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恶性肉芽肿的CT、MRI诊断及病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恶性肉芽肿的CT、MRI诊断及病理表现。方法:9例患者,男7例,女2例,均行CT、MRI检查,病理证实为恶性肉芽肿。结果:发生于鼻面部8例,表现为鼻腔、鼻中隔、鼻甲、上颌窦、筛窦、蝶窦黏膜增厚,左右大致对称,不同有质破坏,7例有软组织肿块,5例邻近脑组织受累。中耳病变1例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和骨质破坏。所有病灶在T2WI信号强度并非很高,表现为等或略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呈明显强化。病理显示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4例经免疫组化染色进一步证实了T淋巴细胞性淋巴瘤。结论:CT、MRI均能很好地显示病变部位和范围,观察软组织情况以及MRI为佳,T2WI病灶呈略高信号,骨质破坏情况CT更可靠,二者更有利于本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成人鼻腔鼻窦原发恶性肿瘤的MRI表现,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6年10月行鼻腔鼻窦MR增强扫描并经病理确诊为鼻腔鼻窦原发恶性肿瘤38例(包括鳞状细胞癌9例、恶性黑色素瘤8例、淋巴瘤5例、腺样囊性癌5例、未分化癌4例、腺癌3例、嗅神经母细胞瘤3例及恶性血管周细胞肿瘤1例)。结果肿瘤原发部位中心位于上颌窦17例,鼻腔及鼻腔-筛窦17例,筛窦3例,蝶窦1例。MRI表现:30例肿瘤(78.9%)于T_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_2WI呈等、稍高信号,5例肿瘤(13.2%)于T_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_2WI呈高信号,2例肿瘤(5.3%)于T_1WI及T_2WI均呈高信号,1例(2.6%)T_1WI呈高信号,T_2WI呈低信号,增强后所有肿瘤强化明显。其中腺样囊性癌、部分淋巴瘤及恶性黑色素瘤的信号较其他肿瘤有一定特征:腺样囊性癌T_2WI信号高,囊变、坏死明显;部分淋巴瘤信号均匀,强化均匀;部分恶性黑色素瘤T_1WI信号高。不同肿瘤的发病部位、周围结构改变则有较明显差异。结论 MR对成人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鼻腔鼻窦、眼眶髓外浆细胞瘤的MRI表现,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及眼眶原发浆细胞瘤4例。回顾性分析其MRI及CT表现。结果肿瘤位于蝶窦1例、鼻腔上颌窦1例,颅鼻眶沟通1例,眶内1例。MRI平扫肿瘤均呈等T1、等T2信号,增强后呈中度明显强化,2例同时行动态增强扫描,动态曲线呈速升-缓降型1例、速升-速降型1例。3例同时行CT检查,肿瘤邻近骨质均可见溶骨性骨质破坏。结论鼻腔、鼻窦及眼眶髓外浆细胞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但缺乏特异性。术前MRI可明确显示病变范围,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的影像资料,5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7例直接行增强CT扫描,3例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7例肿块主要位于上颌窦,1例广泛累及双侧鼻腔鼻窦,1例位于鼻腔筛窦,2例位于蝶筛窦,1例位于鼻泪管区。周围结构侵犯包括眼眶9例、面颊部8例、齿槽骨6例、硬腭2例、颧骨2例、翼腭窝7例、颞下窝5例、鼻咽6例、斜坡1例、前颅窝1例。5例CT平扫时肿块呈等及略低密度,增强后8例肿块实质部分明显强化,4例呈中等强化,9例出现低密度未强化灶,其中2例呈囊肿样;7例上颌窦肿块均致窦腔扩大,各窦壁呈侵蚀性破坏或压迫性吸收。3例肿块在MRI T1WI上呈等及略低信号,T2WI上呈等、高混杂信号,增强后肿块实质部分明显强化,肿块内均有明显未强化的低信号区,其中1例肿块内部呈囊样。结论:鼻腔鼻窦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以上颌窦最多见,肿块中央较显著液化坏死或囊变是其常见征象,CT及MRI相结合有助于确定肿瘤侵犯范围。  相似文献   

5.
鼻窦真菌球CT和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鼻窦真菌球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学证实的68例鼻窦真菌球的影像学资料.结果发病部位:单个鼻窦发病60例(88.2 %),其中上颌窦最常见,占41例(60.3%),依次为蝶窦12例(17.6%),筛窦6例(8.8%),额窦1例(1.5%);CT表现:受累鼻窦腔内充以软组织影,其中64例(94.1%)中央见点状、不规则细条状或云絮状高密度影,融合成团块状,代表菌丝,窦壁骨质有不同程度增生肥厚,35例(76.1%)上颌窦内壁见骨质吸收破坏;MRI表现:病变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与脑实质比较,以下相同),T2WI均呈极低信号,增强后均未见强化;病变周围黏膜明显增厚,T1WI多呈等信号,T2WI均表现高信号,有明显强化.结论 CT是目前诊断鼻窦真菌球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MRI能够显示真菌球范围和帮助鉴别诊断,可作为一种补充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神经鞘瘤患者,包括12例良性、1例恶性病变;13例均接受平扫、2例接受增强CT扫描;10例接受平扫、6例接受平扫及增强MR扫描;观察病灶CT及MRI表现。结果 13例均为单发病灶,平扫CT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n=11)或稍低密度(n=2),5个病灶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8例累及鼻腔及鼻窦,邻近骨质受压变形、吸收,5例局限于鼻腔内;增强CT显示2个病灶(2/2)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10例平扫MRI显示病灶信号不均匀,8个呈等T1WI、T2WI信号,2个呈低T1WI及稍高T2WI信号;9个病灶内见混杂斑片状低T1WI、高T2WI信号,其中5个内见斑点状、条状T1WI及低T2WI信号,6个病灶边缘见不连续T2WI低信号;增强MRI显示6个病灶(6/6)均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其内散在异常信号区呈轻度强化或无强化,4个病灶边缘轻度强化、1个明显强化、1个未强化。结论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其MRI表现则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7.
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学证实的18例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5例病变中心位于蝶筛区,3例位于上颌窦。CT表现:病变形态均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密度与邻近肌肉相近,相对比较均匀,邻近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增强后病变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与脑实质比较,病变T1WI呈略低信号7例,呈等信号3例;T2WI呈略高信号8例,呈等信号2例。病变信号欠均匀,7例病变内部可见小条状或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4例可见短T1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病变均呈中度不均匀强化。15例病变广泛侵犯周围结构,MRI可清楚显示病变侵犯的范围,其中眼眶受累8例,颅内受累8例,海绵窦受累5例,翼腭窝受累6例,鼻咽部受累3例。结论横纹肌肉瘤典型的MRI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后中度强化。CT可以较好地显示骨质破坏,MRI能更清楚地显示病变的侵犯范围,两者结合可为该病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真菌球型鼻-鼻窦炎的MRI特征征象,评估患者鼻窦累及范围,提高真菌球型鼻-鼻窦炎术前诊断的精确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4例真菌球型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及CT、MRI影像资料,重点观察其在MRI上的特征影像表现,结合手术记录评估病灶累及范围。结果①24例病例中,21例行CT扫描,24例均行MRI扫描;②病变单侧发生23例、双侧1例;③病变发生于单侧窦腔17例(单侧上颌窦16例、单侧蝶窦1例),同时发生多个窦腔7例(累及上颌窦、筛窦及额窦2例,累及蝶窦及筛窦2例,累及上颌窦及筛窦2例,累及双侧上颌窦及单侧筛窦1例);④21例CT检查病变窦腔内均充填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19例病灶内可见结节状、斑点状、絮状高密度钙化,2例未见钙化。21例中13例伴窦壁骨质硬化;12例伴窦腔扩大,其中9例伴部分骨质吸收、破坏;⑤MRI可见病灶多数位于窦腔中央(15/24),部分位于窦口区(6/24),少数同时累及窦腔和窦口(3/24),T1WI表现为稍低至稍高信号,T2WI均呈现特征性低信号,低信号范围大于CT钙化灶的范围;受累窦腔黏膜增厚,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增厚黏膜明显强化,病灶边界显示更加清晰。结论真菌球型鼻-鼻窦炎T2WI呈现特征性低信号,范围大于CT所显示钙化灶范围,结合增强扫描MRI能更准确地判断病灶范围、邻近组织受累情况,有助于提高真菌球型鼻-鼻窦炎术前诊断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14岁,因"鼻面部变形,右眼突出3年余"入院.专科检查:右侧鼻腔充满淡红色、半透明、荔枝肉样新生物,鼻中隔受压明显向左偏曲,左侧鼻腔狭窄,鼻中隔与下鼻甲接触.CT检查:右侧鼻腔见巨大骨性肿块,其内低密度区,CT值约200 HU,内见分隔,病变境界清楚,呈膨胀性生长,累及右侧上颌窦、筛窦、额窦及鼻咽腔,邻近结构呈推压改变.CT诊断:右侧副鼻窦及鼻腔内占位,考虑良性病变--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或骨化性纤维瘤可能性大.手术所见:巨大瘤体表面为薄层骨壳,质地较脆,呈软骨样,骨壳内为暗红色实质性瘤体,血供丰富,肿瘤侵犯上颌窦、筛窦、额窦及蝶窦,后达后鼻孔,上达额窦.病理诊断:(鼻腔鼻窦)脑膜瘤(砂砾体型).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38岁。鼻塞、鼻衄、嗅觉减退3年,以左侧为甚,加重伴头痛、头晕1月。查体:外鼻无明显畸形,左鼻腔、中鼻道嗅裂肿物,侵犯鼻中隔、左下鼻甲、双中鼻甲;肿物表面坏死,有血性分泌物。CT表现:左鼻腔软组织肿物,CT值为33-58Hu,侵及鼻中隔并向右鼻腔突入,左鼻甲、右上中鼻甲、左上颌窦内壁、双筛板、左蝶窦骨质变薄且部分破坏;左上颌窦、左额窦、双+讨论:嗅神经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来源于筛板及鼻中隔上1/3区域的嗅上皮,恶性程度较低,有侵蚀周围结构,复发及远处转移的表现,5年存活率58~7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腔及鼻窦内翻乳头状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率。方法对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腔及鼻窦内翻乳头状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患者CT均表现为鼻腔或鼻窦软组织密度灶,2例CT增强扫描显示软组织肿块中度强化,2例在MRI T1、T2序列上信号与脑灰质接近,中度强化。其中25例为单侧发病(左侧13例,右侧12例),2例累及双侧。1例仅表现为左侧鼻前庭小息肉样结节;累及中鼻甲区域26例,其中8例累及上颌窦,累及筛窦、鼻咽部各4例。该组中9例见筛骨骨质硬化;5例癌变者均发现筛孔状溶骨性破坏,其中2例累及颅底。结论内翻乳头状瘤好发于单侧中鼻甲区域,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当发现溶骨性破坏时提示内翻乳头状瘤恶变。MRI对内翻状乳头状瘤软组织边界的显示较CT清晰。  相似文献   

12.
闫海跃  李威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2):2989-2989
目的探讨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CT影像特点。方法对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CT平扫检查,其中9例进行增强扫描。结果 CT显示病变呈弥漫性生长,形态不规则,主要位于鼻腔前部和鼻前庭,堵塞鼻道和副鼻窦开口,与鼻甲和鼻中隔分界不清。平扫多数病变密度均匀,部分病变内有低密度区,部分有鼻甲和上颌窦骨壁侵蚀性骨质破坏缺损改变。增强扫描病变均匀中度强化,平扫低密度坏死区无强化。结论 CT能显示NK/T细胞淋巴瘤的一些影像表现特性及肿瘤周围侵犯范围,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材料和方法:对16例经病理证实的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嗅神经母细胞瘤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肿块中心位于鼻腔顶部的中后方14例,累及整个鼻腔2 例。CT上肿块密度均匀,CT值48~59 HU。邻近骨质破坏12例,骨质增生1例,骨质增生、破坏并存1例。MRI T1WI示肿块均呈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13例,等信号3例。T2WI肿瘤信号不均匀,肿瘤内部可见分隔样低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细小筛网状不均匀强化14例。肿瘤T2WI信号均匀,增强扫描均匀中度强化2例。结论:嗅神经母细胞瘤具有典型的发病部位,骨质改变特点及特征性的T2WI信号、强化特点。CT可清楚显示肿瘤周围骨质情况, MRI能准确显示肿瘤侵犯范围, 两者结合更有利于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神经内分泌癌(SNEC)的常规CT、MRI表现及ADC值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5例SNEC的影像学资料,测量ADC值,并与鳞状细胞癌(25例)及腺样囊性癌(15例)的ADC值比较。结果 25例肿瘤中,直径>3.5 cm者19例(19/25,76.00%),呈不规则分叶状;直径<3.5 cm者6例(6/25,24.00%),呈椭圆形。病变累及全组副鼻窦及鼻腔6例,病变主体位于筛窦10例、蝶窦4例、上颌窦2例,局限于鼻腔3例。22例伴邻近组织广泛受累。20例接受CT检查示9例病灶密度均匀,11例呈不均匀密度软组织密度,其中5例可见斑点或线条样钙化影;16例可见骨质破坏。14例接受MRI示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SNEC平均ADC值为(0.65±0.10)×10-3 mm2/s,明显低于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和腺样囊性癌。结论 SNEC的常规CT、MRI表现及ADC值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背景:以实验动物模拟人类相关疾病是研究疾病发生发生及治疗的基础,鼻腔、鼻窦疾病也需要恰当实验动物作为其模型。目的:观察兔鼻腔、鼻窦的CT和局部解剖表现,探讨兔应用于鼻窦炎动物模型的可行性。 方法:利用CT使用常规鼻窦冠状位与水平位扫描新西兰兔,随后进行常规鼻腔、鼻窦解剖学观察。 结果与结论:兔鼻中隔将鼻腔分为左右两个腔,鼻腔外侧壁由上颌鼻甲、中间鼻甲、内侧鼻甲、下鼻甲组成,上颌窦窦腔最大,筛窦、蝶窦、额窦相对较小,以上结构均对称分布。兔鼻腔、鼻窦在CT扫描下显示清晰。兔鼻腔、鼻窦的解剖与人类鼻腔、鼻窦解剖结构既有相似也有不同,其上颌窦解剖部位与人相似且窦腔较大便于操作,具有动物实验模型建立的可行性,适用于鼻窦炎动物模型建立,可应用于模拟人类鼻窦炎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48岁,以“左侧鼻塞伴间歇性头痛,左眼突出1年”入院。查体:左眼球轻度突出,活动可,鼻中隔明显右偏,左鼻腔见粉红色新生物,质中,表面尚光滑。CT:左鼻腔见约5.60 cm×6.80 cm×4.90 cm不规则软组织肿块,CT值约60 HU,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欠清,双侧上颌骨、眼眶内壁、筛骨及蝶骨骨质受压推移、吸收变薄,并见局部骨质破坏(图1A),增强后病灶不均匀强化;CTA可见供血动脉为左侧上颌窦动脉(图1B);诊断为左侧鼻腔及副鼻窦巨大占位,考虑肉瘤类病变。MRI:左鼻腔见不规则分叶状软组织信号,最大直径约7.40 cm,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病灶前半部分为稍高信号、后半部分为低信号(图1C),DWI呈不均匀高信号,邻近眶壁及斜坡骨质明显破坏;诊断为左侧鼻腔及副鼻窦巨大肿块,邻近骨质明显破坏并侵犯颅内,考虑富含纤维的恶性肿瘤。行鼻内窥镜下鼻内病损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鼻腔)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外皮细胞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hemangiopericytoma,SFT/HPC)(图1D)。免疫组织化学:CD34(+),Bcl-2(+),Vimentin(+),SMA(灶+),Ki-67(约4%+)。  相似文献   

17.
动脉瘤样骨囊肿CT与MRI征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CT与MRI对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表现,全部病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14例行CT检查,19例行MRI检查,10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结果 在X线上ABC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在CT上动脉瘤样骨囊肿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常有不同程度膨胀性改变,骨质破坏区内可见囊状低密度区及骨性分隔,MRI表现为T1WI及T2WI上可见病灶边缘有低信号环,病灶内主体部分充满囊状液体,信号混杂,在T1WI低或中高信号,在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病灶内可见T1WI及T2WI上均呈低信号的分隔。Gd-DTPA增强扫描后可见囊壁及病灶内的分隔强化。结论 CT与MRI对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病例女,56岁,因反复左侧鼻阻、头晕6月入院。查体提示左侧鼻窦、上颌窦区压痛,鼻中隔不规则偏曲。首次术前副鼻窦CT平扫示左侧上鼻道内占位,病灶累及副鼻窦并凸入鼻咽及前颅窝,鼻中隔、左侧上颌窦壁、双侧筛骨内壁、筛板、鼻甲骨及蝶窦前壁多发骨质吸收破坏。首次术前头颅MRI提示左侧上鼻道内可见不规则肿块影,呈T1WI稍高信号和T2WI混杂信号,伴部分囊变,鼻中隔受压向右偏移,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行内镜下鼻腔病损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左侧鼻腔恶性上皮样周围神经鞘瘤(Epithelial 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s,EMPNST)。术后2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额部胀痛,疼痛进行性加重伴双侧鼻腔鼻阻、血涕,无失嗅、感觉异常、言语障碍、肢体无力等不适。查体:双侧鼻腔黏膜肿胀,腔内可见少量血痂及清性分泌物,无活动性出血。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鼻窦镜手术致视力丧失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65岁.主因右侧鼻息肉术后7 a,右侧鼻塞2个月,于2010-05-04入院.患者7 a前曾行鼻息肉手术,术后鼻腔通气良好,近2个月再次出现鼻塞.1周前门诊取病理回报为右鼻腔鳞状上皮内翻性乳头状瘤,并以此收住院.查体:T36.4℃,P 86次/min,R18次/min,BP 160/100 mm Hg,心肺肝胆脾及神经正常.专科检查:右侧鼻腔为光滑的淡红色新生物,未见中鼻甲,下鼻甲呈苍白色.鼻窦CT显示:右侧筛窦、额窦、上颌窦、蝶窦内见软组织密度影.右侧眶内侧壁骨质缺损.  相似文献   

20.
鼻眼相关疾病因较早出现视力障碍、突眼等眼部症状和体征 ,患者往往先就诊于眼科 ,由于不能及时发现病因常常造成误诊。总结我们自 1987~ 2 0 0 1年收治鼻眼相关疾病资料完整的 4 2例 ,以提高其诊治水平。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男 2 7例 ,女 15例 ,年龄 12~ 6 5岁 ,病程 3d~2 a。 4 2例中鼻窦粘液囊肿 2 0例 (筛窦 9例 ,筛蝶窦 3例 ,蝶窦 2例 ,额窦 4例 ,上颌窦含牙囊肿 2例 ) ;鼻窦恶性肿瘤 11例 (上颌窦鳞癌 2例 ,筛窦鳞癌 3例 ,鼻腔、筛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为鳞癌 3例 ,鼻中隔恶性黑色素瘤 1例 ,蝶窦低分化癌 1例 ,蝶窦未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