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螺旋CT对胃肠道穿孔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穿孔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本组19例临床怀疑胃肠道穿孔、X线平片检查阴性的患者应用螺旋CT扫描。结果本组病例均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道穿孔,术前X线平片检查阴性,经螺旋CT检查发现胃肠道穿孔。其主要表现为:膈下游离气体、腹腔积液、“哨兵血块症”及肠管壁不规则肿胀增厚等特征性改变。所有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治疗后痊愈。结论螺旋CT检查作为胃肠道穿孔的诊断方法之一,对做出定性诊断有其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诊断准确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43例GIST患者,分别行常规检查、64排螺旋CT扫描检查,观察64排螺旋CT扫描下胃肠道间质瘤特点,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64排螺旋CT扫描定位诊断准确率[95.35%(41/43)]高于常规诊断[62.79%(27/43)],64排螺旋CT扫描定性诊断准确率[93.02%(40/43)]高于常规诊断[60.47%(26/43)](P<0.05)。结论 64排螺旋CT扫描应用于GIST患者可提高定性、定位诊断准确率,有利于GIST的早期诊断,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护理配合在多层螺旋CT胃肠道水对比造影成像检查中的护理价值.方法 对24例胃、十二指肠上腹部CT检查患者,采用水做为对比剂,根据患者的体质及耐受性,分一次服水800~1 200ml和分次服水,即首次服水500ml,在检查前5~10 min再服水300~400ml,并配合使用低张药物加动态增强扫描,同时进行检查过程中的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结果 24例患者除2例老年患者因呼吸屏气欠佳,图像未达到诊断要求,其余患者均胃肠道充盈扩张良好,获得满意效果.结论 良好的护理配合是胃肠道水对比造影成像检查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螺旋CT扫描在眼外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技术在眼外伤诊断中优势。方法将40例眼部以钝力为主的眼外伤患者。给予螺旋CT及不同方位的扫描,为临床诊断提供病变信息。结果通过应用此项技术检查,可直接显示出眼球软组织和眼眶骨质的操作程度,特殊情况加用多方位扫描和多平面重建技术。从而显示出螺旋CT技术的优越性和它的诊断价值,明显降低了漏诊。结论在临床眼科尤其是眼部外伤的诊断中,单纯的X平片和普通CT检查是不够的,螺旋CT扫描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检查项目,多方位扫描起到了互补的作用,为临床眼科提供了准确的诊断和治疗的方案,明显地降低了眼外伤的漏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MRI与CT在胃肠道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21例胃肠道淋巴瘤患者为对象,均行超声、MRI与CT在胃肠道淋巴瘤扫描检查,观察胃肠道淋巴瘤影像学表现,以组织活检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估超声、MRI与CT对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MRI诊断胃肠道淋巴瘤的准确率为95.24%,较超声诊断的准确率80.95%、CT诊断的准确率90.48%高;胃肠道淋巴瘤经超声、MRI、CT检查均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MRI扫描中仅平扫即可直观地观察胃黏膜完整性,对病变定性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较CT及超声具有更明显优势,此外MRI扫描检查中T1WI、T2WI可清晰显示胃浆膜情况,利于肿瘤浸润深度的判断。结论在胃肠道淋巴瘤分类诊断中,MRI诊断的准确率较CT及超声更高,可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低剂量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食道异物中的诊断价值.方法:30例临床怀疑有食道异物患者,用3组不同的管电流(40、120、200mA)行螺旋CT胸部扫描.进行VR等后处理技术重建,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析3组图像的质量、异物显示情况、食道异物检出情况,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可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的后处理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120、200mA扫描诊断的准确性都为100%.结论:低剂量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可明确诊断食道异物,并可作为电子内窥镜检前的筛查确定手术路径.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不影响图像后处理效果,可清楚显示病变,适用于食道异物患者的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扫描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检查及术后病理证实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对其CT扫描的方法和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发生于食道2例,胃部10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5例,回肠3例,结肠4例,胃肠外腹腔肠系膜3例.良性肿瘤3例,恶性肿瘤27例.有2例小肠间质瘤漏诊,均未口服对比剂充盈肠道.结论检查前恰当的肠道准备能提高检出率,利于病变定位和定性,多层螺旋CT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诊断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8.
钱跃龙 《河北医学》2012,18(9):1209-1211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在宫颈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2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53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B超检查及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采用对照自身研究,比较两种检查结果.结果:本组53例患者中Ⅱa期10例,Ⅱb期21例,Ⅲ期以上22例,B超诊断符合41例,检出率77.36%;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符合49例,检出率92.45%;两种方法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X2=4.711,P<0.05).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对宫颈癌是一种较好的无创伤性分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四肢关节微小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59例四肢关节微小骨折的DR及CT表现。结幕x线检查159例阴性中,经过螺旋CT薄层螺旋扫描后,发现52例表现为骨折,1O6例表现为撕脱骨折,1例正常。结论多排螺旋CT螺旋薄层扫描对四肢关节微小骨折具有十分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螺旋CT螺旋扫描在颅脑损伤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非螺旋扫描与螺旋扫描CT检查的诊断情况.结果 50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非螺旋扫描发现阳性病灶49例,加做螺旋扫描后新发现9处病灶,并使非螺旋扫描中6处可疑病灶得以确诊.结论 在颅腩损伤的CT检查中,适时增加螺旋扫描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技术。方法:22例受检者行MS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使用美国GE公司16层螺旋CT,采用电影扫描序列,层厚为1.25mm,螺距为0.275:1,对比剂(欧乃派克)2ml/Kg,注射速率3.5-4ml/S,采用VR、MPR、CPR、VE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结果:心率平稳,心率在55-75次/分,MSCT对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显示达到诊断要求;心率大于80次/分时。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显示不清。结论:心率平稳且小于75次/分,使用合适的对比剂及扫描参效,MSCT可满意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患的筛选,对血管搭桥和内支架放置术后复查的评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郭建榕  蔡美花  蒋铭 《四川医学》2012,(11):2040-2042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且术前行多层螺旋CT的4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 47例间质瘤中病理诊断良性11例,潜在恶性9例,恶性27例。经统计分析,多层螺旋CT扫描胃肠道间质瘤的形态、大小、边界、密度、强化等指标与其良恶性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能通过多方位重建(MPR)更清晰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病灶的各项特征,有助于判断其良恶性,为诊治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多排 CT 螺旋和横断扫描技术在新生儿颅脑检查中的参数设置效果。方法:使用螺旋和横断两种不同扫描方式对该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采取这种治疗的新生儿颅脑疾病患者160例,采取逐渐降低扫描参数的方式来进行检测,在得出新生儿颅脑情况后,做出最佳的判别方法。并针对两种方法的检测效果进行对比,判断检测结果的具体效果,扫描过程中,采取分组扫描的形式进行,对每组扫描的结果进行专家判断,对图像的清晰度以及脑组织的层次进行划分,分析每组图像中所显示出来的情况,并做对比。结果:多排 CT 螺旋扫描的最低使用扫描70 mAs,横断扫描最低40 mAs,两组的最低扫描参数均符合常规扫描要求,且效果符合判断标准。结论:多排螺旋 CT 扫描中最合适的扫描方式是横断扫描,其最低扫描参数为120 KV,40 mAs,在临床的诊断扫描中,可进行普及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24例胃肠道间质瘤X线及多层螺旋CT的检查方法的对照分析,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检查的优缺点进行探讨,以期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X线和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X线和CT检查,结果:经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确诊,24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14例,小肠8例,横结肠系膜2例.结论:钡餐造影和CT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在发现GIST病变时,应进行消化道钡餐检查病灶与胃肠道的关系,而CT扫描显著提高了胃肠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螺旋CT三维成像的方法和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0例胃肠道疾病患者的胃肠道螺旋CT检查的结果,对检查结果进行螺旋扫描,站后处理,CT域值设定和图像切割,由此得到胃肠道的仿真内窥镜、模拟管腔、气体铸型以及立体剖面等方面的三维图像,与临床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临床病理资料相对比较完整的患者210例,得到的三维图像比较好地表明了胃肠道的解剖关系和对病灶的定位,其结果对大肠癌及胃癌的大体分型准确率高达94.3%和95.1%。对于息肉检出率:直径>6 mm的为100.0%;≤5 mm为66.7%。结论采用多种螺旋CT及三维成像方法,在表明胃肠道解剖和病变部位、肿瘤大体分型、息肉诊断等方面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螺旋CT诊断肺癌的临床意义与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接收治疗的肺癌患者100例为研究资料,应用本院日立(HITACHI) SCENARIA 64排128层螺旋CT为患者开展螺旋CT扫描检查,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患者螺旋CT检查结果与病理两种检查结果的检出率进行对比。并对比CT扫描与病理检查诊断结果,统计分析螺旋CT薄层扫描及重建图像肺癌征象情况。结果螺旋CT检出率为91.00%,病例检出率为98.00%,(P0.05);螺旋CT扫描与病理检查诊断结果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诊断肺癌的临床检查的准确率较高,能够为肺癌患者临床诊治提供可靠数据,螺旋CT影像学在肺癌临床中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螺旋CT仿真内窥镜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评价并与纤维电子内窥镜相比较。方法:通过对39例病人进行螺旋CT仿真内窥镜检查,采用实时螺旋扫描,GEAW4.0工作站后处理,设定CT阈值和进行图像切割,分别获得胃肠道的仿真内窥镜及立体剖面等3D图像,并与纤维电子内窥镜图像相比较。结果:螺旋CT仿真内窥镜对于胃肠道腔内结构显示与纤维电子内窥镜近似,在观察胃肠道腔外情况如:有无侵犯和转移等方面,优于纤维电子内窥镜。结论:胃肠道螺旋CT仿真内窥镜检查具有无痛、无创、快速、准确的优点,临床应用广泛。与纤维电子内窥镜检查是相辅相成的,是CT横断面图像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在儿童头部检查中获得的图像质量,建立合适的儿童头部低剂量扫描条件,寻找达到临床诊断要求的同时减少患儿接受的放射剂量。方法前瞻性地将90例儿童头部外伤后16层螺旋CT平扫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常规剂量组30例(120Kv,250m As)、低m As组30例(120Kv,150m As)和低Kv低m As组30例(90Kv,150m As),由3名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的放射科医生在不知三组CT扫描条件的前提下对三组CT图像质量进行评估,分优、良和差三个等级。结果三组不同CT剂量扫描参数获得的CT图像质量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可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结论低Kv低m As组(90Kv,150m As)的CT检查图像质量既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又可减少儿童头部接受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16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骨盆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74患者首先进行常规的X射线检查,然后进行16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检查,所有的检查均在患伤后的一周内进行。比较常规的X射线检查和16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检查的结果,探讨16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骨盆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优势。结果:经过X射线检查,发现74例患者中骨折51例,占68.9%;疑似骨折6例,占8.1%;正常17例,占23.0%。此外,共检测出骨折98处。16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检查发现67例患者均有骨盆骨折,并且许多患者不止一个部位出现骨折。比较X射线检查结果和16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检查的结果,X射线检查的检出率是68.9%,16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检查的检出率是100%。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X射线检查发现98处骨折,16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检查发现159处骨折,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D16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能够为准确的确定骨折的部位,方向,程度和碎片块数,并且能够得到较为准确的骨折立体结构形态,值得在骨盆隐匿性骨折诊断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西门子16排螺旋CT胸部常规扫描及低剂量扫描的肺结核病例进行影像诊断对比分析,并与GE 64排螺旋CT胸部扫描肺结核病例进行对比,探讨低剂量扫描在肺结核诊断中的重要性,低剂量扫描可以在不影响疾病诊断的前提下明显降低辐射剂量,避免了因射线可能导致癌症的风险,从而达到绿色环保扫描。方法搜集西门子16排螺旋CT胸部常规扫描及低剂量扫描的结核患者80例,GE 64排螺旋CT胸部扫描结核患者40例,其中部分做了DR平片检查,经几位高年资医生从3方面进行对比分析:(1)不告知高剂量扫描或低剂量扫描的前提下分析图像的清晰度,分析图像诊断的准确性,进而统计在满足诊断的前提下,高低剂量胸部扫描各自所占比例。(2)对GE 64排螺旋CT胸部扫描满足诊断要求的40例肺结核病例与西门子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进行参数对比。(3)对比DR平片与CT扫描检查结果。结果120例肺结核患者CT片均能达到诊断要求,肺内病变均能清晰显示,112例纵隔内血管间隙或淋巴结清晰显示,仅8例血管间隙或淋巴结边缘显模糊,但不影响诊断,其中常规扫描2例,低剂量扫描6例。120例中做了DR平片检查患者42例,12例CT片显示出DR平片未能明确显示的空洞,15例显示出DR平片未能显示的继发性支气管扩张。结论西门子16排螺旋CT胸部低剂量扫描在肺结核诊断中在诊断准确的前提下,辐射剂量明显降低,可作为肺结核的常规筛查及治疗复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