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红丽 《山西建筑》2010,36(33):56-57
从云南“一颗印”名字的由来及功能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一颗印”是符合当地特色的民宅,希望能保持自己的特色一直存下来,对民居建筑的保护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颗印”民居又称“一口印”,是我国典型的民间建筑风格,主要分布于云南、安徽、陕西等地区,与广西杆栏式、客家围龙屋、陕西窑洞、北京四合院并称为中国五大古建民居。随着经济发展,人口迁移,近些年“一颗印”大部分建筑面临残破不堪、失修等亟待解决问题。“一颗印”民居的保护与更新工作需要系统性、整体性、有效性的进行开展。  相似文献   

3.
广泛分布于云南省滇中地区典型的“一颗印”民居,被称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类型之一。近年来,这种使用最普遍、适应性最强的传统民居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消失。文章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实地调研,重新对这一被众多民族居住的“一颗印”传统民居进行更加系统全面的梳理分析,着重从建筑平面组合、空间特征、构架应用、文化表征等方面探讨“一颗印”传统民居的典型特征,并力求通过追溯其历史演变,进一步挖掘“一颗印”传统民居形成与发展的轨迹,厘清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空间变化及成因,以更加完整地展现这一传统民居所具有的鲜明地域性、广泛适应性、灵活变通性以及独特的建构技艺。  相似文献   

4.
蒋昕萌  王冬 《华中建筑》2012,(10):159-163
该文借助建筑类型学的"原型"理论对"一颗印"民居建筑空间进行解析,论述其典型元素、特征、空间组织方式和结构体系的构成关系,感悟其存在的内在本质与建筑精神,提炼其语言构成的法则,学习其空间组织的造句逻辑与灵感,寻找出其内在的永恒规律,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一颗印"民居的精神与内涵,从而梳理总结出"一颗印"民居建筑空间原型。希望以此为基点,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对云南现代地域性建筑创作的探索之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颗印”是昆明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是云南传统民居建筑的典范.从建筑环境心理学角度分析了“一颗印”作为住宅空间给人带来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在总结“一颗印”民居建筑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处境的基础上,探讨了“一颗印”传统居住模式与现代昆明生活的适应性,以及“一颗印”式民居的保护继承问题和更新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6.
赵梦思  田丹 《中外建筑》2014,(5):99-100
本文以“一颗印”传统民居为例,探讨建筑生命本源及其形式与人类文化心理的永恒关系。通过剖析“一颗印”建筑的构成元素及组合特征,解析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对建筑形态的影响,挖掘建筑形态背后的基本法则、内在秩序以及地域文化精神,总结传统建筑形式的衍生机制。将传统建筑精神融合到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创造出富有地域性特色的现代建筑,给迷失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设计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郭峥  翟辉 《室内设计》2017,(2):108-112
“一颗印”是云南滇中地区的典型 民居,以昆明及其周边地区为代表,整个云 南省均有分布。本文以云南大理诺邓村中88 号和127号民居为代表,分析该地区的“一颗 印”民居的平面形式,建构技术做法及特色 与常见的“一颗印”民居有何异同,以期对云 南“一颗印”民居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并对 地方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建筑创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的“一颗印”民居是由汉族和彝族共同创造的四合院形式建筑,是极具西南地区特色的建筑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民居难以满足人们的心理与生理需求,这便导致了大量传统民居被遗弃。为了传统民居的保护和继承,对平地村民居进行测绘与调研,从地形条件及气候、传统文化、建筑形制和建筑残损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归纳出当地民居特征和现存矛盾,进一步探讨了“一颗印”式民居在现代社会实现活力恢复和绿色再生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豫北民居为例,阐释传统民居对新型地域性民居设计的启示,以推动现代生活需求与优秀的传统住屋思想相融合,对新时期村镇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时代更迭,文化推演,地域性建筑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对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入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从装饰艺术角度出发,通过对装饰构件内容及文化研究,解析现状,寻找装饰内容的来源,解读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对其艺术性进行分析,完善“一颗印”民居建筑相关内容.希望为今后传统建筑或民居类建筑的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1.
云南“一颗印”民居的演变与发展过程既是云南本土文化与汉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同时也是云南本土建筑技术逐步走向成熟,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通过昆明市西山区团结乡乐居村的传统一颗印的调研基础上介绍了该地区的整体风貌并总结出该地区传统一颗印的形态特征。通过3个实地案例的研究,对传统一颗印的发展与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传统“一颗印”的更新与保护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中的新旧关联,以"一颗印"民居为实地调研对象,测绘了三种具有不同功能的房屋,从平面组织布局、立面及屋顶形式、内部空间改造、陈设及材料装饰等方面对新旧关联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非文物类历史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方法和对策,使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和延续,历史建筑顺应时代发展、得到重生,也为其他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滇南“一颗印”民居营造仪式的调查与社会文化分析,彰显了营造仪式研究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并藉此尝试提出了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一道门径。  相似文献   

14.
民间建造中的"经验体系建造方法"在全球化影响下陷入"失传"困境,但这种以"匠"为主的"工匠主导型"建造方法有其特有的优势和价值,对现代的建筑创作、建造及建筑理论的研讨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面对它的现实困境与实际价值这样一组矛盾关系,只有将它不成文的,不系统的片段方法整合成"理性知识体系",才能避免在全球化浪潮中失语。  相似文献   

15.
昆明的“一颗印”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蕴含着深厚的价值。其建筑的装饰设计,承载了人们的精神寄托,彰显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精神内涵。昆明海晏村“一颗印”民居建筑保存完好,通过对保存较好的海晏村及周边民居建筑的实地调研,收集整理资料,从海晏村“一颗印”建筑装饰艺术的形式、材料、色彩、装饰文化等方面进行探析,探寻海晏村民居的装饰类型,研究传统建筑装饰对当代艺术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昆明乌龙浦"一颗印"传统民居为例,旨在研究云南地区典型民居建筑形式背后的建造逻辑与人文背景。通过剖析乌龙浦"一颗印"建筑的构成元素及组合特征,解析建筑内部空间,挖掘建筑形态背后的基本法则、内在秩序及地域文化精神,总结传统建筑形式的衍生机制。将传统建筑精神融合到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创造出富有地域性特色的现代建筑,给迷失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设计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一颗印"民居作为中国古代民居的代表之一,广泛流行于云南、陕西等地,其中昆明海晏村"一颗印"民居具有浓厚的云南本土气息,在云南的建筑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在实地进行测绘之后,详细介绍了海晏村"一颗印"民居的建筑技术特点,并以此为根据简单梳理了建筑技术与建筑功能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并且以建筑发展的历史为脉络,论述建筑技术对建筑功能与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建筑风水学热潮逐渐兴起的今天,本文通过对云南当地传统民居和建筑风水学进行研究,分析了云南传统民居"一颗印"中体现出来的建筑风水学文化,阐述了传统民居与建筑风水学的关系,研究了风水学文化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传统民居与建筑风水学在保护、传承与更新中应采取的态度和原则。  相似文献   

19.
在湖南省西南部的洪江古城中,现在还完好地保存有380余栋明清时期的"窨子屋"民居建筑群,本文初步分析了"窨子屋"与云南传统民居"一颗印"的异同,论述了"窨子屋"民居的平面类型、空间组合与布局以及典型的建筑元素,探索了"窨子屋"民居作为湘西南"一颗印"建筑类型所具有的独特建筑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一颗印"式民居是在特定的气候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极具地域特色的一种建筑形式,蕴含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是昆明民居的重要组成。该文以自然与人文引入,从民居发展与演变,对"一颗印"式民居的建筑形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从家庭关系地位方面对"一颗印"式民居的传统家庭文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