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介绍早籼615的选育与栽培技术。[方法]早籼615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于1999年以早籼14为母本、Y134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系谱选择法选育而成。描述了该品种的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和栽培要点。[结果]早籼6152007~2009年连续2年参加安徽省早籼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419.8kg/hm^2,较对照竹青增产8.12%;2009年参加安徽省早籼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243.8kg/hm^2,较对照竹青增产9.12%。该品种株型较紧凑,茎秆较粗壮;中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苗期耐寒能力较强;米质较好,综合指标达4级食用稻品质标准。[结论]该品种具有产量较高、米质较好、抗性较强、生育期适中的特点,在安徽省双季稻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杂交中籼新组合协优9019的生理特性及其农艺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协优9019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氮素利用率高等特性。安徽省2年中籼区试,平均产量9022.5kg/hm2;2002年安徽省中籼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064.5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8%。2003~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高产组区试,平均产量8346.75kg/hm2。2005年肥东县133hm2以上的大面积示范,理论产量达12171kg/hm2。2003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2005年通过国审。  相似文献   

3.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皖杂棉11号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曦结  叶泗洪  添长久  刘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219-17220
[目的]介绍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皖杂棉1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方法]皖杂棉11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皖棉133为母本、TM-5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描述了该品种的产量表现及品种特征特性,并介绍了其栽培技术要点。[结果]在2007~2008年安徽省区域试验中,皖杂棉11号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533.0、1476.2、1312.7 kg/hm2,分别较对照皖杂40F1增产11.0%、9.4%、6.2%,并表现丰产、稳产、抗病虫、抗倒伏、纤维品质优良。[结论]皖杂棉11号产量高、品质好、抗病虫性强,适宜在安徽省沿江区和皖南山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育成的25个大豆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分析及育种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志平  王安东  李杰坤  胡晨  燕宁  张丽亚  张磊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232-5232,5251
对安徽省1983~2005年育成(审定)的25个大豆品种的产量和品质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2 416.5kg/hm2,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2 271.0 kg/hm2;蛋白质和油份含量平均为44.2%和20.1%。  相似文献   

5.
为加快优质马铃薯新品种在安徽省的示范推广,促进品种更新换代,2015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引进了中薯4号等8个优质马铃薯品种,并以中薯3号为对照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各品种间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中薯10号、中薯11号及中薯8号平均鲜薯产量较对照增产48.33%、35.69%、34.34%。这3个品种产量、抗病性和综合农艺性状表现良好,适宜在安徽省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高蛋白杂交大豆,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大豆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与恢复系WR99071测交组配杂交组合。该杂交组合2007~2008年参加安徽省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2 666.85 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5.81%;2009年参加安徽省夏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480.10 kg/hm2,比对照增产0.79%。平均粗蛋白质含量45.12%,粗脂肪含量18.10%,属高蛋白杂交大豆。该品种适于安徽省淮北及江淮地区作早中熟品种种植。  相似文献   

7.
早籼788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泽福  夏加发  唐光勇  王元垒  曹苏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2983-12984,12987
[目的]介绍早籼788的选育与栽培技术。[方法]早籼788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优质早稻品种早籼14为轮回亲本,Gayabyeo为非轮回亲本,通过1次杂交和2次回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描述了该品种的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和栽培要点。[结果]早籼7882005~2006年连续2年参加安徽省早稻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216.50kg/hm2,较对照竹青平均增产6.40%;2007年参加安徽省早籼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595.10kg/hm2,较对照竹青增产3.54%。该品种全生育期105d,株型较紧凑,茎秆较粗壮,中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苗期耐寒能力较强;米质较好,综合指标达4级食用稻品质标准;适宜播期为3月下旬~4月上旬,适宜在安徽省沿江、江南和江淮之间作双季早稻种植。[结论]早籼788是1个中熟、高产、稳产、抗病能力强的早籼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8.
皖稻79是籼型温敏不育系X07S与紫恢100组配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等特性.1998~1999年参加安徽省中籼区试,平均产量8.45 t/hm2;2000年参加安徽省中籼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83 t/hm2 .1999年白湖农场120 hm2以上的大面积示范,产量9.16 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9. 44% .2000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9.
杨普 《农村百事通》2006,(11):27-27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芝麻育种课题组(邮编:230031,电话:0551-5160835)前不久选育出安徽省第一个杂交芝麻新组合“皖杂芝0176”和第一个常规芝麻新品种“皖芝2164”。皖杂芝0176和皖芝2164在2004年芝麻品种产量鉴定试验中,667平方米(1亩)产量分别为143.6公斤和136.7公斤,分别比豫芝4号增产19.6%和13.8%;在2005年安徽省芝麻品种区试鉴定试验中,667平方米产量分别为98.47公斤和98.03公斤,分别比“豫芝4号”增产8.36%和7.81%,在10个参试品种中居第一位和第二位。通过近两年产量鉴定和示范,两个芝麻新品种整体表现为产量高、品质好、抗性较强,综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籼稻抽穗期耐热性的评价方法及应用。[方法]以安徽省生产上推广的30个中籼稻品种为材料,采用分期播种和盆栽方式,利用温室模拟高温热害环境,在抽穗开花时期鉴定其耐热性,根据产量损失的大小,提出水稻抽穗耐热性的评价指标。[结果]根据产量损失的大小,将水稻品种的抽穗期耐热能力分为4类。耐热系数〉90%的品种为耐热品种,高温对其结实率有一定影响,但产量损失较小,在10%以下;耐热系数在80%~90%的品种为中度耐热品种,其受高温影响的产量损失在10%~20%;耐热系数在55%~80%的品种为敏感品种,其受高温影响的产量损失在20%~40%;耐热系数〈55%的品种为高度敏感品种,其受高温影响的产量损失大于40%。[结论]根据耐热性评价指标筛选出中籼2503、皖稻173和皖稻89等一批强耐热品种。  相似文献   

11.
惠两优369系武汉惠华三农种业有限公司以母本不育系惠34S与父本R369杂交配组选育的中籼杂交稻组合,2014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1—2012年参加安徽省区试平均产量分别为9. 24t/hm~2和9. 39t/hm~2,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 1%和8. 7%。2013年生产试验产量平均产量9. 36t/hm~2,比对照Ⅱ优838增产9. 58%。该品种具有生育期适中、高产优质、抗倒伏、制种产量高等优点,适宜在安徽省全省种植。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小麦生育期水分盈亏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安徽省小麦主要生育期的水分盈亏状况和土壤含水量(Smc)动态变化及水分衰减规律作了分析,同时研究了水分亏缺期灌溉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安徽省小麦抽穗期和灌浆期水分亏缺严重,尤其淮北地区在此期间缺水89.2mm,全年缺水144.6mm;(2)在无降水或极少降水的情况下,0~10cm土壤水分百分含量平均日变率(Rasm)降低0.572%,10~20cm降低0.214%,20~30cm降低0.181%,30~40cm降低0.083%,灌溉使表层水分有很大提高,灌溉渗透深度随着灌水量的增多而加深;(3)在缺水严重的抽穗期和灌浆期采用225、450m3/hm2灌溉,可分别增产697.5、1 215.0kg/hm2.  相似文献   

13.
高蛋白大豆新品种皖豆24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皖豆 2 4号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以 (山东 85 0 2×南 88-2 17)× (蒙 84-2 0×阜 812 8-1)通过有性复合杂交选育的高产、大粒、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 2 0 0 1~ 2 0 0 2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 ,2年平均产量 3 0 44 .1kg/hm2 ,比中豆 2 0 (CK)增产 7.17%。2 0 0 2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 2 992 .2 0kg/hm2 ,比中豆 2 0 (CK)增产 9.5 5 %。在多年多点试验示范中均表现抗病、抗倒伏、高产稳产 ,蛋白质含量 46.2 0 % ,脂肪含量 2 1.2 2 % ,生育期 10 3d ,籽粒大 ,商品性好。 2 0 0 3年 8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皖豆 2 4号  相似文献   

14.
油研9号系贵州省油料研究所选育并于1998年、2003年和2004年分别通过了贵州、江西、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安徽省种植均表现出较高的产量潜力和广泛的适应性。平均产量为:移栽144.3~209.6kg/667m2,直播120~ 181.1kg/667m2,平均增产10.92%~16.38%。生育期为220~230d,苗期长势旺盛,花期耐低温能力强,结实性好。植株较高,分枝数、全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较多,千粒重较高。耐菌核病能力和抗倒性强。品质优,含油量高达44%。是安徽省值得推广的品种。  相似文献   

15.
1品种简介 皖油17系滁州市农科所和安徽省种子总公司,采用不育系H3A与恢复系H3C配组选育而成的杂交油菜新组合.1998~2000年省区试平均667平方米产量180.3千克,含油量42.2%,属双低油菜.2001年9月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我省油菜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16.
小麦皖8804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于1988年育成,1992~1994年分别参加安徽省淮南片区试和生产试验,表现突出,产量均居参试品种之首。本文就1993~1994年度省区试材料从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品种X环境互作效应等方面对其及参试品系进行评判。结果表明:皖8804高产性突出,适应性广,穗大粒多,粒大而且稳定,产量三要素自身调节和互补能力强。  相似文献   

17.
1品种简介皖油17系滁州市农科所和安徽省种子总公司,采用不育系H3A与恢复系H3C配组选育而成的杂交油菜新组合。1998~2000年省区试平均667平方米产量180.3千克,含油量42.2%,属双低油菜。2001年9月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我省油菜产区种植。2高产栽培技术2.1采用育  相似文献   

18.
陈培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319-10321
对安徽省饲料玉米的商贸情况及其与畜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安徽省2008年饲料行业的玉米需求量为114.157万t,全省养殖业的玉米需求量达683.737万t,其中通过贸易输入的玉米达397.14万t,通过养殖企业、饲料企业和个体输入的玉米占48.6%。玉米总量与安徽省肉类、奶类产量及牧业总值显著相关,而与禽蛋产量的相关性不显著;该省的玉米产量与肉蛋奶产量及牧业总值无明显的相关性,但通过贸易输入的玉米量与肉类、奶类产量及牧业总值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濉科928是濉溪县科技开发中心以巨丰×豫豆21通过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的高产、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2003—2004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490.0kg/hm2,比中豆20(CK)增产6.51%;2005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551.2kg/hm2,比中豆20(CK)增产12.36%。产量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籽粒蛋白质含量44.93%,蛋脂含量合计62.39%。蛋白质产量1001.9—1253.9 kg/hm2,比中豆20(CK)增产15.41%—23.39%。在多年多点试验示范中表现出抗病、抗倒伏、高产、稳产等特性,生育期102d,籽粒大小中等,商品性好。  相似文献   

20.
庐江县水稻苗情监测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09年在安徽省庐江县选择8个试验点进行了稻苗情监测试验,结果表明:①早稻主要栽培方式为撒直播,抛栽密度为37.5万~57.0万穴/hm2,晚稻主要为盘育抛栽,抛栽密度36万~63万穴/hm2;②2009年早稻大田总茎蘖数较2008年增加1成,产量增加11.1%;晚稻大田总茎蘖数较2008的减少20%,产量下降2.3%;③晚稻种植期间因恶劣气候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