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对老年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24例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观察组患者在PICCO监护仪监测指导下补液治疗,对照组患者在监测中心静脉压指导下补液治疗;观察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第1天,2组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血降钙素原(PCT)和乳酸(L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3天,观察组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血LA和PC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vO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28 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O监护仪对老年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8,(3):231-234
目的评价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监测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IK)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62例脓毒性休克并发AK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应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监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28例)。对2组患者液体复苏6、24 h后的复苏液体量、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等指标进行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持续肾脏替代治疗时间、日滤过量及治疗7 d后的自主尿量、血肌酐水平及存活率。结果 2组患者液体复苏6 h后的HR、CVP及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24 h后,对照组患者的HR与液体复苏6 h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P和MAP高于液体复苏6 h后(P<0.05);观察组患者的HR低于液体复苏6 h后(P<0.05),MAP高于液体复苏6 h后(P<0.05),CVP与液体复苏6 h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24 h后,观察组患者的HR和CV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液体复苏6 h后的复苏液体量及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24 h后,观察组患者的复苏液体量、多巴酚丁胺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持续肾脏替代治疗时间、日滤过量及治疗7 d后血肌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7 d后自主尿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后,对照组患者存活28例,存活率为82.4%(28/34);观察组患者存活25例,存活率为89.3%(25/28);治疗7 d后2组患者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P>0.05)。结论脓毒症AKI患者在液体复苏过程中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监测能够优化液体管理,促进患者肾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脉搏指示连续心排量监测技术(PICCO)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江门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于2015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48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使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量监测技术(PICCO)分为观察组(n=25)与对照组(n=23)。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血清BNP水平、液体总输入量与ICU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在治疗后2 d、3 d,观察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 d的总复苏液体量以及ICU住院时间比对照组均显著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技术监测对AMI患者的液体管理,指导血管活性药物及主动脉球囊反搏的使用,改善患者心功能等方面效果相对较显著,能缩短患者ICU的住院时间;同时PICCO技术相对操作简单,临床效果好,适合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在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12月68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根据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等进行液体管理,观察组根据PiCCO监测结果指导液体复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液体复苏治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6h复苏治疗后的ScvO_2水平、氧合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乳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h时补液量较对照组更多,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天数、肺水肿发生率和28d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在PiCCO监测指导下的液体复苏治疗,效果更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监测血乳酸水平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入选的60例感染性休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儿均进行感染性休克常规治疗和中心静脉压监测补液,观察组另外添加血乳酸测定,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理指标变化和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从第2天开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乳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混合静脉血氧饱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28 d死亡率(16.67%)显著低于对照组(43.33%),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乳酸监测指导性治疗儿童感染性休克,可有效的改善患儿的生理指标,降低死亡率,对感染性休克患儿病情和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重症超声指导感染性休克治疗的临床观察效果。方法选取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2015年7月—2017年7月ICU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监测指导液体复苏,观察组患者给予重症超声监测指导。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复苏液体量、6h复苏达标率、ICU入住天数、机械通气时间及28 d死亡率,并采用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及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估比较。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MAP和CVP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复苏液体量、6 h复苏达标率、ICU入住天数、机械通气时间及28 d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超声监测指导感染性休克治疗的疗效显著,有利于促进患者血流动力恢复,减少液体复苏量,提高患者转归结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iCCO)监测作为治疗目标,评价感染性休克早期以PiCCO监测结果为优化目标的导向性治疗的意义。方法收集入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过以中心静脉压(CVP)为复苏目标的初始经验性容量复苏循环仍不稳定,则实施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共纳入80例患者。以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心排指数(CI)和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为目标指导容量复苏,记录PiCCO目标导向治疗前(初始)、8 h及24 h的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指标,并采用多重回归分析逐步回归法,确定影响患者28 d预后的指标。结果 8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经PiCCO目标导向治疗8 h和24 h后平均动脉压(MAP)[(73.6±13.4)和(75.1±10.2)mm Hg]、ITBVI[(843.5±168.9)和(891.5±232.9)mL/m2]和CI[(3.2±1.1)和(3.9±0.4)L.min-1.m-2]均较治疗前[(69.1±21.4)mm Hg,(781.2±146.7)mL/m2和(2.7±1.5)L.min-1.m-2]显著升高,动脉血乳酸[(2.0±1.4)和(1.1±1.0)mmol/L]和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1624.2±301.7)和(1543.6±435.4)d.s.m2.cm-5]则较治疗前[(119.7±11.6)次/min,(3.1±2.4)mmol/L和(1796.2±399.1)d.s.m2.cm-5)显著下降(P<0.05),容量复苏达标率(64.7%和66.9%)明显高于初始达标率(55.7%)(P<0.05)。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54例)和死亡组(26例)。存活组初始及24 h容量复苏达标率(57.1%和71.3%)均明显高于死亡组(28.6%和39.3%)。以28 d预后为因变量进行多重回归分析,建立的多重线性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F=55.03,P<0.05)。通过逐层筛选,拟合方程,确定初始CI(R=0.431)和ITBVI(R=0.627)以及24 h的EVLWI(R=0.305)对28 d预后有显著影响。结论感染性休克早期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优化目标导向性治疗可以提高容量复苏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而且CI、ITBVI和EVLWI是较好的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糖尿病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8例糖尿病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4)和对照组(n=24),治疗组采用EGDT,对照组采用常规复苏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氧代谢指标、血糖控制、MODS发生率、28 d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入选时的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6 h及24 h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氧代谢指标、血糖控制水平、MODS发生率、28 d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GDT能显著改善糖尿病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许艳军  杨喆 《河北医学》2016,(11):1782-1784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CRRT持续肾脏替代治疗中以PICCO指导液体管理对患者临床预后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至2016年我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在CRRT治疗中选择常规液体管理方式与PICOO指导液体管理.结果:患者复苏后6h乳酸<2mmoL/L以及ScvO2≥70%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48h复苏液体用量、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机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水肿发生率与28d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O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管理,可以提供患者血流动力学量化监测指标,有利于患者CRRT治疗的预后,减少药物及液体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研究重症医学科休克患者救治应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量监测技术(PICCO)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在本院重症医学科进行治疗的86例休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对症救治,经验性采取液体管理治疗;试验组在PICCO指导下依据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对液体滴注类型、速度进行调整,必要时开展脱水治疗,给予积极的液体容量管理办法,观察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HR、SpO_2、BP、尿量、乳酸改善情况明显较对照组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气分析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医学科休克患者在PICCO监测指导下开展救治,其临床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1.
周建勇 《当代医学》2016,(16):31-32
目的:分析PICCO监护仪监测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8例感染性休克行呼吸机支持和液体复苏达到6h早期目标导向性治疗(EGDT)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分别采取常规心电监护和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下继续复苏治疗。比较2组EGDT目标参数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复苏72 h,研究组CVP低于对照组,ScvO2水平、尿量和MAP均高于对照组(P<0.05);ITBI、EVLWI低于对照组,CO、GEF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ICCO监测能敏感地反映心脏负荷和心肌收缩功能,为评估病情、制定治疗策略提供准确的参考,有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10):758-761
目的:探究清肺消炎丸联合头抱曲松、阿奇霉素对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免疫指标、氧化应激及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CAP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65)及观察组(n=65),对照组给予头抱曲松联合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清肺消炎丸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细胞体液免疫功能、氧化应激指标及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CD4~+与CD4~+/CD8~+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而CD8~+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CD4~+与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CD8~+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IgA与IgM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且观察组IgA、Ig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MDA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SOD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且观察组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PCT与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PCT与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肺消炎丸联合头孢曲松、阿奇霉素治疗方案,可有效增强老年CAP患者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氧化作用及降低其炎症反应,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连续肾脏替代疗法血液净化在重症监护室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在重症监护室(ICU)接受治疗的54例感染性休克临床资料,经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其基础上给予连续肾脏替代疗法血液净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降钙素原(PCT)、动脉血乳酸(LAC)指标水平变化以及病死率。结果:两组治疗前PCT、LA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治疗后均获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肾脏替代疗法血液净化应用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中效果突出,可清除循环中炎性反应介质,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患者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分别应用去甲肾上腺素与多巴胺治疗的效果及其对SVRI、SvO_2、FENa、FEH_2O等指标予以比较。方法:选取7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应用多巴胺,观察组去甲肾上腺素,分别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1.08%、62.16%,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的SVRI、SvO_2、FEH_2O水平均较高,而FENa水平则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感染性休克患者中应用去甲肾上腺素的治疗效果优于多巴胺,其有效稳定了患者的生命体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检测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源性体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该院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8例,分为研究组36例,对照组32例.两组均给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源性休克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行深静脉穿刺监测患者中心静脉压(CVP)变化.研究组在常规监测基础上行深静脉置管+股动脉置管+ PICCO监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研究组治疗期间PICCO指标变化.结果 研究组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间、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心输出量(CI)显著升高,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PVPI显著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胸腔内血容量(ITBV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存活组CI显著高于死亡组,EVLWI和PVPI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两组ITBV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可以反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情况,对于指导患者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联合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检测指导脓毒症休克液体复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50例脓毒症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指导液体复苏,观察组患者进行床旁超声联合血浆NT-proBNP检测指导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生命体征、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28 d内病死率.结果:治疗前、治疗6 h后两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血乳酸水平、尿量、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h后两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血乳酸水平、尿量、A-PACHEⅡ评分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28 d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超声联合血浆NT-proBNP检测指导脓毒症休克患者实施体液复苏效果与PICCO监测相似,但是床旁超声联合血浆NT-proBNP检测指导脓毒症休克患者实施体液复苏更加安全、方便易行、价格低廉,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7.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7):660-662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联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4例AOSC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24)和观察组(n=30)。对照组患者行胆管切开减压联合T管引流术;观察组患者行PTCD联合ERCP治疗。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水平变化,休克、精神症状改善情况,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2组患者术前2 h总胆红素、A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72 h及1、2周,观察组患者总胆红素、AL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观察组患者感染性休克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系统受抑制改善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2组患者感染性休克、神经系统受抑制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PTCD联合ERCP治疗AOSC可迅速改善患者ALT、总胆红素水平、精神及休克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和中心静脉压(CVP)监测对脓毒性休克并发心功能不全患者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于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连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60例脓毒性休克并发心功能不全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30例.常规组进行CVP监测指导治疗,观察组进行PICCO监测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监测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以及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脓毒性休克患者脑钠肽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48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入ICU第1、3、5天血浆BNP水平,通过PiCCO技术对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记录反应心功能指标的CI、CFI、GEF和dP/dPmax,并进行APACHEⅡ、SOFA评分,分析BNP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浆BNP水平与CI、CFI、GE呈负相关(r=-0.339、-0.25、-0.241,P<0.05),与dP/dPmax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09、0.565,P<0.05)。结论 BNP水平不能作为脓毒性休克时考察心功能障碍的指标,但是对病情发展及预后的评估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硫普罗宁在严重脓毒血症和感染性休克中的肝脏保护作用。方法:75例危重监护病房严重脓毒血症或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38),对照组(n=37),治疗组予硫普罗宁保肝治疗,所有患者检测入院当天、入院第3天及入院第5天谷草转氨酶(AOT)和谷丙转氨酶(AST)。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入院当天患者AOT、AST无显著差异(P>0.05),而治疗第3天和第5天AOT、AST均有升高,对照组较治疗组升高更多(P<0.05和P<0.01)。结论:硫普罗宁对严重脓毒血症和感染性休克肝脏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