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陆斌  毛鹏  赵新生 《北京医学》2013,35(4):309-310
跟痛症是疼痛科常见的临床疾病,其中根骨跖下面痛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并以跖筋膜炎和跟下脂肪垫炎最为多见.对我科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门诊90例跟痛症患者分别采用药物痛点注射法、物理治疗法、O3注射疗法3种不同治疗方法,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90例,均为在我院门诊就诊的跟痛症患者.男63例,女27例;年龄39~73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3年.临床表现:根骨结节下方疼痛,晨起较重,行走片刻后减轻,但行走时间长时疼痛又加重.在跟骨跖面跟骨结节下方及足跟周围有压痛.患者站立或行走时跟下及足心疼痛.本组90例中伴有跟底肿胀48例.患者均常规行患足正侧位片检查,其中侧位片53例有根骨结节前角骨刺形成.  相似文献   

2.
小针刀微创技术在跟痛症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李锋 《微创医学》2007,2(4):346-347
跟痛症是指跟骨结节周围慢性劳损所引起的疼痛,常伴有跟骨结节部骨刺,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临床表现为足跟部疼痛,晨起较重,行走片刻后减轻,但行走过久疼痛又加重。目前在治疗上主要有口服药物、按摩治疗、物理疗法等。本文运用小针刀微创治疗技术对86例伴有跟骨刺的跟痛症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跟痛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痛症是以足跟部疼痛而命名的疾病,是指跟骨结节周围由慢性劳损所引起的以疼痛及行走困难为主的病症,常伴有跟骨结节部骨刺形成。临床上本病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及肥胖之人。行走时疼痛剧烈。临床上治疗比较棘手,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笔者自2000—2008年期间共收治44例(48个跟骨疼痛),治疗结果比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跟痛症是指跟骨结节周围慢性劳损所引起的疼痛,常伴有跟骨结节部骨刺。我科采用神经阻滞与小针刀治疗。在跟骨结节定位标记,消毒后从标记点进针直达骨质,无回血后,向其周围注射消炎镇痛液4~6ml,边注射边退针至皮下注射少许。  相似文献   

5.
跟痛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指跟骨结节周围慢性劳损所引起的疼痛,常伴有跟骨结节部骨刺,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目前在治疗上主要有中药内服外敷、理疗、针灸、封闭治疗等,收效甚微.2006年4月~2010年8月采用田纪钧教授发明的0.7mm×0.4mm刃针加局封治疗患者5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跟痛症又叫"足跟痛",也有人称之为足底筋膜炎,为疼痛科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和睡眠,因其拍片时跟骨结节前缘伴有骨刺样增生,故又名"跟骨骨刺"。我院骨科门诊应用针刀治疗跟痛症患者10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骨科门诊跟痛症患者100例,其中男38例,女62例,年龄41~77岁,平均64岁;病程半个月~2年,平  相似文献   

7.
跟痛洗方配合推拿治疗跟痛症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福余 《河北医学》2000,6(10):949-950
跟痛症又称足跟痛 ,是跟骨底面局限性疼痛 ,常伴有跟骨结节部的前缘骨刺 ,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笔者通过近二年的临床实践 ,自拟跟痛洗方外用薰洗结合推拿手法治疗跟痛症 ,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从 1998年起 ,笔者治疗总结了 36例门诊跟痛症患者 ,其中男性 15例 ,女性 2 1例 ;年龄最大者 6 8岁 ,最小者 52岁 ,平均年龄 59岁 ;病程最短 1月 ,最长为2年。按西医病种分类统计为跟下滑囊炎 12例 ,跟骨下脂肪炎 7例 ,跖筋膜炎 17例 ,其中 X线片示有跟骨骨刺 2 1例。2 诊断依据2 .1 多为中老年人 ,起病较缓 ,病史数月或数年 …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32例跟痛症患者用类固醇激素在内侧跟结节处封闭治疗,随访6月~1年,优良率为81.3%。认为:内侧跟结节及其周围组织的反复损伤及炎症反应所致的足底外侧神经第一支卡压是发生跟痛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臑俞穴温针灸治跟痛症12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臑俞穴温针灸治跟痛症123例吴志涛(常州中医院针灸科213003)关键词跟痛症,温针灸治, 俞穴跟痛症主要指跟骨底面因慢性损伤而引起的疼痛,常伴有跟骨结节的前缘骨刺,多见于中老年人。笔者采用温针灸俞穴治疗本病123例,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1一般...  相似文献   

10.
小针刀疗法治疗跟痛症4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痛症是一种常见病及多发病,临床表现为患者站立或行走时足跟疼痛加重、负重更甚。部分疼痛沿跟骨内侧向前扩展到足底部,行走一段时间疼痛减轻。我科2005年2月至2006年2月采用小针刀疗法治疗跟痛症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跟痛症患者42例,男21例(年龄30~62岁)、女21例(年龄25~68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0年。患者治疗前均摄X线片,示有跟骨骨刺者25例。本组患者经1~3次治疗,治愈37例、显效3例、好转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2%,效果满意。治疗方法:取俯卧位,患足置枕垫上,显露术区,用龙胆紫在足跟底部(相当于跟骨结节处)最痛点标记…  相似文献   

11.
跟痛症是指各种慢性疾患引起的足跟部跖侧疼痛。常见的病因有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跖筋膜炎、跟骨结节滑囊炎、跟骨骨刺等。通过跖腱膜牵拉、跟骨结节处的损伤、慢性炎症、骨质增生而引起足跟部疼痛。山西省阳泉煤业集团采用局部药物注射保守冶疗跟痛症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跟痛症是骨科门诊常见病、多发病。跟痛症的治疗通常采用保守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理疗、皮质类固醇封闭、应用足跟垫和矫形器等。约15%的患者在采取上述措施后疼痛症状仍不能缓解,本方法采用局麻下经皮钻孔减压术治疗顽固性跟痛症33例,疗效确切,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来源于我院2004年1月-2007年8月门诊就诊患者,共46例,其中男21例,女25例,年龄32-75岁。多数患者为单侧跟骨疼痛,5例为双侧跟骨疼痛,疼痛病史最短3年,最长7年。  相似文献   

13.
跟痛症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疾病 ,近年来一些作者主张将其作为一个症状看更有利于治疗 ,我们将一年中收治的 2 5例病人区分为跖腱膜炎和跟骨高压症 ,分别给予跟内侧皮神经及跖腱膜起点封闭和跟骨穿刺减压 ,疗效满意。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 跟痛症患者共 2 5例 ,男 19例 ,女 6  相似文献   

14.
跟痛症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在农村尤为多见。仅1998年我们采用封闭加药饼灸治疗跟痛症56例,效果满意,介绍如下。经治的56例均为得到随访的门诊病人,男9例.女47例;40岁以上51例.病程1周至3年不等。临床表现为足跟痛,在跟骨跖面,跟骨结节与跖筋膜附着处或足跟处有1~4个压痛点,重者,晨起或久坐、站立时足跟不敢着地,步履艰难。56例均行跟骨正侧位摄片检查,共计64个跟骨,伴足底肿胀11例.其中48个跟骨有骨刺形成。痛点封闭:用地塞米松sing.压痛点多可用IOmp,256利多卡因l~Zml.严格消毒后在压痛点进针深达筋膜,出针后5分钟…  相似文献   

15.
2002年5月至2006年8月,我们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以推拿按摩和微创松解配合中草药熏蒸治疗跟痛症12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20例跟痛症患者来源于我院住院和门诊患者,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跟痛症的诊断标准。其中早期患者48例,男2  相似文献   

16.
劳损性跟痛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治疗方法繁多:局部中药热敷、跟骨结节封闭、鞋内用跟骨垫、手术锉平骨刺、末梢神经切断和跟骨减压术等,但疗效都不十分肯定,我院应用针灸刀经皮松解治疗劳损性跟痛症57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小针刀治疗跟痛症37例报告青海红十字医院李兴林跟痛症,是一种常见症,多发病,是指多种慢性疾患所致跟骨跖面疼痛,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的男性肥胖者,一侧或两侧同时发病 ̄[1].1993年9月采用“朱氏小针刀疗法 ̄[2],治疗跟痛症37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相似文献   

18.
跟骨是人体负重的主要部分,人体在站立时有50%以上的体重是由跟骨来承担的,中老年人由于跟骨后内侧的骨质增生(俗称骨刺),跖腱膜跟骨结节起点反复牵拉损伤后引起慢性炎症,加上骨质疏松,当长时间站立、行走时,易诱发此病.给患者行走带来很大的痛苦.我们于1995年10月-2011年10月门诊共收治32例跟骨骨刺性跟痛症患者,应用针刀松解并辅助局部药物注射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骨痛消散治疗跟痛症210例韩清宇(河南省新乡市新华医院,河南453000)主题词痛症/中医药治疗足跟%骨痛消散/治疗应用笔者自1994年5月~1997年8月,应用自拟骨痛消散治疗跟痛症210例,收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210例中男98例,女1...  相似文献   

20.
跟痛症是骨科门诊的常见病 ,它主要是指跟骨结节周围由慢性劳损引起的疼痛 ,现将我们临床 6 9例作一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 6 9例 ,2 0例为双侧 ,其中男 33例 ,女 36例 ,年龄 36岁~ 6 6岁之间 ,平均 52岁 ,同时患扁平足者 6例 ,均行跟骨X线片 ,发现跟骨骨刺形成者 4 3例。1 2 局部解剖跟骨近似长方形 ,后方跟骨体的后面呈卵园形隆起 ,分上、中、下三部 ,上部光滑 ;中部为跟腱止点上方的前后有大小滑囊 ;下部移行于跟骨结节 ,有拇展肌、趾展肌、小趾展肌及跖腱膜附着 ,对维护足方甚为重要 ,在足跟下一滑囊 ,可因摩擦而肿大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