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目前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细胞替代治疗,可能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工程细胞,但其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效果尚不明确.目的:观察定向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行为学的影响,试图发现有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策略.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9-03在武警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完成.材料: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鼠龄24个月,体质量450 g左右.方法:自然衰老痴呆模型大鼠是通过迷宫试验筛选,将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大鼠双侧海马注射生理盐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常氧分化移植组大鼠注射常氧环境下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低氧分化移植组大鼠注射低氧环境下向神经元样细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观察指标:阿尔茨海默病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在移植前及实验后8周通过Y迷宫试验测定,记忆能力测定在学习能力测定48 h后进行.结果:对照组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术后学习记忆成绩均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学习记忆成绩提高,与移植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常氧分化移植组和低氧分化移植组大鼠学习记忆成绩均较移植前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其他3组大鼠学习记忆成绩均提高(P<0.01).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痴呆大鼠的认知功能障碍有治疗作用,且定向诱导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优于未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低氧诱导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不明,课题组前期实验发现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可促进阿尔茨海驮病APP+转基因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改善.目的:进一步评估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PP+转基因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实验与动物对照观察,于2008-05/12在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及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完成.材料:清洁级C57BL/6系APP+转基因胎鼠10只,合笼繁育后得到子代小鼠200只,按其繁殖情况和PCR榆测结果,取29只11月龄小鼠,分为APP+对照组10只、APP+细胞移植组10只、APP+正常组9只.羊膜标本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提供.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后调整浓度为1×109 L-1的单细胞悬液.APP+细胞移植组每只小鼠尾静脉注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悬液O.5 mL,APP+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APP+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主要观察指标:采用Morris水迷宫测定移植前后小鼠学习和记忆功能.移植当天开始称小鼠体质量,持续3周.移植后解剖小鼠,收集全血并分离血清,进行12项肿瘤标记物检测及心、肝、肾功能的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对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作综合评价.结果:移植后15d各组逃避潜伏期比较,APP-正常组<APP+细胞移植组<APP+对照组,APP+细胞移植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短于APP+对照组(P<0.05);与移植前比较,移植后15d各组小鼠穿越平台象限的次数均有所增加,且APP+细胞移植组小鼠在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延长.移植后3周内,3组小鼠体质量增长趋势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2项肿瘤标记物,9项血清肝肾功能生化指标及10项血液学指标的表达均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移植后,可明显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未见致死致瘤现象发生,心、肝、肾功能未受影响,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发现APP基因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密切相关.课题组前期实验发现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可以促进阿尔茨海默病APP+转基因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改善.目的:探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移植后,能否归巢到小鼠脑组织中,并分化为相关的中枢神经细胞,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方法:无葡条件下体外分离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将细胞浓度调整为1×109L-1,经尾静脉注入0.5mL至细胞移植组转APP+基因小鼠体内;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入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正常组转APP.基因小鼠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测定Brdu标记的人第3代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在小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各组小鼠脑组织中GFAP、Nestin和NSE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光镜下观察可见,移植组小鼠脑组织中大部分细胞核被染成蓝色.但有一些细胞核被染成棕色或褐色,Brdu呈阳性.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小鼠脑组织中的GFAP增加了近4倍,表达显著增加,甚至超过正常组的表达(P<0.05);Nestin的表达则显著升高,增加了近10%,但是还比正常组低了近20%(P<0.05).NSE的表达降低了近1/3,但仍高于正常组(P<0.05).表明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移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可能是通过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归巢到转基因APP+小鼠脑组织中,并分化成中枢神经细胞的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发现APP基因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密切相关。课题组前期实验发现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可以促进阿尔茨海默病APP+转基因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改善。目的:探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移植后,能否归巢到小鼠脑组织中,并分化为相关的中枢神经细胞,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方法:无菌条件下体外分离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将细胞浓度调整为1×109L-1,经尾静脉注入0.5mL至细胞移植组转APP+基因小鼠体内;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入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正常组转APP-基因小鼠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测定Brdu标记的人第3代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在小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各组小鼠脑组织中GFAP、Nestin和NSE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光镜下观察可见,移植组小鼠脑组织中大部分细胞核被染成蓝色,但有一些细胞核被染成棕色或褐色,Brdu呈阳性。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小鼠脑组织中的GFAP增加了近4倍,表达显著增加,甚至超过正常组的表达(P〈0.05);Nestin的表达则显著升高,增加了近10%,但是还比正常组低了近20%(P〈0.05)。NSE的表达降低了近1/3,但仍高于正常组(P〈0.05)。表明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移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可能是通过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归巢到转基因APP+小鼠脑组织中,并分化成中枢神经细胞的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背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外周血和脑脊液中相应细胞因子浓度较正常人相比有明显的改变,加强了阿尔茨海默病伴随着免疫应答的结论,提示炎性应答可能参与了阿尔茨海默病神经改变的级联反应。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急性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中引发的免疫应答反应与外周血中各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取第5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1×109L-1待用。C57小鼠随机分为4组,间充质干细胞组侧脑室注射β-淀粉样蛋白1~42,尾静脉注射1mL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模型组侧脑室注射β-淀粉样蛋白1~42,尾静脉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不造模,尾静脉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正常组不造模,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结果与结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逃避潜伏期延长、第一次穿环时间增加而穿环次数减少,间充质干细胞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有所减少,第一次穿环时间减少,穿环次数有所提高,但改善情况较模型组比较不明显。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在造模后4d出现N-乙酰天冬氨酸降低,肌醇升高,造模后7d外周血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升高,白细胞介素10水平升高不明显;与模型组相比,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7d后外周血各炎性因子水平有所降低。结果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可能是通过调节免疫应答的途径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背景: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理想的再生医学领域的种子细胞来源。目的:探讨尾静脉移植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对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缺血2h后进行再灌注。造模后24h通过尾静脉移植1.0×105个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于造模后2,4周完成神经功能评分后取材。以未移植的模型大鼠为对照。结果与结论:脑损伤后,大鼠出现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增高,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1周,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5),移植2,4周时,神经功能进一步改善。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移植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大鼠脑组织中可见较多发绿色荧光的BrdU阳性细胞,主要位于缺血区周围、皮质下和侧脑室。说明尾静脉移植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可迁移至大鼠脑缺血区,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7.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典型特征是进行性神经元缺失,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药物和治疗方法对其彻底根治.随着干细胞技术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干细胞移植方面.为避免免疫反应,最好用自体干细胞进行移植,而获取自体神经干细胞是非常困难的.与神经干细胞相比,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更广泛的来源,可以从肝脏、骨髓、脂肪等多种组织中获得,且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特质,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骨、肌肉、脂肪等多种组织,其中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具有容易获得、对患者损伤小等特性而备受关注.新近研究显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神经分化潜能,预测其很可能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研究报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用于治疗急性肾损害,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在其他组织器官损伤修复中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目的:观察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顺铂诱导小鼠急性肾损害的治疗作用。方法:分离、培养、鉴定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雌性ICR小鼠随机被分为3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均诱导小鼠急性肾损害模型。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第8天尾静脉缓慢注射1.0×1010L-1浓度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0.3mL;模型组和空白组尾静脉均注入等量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顺铂诱导急性肾损害小鼠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17d,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小鼠血清肌酐和血尿素氮水平明显降低,且已达空白组水平。肾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后,组织病理检查可见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小鼠,肾组织结构清晰、完整,肾小管丰富,完整性和结构与空白组相似,较模型组病理学变化改善明显。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7d,双色荧光染色可见大量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在肾组织中有大量定植和分布,肾小管上皮细胞中也有少量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MAB1281-FITC阳性细胞分布。结果表明,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促进急性肾损害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β1(rhTGF-β1)对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扩增成人骨髓MSCs。采用不同浓度的rhTGF-β1诱导成人骨髓MSCs体外分化为成骨细胞。利用倒置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碱性磷酸酶(ALP)染色、ALP活性测定等方法研究成人骨髓MSCs增殖和分化情况。结果 成人骨髓MSCs的增殖及分化与rhTGF-β1呈剂量依赖关系,低浓度时促进增殖,高浓度抑制增殖,5μg/L浓度时增殖达到高峰。其浓度升高促进MSCs分化。结论 成人骨髓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rhTGF-β1浓度为5μg/L时较合适。  相似文献   

10.
背景:大多数学者认为β-淀粉样蛋白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始动因素,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最重要的分子病理变化之一.目的:观察β-淀粉样蛋白25~35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两组:实验组中加入预诱导培养基和20 μmol/L β-淀粉样蛋白25~35,24 h后用含2%二甲基亚砜和200 μmol/L丁羟茴醚的DMEM诱导其向神经细胞分化,5 h后收取细胞.对照组诱导方法同实验组,但在诱导过程中未加入β-淀粉样蛋白25~35.结果与结论:光镜下可见纺锤状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后出现长突起,呈现神经细胞样形态,但实验组突起数量和长度均少于对照组;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两组诱导后的神经元样细胞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免疫蛋白印记法证明实验组的GSK-3β、Tau[pSer262]和Tau[pSer396]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β-淀粉样蛋白25~35能够通过GSK-3β途径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相似文献   

11.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1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干细胞原位治疗组6例,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μg,腹部皮下注射,1次/d,7~10d为1个疗程;同时给予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次/d,10d为1个疗程;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组4例,经骨髓穿刺采集自体骨髓230~330mL,分离提取骨髓单核细胞后经静脉途径和/或椎管内一次性或分次注射;注射后当日给予干细胞原位治疗。干细胞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进行简易智能测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外周血细胞监测,并对患者神经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价。干细胞原位治疗组6例患者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控制在(35~40)×109L-1。治疗后3个月时简易智能测量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组4例患者中发热2例,体温均在38℃以下,且24h后体温恢复正常;有轻微头痛3例,未行治疗24h后缓解。治疗后3个月时简易智能测量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近期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较少,与干细胞原位治疗联合应用疗效更佳,其远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随访和观察。  相似文献   

12.
背景: 因发病机制不明,目前尚无治愈老年性痴呆的有效方法.现临床上主要是采用药物治疗,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替代治疗尚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其海马移植后对老年性痴呆认知能力的影响未见报道.目的: 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老年性痴呆大鼠认知能力和海马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老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制各自然衰老痴呆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3组,选取双侧海马为移植区,分化细胞移植组注射定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4 μL(2×105个细胞),干细胞移植组注射等量常规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通过Y迷宫试验测定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透射电镜观察海马区超微结构.结果与结论: 与移植前大鼠学习、记忆分数比较,移植后12周模型组均显著下降(P<0.01),干细胞移植组均有所提高(P>0.05),分化细胞移植组均显著提高(P<0.01).移植后12周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移植组、分化细胞移植组大鼠学习、记忆分数均显著提高(P<0.01).电镜观察模型组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可见明显损伤,干细胞移植组损伤减轻,分化细胞移植组多数神经细胞结构正常.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提高老年性痴呆大鼠的认知能力,且定向神经诱导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优于未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减少海马组织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可能是其改善老年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行为缺陷的改善作用。方法 采用自发运动、Morris水迷宫和转杆实验对小鼠的行为进行评价。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D模型小鼠的自发运动次数明显减少,水迷宫寻台潜伏期延长,转杆时问缩短。经单侧和双侧纹状体神经干细胞移植后2周、4周和8周,PD模型小鼠的自发运动次数明显增加,水迷宫寻台时间显著缩短,转杆时间延长。结论 神经干细胞移植能够有效改善PD模型小鼠的行为缺陷。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研究多集中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方面,关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研究相对较少,且未见测量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后多巴胺含量变化的报道.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的影响.方法: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将第3代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用Hoechst33258标记后植入实验组大鼠纹状体内,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溶液.移植后2,4,8周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迁移以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酪氨酸羟化酶和突触素的表达.移植后8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仪检测纹状体多巴胺含量.结果与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可在大鼠脑内存活,随时间延长迁移范围扩大,分布于纹状体、胼胝体和皮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酪氨酸羟化酶都有表达,突触素无表达.多巴胺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提高 (P < 0.05).  相似文献   

15.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途径主要包括外周静脉注射移植、冠状动脉移植以及心肌内注射移植,但存在迁移缺少靶向性,价格高昂等局限性。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穴位注射对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及凋亡调控蛋白Fas,FasL,Bcl-2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08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系电生理实验室完成。材料:抽取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骨髓,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传代;结扎日本大耳白兔左室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干预:将造模成功的日本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模型对照组不干预;穴位注射干细胞组于急性心肌梗死形成后1周,取心俞(双侧)、至阳、膻中4穴,穴位注射干细胞混悬液,1×l06细胞/穴;穴位注射生理盐水组在相同部位穴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以10只未造模兔为正常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干预后第5周取心脏,TUNEL染色观察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组化观察心肌Fas,FasL及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对照组和穴位注射生理盐水组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穴位注射干细胞组(P<0.001,0.05)。穴位注射干细胞组Fas和FasL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01),模型对照组则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01)。穴位注射干细胞组及正常对照组Bcl-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和穴位注射生理盐水组(P<0.001)。结论:穴位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使梗死及周围区心肌细胞凋亡数减少,其机制可能是通过Fas、FasL蛋白的减少、Bcl-2蛋白的增多来调节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Duchenne肌营养不良(DMD)模型鼠mdx鼠后肌电图改变及dystrophin蛋白表达变化。方法 分离培养正常小鼠MSCs局部肌肉注射移植入DMD模型鼠mdx鼠,数周后观察肌电图改变及dystrophin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MSCs移植后mdx鼠肌电图明显改善,dystrophin蛋白阳性表达肌纤维增加明显。结论 MSCs局部骨骼肌肌肉内细胞移植治疗mdx鼠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行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后受损心肌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1/2005-06在上海胸科医院完成。选取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骨髓间质干细胞注射组、模型对照组,20只/组。①两组大鼠均建立心肌梗死模型。造模0.5h后,骨髓间质干细胞注射组于结扎点下方缺血区域组织注射Dill标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3×106个,模型对照组心肌缺血区域注射100μL生理盐水。②造模后4~6周处死两组大鼠,取出心脏,剪除双侧心房及右心室,沿左心室长轴由心尖到底部做3mm厚切片,镜下观察心肌梗死区域病理组织学表现。③选择心肌梗死表现明显的蜡块切片,行酸性复红染色,用LeicaQWin多媒体彩色病理图文分析软件进行图像分析,自动测量出切片中心肌梗死组织占总面积的百分比。免疫组化检测梗死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FactorⅧ蛋白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4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梗死心肌的病理形态学观察:光镜下两组均可见大小不等的心肌梗死灶,梗死心肌区域细胞肿胀坏死,严重缺血坏死区出现心肌溶解。但骨髓间质干细胞注射组上述改变明显弱于模型对照组,其心肌梗死中层可见条索状的梗死灶及纤维瘢痕灶,并且有残存的心肌呈岛状散在分布,纤维瘢痕区域心肌细胞、微血管和毛细血管数量均明显增加,侧支循环丰富。另外,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组于造模初期4只大鼠心内膜面有灶性软骨生成,向心室腔突起。②梗死心肌面积百分率的检测:骨髓间质干细胞注射组梗死心肌面积百分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3.69±0.48)%,(19.20±1.77)%,t=7.621~10.820,P=0.001]。③梗死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FactorⅧ免疫组化检测:骨髓间质干细胞注射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FactorⅧ呈阳性表达,模型对照组未检测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FactorⅧ。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在大鼠心脏内可以转化为血管内皮细胞或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理想的细胞来源。心内膜面有灶性软骨生成可能是由于注射细胞时进针太深,警示注意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的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