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目的:探讨数字化成像快速胃肠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IEMENS Polystar 1000mA型多功能数字成像X线机与Kodak 1120型激光照像机连接,随机对140例患者进行快速胃肠道造影检查,并观察其应用效果。结果:140例检查阳性率占56%。所见食管、胃、小肠及右半结肠的轮廓、粘膜、分布及其功能改变均清楚显示,检查时间比常规方法缩短6~8倍。结论:数字化成像快速胃肠造影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数字化成像快速胃肠造影在胃肠道疾病患者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南省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检查的68例胃肠道疾病患者,入选者均接受常规胃肠造影及数字化成像快速胃肠造影检查。观察常规胃肠造影检查、数字化成像快速胃肠造影图像质量、以及在胃肠道疾病、微小病变、早期消化道肿瘤中的显示情况及成像时间。结果数字化成像快速胃肠造影图像质量为甲级比例(75.00%)高于常规胃肠造影(29.41%),丙级及废片(8.82%、1.47%)比例低于常规胃肠造影(27.94%、23.53%)(P<0.05);两组图像质量乙级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字化成像快速胃肠造影检查在胃肠道疾病显示率(70.59%)、微小病变显示率(38.24%)、早期消化道肿瘤显示率(32.35%)方面高于常规胃肠造影(39.71%、19.12%、17.65%),成像时间(1.23±0.47) s短于常规胃肠造影(4.69±1.35) s (P<0.05)。结论数字化成像快速胃肠造影在检查胃肠道疾病中能够利用连续摄像、快速存储等优点,缩短曝光时间,改善图像质量,提升胃肠道疾病显示率,用于胃肠道疾病检查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数字化成像快速胃肠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2016年间在本院接受胃肠造影检查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的是数字化成像快速胃肠造影的方法,而对照组主要使用的是传统的胃肠造影方法,对比两组造影照片的清晰度、造影时间以及胃肠道疾病的检查情况。结果:在照片质量上,观察组高清晰度的照片占95.00%,而对照组高清晰度的照片占75.00%;造影时间上,观察组平均造影时间为(1.2±0.4)s,对照组平均造影时间为(4.6±1.3)s;在造影显示胃肠道疾病上,观察组胃肠道疾病显示率、早期消化道疾病显示率以及微小病变显示率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数字化成像快速胃肠造影,能够大大提高造影成像照片的质量,便于判断疾病类型,同时造影的速度也较短,在检查胃肠道疾病、早期消化道肿瘤以及微小病变的诊断上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与普通X线胃肠造影比较,分析数字化成像胃肠造影的优缺点,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数字化综合X线机对50例患者进行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检查,其中30例行上消化道造影(做食道造影同时又行胃造影,共60人次),20例行钡剂灌肠造影。同时摄取普通X线造影图像及数字化成像胃肠造影图像并进行分析。结果普通X线图像优良质量达Ⅰ-Ⅱ级者占83.75%,较差者占16.25%。而数字化成像胃肠造影图像优良质量Ⅰ-Ⅱ级者占95.00%,欠佳者占5.00%。二者差片率有统计学差异。数字胃肠图像在清晰度、对比度及细微结构显示方面明显优于普通X线,连续摄影图像可作动态观察,病变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均高于普通X线胃肠造影。结论数字化成像图像质量高于普通X线胃肠双对比造影,在病变的检出及细节显示具有优势,可明显减少差片率,从而提高胃肠道造影诊断准确率及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与普通X线胃肠道造影技术进行比较,对数字化成像技术在胃肠造影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为胃肠道疾病的诊断提供借鉴与指导。方法 选取使用数字化综合X线机进行胃肠道造影检查的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进行食道造影合并胃造影,共计40次;22例进行灌肠造影,将数字化成像与普通X线造影下的胃肠图像进行对比。结果 Ⅰ级、Ⅱ级成像质量的数据差异无显著变化(P>0.05);Ⅲ级中数字化成像技术较普通普通X线占据明显优势(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胃肠道病变的临床诊断中,采用数字化成像技术作为检查手段,其诊断准确率以及成片质量均优于普通X线胃肠道造影。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成像子宫输卵管造影对不孕症的病因定性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数字化成像子宫输卵管造影对不孕症的病因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明确诊断不孕症的38例患者行数字化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结果:38例异常子宫输卵管造影中,慢性盆腔炎21例(55.3%)。慢性附件炎8例(21.1%),子宫输卵管结核6例(15.8%),子宫发育畸形3例(7.9%)。结论:数字化成像子宫输卵管造影对不孕症的病因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较为可靠的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7.
全数字胃肠造影检查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全数字胃肠造影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全数字快速连续摄影技术对483例患者进行胃肠造影检查,并用激光相机打印照片.结果:本组数字胃肠造影检查病变显示率、早期消化道癌显示率、微小病变显示率分别为55.7%、23.0%、32.4%.对比组分别为32.3%、13.8%、0.两组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全数字胃肠造影检查对胃肠疾病、早期消化道癌和微小病变诊断中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使用西门子数字胃肠造影机,评价数字化成像摄影技术在静脉肾盂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9日—2016年3月9日静脉肾盂造影22例对其采用西门子数字胃肠机进行静脉肾盂造影,并对造影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22例患者中泌尿系结石5例,肾盂积水5例,肾下垂2例,泌尿系畸形1例,输尿管狭窄3例,立卧位静脉肾盂造影延时2例,造影正常4例。结论西门子数字胃肠机下行静脉肾盂造影术,病人安全、痛苦少,诊断率高;同时应用图像后处理技术,具有传统X线成像无法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数字化X线机及激光照像机进行结肠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例病人进行了普通X线结肠双对比和应用数字化X线机图像后处理结肠双对比造影,对图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普通X线机结肠造影15例照片质量欠佳,而所有数字化成像激光打印图像清晰、对比度佳,细微结构显示清晰,并可动态观察结肠功能。结论:数字化成像结肠双对比造影激光打印机图像技术明显优于普通成像双对比造影技术。  相似文献   

10.
静脉尿路造影和超声检查对尿路梗阻性病变的诊断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数字化成像静脉尿路造影和超声检查对尿路梗阻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42例尿路梗阻性病变患者都进行了数字化成像静脉尿路造影和超声检查。另有4例行逆行尿路造影,并与临床诊断和手术结果对照。结果:42例患者经超声诊断均有不同程度肾盂积水和输尿管扩张,又经静脉尿路造影,其中3例正常,39例也诊断不同程度肾盂积水和输尿管扩张;42例患者的病因包括:输尿管结石17例,先天性异常11例,输尿管结核3例,输尿管癌3例,输尿管良性狭窄2例,外压性改变2例,神经源性膀胱1例。结论:静脉尿路造影和超声检查对尿路梗阻性病变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两种影像检查方法相结合,为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食管癌在数字化X线上消化道造影上的典型表现及分型。方法:对20例诊断为食管癌的患者行数字化X线上消化道造影,以食管全程X线表现为基础,结合临床并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中晚期食管癌数字化X线上消化道造影的典型表现为:充盈缺损、龛影,结合管壁僵硬、黏膜中断、管腔变窄等诊断及分型较容易,而早期食管癌有一定难度,需要精心细致及熟练的检查操作技术,并结合毛刷拉网及内镜检查验证。结论:数字化X线上消化道造影,可以直观地显示食管癌的部位、大小及形态,并能准确地对其进行影像学分型,且在榆查中患者易配合,患者痛苦小而深受广大患者和临床医师好评。  相似文献   

12.
韩旭  吕玉恩  张力  金克斯  赵勇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8):3147-3148
目的:探讨数字化影像系统在胃肠道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795例患者中,行胃肠道双对比造影1594例,行普通胃肠道造影201例。结果:数字化图像清晰度、灰度、对比度均佳,细微结构显示清晰,并可动态观察胃肠道的功能改变。结论:数字化图像质量好,提高了诊断水平,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比较胃肠道造影检查方法和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在临床诊断小肠疾病中的差异,为临床小肠疾病诊断实践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52例经过手术病理诊断确定为小肠肿瘤、克罗恩病、肠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胃肠道造影检查方法和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在定位符合率上,胃肠道造影检查方法低于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定性符合率上,胃肠道造影检查方法低于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诊断小肠类疾病的实践过程中,与传统采用胃肠道造影技术进行诊断的方法相比较,采用多层螺旋CT技术进行诊断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临床诊断小肠类疾病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胃肠道穿孔及穿孔部位的声像图特征,探讨超声诊断胃肠道穿孔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7月-2011年1月住院的63例经手术证实的胃肠道穿孔患者的声像图表现。结果:54例(85.7%)可观察到胃肠道穿孔的直接征象,其中超声显示腹腔游离气体49例,显示率为77.7%(49/63),超声显示穿孔部位37例,显示率为58.7%(37/63)。X线腹部透视发现膈下游离气体52例,显示率为82.5%(52/63)。结论:实时超声可以显示腹腔游离气体及穿孔部位,敏感性优于X线,可为临床提供重要依据,并可弥补X线检查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结肠双对比灌肠检查的安全性及检查效果。方法:采用数字化胃肠机,智能胃肠整复仪对52例患者行双对比灌肠检查。最后检出阳性病例均以手术或病理证实,并回顾性与47例传统法结肠造影结果作对比。结果:52例患者都顺利完成检查,均未发生灌肠副用,安全率100%;检查效率与可供诊断率达优;总阳性检查率达94%。结论:应用数字化胃肠机结合智能胃肠整复仪对直接双对比法进行改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简便性,能提高病灶检出率和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膨体聚四氟乙烯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力 《河北医学》2001,7(1):1-4
目的 :观察膨体聚四氟乙烯 (expand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e PTFE)对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粘连的效果 ,并和自体游离脂肪、空白对照比较。方法 :8只成年新西兰白兔 ,在 L2、3、L3、4和L4、5 椎板间开窗 1.0 cm× 0 .5cm大小 ,分别覆盖膨体聚四氟乙烯 ,自体游离脂肪和空白对照 ,术后 2、4、6、8周处死动物取材 ,并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在对照组观察到硬膜外有广泛的纤维粘连。脂肪组早期可见到存活的脂肪组织 ,使瘢疤与硬膜分开 ,晚期存活的脂肪组织部份萎缩 ,纤维化和硬膜粘连。 e PTFE组 ,硬膜表面光滑 ,硬膜外间隙存在 ,6、8周时可见骨再生。结论 :膨体聚四氟乙稀是一种生物相容性极佳 ,可以始终保持结构稳定 ,可防止成纤维细胞穿透 ,为二次手术提供了可分离的安全界面。是较理想的防粘连材料。游离脂肪可减少硬膜外瘢痕组织粘连 ,但不能提供二次手术可供分离的清晰界限  相似文献   

17.
小肠间质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e stromal tumors,SIST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措施。方法:收集2002年8月至2007年8月本院普外科治疗的14例SISTs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患者中男6例,女8例,平均年龄(56.8±11.4)岁。SISTs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肠梗阻、胃肠道出血及体重下降;血清肿瘤学指标均正常。术前9例行消化道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4例检出病变,均未提示间质瘤可能。14例行CT检查,全部检出肿瘤,定性诊断准确8例;14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病理结果为SISTs,其中良性间质瘤2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9例。结论:SISTs无特异性临床症状,消化道气钡双对比造影诊断率低,CT扫描具有一定的特征,两种检查互相配合,结合临床具有较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早期诊断对改善SISTs的预后十分重要,积极手术切除和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可以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和总结胃、食管石症的X线及CT影像表现。方法15例胃、食管石症患者均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其中2例行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胃石症的X线表现为胃內移动性充盈缺损影,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单发居多。充盈缺损块影表面可见条状、斑片状纵横交错的网状阴影,边缘呈锯齿状;透视下钡浆呈分流状,通过胃的两侧清楚地勾画出胃石的轮廓。CT检查胃石密度不均,表面毛糙呈颗粒状,居于管腔中央与管壁无粘连。结论胃、食管石症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认真分析总结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