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椎板成形术在椎管内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钛板固定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11月~2010年7月,对22例颈、胸椎的椎管内肿瘤(长3~11 cm,平均4.3 cm)采用磨钻沿关节突内侧2~3 mm磨开两侧的椎板,将棘突椎板复合体完整取下,处理完椎管内肿瘤后再将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钛板固定,完成椎管成形....  相似文献   

2.
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在椎管肿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在椎管肿瘤术中的意义。方法分析总结2008年2月至2011年4月间共24例椎管内肿瘤患者术中采用高速磨钻卸下椎板,处理完椎管内肿瘤后再将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予钛条钛钉固定,恢复椎管正常解剖结构。结果所有病例未出现因高速磨钻卸下椎板,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固定而导致硬脊膜破损、脊髓和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随访3~24个月,未见回植组织移位、塌陷、畸形愈合及椎管狭窄症。结论椎管内肿瘤术中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钛条钛钉固定的方法简便、实用,有利于恢复脊柱的正常解剖结构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治疗原发性椎管内肿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1例原发性椎管内良性肿瘤患者采用改良棘突椎板回植治疗,术中保留一侧棘上棘间韧带,摘除肿瘤后将带蒂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双侧微型钛板固定。术后根据影像学检查评估椎管容积、椎板愈合情况及有无移位。结果手术时间80~140(120±15)min,术中出血量150~500(250±35)ml。所有患者肿瘤切除完整,切口愈合良好。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患者均椎板固定牢靠,无移位,无继发椎管容积减小,回植椎板16例双侧骨愈合,5例单侧骨愈合。术后1年JOA评分由术前(12.4±2.6)分上升至(23.4±3.5)分。结论改良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治疗原发性椎管内肿瘤对重建脊柱的解剖结构及维持术后脊柱的稳定性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超声骨刀进行椎板整块切除、回植椎管成形术在治疗胸腰椎管内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2-07-2013-07,对10例胸腰椎椎管内肿瘤采用超声骨刀将椎板整块锯下,切除肿瘤后将椎板原位回植联合钛板螺钉内固定方法重建胸腰椎后柱结构。平均随访1年,观察病人的神经恢复情况和影像学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10例患者均获随访,术后平均随访时间约1年。术后3月复查胸腰椎CT及三维重建示回植椎板开始融合,胸、腰椎生理弧度可,无钛板螺钉松动、断裂等现象,胸腰椎MRI未见肿瘤复发,脊髓受压等。结论采用超声骨刀将椎板整块切除后回植的椎管成形术,可恢复椎管正常解剖,操作安全,是一种新的治疗胸腰椎管内肿瘤的手术方法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板棘突后方韧带复合体回植技术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4—2015-03采用椎板棘突后方韧带复合体回植技术治疗的6例椎管内肿瘤。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26~200 min,平均150.6 min;术中出血量200~600 ml,平均360 ml。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6~24个月,平均13.1个月。后方韧带复合体愈合时间4~9个月,平均6.8个月。术后X线片、CT扫描和三维重建检查显示椎管骨瓣复位良好,固定确切,无骨质缺损;MRI扫描显示椎管通畅,脊髓无受压情况,钛连接片及配套螺钉无伪影。结论采用保留棘突、椎板和后方韧带复合体,建立椎管骨瓣的方式打开椎管,完成椎管内病灶切除后将椎管骨瓣原位复位成形并固定,能较好地重建椎管的完整和脊柱的稳定性,并防止因硬脊膜与周围组织的瘢痕粘连对脊髓的影响,可避免后期医源性脊柱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棘突椎板回植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椎管内肿瘤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棘突椎板回植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14例椎管内肿瘤患者。结果 14例均获得随访,时间8~16个月。行X线或CT复查显示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后达到解剖复位,局部连续性骨痂形成。术后无骨不连、后凸畸形、再发性椎管狭窄等并发症。按JOA评分:优9例,良3例,可2例。结论棘突椎板回植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椎管内肿瘤,稳定脊柱,符合脊柱的生物力学特点,减少术后因瘢痕增生粘连导致的并发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管内肿瘤显微切除术中应用棘突椎板回植联合椎弓根钉固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椎管内肿瘤于显微操作下切除肿瘤,行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联合椎弓根钉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及完整性。结果随访6-24个月,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后达到解剖复位,局部连续性骨痂形成。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较大改善,平均改善率达到(84.3±7.8)%,优良率84.0%。结论对于椎管内肿瘤手术,采用棘突椎板回植联合椎弓根钉固定不仅有利于术野的充分显露,同时符合脊柱的生物力学特点,维持了脊柱的稳定性,减少术后因瘢痕增生粘连导致的并发症,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棘突椎板原位回植内固定术在重建腰椎后柱结构中的应用价值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8月,对28例行腰椎后路棘突椎板完整截骨手术的患者,采用原位回植联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方法重建腰椎后柱结构。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4~41岁,中位年龄13岁。腰椎管内占位性病变5例,痉挛性脑瘫23例。术中采用微型钛板内固定24例,椎板交叉螺钉内固定4例;行单个棘突椎板回植13例,2个棘突椎板回植12例,3个棘突椎板回植2例,4个棘突椎板回植1例。结果术后出现脑脊液漏3例,其中合并低颅压性头痛2例,均经对症治疗后治愈。所有切口均Ⅰ期愈合。2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3个月。术后3个月复查动力位X线片未见腰椎失稳表现;CT示所有患者椎板均骨性融合,椎管形态恢复正常,未见椎板移位、椎管狭窄及硬膜囊受压,未见瘢痕及骨痂长入椎管内,无继发神经受压表现。结论棘突椎板回植内固定术可重建腰椎后柱结构,固定可靠,能有效预防术后椎管内瘢痕粘连和脊柱失稳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在腰椎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使用超声骨刀行棘突椎板复合体切除及回植并植入硫酸钙人工骨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了 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79例腰椎椎管内肿瘤的患者,其中男46例,女33例;年龄21~78岁,平均(39.8±14.7)岁.在使用超声骨刀棘突椎板回植的基础上,行硫酸钙人工骨植入的方法,重建脊...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改良骨刀截骨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6例,所有患者均采取改良骨刀截骨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治疗,复查CT,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的椎管矢状径、椎管横径,观察预后及并发症,并按照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标准(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 ciation,JOA)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56例患者末次随访时椎管矢状径、椎管横径均较术前明显扩大;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6.43%;所有患者CT复查显示,椎板原位融和率为100%,无腰椎不稳、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椎板棘突复合体移位、下陷、脱落等并发症;6个月基本达到骨性愈合。结论改良骨刀截骨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确切,可有效重建腰椎后部结构的稳定性、完整性,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椎板回植成形术在原发性胸腰椎椎管内肿瘤切除手术中的价值.方法 原发性胸腰椎椎管内肿瘤患者21例,术中切断双侧椎板,保留双侧关节突,完整取下棘突椎板复合体,显微镜下摘除肿瘤后将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并用椎弓根螺钉固定,丝线修复棘突间韧带.术后椎管矢状径、椎板融合率、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定进行效果评定.结果 椎管内肿瘤成功切除,未出现脑脊液漏,无顽固性下腰痛,术后1年JOA评分由术前(11.4±2.6)分上升至(24.7±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优良率达82.5%,术前椎管矢状径为(13.5±1.5)mm,随访6月后术后椎体CT显示椎管矢状径为(16.4±2.4)mm,术后1年椎板骨性融合率90.48%.结论 原发性胸腰椎椎管内肿瘤切除手术中,椎板回植成形术法重建了脊柱的解剖结构,维持了术后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椎板交叉螺钉固定在腰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疗效分析。方法1998年6月-2006年11月,800余例腰椎疾患患者中168例行腰椎后路减压手术时将椎板棘突复合体完整切下后保留,减压完成后将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用交叉螺钉固定。随访137例,随访时间为6~88个月,平均23.6个月。影像学研究通过复查X线片、CT和/或三维重建进行。临床疗效按JOA评分评定。结果回植骨块位置良好,椎板螺钉固定佳。椎管内无明显狭窄,椎间小关节融合或椎板间骨性连接123例,骨融合率为89.78%,临床优良率为90.5%。结论此术式可以重建腰椎椎管,固定可靠,从而有效防治术后椎管内的瘢痕黏连。  相似文献   

13.
介绍一种椎板切开椎板修复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印坎 《颈腰痛杂志》1998,19(2):110-111
方法:传统的椎板切除是先切除棘突再切除椎板,此时棘突椎板均已破碎,无法利用。新方法是用椎板切开器,将两侧椎板切开,将棘突、椎板和韧带完整取下来,待椎管内操作完毕后,将此棘突,椎板和韧带复合体侧翻过来,覆盖在已经切开的椎管上,缝合固定即可。结论:此手术简便易行,而且安全,可以防止疤痕粘连和压迫,还可以向后扩大椎管。增加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椎管内脊膜瘤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至2011年经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病理证实的原发性椎管内脊膜瘤32例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行椎板棘突复合体截取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5年,肿瘤无复发,脊髓损伤ASIA分级提高1~3级,无重建的椎板棘突复合体向椎管内塌陷、椎管后凸畸形、医源性椎管狭窄症。结论 MRI是椎管内脊膜瘤最佳的诊断方法;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椎板棘突复合体截取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有利于脊柱稳定性的维持。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椎管内肿瘤一旦诊断明确,手术切除是唯一选择。传统的手术方式为后路全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术,手术暴露充分,但易导致术后脊柱不稳[1、2]、瘢痕粘连,并引起医源性椎管狭窄,影响远期疗效。我院从2005年1月~2010年1月采用棘突椎板复合体揭盖式掀起、肿瘤切除后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的方法治疗原发性腰椎管内肿瘤13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减压术后利用钛板+自体骨植骨重建椎板恢复椎板连续性和脊柱后柱稳定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5-01诊治的胸腰椎骨折48例,行后路椎板切除、钉棒系统内固定、钛网+自体骨植骨融合术治疗。结果本组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CT及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较好,钛板稳定,过伸过曲位相邻椎体无失稳表现。结论胸腰椎骨折伴脊髓受压患者大多需要行后路椎板切除、椎管探查减压,术中小关节突、椎板及棘突、脊上或棘间韧带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和缺失,对脊柱后柱造成影响。利用钛网板结合自体骨植骨融合进行椎板成形,对术后脊柱重建及后柱稳定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路椎板切除入路手术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05年1月~2011年1月收治71例椎管内神经鞘瘤,男39例,女32例,年龄25~99岁,平均51.6岁;颈段22例,胸段24例,腰、骶段25例,3例肿瘤位于髓内,66例位于髓外硬膜下,2例位于硬膜外。均行后路椎板切除入路手术治疗,术中57例采用半椎板切除,6例行全椎板切除,2例行多节段半椎板切除,6例行半椎板联合患侧关节突关节切除以完全暴露肿瘤组织,切除肿瘤;其中载瘤神经根与肿瘤无法分离而一并切除者9例;14例行全椎板切除或多节段半椎板切除或半椎板联合患侧关节突切除者采用脊柱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术后随访8~70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复查X线片观察脊柱稳定性及植骨融合情况,复查MRI观察肿瘤有无复发。结果:手术时间2~6h,平均3.5h;术中出血量300~800ml,平均450ml。71例患者肿瘤均获完全切除,术后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神经鞘瘤。术中无脊髓神经损伤。术后1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脑脊液漏,4例患者出现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给予对症治疗后康复。随访期内(8~70个月)全部患者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复查MRI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14例采用脊柱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患者植骨融合,内固定稳定。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见椎体滑脱、失稳现象。结论:后路椎板切除入路能充分暴露肿瘤,有利于完全切除肿瘤,采用此入路手术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腰椎管狭窄是中老年腰腿痛的常见病因,经保守治疗无效后多需手术治疗,其传统术式是广泛的后部结构切除,椎管扩大,但可引起脊柱节段性不稳、椎管内粘连等情况,影响手术效果;近年来普遍认为手术的关键在于彻底的椎管减压,同时尽量减少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本院骨外科自2001年7月~2005年7月应用腰椎椎板潜行减压及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28例.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全椎板截骨回植联合"工"型微钛板固定及生物膜覆盖运用于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6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9例初发椎管内肿瘤切除(髓外硬膜下)+全椎板截取+椎板原位回植"工"型钛板固定术+生物膜覆盖于硬脊膜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48±6)岁。统计术前及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椎管内肿瘤改良Mccormick评分(modified mccormick scale,MMS)、硬膜外纤维化(epidural fibrosis,EF)、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脑脊液漏并发症发生率、影像学回植椎板愈合率及肿瘤复发率。结果 9例均获1年或1年以上随访,术后末次ODI、VAS、MMS评分显著优于术前(P0.05)。围手术期无一例脑脊液漏发生。回植截骨部CT均显示骨性愈合,未见钛板螺钉的松动及断裂。未发现硬膜外纤维化及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结论全椎板截骨回植联合"工"型钛板固定及生物膜覆盖治疗椎管内肿瘤,对于降低硬膜外纤维化、减少术后脑脊液漏、减少相邻节段退变、维护脊柱稳定性疗效显著,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20.
半棘突椎板切开回植重建椎管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半棘突椎板切开后再回植重建椎管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将患侧半棘突椎板截骨摘除突出椎间盘,再回植使椎管成形。结果 治疗22例,随访1~3年,回植棘突椎板骨性愈合。疗效评价:优18例,良3例,可1例。结论 半棘突椎板切开既摘除了突出椎间盘扩大了椎管,又恢复了脊柱完整性、稳定性。手术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