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及细胞因子对脐血CD34 造血祖细胞体外扩增的作用,及其扩增作用 对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用免疫磁珠富集脐血CD34 细胞,然后接种到含有或不含有MSC和细胞因子的24孔培 养板,体外培养1周,观察不同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表明:①SDF-1α SCF TPO FL因子组合与SCF TPO FL因子组合对脐血CD34 细胞的扩增作用无显著性差异(无论有无MSC细胞层存在)(P>0.05);②MSC 与上述细胞因子共存的培养体系优于相应的单纯细胞因子培养体系(P<0.05);③扩增前与扩增后脐血造血祖 细胞黏附分子CD44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结论:趋化因子SDF-1α对SCF TPO FL因子组合的扩增作用无显 著影响;MSC增加细胞因子的脐血细胞体外扩增的作用;体外扩增不影响跻血细胞黏附分子CD44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背景:体外扩增是目前解决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所面临的单份脐血造血干祖细胞数不足问题的丰要手段.已有许多关于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联合不同细胞因子支持脐血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的报道,而单独应用间充质干细胞对人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的报道仍很少.目的:观察应用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作基质层的体外培养体系对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的支持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6-03/2007-05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经产妇知情同意,采集健康足月分娩胎儿脐带9份.方法:应用贴壁培养的方法从正常足月出生儿脐带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通过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分化实验进行鉴定.利用免疫磁珠分离法从正常足月出生儿脐带血中分离CD34+细胞.应用3种不同培养体系进行脐血CD34+细胞的体外扩增:单独应用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作基质层、细胞因子培养体系和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细胞因子培养体系.主要观察指标:应用细胞计数法、集落培养计数法和流式细胞学检测法对扩增后细胞数量、集落形成能力和免疫表型进行分析比较.RT-PCR检测间充质干细胞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培养第14天后,间充质干细胞组的CD34+细胞比例明显高于细胞因子联合间充质干细胞组;CD34+细胞总数为培养前的(4.19±1.37)倍,明显高于细胞因子组.培养第7天和第14天,间充质干细胞组的CD34+CD38-细胞亚群比例均高于另两组.RT-PCR结果显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可表达干细胞因子和血小板生成素早期干细胞效应因子.结论:单独应用脐带源间危质干细胞可有效地对脐血CD34+细胞进行体外扩增,更有利于保持较早期干、祖细胞的扩增.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对脐血来源CD34+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归巢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CD34+细胞与MSC细胞共移植入经放射线照射后的NOD/SCID小鼠,采用流式细胞术和RT-PCR检测移植后20 h NOD/SCID小鼠骨髓及脾脏中人CD34+细胞,计算其相应的骨髓和脾脏的归巢效率.将脐血CD34+细胞与脐带MSC体外共培养,检测MSC细胞对CD34+细胞趋化功能的影响;并于培养4、7 d检测培养后CD34+细胞表面CD49e、CD31、CD62L、CD11a等归巢相关黏附分子表达情况.结果 ①移植后20 h采用流式细胞术成功在小鼠骨髓和脾脏中检测到人CD45+细胞.共移植组CD34+细胞骨髓归巢率[(7.2±1.1)%]高于单移植组[(5.4±0.9)%](P<0.05).②RT-PCR结果 显示共移植组小鼠骨髓细胞和脾脏细胞,单移植组小鼠脾脏细胞扩增得到人GAPDH基因片段,而单移植组小鼠骨髓细胞未见明显扩增条带.③MSC存在时,CD34+细胞的体外迁移能力为(35.7±5.8)%,显著高于CD34+细胞自发迁移率[(3.5±0.6)%,P<0.05].④CD34+细胞与MSC体外共培养后细胞表面CD49e、CD31和CD62L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高于CD34+细胞单独培养组.结论 MSC细胞与CD34+细胞共移植有利于CD34+细胞向骨髓、脾脏等造血器官归巢,这可能与MSC促进CD34+细胞迁移以及维持CD34+细胞表面归巢相关黏附分子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系统性输注后,何种因素促使其迁移到正确部位尤为关键,目前认为黏附分子在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缺血或损伤组织迁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的:观察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采用直接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的表达,应用免疫荧光直标法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抗原的表达率,RT-PCR半定量分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 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呈弱阳性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呈强阳性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率为6%,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率为100%.RT-PCR检测结果显示,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mRNA呈微弱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 mRNA呈高度表达.提示在生理状态下,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低表达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高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间充质干细胞(MSC)与不同比例脐血CD34+细胞共移植对NOD/SCID小鼠造血重建的影响,明确MSC与脐血CD34+细胞共移植的最适数量.方法 给60Coγ射线照射的雌性NOD/SCID小鼠共移植人MSC和不同比例的脐血CD34+细胞,观察共移植后42 d内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变化,并于移植后42 d处死小鼠,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骨髓和脾脏人源细胞含量.结果 与单纯脐血CD34+细胞移植相比较:①脐血CD34+细胞与1、5和10倍数量的MSC共移植时,可明显减轻外周血白细胞和皿小板的下降幅度(P<0.01),提前1周使白细胞和血小板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MSC与不同比例的脐血CD34+细胞共移植均可明显提高外周血、骨髓和脾脏造血细胞植入率.比例为10:1时,外周血、骨髓和脾脏中的人源细胞(huCD45+细胞)含量分别增加了(2.8±0.6)倍、(3.5±0.9)倍和(5.2±0.6)倍,增加倍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达到了最佳的植入效果.结论 脐血CD34+细胞与10倍数量的MSC共移植可达到最佳的促进造血重建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利用脐血CD34+细胞在体外大量扩增红系细胞为解决血源短缺、杜绝输血传染、克服稀有血型患者疑难配血等问题提供一种有益的途径。利用添加SCF、IL-3、EPO等细胞因子的无血清培养液扩增脐血来源的CD34+细胞,并通过问充质干细胞的支持培养来诱导其向红系细胞扩增和分化。结果表明,经过23天培养以后,本方法可以使细胞的扩增倍数达到2.52×10^5,其中95%以上都是红系细胞,粒单系细胞和巨核细胞所占比例都在1%以内。无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体系在细胞扩增数量及红系细胞所占比例方面都明显逊于有间充质干细胞支持的培养体系。结论:利用细胞因子和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外大量扩增红系细胞,其中间充质干细胞对红系细胞增殖和分化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和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对脐血造血干/祖细胞(Hematopoietic stem/progenitor cells,HSCs/HPCs)的体外扩增效力。方法正常人脐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s),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中HSCs/HPCs所占比例,将MNCs分别接种于处理后的MSCs或EPCs或仅接种于培养液中,比较不同培养条件对HSCs/HPCs扩增能力、表面抗原CD34的表达以及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共培养过程中,MSC组和EPC组的MNCs扩增倍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EPC组更为显著。扩增7天后,对照组、MSC组和EPC组的HSCs/HPCs CD34的表达均较扩增前下降,其中EPC组下降的最为显著,MSC组最不显著。共培养4天后,MSC组的HSCs/HPCs集落形成总数为EPC组的2.47倍(**,P<0.01),共培养7天后,MSC组的HSCs/HPCs集落形成总数为EPC组的3.45倍(**,P<0.01);EPC组与对照组的HSCs/HPCs集落形成总数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MSC和EPC均可为HSCs/HPCs的体外扩增提供适宜的微环境,MSC可抑制HSCs/HPCs的分化,有助于维持其表面抗原CD34的表达,并保持其造血重建潜能和归巢能力;而EPC则可有效促进HSCs/HPCs的分化。  相似文献   

8.
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时HOXB4基因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同源盒基因家族成员HOXIM反映原始造血干/祖细胞(PHSC/PHPC)的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本研究采用实时定量RT—PCR的方法在mRNA水平上检测HOXIM基因的表达,以观察体外扩增脐血CD34^+细胞自我更新的水平。结果显示: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虽然CD34^+细胞数增加,但HOXB4表达下降;周后,HOXB4几乎检测不到,与成熟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HOXIM的水平相同;CD34^+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共培养可以减缓CD34^+细胞HOXIM表达的下降。结论: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过程中自我更新能力逐渐下降。CD34^+与BM—MSC共培养有助于减缓体外扩增的CD34^+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丧失。  相似文献   

9.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支持脐血CD34+细胞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作为滋养层细胞体外支持脐血CD34+细胞扩增的作用,将MSC和胎儿骨髓来源的成纤维细胞样骨髓基质细胞系(HFCL)经60Coγ线照射后分别制备细胞滋养层,比较不同滋养层细胞和添加或不加细胞因子对脐血CD34+细胞增殖数及LTC-IC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有无添加细胞因子(rhFL、rhSCF、rhTPO),HFCL滋养层组培养12天扩增细胞数明显高于MSC滋养层组,以第0天细胞数为100%(下同),有细胞因子组为(9797±361)%vs(7061±418)%,无细胞因子组为(5305±354)%vs(1992±247)%,均P<0.01.MSC滋养层组CD34+细胞扩增数与HFCL滋养层组相比无显著差异[(825±305)%vs(820±191)%,P>0.05],但在细胞因子存在时低于HFCL滋养层组[(939±212)%vs(1617±222)%,P<0.01].MSC滋养层组维持脐血中LTC-IC的能力明显优于HFCL滋养层组[第5周CFU-GM数(129.95±8.73)个/105接种细胞数vs(89.81±10.29)个/105接种细胞数,P<0.05];细胞因子存在时,其作用更为明显[第5周CFU-GM数(192.93±4.95)个/105接种细胞数vs(90.47±14.28)个/105接种细胞数,P<0.01].MSC与HFCL按一定比例混合,可提高扩增效率.当MSC与HFCL之比为41时,集落形成数量最高,达(186.89±11.11)个/105接种细胞数,明显高于比例为32(131.45±13.02)个/105接种细胞数和二者单用组[前者(138.92±14.84)个/105接种细胞数,后者(64.63±6.11)个/105接种细胞数;均P<0.01].结论MSC维持脐血中LTC-IC集落形成的能力优于基质细胞系HFCL,HFCL支持脐血CD34+细胞的增殖能力优于MSC,MSC加上适量HFCL可显著提高CD34+细胞扩增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人脐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UCBMSC)的免疫表型、生物学特性及其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以干细胞培养液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SC),观察其体外生长特性;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表型测定和细胞周期分析;以含地塞米松、β-磷酸甘油和维生素C的诱导液定向诱导向成骨细胞分化;以碱性磷酸酶染色、矿化结节染色、骨桥蛋白mRNA的表达以及I型胶原表达鉴定MSC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结果从脐血中可以培养出MSC,为成纤维细胞样的贴壁细胞。免疫表型分析显示CD45、CD34、CD11a、CD14、HLA.DR阳性细胞占1%~3%;CD166、CD44、CD106、CD29、CD105、CD49e、CD90、CD73表达率达91%~98%。细胞周期分析显示95%以上的细胞处于G0/G1期。定向成骨细胞诱导后,可以检测到碱性磷酸酶、I型胶原的表达,矿化结节的形成和骨桥蛋白mRNA的表达。结论UCBMSC是基质细胞的祖细胞,在合适的条件下可被诱导向成骨细胞分化,因此有可能作为有潜力的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对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的支持作用。方法用液体培养法分离脐血贴壁细胞,采用ELISA方法检测贴壁细胞条件培养液中细胞因子的表达;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免疫表型特征;在成软骨细胞诱导培养条件下诱导细胞分化,并用RTPCR方法检测分化后细胞原胶原Ⅱ型基因的表达。采用分阶段共培养方法观察脐血贴壁细胞对CD34+细胞体外扩增的支持作用。结果脐血单个核细胞纤维样细胞集落形成率为(3.5±0.7)/106。脐血MSC体外至少可以扩增15代。没有分化的脐血MSC表型为CD13、CD29、CD90、CD105、CD166、SH2、SH3和SH4阳性,CD45、CD34和CD14阴性;脐血MSC培养上清中干细胞因子、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检测阳性。在成软骨细胞诱导培养基培养条件下,脐血MSC原胶原Ⅱ型基因mRNA表达阳性。脐血MSC与CD34+细胞共掊养14d,CD34+细胞扩增率高于未共培养组4倍。结论脐血MSC具有类似于成体骨髓MSC的特征,对造血干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脐血CD34+细胞迁移能力在体外扩增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扩增前、后脐血 (CB)CD34 细胞在体外的迁移能力及细胞表面趋化因子CXCR4的表达情况。方法 将从新鲜CB标本中纯化的CD34 细胞接种于已建立的扩增体系 ,分别于培养 7,10和 14d从扩增产物中再纯化CD34 细胞 ,检测培养不同时间CD34 细胞的自发迁移率和SDF 1诱导迁移率以及CD34 细胞表面CXCR4的表达。结果 ①原代和扩增不同时间CD34 细胞的SDF 1诱导迁移率均高于自发迁移率 ;②扩增 7d时CD34 细胞的自发迁移率和SDF 1诱导迁移率与原代CD34 细胞相当 ,但在第 2周的培养中 ,CD34 细胞的两种迁移率均明显下降 (P值均 <0 .0 5 ) ;③扩增后CD34 CXCR4 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 ,但CXCR4在CD34 细胞上的表达呈下降趋势 ,14d时显著低于原代细胞的表达水平 (P <0 .0 5 )。结论 CB造血干 祖细胞 (HSPC)在已建立的短期培养体系中扩增 1周可保持原有的迁移功能 ,但持续扩增则可能对HSPC的归巢潜能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两步法从脐血CD34+细胞获得大量树突细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索利用先扩增后诱导的“两步法”从脐血 (CB)CD34 细胞高效大量地获得树突细胞 (DC)。方法 免疫磁珠法从CB分选获得CD34 细胞 ,以干细胞因子 (SCF)、IL 3、Flt 3配体 (FL)、Tpo组合刺激 ,扩增 7d、10d和 14d(依次为Ⅰ、Ⅱ和Ⅲ组 )后以GM CSF IL 4 TNF α诱导 8d或 5d获得DC ,通过相差显微镜、电镜观察形态 ,流式细胞仪检测表型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上清IL 12含量评价其功能。结果 CBCD34 细胞经SCF IL 3 FL Tpo刺激扩增 7d、10d和 14d后细胞总数分别扩增了 (5 3.39± 2 0 .5 9)倍、(30 7.17± 119.5 9)倍和 (1117.2 5± 335 .4 9)倍。经GM CSF IL 4 TNF α诱导 8d后所得CD1a 细胞是扩增前细胞数的 (2 1.4 0± 16 .70 )倍、(14 3.2 0± 6 0 .35 )倍和(15 0 .80± 4 2 .16 )倍 ,Ⅱ、Ⅲ组明显多于Ⅰ组 (P <0 .0 5 ) ,但Ⅱ、Ⅲ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所得DC的形态、表型及刺激异基因T细胞增殖能力、IL 12分泌量 ,三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当诱导时间缩短至 5d时 ,各组DC功能均显著下降 (P <0 .0 5 )。结论 CBCD34 细胞扩增 7~ 10d再诱导 8d可以高效大量获得具有正常功能的DC ,而扩增时间超过 10d并不能显著增加DC产量 ,诱导时间少于8d将降低所得DC  相似文献   

14.
Survivin基因在脐血CD_(34)~+干/祖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Survivin基因在人脐血CD34 +干 /祖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链霉亲和素 生物素 过氧化酶 (SABC)技术和RT PCR技术对人脐血CD34 +细胞中Survivin蛋白及mRNA进行了检测。结果 Survivin基因在新鲜脐血CD34 +细胞中有表达 ,蛋白表达率为 9.4± 1.2 ,SurvivinmRNA为弱阳性。在体外培养过程中 ,造血生长因子可上调Survivin基因的表达 ,其中以SCF、FL、Tpo组合作用最显著 ,体外培养 3d后 ,Survivin蛋白表达率为 2 5 .2± 5 .3 ,SurvivinmRNA表达增强 ,去除细胞因子后 2 4hSurvivin表达下降。结论 Survivin基因不是癌细胞特异性抗凋亡蛋白 ,在正常人造血干 /祖细胞中有表达 ,对正常人造血过程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离脐血干/祖细胞(CD34^ CD38)进行体外长期培养,观察分析其增殖、细胞表面分子标志和染色体核型的特征。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分选CD34-FITC和CD38-PE标记的CD34^ CD38脐血原始细胞,在含细胞生长因子IL-3、IL-6、GM-CSF、EPO、SC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干细胞培养基中培养6个月,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外培养30d的干/祖细胞表面标记,并用G显带方法分析其染色体核型。结果 在一定培养条件下,经7~12d培养,脐血干/祖细胞(CD34^ CD38)开始增殖。培养6个月后,每孔接种1个细胞,细胞数增殖至250~350个;每孔接种10个细胞,细胞数可增殖至400~500个。每孔接种1个细胞其细胞增殖峰持续时间(8~9代)比接种10个细胞(6~7代)长:经体外长期培养增殖,细胞仍强烈显示十/祖细胞表面分子标记(CD34^ CD38^-);细胞染色体数目、结构未见异常。结论 脐血干/祖细胞(CD34^ CD38^ )经体外特异性培养增殖,可为大量脐血干/祖细胞移植提供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突变的人二氢叶酸还原酶(mDHFR)耐药基因在人造血干细胞中抗甲氨蝶呤(MTX)的效应。方法应用免疫磁珠分选系统(MACS)分离纯化脐血CD34+细胞后,用含mDHFR的逆转录病毒上清转染脐血CD34+细胞,采用造血干细胞集落形成实验进行转导后细胞抗MTX分析。结果应用MACS能高度纯化人CD34+细胞,使分选后的脐血CD34+细胞的纯度平均达90%,回收率为71.1%。在MTX浓度为20nmol/L的条件下培养14天,转导mDHFR耐药基因的脐血干细胞集落形成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同时对MTX的抗性提高了约2倍。结论突变的人DHFR耐药基因能提高人的造血干细胞对化疗药物MTX的抗性。  相似文献   

17.
G-CSF对供者外周血CD34+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健康供者外周血CD34+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变化,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机制及其对供者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15名健康供者在接受G-CSF10μg.kg-1.d-1动员前(Pre-G)、动员d4和停止动员后7d(Pro-G)外周血CD34+细胞比例及其表面黏附分子非常延迟抗原-5(VLA-5,CD49e)和L-选择素(CD62L)的表达情况。结果G-CSF动员后供者外周血CD34+细胞比例较动员前增高5-10倍,停止动员后恢复至动员前水平。G-CSF动员后CD34+CD49e+细胞比例(97.74%)明显高于动员前(79.95%),停止动员后7d CD34+CD49e+细胞比例基本恢复至动员前水平;CD34+CD62L+细胞比例在G-CSF动员过程中无明显改变;CD34+细胞表面CD49e与CD62L的平均荧光强度于动员后呈减弱趋势,但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G-CSF动员后d4可显著增加供者外周血CD34+细胞比例,可致CD34+CD49e+细胞比例一过性增加,但不影响CD34+CD62L+细胞群的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