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广西凤山、西林等地中三叠统上部双壳类分带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讨论广西西部中三叠统上部的双壳类生物地层序列,建立5个化石带;并附述黔南和滇东南晚三叠世1个双壳类带.这些带自下而上为:(1) Daonella (Longidaonella) producta-D. americana 带,属晚安尼早中期;(2) D. moussoni 高峰带,属晚安尼晚期;(3) D. rieberi-D. indica 带,属早拉丁期;(4) D. kotoi-D. jilongensis 带,属晚拉丁早期;(5) Halobia subcomata-D. varifurcata带,属晚拉丁晚期;(6) H. rugosoides-H. bifurcata 带,属早卡尼期.文内简要描述了各带的主要标志化石23种.  相似文献   

2.
前言本文描述的双壳类化石,采自广西隆林德峨下泥盆统及南丹罗富下、中泥盆统,初步研究计22属34种,其中5个新种。双壳类动物群在两个地区有不同的组合特征:在隆林县德峨含山剖面上,化石产出层位,一般为黄褐色粉砂岩、微变质的页岩和深灰色泥岩,双壳类个体都较大,可达5—10cm。在颗粒较粗岩层中的壳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峡志留系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一、遗迹化石群落及其沉积环境研究的遗迹化石,产自湖北长江三峡宜昌分乡罗惹坪至王家湾志留系剖面和秭归新滩镇志留系剖面,502所曾庆銮、冯少南、雷以振等同志协同作者一起采集化石,在此表示谢意。并感谢杨遵仪老师的热心指导。文内共描述19遗迹种,属于17遗迹属,其中包括6新遗迹属,15新遗迹种。发现的遗迹化石都是海生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各种生活遗迹(潜穴、觅食构造、停息迹、爬迹和移迹),它们形成于当时海底附近的沉积物中,未经过搬运,代表原地埋藏的遗迹群落。不同地点和层位产出的遗迹化石,均具有各自的  相似文献   

4.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环境演变的微体生物记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珠江三角洲是主要由西江、北江和东江在珠江口湾内堆积而成的复合三角洲,自晚更新世开始形成。微体生物是珠江河口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记录中的重要组分,是重建第四纪环境变化极为有效的指标。本文样品取自PD孔岩心,钻孔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113°28′35″E, 22°53′41″N),孔深16.7 m。代表约25 100年以来的沉积。PD孔中见有孔虫6属10种,其中以Ammonia beccani为优势种。根据地层分布特征,可识别3个有孔虫层位。介形类共7属9种,丰度较低,以Sinocytheridea impressa和Neomonoceratina delicata为代表,在5个层位相对富集。根据微体生物分布特征,并结合有机碳、氮以及磁化率数据,PD孔晚第四纪沉积可划分为6个沉积环境阶段。A.三角洲前缘阶段(-16.7~-13.5 m;25 100~24 000 aB.P.):岩性为粗砂、砂至砂质粉砂。主要含Ammonia属的4个种(A.beccarii、A.sp.、A.tepida、A.annectens),丰度均较低,其中Ammonia beccarii为优势种。不见适应于正常浅海的Elphidium属。介形类以滨岸类型Sinocytheridea impressa为主。出现少量双壳类。代表河口附近水深10 m以内软泥底质、受河流影响大、水体动荡的半咸水环境。有机碳含量和磁化率较低,同样指示低海平面时期的沉积。B.河口湾阶段(-13.5~-10.6 m;24 000~22 400 aB.P.):岩性为粘土质粉砂至粘土。前一阶段出现的Ammonia 4个种的丰度比较高,且出现浅海底栖分子Elphidium advenum和E.hispidulum,以及浮游有孔虫分子Globigerinoides sp.。介形类出现Bicornucythere leizhouensis、B.bisanensis、Alocopocythere goujoni、Pistocythereis bradyformis等适应水深较大的分子,而滨岸浅水分子较少。有机碳含量和磁化率相对升高。代表海平面相对较高时期的沉积。C.三角洲平原阶段(-10.6~-9.2 m;22 400~21 700 aB.P.):底部为一薄层花斑状风化粘土,表明曾短期露出水面。向上变为富含有机质的深灰色粉沙质粘土。不含微体生物和双壳类,反映不稳定的环境条件。由于海平面降低,磁化率表现为持续低值。有机碳和C/N比值很高,表明有丰富的陆源有机质输入,海洋影响较小。D.陆地风化阶段(-9.2~-7.4 m;21 700~3 700 aB.P.):岩性为1.6 m厚的杂色粘土,不含任何生物化石,有机碳含量极低,是长期强烈风化作用的产物,对应于末次冰盛期。E.潮坪沉积阶段(-7.4~-2.5 m;3 700~2 600 aB.P.):互层状深灰色粉沙质粘土、灰色粉沙和细沙,含广盐性有孔虫Ammonia beccarii和Arenoparrella asiatica,以及少量介形类,如Sinocytheridea impressa。典型的半咸水双壳类Potamocorbula amurensis较为丰富,另外还见藤壶和虫管碎片,指示盐度频繁波动的潮间带环境。F.上三角洲平原阶段(2 600 aB.P.以来):未见任何有孔虫和双壳类,顶部见少量陆相介形类Cypria yanchengensis,磁化率变化频繁,C/N比值较高,表明陆相影响不断增强,且环境条件不稳定。研究区晚第四纪古环境的演化是由海平面升降变化控制的。上述沉积环境变化序列表现出两次海进一海退旋回,分别对应阶段A至阶段D和阶段E至阶段F,相应于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的两次海平面上升事件。  相似文献   

5.
对南海东沙海域DH-CL5PC岩心开展了碳酸钙含量、钙质生物壳体保存状况,有孔虫群落结构组成及氧碳同位素分析,结果发现该岩心MIS 3期碳酸钙含量极低、5个层位钙质生物壳体出现显著溶解现象。发生溶解层位各门类钙质生物化石丰度显著降低,底栖有孔虫与浮游有孔虫丰度比例(底栖/浮游)大于1,有孔虫壳体化学溶蚀特征明显。分析其原因认为,陆源物质的稀释作用及潜在的钙质生物溶解作用共同导致了该岩心的碳酸钙含量极低,而甲烷的有氧氧化过程所形成的偏酸性环境可能是导致钙质生物壳体发生显著溶解的主要原因。根据有孔虫群落结构和钙质生物化石保存状况的差异性,推测DH-CL5PC岩心所在区域MIS 3期以来至少经历过5次甲烷渗漏至海底附近低氧或富氧区域的过程,而各期次甲烷渗漏的强度可能有所差异。钙质生物壳体溶解现象结合其他指标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反演地质历史时期甲烷渗漏过程和强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
甘肃兰州盆地第三系咸水河组的双壳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颉光普 《古生物学报》1999,38(1):94-101
描述了兰州盆地第三系咸水河组中首次发现的5种双壳类化石;它们均属于古异齿目珠蚌科,是现代东方区的特征属种。根据相应层位中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推断,咸水河组中的生存的时代为早浙新世晚期;与欧洲的哺乳动物带MN2-3相当。  相似文献   

7.
我国泥盆纪双壳类的地理区系和动物群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仁杰 《古生物学报》1992,31(6):734-755
对我国已报道的113属349种泥盆纪海相双壳类的地史和地理分布进行总结,讨论这一时期双壳类动物群的组成和主要特征,提出我国泥盆纪双壳类组合序列,并深入讨论了我国早、中泥盆世双壳类生物地理分区及各区双壳类动物群的特征;划分出我国早、中泥盆世的4个海相双壳类群落,其中3个为浅海、近滨至陆棚双壳类群落,另一个为较深水浮游相双壳类群落.此外,还对双壳类的生活习性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8.
浙江东部馆头组一些坚叶杉新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正尧 《古生物学报》1991,30(5):593-600
本文报道的Pagiophyllum属4新种,是在对它们的角质层构造进行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的,标本产自浙东新昌县苏秦村附近的馆头组,共生的植物化石尚有Ruffordia goepperti, Zamiophyllum buchianum, Pseudofrenelopsis parceTflogoso, P. papillosa, Cupressinocladus elegans等;另在苏秦村南面镜岭的相当层位中还找到双壳类化石Plicotounio(P.)zheijiangensts。这些化石都表明馆头组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9.
研究将2010—2019年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观测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旨在为金沙江上中段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评估以及高海拔地区河流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提供较为全面的基础资料。研究结果显示,金沙江上中段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组成上水生昆虫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主要由双翅目、蜉蝣目、毛翅目和襀翅目组成,软体动物占比较低,且以基眼目为主。就科级水平而言,四节蜉科、摇蚊科、扁蜉科和石蝇科为整个研究区域的常见分类单元,其中摇蚊科和四节蜉科在干支流和丰枯期均较为常见。干流和支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显著不同,不受丰水期和枯水期的影响。丰水期和枯水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差异显著,不受干流和支流的局限。四节蜉(四节蜉属Baetis、二翼蜉Cloeon dipterum、花翅蜉属Baetiella和四节蜉科Baetidae)和石蝇(纯石蝇属Paragnetina和石蝇科Perlidae)以及纹石蛾(纹石蛾属Hydropsyche)是造成不同群组群落结构差异的关键分类单元。整个研究区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呈现较高的嵌套度,且嵌套度枯水期高于丰水期,支流高于干流。底栖物种丰富度和现存量枯...  相似文献   

10.
中国蓟县团山子组(17亿年)宏观藻类的发现和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蓟县团山子组下部铁质白云岩中碳质宏观化石自H.J.Hofmann和Chen(1981)最先报道以来,一直为世人所关注,通过多年工作,1993年始发现富集层位,本文报道这一发现的初步研究成果。宏观碳质压型化石形态多样,内容丰富,初步归纳有7属10种,其中包括2新属,5新种,1凝问属,1亲近种,2相似种和2未定种。新属为团山子藻属Tuanshanzia gen.nov.和古掌状藻属Eopalmaria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记述了产自江苏泗洪的一鹫类(Vultures)跗跡骨化石——顾氏中新鹫Mioaegypius gui gen.et sp.nov.填补了欧亚大陆中新世大型食肉鸟类的空白。  相似文献   

12.
五十多年前胡骕在研究山东临朐县山旺组的植物化石中,发现有花的化石,仅保存了5个花瓣或仅5个萼片,均难给予确切的分类位置;六十年代我们两次去山旺野外工作,发现为数较多,同样仅保存花瓣或萼片的化石。本文研究的是80年代发现并保存较为完好的花化石。新近李凤麟详细论述了各门类化石,均认为山旺组的地质时代属中中新世。近十余年来,国际上被子植物的花化石的研究进展较快。每次花化石的发现,对研究被子植物种系发生、系统位置及在地史中的演化及演变速率等均是极重要  相似文献   

13.
记述了新疆玛纳斯古近纪安集海河组发现的鲤科(Cyprinidae)一新属、种——刘氏天山鱼(Tianshanicus liui gen.et sp.nov.)。新属具有臀鳍分叉鳍条多于7根、体长形稍侧扁、口端位、下咽齿近锥形而齿尖前后略侧扁、背鳍和臀鳍均无硬棘、背鳍起点略在腹鳍起点之后以及尾鳍深分叉等特征,表明它应属于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 sensu Cavender & Coburn,1992)。然而,它又具有额骨前宽后窄、顶骨长方形、膜质蝶耳骨很大、齿骨冠状突较低、鳃盖骨近长方形等特征而有别于本亚科中其他属。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特征却见诸于现生的胭脂鱼类Myxocyprinus中,这将对研究雅罗鱼类的起源很有意义。根据鱼化石和哺乳化石的证据,认为含鱼层的时代为晚始新世。  相似文献   

14.
Large leaves, new to the fossil record, from the Claiborne Formation in western Tennessee have been collected and analyzed. Careful analyses of venation and cuticular anatomy indicate that these fossil leaves contain specific characters found in modern species of the genus Philodendron subgenus Meconostigma. Features of venation were taxonomically more useful than other features. Reports of fossils of the Araceae are scarce and those few fossils assigned to the family frequently have been inadequately studied. This report establishes a reliable and carefully documented occurrence of the Araceae in the fossil record, and provides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family in time and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genus Philodendron.  相似文献   

15.
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法郎组瓦窑段鱼类化石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描述了关岭新铺地区晚三叠世法郎组瓦窑段中发现的鱼类5目5科5属5种和1未定种,其中1新属5新种,它们是Guizhoucoelacanthus guanlingensis Liu,Yin et Wang S Y gen.etsp.nov.,Birgeria guizhouensisLiu,Yin et Luo sp.nov.,Birgeriasp.,Pholidopleurus xiao waensis Liuet Yin sp.nov.,Peltopleurus brachycephalus Liu et Yin sp.nov.,Guizhoueugnathus largusLiu,Yinet Luo sp.nov.。关岭法郎组瓦窑段鱼类组合与邻区兴义晚三叠世法郎组竹杆坡段(卡尼早期)鱼类组合明显不同,瓦窑段的层位在竹杆坡段之上,其时代可能为卡尼中期。  相似文献   

16.
记述了京西盆地早白垩世中生黏蚊一新属新种———京西华夏中生黏蚊Huaxiasciophilitesjingxiensisgen .etsp .nov.。新属区别于其它属的特征为 :Sc具分支 ;r m长于Rs基部之长 ;Rs明显呈波纹状 ;径室较小。化石采自卢尚坟村卢尚坟组昆虫的典型剖面 ,时代属早白垩世巴列姆期 (BarremianStage) ,归卢尚坟昆虫群。对其系统发育及在地史上的分布进行了初步探讨。模式标本保存于北京林业大学。  相似文献   

17.
黄麦岭磷矿的8个中元古代黄麦岭组变质岩地层剖面中发现了两类微体化石。一类是丁丁虫中的Funnelasinensisgen.etsp.nov.,另一类是球形分类位置未定的Sinosphaera hubeiensisgen.etsp.nov.。两者均为多细胞化石,它们都含磷。在该磷矿中,凡是含微体化石越多的层位,磷矿的品位也就越高。  相似文献   

18.
贵州剑河革东镇八郎村南甲劳组中部钙质白云岩中新近发现的具有粗强放射状辐管的水母状化石和其下凯里组中具细辐管及同心环的拟轮盘水母(Pararotadiscus)有明显区别,属于伊尔东钵科(Eldoniidae)。其层位晚于中寒武世早期凯里生物群中拟轮盘水母(Pararotadiscus)层位1个化石带,属中寒武世中期,是该类化石在中国的最高层位,相当于北美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中Eldonia化石层位。  相似文献   

19.
在用醋酸浸泡处理采自贵州瓮安新元古代陡山沱组磷酸质岩石样品时,获得大量微体动物骨骼化石。文中重点报道部分管柱状微体化石,即:Sinoquadraticus poratus gen.et sp.nov和Sinoquadraticus wenganensis gen. et sp.nov.。并对Sinocyclocylicus的部分特征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20.
河南潭头、卢氏和灵宝盆地上白垩统一下第三系的划分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在这篇短文中,根据脊椎动物化石的发现,进一步叙述和讨论了豫西潭头、灵宝和卢氏三个盆地的中、新生代地层的划分问题。在这三个盆地的中、新生代堆积物中,属于晚白垩世的有潭头盆地秋扒组和灵宝盆地的南朝组,后一个盆地还可能存在着时代更早的白垩纪地层。在潭头盆地的高峪沟组和大章组中分别找到中古新世的阶齿兽、中兽科和晚古新世的牧兽科、假古猬科化石;在潭头组中发现原恐角兽类和古脊齿兽类化石,时代为早始新世。在灵宝盆地的项城群中尚未找到哺乳类化石,可能包括古新世和始新世早中期的堆积。卢氏盆地的卢氏组和锄钩峪组以及灵宝盆地的川口组和浑水河组的时代为晚始新世。卢氏组下部和川口组或许可延至中始新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