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努力实践循证检验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MB)是近年来国内外倡导的新医学模式,其在医学领域中的迅速兴起,为以个人经验为主的临床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检验医学属于诊断实验,将循证医学引入检验医学,成为21世纪检验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李丰收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0):113-113
循证医学注重科学证据,是一种新式高效的终身学习的医学模式,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李伟 《国医论坛》2010,25(6):32-34
<正>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循证医学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护理观念,中医护理则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产物,下面就循证护理与中医护理进行比较,并就循证护理对中医护理发展的启示探讨如下。1循证护理概念与中医护理概念1.1循证护理的概念循证护理的产生源于循证医学,受循证医学思想的影响和启发,循证护理悄然兴起并得以迅速发展。Mulhall等将循证护理定义为:循证护理是护理人员在计划其护理活动过程中的科研与临床经验、患者需求相结合获取实证,作为临床护理依据的过程。根据循证医学将其进一步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David教授于1992年就正式提出循证医学,1996年中国成立了循证医学中心进一步主张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循证医学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即为循证检验医学。在我国循证检验医学目前并没有得到有序发展。在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实验室如何正确把握循证检验医学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循证检验医学的发展、实验实施、资料实施以及经济和实验室客观环境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赵婧  张毅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8):128-129
循证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对临床医学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就循证医学概念,循证医学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循证医学在性传播疾病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讨论,作为皮肤科医生能够将最新的,临床科学证据应用到实践中,对于提高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和诊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它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即为循证检验医学。循证检验医学主要实施策略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寻求实验室或文献中有价值的证据,进行实验或方法学的评价,并应用于临床检验的实践;目的在于提供尽可能准确的检验结果以协助临床医师作出医疗决策,并对检验技术进行仔细推敲、评估。  相似文献   

7.
循证医学(EBM)是遵循证据的临床医学,它是利用已经获得最新的、最好的证据来指导临床医生对病人做出安全,经济,有效地处理决策,通过对循证医学在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治疗和分析,阐述循证医学在妇产科中的应用以及循证医学实践推广中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8.
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同时也反应了机体的整体功能状态,所以,它一直被作为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辨证依据,并且其转归也被认为是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这与循证医学中突破以疾病为中心的模式,倡导临床措施和医疗决策都要以病人为中心.重视与病人密切相关的临床指标如病死率、致残率、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命质量等是相一致的。说明在中医药历经数千年发展中.始终体现着循证医学的学术思想。把循证医学作为一个发展的平台。将循证医学方法运用到中医药学.可以使中医证候理论得到科学证据的支持,从而加快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加速中医药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9.
循证医学传统西医与中医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志国  季绍良 《中医药学刊》2003,21(8):1313-1314
介绍了循证医学的概念,就循证医学、传统西医与中医学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三者的异同点。论述了中医运用循证医学应注意的问题,强调了循证医学兴起对中医学发展所带来的启示。有利于循证医学的普及、运用和推广,有利于中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领域循证医学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循证医学为中医药带来了机遇,但是,还存在着中医诊断技术难以掌握,缺少适合于中医本身的临床研究技术及最佳证据的评价方法,以及中医界对循证医学认识的不足等问题。建议发展中医诊断之客观化指标,开展以循证医学为指导的中医药研究,广泛开展循证医学教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珍珠母超微粉蛋白、寡肽对小鼠镇静安眠作用。方法利用PCPA制造小鼠失眠模型,观察小鼠的自主活动情况,ELISA法测小鼠血中ATCH含量并计算脑及脑系数。结果阳性对照组、寡肽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降低,小鼠血中ACTH的含量增加,但脑干系数无影响。结论超微粉寡肽类成分(MCP)镇静安眠活性最强,为镇静安眠主要活性部位,调节ACTH可能是其镇静安眠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就诊的主观性耳鸣患者246例,排除其他中医证型,主要研究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耳鸣的临床特征,变化规律及耳鸣产生的影响等.[方法]选择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记录临床症状及体征,采用电测听及耳鸣匹配、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等方法检查,并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年龄以51~60岁最多见,其次为61~70岁.耳鸣响度的自我评分与响度匹配值之间无关联.大多数病例的耳鸣病程在一年之内.大部分患者受耳鸣困扰的程度在中度以下.ABR测试结果听力正常者占25%,右侧和左侧听神经传导至脑干功能障碍患者分别占13%和19%,双侧听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占16%.[结论]临床耳鸣患者多数为肾精亏损型,年龄以51~60岁最多见,男女比例相当,大部分患者听神经传导障碍和脑干功能障碍,高音调耳鸣患者居多.  相似文献   

13.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4.
探讨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泌免疫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医药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新思路。对乳腺增生病的红外光扫描诊断、病理分类、内分以期能够使微观医学与宏观辨证相结合,以开拓中医药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石斛药材的演变。结果:196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石斛来源为兰科石斛属Dendrobium植物的新鲜或干燥茎;1977—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石斛来源为金钗石斛、环草石斛、马鞭石斛、黄草石斛或铁皮石斛;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石斛来源为金钗石斛、铁皮石斛或马鞭石斛;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石斛的来源为金钗石斛、鼓槌石斛或流苏石斛,铁皮石斛也从石斛项下都单列出来。讨论:石斛药材基源的变化、铁皮石斛的单列体现出石斛用药的科学性。但铁皮石斛与石斛的性味、功效一致,值得商榷;DNA条形码、分子标记技术等新方法可以应用到石斛药材的鉴别中。  相似文献   

16.
股骨颈骨折是发生于老年人的常见骨科病,以女性多见。因老年人骨质疏松,有机质少,应变力差,所以只需较小扭转暴力就能引起骨折。骨折后,由于骨折部位血供差,骨折不愈合的可能性大,加之患者年老体弱、长期卧床,易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因此恰当的护理非常重要,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了竞争力理论与战略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与条件,提出了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目标、三大总体战略、四条战略举措及三个实施阶段与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8.
陈斌  苗林 《西部中医药》2005,18(7):17-19
收集我院门诊自2000年10月至2003年9月接诊的往来寒热证患者58例,实验室检查排除疟疾(血涂片均未找见疟原虫),分别从少阳辨证论治33例,从膜原辨证论治25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病性的变化和转化以及疾病的传变是中医病理学的2个核心问题。它们可分别从阴阳五行数学的公理1和公理2、3得到圆满的解释。病性变化,其症结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大小发生变化;病性转化,其症结则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正负号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姜黄根茎不同部位外在物理性状和内在化学成分的差异,为姜黄药材的等级划分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在姜黄道地产区收集样品,每份样品按母姜、子姜一级、子姜二级进行分类,分别测定根茎的长度、宽度、厚度、质量、颜色值[明亮度(L*)、红绿度(a*)和黄蓝度(b*)]及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姜黄素、挥发油含量。结果:不同部位姜黄根茎的长度、宽度、厚度、质量、折干率差异较大,其中宽度、厚度、质量在鲜品和干品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子姜二级的折干率显著低于母姜与子姜一级。姜黄不同部位颜色值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姜黄鲜品断面颜色值a*的变异系数最大,颜色值b*次之,颜色值L*最小,姜黄干品粉末颜色值b*的变异系数最大,颜色值L*、a*变异系数较小。姜黄不同部位的姜黄素类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子姜一级的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姜黄素含量均高于母姜和子姜二级。结论:综合以上指标,姜黄子姜一级的理化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