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代名医陈士铎以擅治奇症、难症著称,论治健忘证、呆病的学术思想在中医治疗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著作《辨证录》之健忘门论述健忘证简明扼要,理旨奇而不离正,颇具特色。兹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属中医温疫病范畴,其传染性强、发病快、变化多,与以往一般温病,如风温、春温不同,与过去的伤寒也不同。有必要对SARS辨证方法进行探讨,从辨证的科学思维出发.研究建立SARS的辨证模式。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都是用以分析温病病理变化,确定病变部位,揣度病势轻重,认知病情轻重和归纳证候类型的方法。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有共通之处,临床把两者有机结合,结合六经辨证,才能全面指导温病的辨证论治。根据SARS临床表现确定中医“证素”,结合病因病机及传统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可归纳SARS的分期及证候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3.
李祥舒主任医师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传承老师,学识渊博、勤奋进取,对于经方研究颇有心得,善于治疗内妇皮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文章以李祥舒临床出诊中针对汗症多位患者的病案为实验依据,通过用药方剂、用药疗效分析,提出针对汗症的临床诊疗过程中,可在六经辩证的诊疗思路下采取有针对的用药,可得到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八纲辨证是明清时代逐步总结和完善起来的一种辨证纲领,它起源于《内经》、《伤寒论》等古典医著。尤其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为八纲辨证奠定了基础。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它和六经辨证有密切关系。因为六经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关系着疾病性质、发展趋向和预后,所以《伤寒论》的六经病证中,无不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内容,为八纲辨证的思想起源。  相似文献   

5.
张瑛 《河北中医》1987,(5):32-33
经络辨证包括十二经辨证、奇经八脉辨证、经别、经筋和皮部的辨证。辨证方法主要是根据各自的分布及病变时的证候表现来综合分析。兹就经络辨证中的主体,即十二经辨证和奇经八脉辨证分述如下。一十二经辨证经脉和所属脏腑发生的病理变化,通过经络系统反映到体表,在经脉循行所过的部位出现各种症状和体征。这些病候可以反映疾病的成因、性质及所属的经脉、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主要环节是阴阳失调和气血逆乱,血瘀是高血压病的重要病理机制,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高血压病病程中,血瘀证可作为高血压病的主证或兼证而存在。近年来运用微观辨证的方法,从血流流变学、微循环、血小板功能、血管内皮细胞、心血管重构、基因、代谢组学等方面探讨高血压病血瘀证在结构、代谢、功能等方面的物质基础,但是任何单一指标的变化并不能诠释高血压病血瘀证的实质,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病证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紧密结合,全面认识中医的证候。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以方证对应为用药指征,强调主证的把握,证变方亦变,而不可拘泥于病名。笔者在经方运用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把握主证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现举临床验案二则,与同道共享。  相似文献   

8.
常言治病难.难在识证,此言不假。辨证准,立法遣方虽有不中,亦差不远矣!可见,辨证是中医治病的关键。笔者就临床辨证之得失,择其要者陈述于后,以正于同道。一、谨察寒热寒热为临床常几尢症状之一,一般将有无寒热作为辨内伤、外感的  相似文献   

9.
卢燕  刘艳 《新疆中医药》2002,20(6):62-63
消渴是以口渴多饮、多食善饥、小便量多、消瘦无力或尿浊、为特征的病证.根据证候分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本病多由素体阴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致,临床上治疗难度大.若辅以辨证施护,对患者的康复颇见功效.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中医临床辨证模式,认为中医辨证应用了比较、类比、分类、归纳演绎、分析与综合、反证等逻辑思维方法,突出了整体性和模糊性。现代中医临床上存在着系统辨证、单症辨证、指标辨证、主次症辨证、症状贡献度辨证和统一体系辨证等不同模式,提出在对其各自的内容与特点全面了解基础上,建立一套较为客观和简要的现代辨证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对于外感热病的治疗有其独特的疗效。对于辨证论治,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先后总结出六经分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五期辨证等法,从而使热病的辨证论治趋于更加全面而完整。  相似文献   

12.
李灿东 《中医药导报》2001,7(10):496-498
本文探讨了中医临床辨证模式 ,认为中医辨证应用了比较、类比、分类、归纳演绎、分析与综合、反证等逻辑思维方法 ,突出了整体性和模糊性。现代中医临床上存在着系统辨证、单症辨证、指标辨证、主次症辨证、症状贡献度辨证和统一体系辨证等不同模式 ,提出在对其各自的内容与特点全面了解基础上 ,建立一套较为客观和简要的现代辨证体系 ,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痛证为临床上的常见病 ,多发病 ,祖国医学对针刺治痛的经验有着大量而丰富的记载 ,临床中疗效也较为肯定。剖而折之 ,治疗中贯穿着一条“辨证分经”的指导思想。为进一步强调辨证分经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 ,并使之系统化 ,便于临床应用 ,特从以下 3方面进行论述 :1 痛证辨证分经的理论基础  《灵枢·厥病篇》曰 :“厥头痛 ,面若肿起而烦心 ,取之足阳明、太阳。厥头痛 ,头脉痛 ,心悲善泣 ,视头动脉反盛者 ,刺尽去血 ,后调足厥阴。厥头痛 ,员员头重而痛…… ,先取手少阴 ,后取足少阴。厥头痛 ,意善忘 ,按之不得……后取足太阴。厥头痛 ,项…  相似文献   

14.
左归丸出自《景岳全书》,具有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的功用,临床上可辨证应用于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科疾病、生殖机能异常性疾病、多种骨科劳损性疾病、常见老年性疾病和慢性血液科疾病等多种西医疾病;根据中医脏腑辨证理论,上述西医疾病或和肾藏精功能失调有关,或和肾主生殖作用异常有关,或和肾主骨生髓作用异常有关,且中医辨证总不离肾阴虚损精气亏虚;用药上,可以左归丸辨证配伍益阴柔肝、安神定志之药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合用活血通络、行气安神之品治疗常见心脏病,对女性不孕症及月经失调等病的治疗又可以左归丸合用二至丸来调补肝肾,而对于骨科疾病常用左归丸再加补肾强腰壮骨之品,对于痴呆及帕金森等老年病又常需伍入祛瘀通络药。  相似文献   

15.
介绍应用经方治疗肾病的经验。从六经分证角度剖析肾病的演变,主要有太阳病、少阳病、少阴病,兼夹水饮及瘀血贯彻始终,指出其相应方药。  相似文献   

16.
翟少华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4):174-175
目的:探讨痹证治疗的辨证护理.方法:根据中医理论精髓,运用名老中医魏中海教授的经验方治疗疥证患者,同時予以辨证施护.结果:78例患者治愈55例,好转18例,总有效率为93.59%.结论:中医辨证施护辅佐治疗痹证有利于挤症患者的全面康复,使疾病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肝气逆证辨证的规范研究,从而解决传统四诊合参难以采集患者主观感受为主诉的病症中所包含的全面辩证信息的问题。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进行调查,根据病例特征的多维指标,建立合适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修订。结果:“信息采集医生用表”结构方程结果:情绪维度、躯体症状维度、机体状态维度载荷系数分别为0.715、0.574、0.904,“信息采集患者用表”情绪维度、躯体症状维度、机体状态维度载荷系数分别为0.705、0.945、0.848,各维度之间具有较强相关性,结合中医理论,确定PMS肝气逆证辨证规范为:以烦躁易怒为主症,以头痛、乳房胀痛、小腹及胃脘胀痛为次症,亦可伴随疲乏、失眠多梦、肢体浮肿、工作理家能力降低、思想不集中等症状。结论:采用医患双方采集辨证信息的方法,建立了较为全面的信息采集体系。首次建立了PMS肝气逆证辨证规范,以流行病学调查为基础,为深入开展PMS证候及其亚型的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眩晕证辨证分型与经颅多普勒检测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现代医学影像检测方法与眩晕证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对165例眩晕证患者进行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测及对照分析。结果显示,肝阳上逆组主要表现为血流速度较快,呈血管狭窄性改变;气血亏虚组主要表现为血流速度缓慢,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19.
老年汗证辨证施治验案3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自汗多因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笔者临床观察,老年汗证病因病机较为复杂,现举临床辨证施治验案3则介绍如下。1阴虚火旺江某,男,81岁,2008年6月23日初诊。汗出伴低热半年余。汗出午后明显,低热,面赤心烦,口干,便结溲黄,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证属阴虚火旺,蒸津外  相似文献   

20.
一、辩证(1)审证求因,辨别病位,探求病机:审证求因是探求病机重要环节。祖国医学把疾病发生原因,归纳为外感六淫和内伤七情。饮食劳伤、金刃虫兽所伤等方面。在外感六淫方面,根据人与自然统一观点,认识到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变,可侵害人体而致病;六气伤人,统称‘“六淫”;“六淫”都有其特性和作用于机体后的不同反映。如《内经》指出:风邪特点是“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所以风邪致病的范围很广,发病快,变化多,且又易与其他病邪相并而成风寒、风热、风湿、风火等。又如:风性轻扬容易侵入人体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