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利用调研所获取的陕西省烟草农业393个分散农户数据,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低碳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烟农住址距乡镇距离对其低碳生产意愿呈负向显著影响,烟农对施用化肥、农药、农膜污染的认知对低碳生产意愿呈正向显著影响,农技员和示范户对低碳生产的态度对其低碳生产意愿呈正向显著影响,烟农对政策补贴的满意程度和低碳行为保护环境的感知对其低碳生产意愿呈正向显著影响。因此,提高烟农对绿色环保行为的认知水平、促进低碳技术的良好示范与推广以及低碳政策的有效落实与引导将有助于烟农更积极地选择参与低碳生产。  相似文献   

2.
如何减少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碳排放日益引发关注,作为农业的参与主体农户,无疑会对碳排放量的产生造成影响。因此,从碳排放视角出发研究农户农地利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决策单位,采集福建9个县市257份调查数据,测算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灌溉和翻耕六种碳源的排放量。结果表明,户均碳排放量的地区差异和农户间差距都较大,而产生碳排放的最主要行为是农户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为探究农户农地利用主要碳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运用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这两个行为的各个显著因素,发现对这两个行为的影响因素虽有不同,但经营者状况、农业政策与服务则是共同、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农业产业化对农户环保行为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在山东省龙口市、寿光市和河北省磁县、张北县共计240家农户调查资料及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地方政府负责人访谈资料,分析农业产业化对农户施用化肥、农药和处理畜禽粪便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的磁县和张北县,农户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的意识较为淡薄,农户施用化肥时遵循的原则是成本节约,施用农药则是药效至上;在产业化程度较高的龙口市和寿光市,龙头企业的直接干预使农户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的意识明显增强,施用化肥和农药时遵循的原则相应转变为作物需求和低毒高效;随着养殖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农户向环境中随意排放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的行为相应增加,龙头企业却大都对此没有采取限制措施。通过对这些影响的内在原因分析,进一步探讨从龙头企业入手解决化肥、农药和畜禽粪便污染的生态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4.
施红 《技术经济》2008,27(9):88-93
2004年,中国开始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各级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激励农户购买农业保险。本文以浙江省为例,采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户农业保险参保决策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对保费补贴政策的了解程度对其参保决策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保费补贴激励和风险厌恶激励成为推动农户参保的主要因素。据此本文指出,提高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认知程度和设计符合农户需求的保险险种,能够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5.
针对少数民族农户生产行为特征,构建少数民族农户农业生产行为的碳排放结构模型,根据碳排放系数法,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化肥、农药、农膜、柴油、汽油、电力等六个要素碳排放进行测算。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白族农户低碳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得到:期末经营土地面积、生产收入以及本村到县城的距离三个因素对碳排放具有显著影响。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推广低碳种植技术、合理分配生产收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四条减碳措施。  相似文献   

6.
梁爽 《现代经济信息》2011,(13):238-239,245
农业保险属于政策性保险的范畴,科学、合理地厘定保费有助于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健全农业保障体系。本文先从保费厘定的原理出发,探讨了保单中的重要参数(起赔标准、免赔率、赔付金额)对保费厘定的影响,并且立足于农户的利益,探索参数设置的合理方法。而后将所有理论成果应用于山东省政策性棉花产量保险中,使用参数模型法进行保费厘定,分析现行的政策性保险制度是否合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局部均衡模型研究发现,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明显导致了粗放边际扩张,完全分开均衡精算公平农业保险制度不会对土地使用或其他任何生产决定造成影响.但是,在较现实的混同均衡精算公平农业保险制度下,农户将会把无农业保险时闲置的、边际质量更低劣的土地投入生产,而且农业保险补贴会进一步刺激农业生产在劣质土地上的粗放边际扩张并可能导致环境退化的问题.这对研究我国农业保险制度选择及其补贴政策对环境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论文以农药化肥施用为例,基于江西省的2 068份农户问卷调查,运用Ordered-Probit模型,分析了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的生态耕种行为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随着经营规模的增加,选择价格低廉农药的农户减少,认为能够长期改良土壤而施用农家肥的农户增多;(2)各规模农户凭借以往经验施用农药化肥的比例最大,中规模农户参考使用说明书和技术人员指导的比例最小;(3)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生态耕种行为的影响因素差异大,水污染认知显著影响小规模和中规模农户,文化程度、务农年限和外出务工比显著影响中规模和大规模农户。最后,提出促进农户生态耕种行为的差别化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9.
化肥在促进农作物单产提高的同时也对农业生态环境带来潜在威胁,明确农户化肥施用的基础认知、习惯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对完善农户施肥行为、保护耕地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江西省10市44县(区)2068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了不同收入水平、务农年限的农户施肥认知特征,并运用计量模型对其影响因素开展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农户对化肥施用环境影响和用量安全有着广泛的正确认知,对施肥技术认知明显不足。农户对施肥用量大小认知、用量变化认知和种类变化认知均相对稳定,但其施肥习惯仍有待进一步改善。农户的个人特征、家庭经营特征与农户施肥基础认识、习惯认知均存在不同程度和方向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农户低碳生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生产行为指农户在生产过程的各方面、各环节降低碳排放的行为。根据相关文献及少数民族农户的生产特点,分析影响农户低碳生产行为影响因素,运用Logit建立影响因素模型。选择云南耿马县200户佤族农户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农业收入、土地面积、周围人行为方式等3因素影响较为显著,政府在良种、化肥、农药和农机具方面的补贴,政府制定的环境制度规范,农业技术培训体系,农户年龄等4因素影响不显著。针对分析结果提出少数民族农户低碳生产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1980-2000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以下几个问题做一个初步的分析: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发生了哪些变化?是否符合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是否遵循了巴拉萨的阶段比较优势理论?在分析时,把出口产品分成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并计算这三大类产品在1980—2000年期间巴拉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净出口比率指数。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基本符合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并遵循了阶段比较优势原则。  相似文献   

12.
对企业治理及其最优所有权安排的探讨必须从企业本质的两重属性及其互动的角度动态地考察。从这个角度看,企业的最优所有权安排受到知识成本和代理成本的双重约束。在双重成本约束下,企业所有权的集中与分散对应的结合是企业发展中最优所有权安排的常态。共同治理是企业长期发展和成长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生态工程,其经济效率、预期效果和可持续性是全社会广为关注的问题。本文使用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03年对西部三省(陕西、甘肃和四川)退耕还林地区进行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本有效性和工程在经济上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估。我们发现退耕还林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瞄准效率和较低的成本有效性(存在较大的成本节约空间)。计量分析发现工程在促进农民增收和结构调整方面作用甚微,因此其经济可持续性存在很大的疑问。另外,本文还就退耕还林工程的操作程序、政策改善的方向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否持续?-一个生产率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经济转型的渐进式方法产生了持续的高增长。然而,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学家们越来越认为这种增长是"粗放式"的,主要是靠增加投入获得的。我们对中国改革时期的经济进行研究,发现改革的措施往往导致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一次性的水平效应。中国现在需要调整其改革方案以促进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市场与所有制的改革,以及开放政策,改善了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但加强建设发展完善的市场经济,还需要更为深入的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农业生产与反贫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我们在黄河流域四个大型灌区的实证研究发现,传统上村级的集体水资源管理制度正在逐渐被用水协会和承包管理所代替.由于改革具有很明显的自上而下的特征,因而很多改革流于形式;而只有那些建立了有效节水激励机制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才能实现节水的目标.我们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表明,具有节水激励机制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会导致小麦单产的降低,但下会对玉米和水稻的单产以及农民收入产生显著影响,而且贫困状况也不会因此而恶化.  相似文献   

16.
各国金融安全网的实施导致银行的监管体系发生重构,会导致市场约束受到"挤压",已经逐步地被经济学家们认可。但是对于亚洲国家来说,监管力量的重构是否影响了市场约束却尚未得到明确的实证结论。本文的研究立足于此,研究发现亚洲金融危机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约束的扭曲较大,各国和地区在银行危机后加强银行监管的行为导致了这种"低成本"的市场约束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集体行动是集体性物品生产或共享资源自发治理所引发的群体性合作问题,然而治理收益的非排他性决定了“搭便车”动机和行为的存在,导致集体行动实现的困难。本文通过引入异质性个体及其在集体行动实现过程中的策略互动来分析可能的动态博弈均衡结果,表明由于异质性的存在,决定了个体充当领导者、跟随者或者搭便车者的不同角色。本文利用这一理论模型解释了温州烟具协会应对欧盟打火机的反倾销诉讼事件。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否正在背离比较优势的原则?今后中国是否要加快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该文试图通过对省际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组成部分的测算,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这两个不同的方面来考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TFP增长性质和近几年来的变化趋势,以便为相关政策讨论提供一些实证依据.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在1978-1995年期间经历了一个TFP高增长期(为4.6%);而在1996-2001年期间出现低增长期(为0.6%),其变化的具体特征为:技术进步速度减慢、技术效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各省市的人类发展水平分别进行了单维度及多维度的分类,进一步完善了早期根据世界银行收入组分类标准所做出的“一个中国,四个世界”的分类。随后,本文分别描述和比较了“四个世界”的特征,并从历史的视角深入透视了各个“世界”的历史演进和发展的不协调。研究发现,地区发展差距越来越多地体现为经济发展差距。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键在于进一步推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多地强调政府在落后地区的公共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20.
改革以来,国有部门在城镇就业中所占的比重有了大幅度下降,但在持有本地城市户口的居民中,国有部门就业的比重一直比较高.我们把职工在国有部门就业分解为两方面选择的结果,一个是职工对国有部门的偏好,另一个是国有部门的准入.使用1988年到2000年中国城镇居民住户调查6省的数据,我们联立地估计了这两方面的行为.估计结果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城市居民对国有部门的偏好有所降低,但是平均而言仍然保持比较高的水平;国有部门的准入限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一定程度的放松,虽然在90年代中期职工大规模下岗期间,这种趋势有些反复,但是下岗高峰期过后,国有部门叉放松了准入.在90年代初期国有部门就业比例的上升,主要是国有部门准入放松的结果;在90年代后期国有部门就业比例的下降,则主要是居民对国有部门偏好有所下降的结果.进一步地对工资部门差别的分析,发现国有部门的工资持续地高于非国有部门的工资,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90年代城镇居民与国有部门之间粘连的原因.该文的发现说明,降低国有部门的工资升水,可以使国有部门的改革更加顺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