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病理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使用DEN诱发大鼠肝癌,整个诱癌过程分为非特异性药物反应、非癌性增生性改变和肝癌发生3个阶段。非癌性增生性改变表现为由各种异常肝细胞组成的增生结节和小胆管腺瘤样增生,从实验过程和形态学看,增生性改变与癌肿发生具有密切关系。依分化程度,肝癌的超微结构呈多样性改变。在1例胆管细胞癌中发现与APUDoma所见不能区别的致密核心颗粒,推测为1种特殊类型的胆管细胞癌。作者认为,DEN诱发的肝癌具有肝细胞和胆管细胞两种组织起源。  相似文献   

2.
用肝化学致癌物二乙基亚硝胺(DEN)按照Peraino诱癌模式建立DEN大鼠肝:癌模型,并对DEH作用时间与次数加以改进,多阶段观察大鼠肝脏癌前期病变、肿瘤发生率及6种酶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本实验诱癌过程短,敏感性高,方法简单;碱性磷酸酶(AKP)、琥珀酸脱氢酶(SDH)及羧酸酯酶作为肝癌酶标记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提示以新生大鼠肝细胞活跃增生为基础的Peraino诱发肝癌模式,改进DBN的处理方式,对于大鼠癌前期病变和肿瘤发生有较大的影响。涉及的影响因素可能与大鼠性别及DEN的双重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3.
硒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生长的抑制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硒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影响。方法;在诱癌过程中,大鼠分别投予含0.2,1.0,3.0×10^-6硒的饲料,检测血,肝组织LPO,GSH-PX活性,观察诱癌率及癌结节面积。结果:补Se后对诱癌率无显著影响,但补充3.0×1-0^-6Se可使癌结节面积显著减少。补Se可显著地减轻诱癌早期血和肝组织中LPO的形成及诱癌过程中血和肝组织中GSH-PX活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动态观察大鼠肝脏癌变过程中胶原纤维的变化特点,为肝癌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体质量100~120 g)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分别腹腔注射二乙基亚硝胺(DEN)50 mg/kg(加生理盐水至0.1 mL)或生理盐水(0.1 mL),均每周2次,连续4周后改为每周1次,至14周停止。处死大鼠,取肝脏病变组织及周边正常组织,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网状纤维染色观察其形态学改变;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大鼠肝组织Ⅰ型及Ⅲ型胶原mRNA的动态表达;采用明胶酶谱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含量变化。 结果 DEN诱癌开始5周后大鼠肝组织肝硬化形成,14周后诱导出肝癌。相应地,肝组织内胶原沉积持续增加,癌灶内胶原含量则明显少于癌周组织,并呈进行性减少;MMP-2、MMP-9在癌周组织和癌组织中的变化趋势则与胶原含量变化相反。 结论 DEN诱导的大鼠肝脏癌变过程中,胶原纤维在肝组织中沉积增加,在肝癌组织中则减少,随着肝癌的进展,癌组织内胶原进一步减少,提示肝硬化组织癌变过程中胶原纤维可能被降解。  相似文献   

5.
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兔肝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诱发兔肝癌模型,获得兔肝细胞癌组织。方法:30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在1/6肝切除后,以20mg/L的DEN水溶液代替饮水4周,每周5d,此后将DEN的浓度降至10mg/L,直至濒死或触诊发现肝肿物。实验过程中每间隔2个月检测一次血清AST、ALT、γ—GT和AFP值,所有动物最终均进行解剖检查,可疑脏器做组织学检查。结果和结论:21只动物在给DEN后22个月内中毒死亡或濒死期处死,仅有1只动物于第22个月发现肝癌,5只存活至23个月的动物均诊断出肝癌,6例肝癌中,5例为高分化多发性肝细胞癌,1例为低分化肝细胞癌,3例发生肺转移,1例肾转移。所测血清指标与肝癌发生、发展未见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维甲酸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维甲酸(RA)对二乙基亚硝胺(DENA)诱发大鼠肝癌发病过程的作用,从第11周开始,对DENA诱癌的Wistar大鼠隔日腹腔注射RA,每只动物连续给药10次,并设对照组,在诱癌满16周时,每组处死7只,观察比较各组大鼠肝脏形成的大于等于3mm和大于等于5mm的结节数和所见最大结节的体积,给药结束后大加其他措施直至死亡,计算生存时间,在给药前,结束时和给药后20d分别记录大鼠体重,实验发现,治疗组肝切面结节数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节体积也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生存时间延长55.8%(P<0.05),但体重差异不明显,结果提示,RA可明显减轻DENA诱发大鼠肝硬化的程度,形成肝癌结节的数目的大小,并延缓其发展,而且可延长荷瘤大鼠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7.
8.
采用大鼠腹腔注射单剂量二乙基亚硝胺(DEN)作为启动剂结合部份肝切除的短期实验模型,观察复方十八甲基炔诺酮对肝癌癌前病变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单剂量DEN冲击后,再投以复方十八甲基炔诺酮的大鼠,其肝组织γ-GT( )灶的面积、体积、数量(mm~2/个、mm~3/个、mm~2/cm~2、个/cm~2和个/cm~3)均高于单纯受DEN冲击的大鼠。提示复方十八甲基炔诺酮具有促肝癌作用。另外,若以生理盐水代替DEN,再投以复方十八甲基炔诺酮的大鼠,实验始终未出现γ-GT( )灶,表明复方十八甲基炔诺酮无启动肝细胞的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   

9.
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变过程中超微结构变化特点。方法 对二乙基亚硝胺诱癌中大鼠肝脏不同病变阶段的超微结构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在诱癌的早、中、晚期发展过程中,损伤肝细胞的核、核仁、胞浆内糖原以及胞浆内细胞器,如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等的变化有一定规律。结论 随诱癌时间延长,肝细胞逐渐出现变性、异型乃至癌细胞的阶段性超微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参照peraino方法用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samine建立新生Wislar大鼠肝癌模型,同时对诱癌方法适当改进.通过对肝重、体重及肝/体比的分析,并采用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六种酶组织化学染色比较了不同性别大鼠在癌前期病变、诱癌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本方法诱癌雌性大鼠较雄性犬鼠敏感性高,根据诱癌率、癌前期病变、两种性别大鼠及两组处理方法的比较,证实Wjstar大鼠性别对DEN致癌作用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机制可能与大鼠机体的性激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量肝癌模型的肝脏中Ⅳ型胶原蛋白,纤连蛋白和层粘蛋白在肿瘤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图像分析方法了解上述三种细胞外基质在肝脏组织病变区的变化。结果:在转变灶中未见细胞外基质表达,在部分瘤性结节中可见上述三种细胞外基质在肝窦壁上表达明显增加,肝窦壁呈毛细血管化,细胞形态分析显示,这类瘤性结节中细胞平均周长和面积都较对照组显著增加,核/浆比例显著减少,在细胞外基质表达增强的瘤性结节中,细胞增生活跃,而肝癌中这三种细胞外基质减少或消失,结论:细胞外基质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981208冲剂抑制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大鼠肝癌细胞增殖活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中药981208冲剂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癌过程中肝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建立DEN诱肝癌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了981208冲剂对诱癌过程中肝细胞阳性表达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H-ras蛋白及诱癌后期溴化脱氧尿嘧啶(Brd-U)细胞标记指数的影响。结果:DEN诱肝癌过程中,PCNA、H-ras阳性表达呈逐渐增加趋势,两表达显正相关。981208冲剂可明显抑制诱癌过程中两蛋白的阳性表达,显降低诱癌后期Brd-U细胞标记指数。结论:中药981208冲剂可抑制大鼠肝癌形成过程中肝细胞增殖活性,从而延缓肝细胞癌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间断给予S-腺苷蛋氨酸(SAMe)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各12只.观察组大鼠给予0.2% DEN灌胃,按体质量10 mg/kg给药,5次/周,连续14周,同时给予5% SAMe溶液腹腔注射,按体质量200 mg/kg给药,1次/周,每周第1天注射,连续14周.模型组大鼠给予0.2% DEN溶液灌胃,按体质量10 mg/kg给药,5次/周,连续14周,同时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腹腔注射,注射量及频率同观察组的SAMe溶液.正常组大鼠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用量同模型组的DEN,同时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腹腔注射,用量及频率同模型组.第15周第1天收集肝脏组织和血液标本,做肝组织病理检查,并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结果 模型组大鼠肝癌模型制备成功.病理结果显示观察组大鼠肝组织癌病程度轻于模型组.观察组和模型组大鼠血清ALT、HGF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而观察组大鼠血清ALT、HGF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断给予SAMe对DEN诱发大鼠肝癌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HGF水平达到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肝癌形成过程中明胶酶表达(蛋白及mRNA水平)的动态变化,探索明胶酶在肝癌生长浸润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明胶酶谱法和RT-PCR法对大鼠肝癌形成过程中各期明胶酶表达情况进行观察,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常肝组织及肝硬化组织内明胶酶有表达,肝癌形成后主要在癌细胞内表达;明胶酶原在正常肝组织中有低表达,诱癌过程中呈持续增高趋势;明胶酶-2mRNA与其酶蛋白表达趋向一致。结论:在肝癌形成过程中明胶酶转录和翻译水平均呈持续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模型的方法。方法:选取体重150~200 g的雄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建模组和对照组。建模组实验大鼠以25 mg/kg的剂量进行二乙基亚硝胺腹腔注射,每周3次,并喂饲含30%酪蛋白和0.05%苯巴比妥钠的饲料。对照组大鼠以建模组的剂量和注射频率用生理盐水进行腹腔注射。在实验第10~18周,每隔2周对实验大鼠肝脏的肿瘤发病情况进行影像检查,将检查结果为阳性的大鼠处死做解剖分析,检查结果为阴性的大鼠继续饲养。结果:在18周时诱癌成功率为76.67%,病理学结果显示,建模组实验大鼠肝脏的病变包括了肝细胞的损伤坏死期、增生硬化期和癌变期。结论:通过长时间多次小剂量二乙基亚硝胺腹腔注射的方法,成功建立了二乙基亚硝胺的大鼠肝癌模型,此模型是研究人体肝癌成因及发展的理想可靠的活体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二乙基亚硝胺诱发Sprague-Dawley(SD)大鼠肝癌发生过程中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动态改变。发现早在肉眼和光镜发现肿瘤之前,肝细胞就发生了一系列超微结构改变,且观察到卵圆细胞向高度嗜硷性肝细胞、肝细胞肝癌转化的连续变化谱。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与人体肝硬化发生、发展过程相似的动物模型,探讨肝硬化形成过程的病理变化特点.方法 选取雄性Wistar大鼠70只,分为正常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5只,正常组整个实验过程中均饮用灭菌食用水,实验组用二乙基亚硝胺(DEN)溶液喂养大鼠诱发肝硬化,对大鼠第5、7、9、11周后肝脏的病理变化和超微结构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实验组大鼠第5、7、9、11周经过肝细胞损伤或坏死,不典型增生,肝细胞水肿,形成假小叶的等病理变化,肝细胞核内异染色质增加,细胞器的数量减少,细胞基质密度降低,肝糖原减少等超微结构.在第9周末,坏死-增生率为100%,肝硬化率为33.33%,在第11周末肝硬化率86.67%.结论 该模型可作为研究人类肝硬化的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DEN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对人体和动物都存在剧毒性,即使是小剂量注射或口服给药也会造成严重的肝损伤。由于对啮齿类动物诱导肝脏病变的稳定性,DEN常用于观察啮齿类动物肝癌形成全过程中形态学的改变以检测其癌前病变。在应用DEN后小鼠产生的肝损伤会引起肝硬化和肿瘤,使其成为分析人类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和过程的理想动物模型。然而,一些研究表明,二乙基亚硝胺的致癌作用可能与动物不同遗传背景,性别,年龄等其他因素相关。因此,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建立稳定,成功率高,死亡率低的DEN模型,并对不同目的的实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金花茶对二乙基亚硝胺致大鼠肝癌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应用本研究室建立的二乙基亚硝胺(DEN)致大鼠作用的短期体内实验模型,研究了5%的金花茶叶和5%的金花茶浓缩液对DEN致肝癌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用SPF级雄性Wistar大鼠,用DEN作为肝癌的启动剂(200μg/kg,ip,只用1次),然后喂食含0.015%的2-AAF(2-乙酰氨基芴)饲料2周,加大部分肝切除,作为选择性促进程序,使被DEN启动的肝细胞迅速增生成癌前病灶。各实验组大鼠从实验一开始即喂食含5%的金花茶叶和5%金花茶浓缩液饲料,对照组则喂食基础饲料。大鼠于停饲2-AAF饲料3天后处死。肝脏按规定部位取材,做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染色,用笔者设计的计算机软件计算肝癌前病变γ-GT阳性灶,算出平均每cm^2肝面积中γ-GT阳性灶的数目、面积。结果 实验组γ-GT阳性灶的数目、面积均明显少于和小于对照组。结论 5%金花茶叶和5%的金花茶浓缩液有抑制DEN致大鼠肝癌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