫措施实施标准(ISPM)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程序,建立椰子织蛾传入风险分析评估模型,采用定性分析和多指标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福建省分布情况,风险值为3;潜在的经济危害性,风险值为2.0;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风险值为3;传播扩散的可能性,风险值为1.78;风险管理难度,风险值为2。椰子织蛾的综合风险性值为2.3,符合高度危险的外来有害生物条件,已在我国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区定殖,对福建省的棕榈科植物威胁很大,建议将其列入福建省补充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加强检疫管理、监测和控制工作,严防其传播和扩散危害。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运用国际植物检疫措施实施标准(ISPM)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程序,建立椰子织蛾传入风险分析评估模型,采用定性分析和多指标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福建省分布情况,风险值为3;潜在的经济危害性,风险值为2.0;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风险值为3;传播扩散的可能性,风险值为1.78;风险管理难度,风险值为2。椰子织蛾的综合风险性值为2.3,符合高度危险的外来有害生物条件,已在我国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区定殖,对福建省的棕榈科植物威胁很大,建议将叶子织蛾列入福建省补充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中,加强检疫管理、监测和控制工作,严防其传播和扩散危害。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毛虫发生为害与林相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青山乡的高岭、双峰乡的观音等地的调查研究,认为马尾松毛虫的发生,与林相之间关系密切,经方差分析,纯林的为害度显著高于混交林。常灾区对纯林宜加以改造,荒山造林时宜营造松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14.
假高粱入侵中国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述了假高粱的起源、世界分布、生物生态学特性、经济危害以及防治难度,并采用风险性评估量化指标体系,建立了假高粱风险计算模型,分析得出其风险值(R)为2.38,属于高度危险的检疫性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15.
对湖北省几个有代表性的稻区螟虫抗药性的测定结果表明,二化螟和三化螟对常用农药三唑磷及阿维菌素均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但抗药性水平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福安市自然概况、竹绒野螟的经济重要性,分析其形态特征,并总结了其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的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择常规农药品种三唑磷、阿维菌素,对湖北省4个稻区的二化螟和三化螟虫于2005年至2007年连续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监测地区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对三唑磷及阿维菌素均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但抗药性水平和发展速度各地区之间有差异.这可能与各地栽培制度、用药水平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