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某款A级轿车在研发过程中,经过悬置调校后,怠速开空调工况下方向盘振动仍不达标。针对该问题,进行怠速振动分解试验,初步判定发动机冷却风扇转频对方向盘振动有较大的贡献。通过分别查找激励源、主要传递路径及响应点等原因,得出优化冷却风扇减振垫隔振性能是一个重要方向,针对隔振不足重新优化了减振垫,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减振垫具有良好的隔振性能,怠速方向盘振动也达到设定的目标值。  相似文献   

2.
发动机悬置系统的隔振率和解耦率是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的两个主要性能指标,通过ISIGHT软件集成MATLAB与ADAMS软件,建立计及隔振率的悬置系统稳健优化数学模型。考虑到橡胶悬置的生产工艺,将悬置的各向刚度值处理成耦合变量,以整车下悬置系统的频率合理分配为约束,并利用PSO优化算法对发动机悬置系统参数进行多目标优化求解。实车试验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提高发动机悬置系统设计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悬置阻尼宽频可控对动力装置实现积极隔振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基于挤压模式的磁流变半主动悬置工作原理和阻尼特性,在建立动力装置垂向隔振模型的基础上,设计出模糊自适应隔振控制器,用量化、比例因子自调整算法降低不同工况下动力装置垂向激励力的传递;给出了一种改进的天棚控制算法,通过抑制动力装置振动来降低能量传递。设计出动力装置隔振台架试验系统,在不同工况下进行了隔振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动力装置处于中低转速时,可控磁流变悬置能在宽频范围内把力绝对传递率抑制到25%内,隔振效果优于橡胶悬置;而磁流变悬置垂向隔振方法中,兼顾振动传递率和激励频率的模糊自适应控制,优于通过抑制动力装置自身振动来隔振的天棚控制。  相似文献   

4.
两种悬置元件的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为有效隔离某大功率军用柴油机的振动对车架及车体的影响。满足装车可靠性,要求合理选用高效减振装置以减少发动机的振动和噪声。方法 针对两种悬置元件-橡胶减振器和钢丝绳减振器,为预测装车后减振器的隔振性能和发动机的振动情况,分别对它们进行了静态特性、模拟装车后的动态特性和发动机台架振动烈度试验。结果 通过试验对两种悬置元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论 通过对比分析,初步估计采用钢丝绳减振器可以较橡胶减振  相似文献   

5.
目前汽车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是选择悬置元件的刚度、位置和角度,使悬置系统自由振动模态频率避开发动机怠速激励力频率与车身自振频率,并尽量提高各模态振型的解耦程度,从而提高悬置系统隔振效果。悬置系统按预定频率严格解耦设计是使设计出的悬置系统模态频率完全等于按汽车设计频率规划预定的频率,并使各模态的振型严格解耦,即各向振动能量的解耦度等于1。该文从悬置系统的自由振动方程出发给出了对悬置系统按预定频率严格解耦设计的方程组,利用广义逆矩阵的理论讨论该方程组解的性质,并用广义逆矩阵的方法给出该方程组的求解方法,从而提供比当前的悬置系统模态优化设计更为简便高效的优化设计方法。相应的算例验证了该文提出的按预定频率严格解耦设计方程和求解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依据拉格朗日方程,建立发动机悬置系统六自由度动力学模型。研究耦合六自由度隔振系统的迹频响函数,对发动机悬置系统固有频率进行分析与设计,提出最优固有频率最优配置方式。结合优化的频率配置与Cholesky振型,采用等效弹心算法,对系统支撑参数进行反解。通过对发动机悬置系统的动力学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发动机振动加速度小于优化前且各向基本解耦,验证了基于六自由度系统固有特性的发动机悬置优化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发动机悬置系统的动静态特性是影响坦克车辆的机动性和人员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发动机振动频率随着工况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利用磁流变弹性体的刚度可控特性,采用避开车身振动频率的方式,提高悬置系统隔振效果。基于建立的发动机两自由度动力学模型,获得避开机身共振频率所需磁流变弹性体悬置系统的刚度变化范围。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压缩式磁流变弹性体隔振器,用有限元法对隔振器的磁路进行设计和分析,并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对该隔振器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外加电流大小,该隔振器满足了坦克发动机悬置的刚度变化范围。  相似文献   

8.
首先对燃料电池发动机反应堆进行初步设计,然后建立燃料电池发动机反应堆悬置系统振动力学模型,同时对反应堆悬置系统进行振动特性分析,最后采用移频减振原理对燃料电池发动机反应堆悬置刚度和阻尼进行优化设计;设计方法可以达到对燃料电池发动机反应堆进行隔振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
为更加准确识别某中型客车怠速工况下的方向盘振动来源,提升传递路径分析精度,文中总结了基于悬置刚度法分析振动传递路径的基本方法,并以该车方向盘为研究对象开展方法验证。首先,通过计算该车悬置软垫预载力、对已有的悬置软垫数据进行多元回归拟合以及整车方向动刚度转化计算出该悬置软垫实际动刚度;其次,测试系统水平频响函数以及激励点与响应点的加速度信号;再次,用基于阻抗矩阵法TPA所得的结果以及实测结果作为标杆进行对比,比较结果显示悬置刚度法TPA具有较高的精度。传递路径分析结果表明排气系统X向振动对方向盘怠速振动贡献量最大。断开发动机与排气系统连接,发现方向盘怠速振动加速度明显降低,进一步验证了基于悬置刚度法的传递路径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上述分析结果可为车内振动的传递路径分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三缸发动机车辆怠速工况下方向盘抖动的问题,利用工况传递路径分析方法找出方向盘抖动的原因。首先采集怠速工况的动力总成悬置点和方向盘的振动加速度信号,使用奇异值分解建立从动力总成悬置被动端到方向盘的振动传递矩阵。然后对比传递矩阵合成的振动信号与拾振点的实测信号,验证了传递矩阵的正确性。最后计算各条路径对方向盘的振动能量贡献量,结合模态分析和信号的频谱分析,发现导致方向盘抖动的主要原因是副车架的共振,为解决方向盘抖动问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