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川崎病 (KD)小儿的早期心电图改变及其在提示合并冠状动脉损害中的作用。方法 以 76例川崎病小儿为研究对象 ,在发病早期 (7d内 )做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 ,在亚急性期 (病程 10~ 2 0d)再做超声心动图检查。把有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作为观察组 ,共 33例 ;把未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作为对照组 ,共 4 3例。将 2组患儿早期心电图改变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 76例KD患儿 ,在发病早期 (7d内 )超声心动图未见有冠状动脉损害 ,而心电图已发生明显异常 ,其异常率为 96 % (73/ 76 ) ,其中以窦性心动过速最为常见 ,而以ST -T段改变最为严重 ,其发生率为 5 1% (39/ 76 ) ,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较少见。在亚急性期 ,伴有心电图异常的患儿中有 4 5 % (33/ 73)的病人相继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另外 ,本组 76例患儿中心电图发生ST -T段改变的有 39例 ,占心电图异常率的 5 3% (39/ 73) ,在这 39例中有 2 9例发生冠状动脉损害 ,占74 % (2 9/ 39)。观察组中 ,心电图异常率为 10 0 % (33/ 33) ,ST -T段改变发生率高达 88% (2 9/ 33)。对照组心电图异常率也达到 70 % (30 / 4 3) ,但是ST -T段改变发生率仅为 2 3% (10 / 4 3)。 2组比较 ,无论是心电图异常率还是ST -T段改变的发生率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患儿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在川崎病急性期的变化和对冠状动脉损伤(CAL )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测川崎病(KD)组(n=4 8)治疗前后及对照组(n=30 )患儿血浆D二聚体浓度,分析D二聚体浓度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结果 KD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 .0 5 ) ;KD组治疗3周后D二聚体水平低于治疗前(P<0 .0 5 ) ;CAL组D二聚体水平治疗前、治疗后均高于无CAL组,(P<0 .0 5 )。结论 D二聚体浓度对KD患儿急性期CAL有诊断价值;阿司匹林治疗能有效改善KD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从而减少KD患儿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患儿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海燕 《中原医刊》2007,34(5):35-36
目的 通过川崎病患儿(KD)D-二聚体的变化,研究川崎病血管损伤的机制,探讨D-二聚体改变与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测48例KD患儿,30例健康对照组儿童的血D-二聚体。结果 KD患儿D-二聚体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组D-二聚体明显增高,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二聚体在川崎病血管损伤、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D-二聚体升高反映了川崎病明显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倾向.对是否合并冠状动脉损伤具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4.
富春 《华中医学杂志》2006,30(4):287-287
笔者对1990年2月-2003年6月入住我院的资料较全的37例川崎病患儿进行了心电图追踪观察,现将其心电图的变化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组别川崎病(KD)患儿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的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价值以及与冠状动脉损伤(CALs)的关系。方法:对住院KD患儿常规行心脏超声检查,根据结果分为CALs组(30例)和无CALs组(50例),另选取90例年龄、性别无明显统计差异的同期门诊体检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同时选取同期住院的肺炎患儿40例作为病例对照组。分别采用放射性免疫方法、硝酸还原酶法测得各组血浆ET、NO水平。结果:KD患儿急性期血浆ET、NO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病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则较正常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ALs组血浆ET、NO均高于NCALs组,P<0.001。结论:KD患儿ET、NO的水平明显增加,且ET、NO的水平可能与冠脉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查在川崎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组与无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组分别进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及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检查结果,并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组与无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组动态心电图改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心电图改变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本组病例显示,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敏感性较高,在川崎病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100例KD患儿及100例健康儿童血小板相关指标(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体积和血小板压积)、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心肌损伤相关标志物(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肌酸激酶?MB质量和血浆脑利钠肽)以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0)等指标检测结果,比较两组间的差异以及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KD患儿在急性期前期即表现为血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血浆脑利钠肽含量明显升高,其中D?二聚体水平与脑利钠肽含量呈正相关(P < 0.05),此外,常见炎症因子呈现高表达,急性期后期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压积明显升高,与健康儿童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与无冠状动脉损伤患儿相比,合并冠状动脉损伤时,患儿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脑利钠肽含量升高较为明显(P < 0.01)。结论:KD患儿体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其与心肌损伤标志物,特别是血浆脑利钠肽的联合检测在KD诊断和治疗中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者急性期血清中白介素34(inter leukin 34,IL?34)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KD患者40例,同期匹配健康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IL?34、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并常规检查血常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沉等;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IL?34与患者临床资料指标的关系以及与NT?proBNP表达的相关性。结果:KD患者急性期血清IL?34、NT?proBNP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冠状动脉病变组(CAL组)急性期的血清IL?34水平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NCAL组)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D急性期血清IL?34和hs?CRP、NT?proBNP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分别是r=0.531,P < 0.001;r=0.781,P < 0.001),血清IL?34和血白细胞、血小板、血沉无相关性(r分别为 0.299,0.099,0.302,P>0.05)。结论:IL?34可能参与KD的致病过程;IL?34和NT?proBNP、hs?CRP检测指标一样可较好诊断KD,并预测KD的冠脉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初始治疗前的生物学指标检测,分析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KD并发CAL(CAL组)患儿和70例KD未并发CAL(NCAL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χ2检验);对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与CAL发生率有显著相关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男性、年龄≤1岁、白细胞计数(WBC)>12×109/L、血清白蛋白(ALB)<35g/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超敏C反应蛋白(CRP)≥100mg/L是KD患儿并发CAL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69、4.02、3.06、2.42、2.92、4.05。结论存在男性、年龄≤1岁、WBC>12×109/L、ALB<35g/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CRP≥100mg/L这些高危因素的KD患儿并发CAL可能性大,需要更强化的治疗,更密切的随访。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患儿血浆中抗β2糖蛋白1抗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浆中抗β2糖蛋白1(β2GP1)抗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20例KD患儿血浆中抗β2GP1抗体水平,并与正常儿童组对照.结果 20例KD患儿,临床诊断时间平均9.8 d,冠状动脉扩张(CAD)发生率60%(12/20),冠状动脉瘤(CAA)发生率25%(5/20).抗β2GP1抗体阳性15例,阳性率为75%(15/20),抗β2GP1抗体水平用A492值表示为0.909±0.310,正常对照组A492值为0.351±0.154,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6.566,P<0.001).12例CAD患儿A492为1.119±0.1,8例无CAD患儿A492为0.593±0.24,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404,P<0.05).结论 KD患儿血浆中存在高水平的抗β2GP1抗体,并发冠脉损伤的KD患儿抗β2GP1抗体水平明显高于未并发冠脉损伤的患儿.提示抗β2GP1抗体是KD冠状动脉损伤的一种重要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N末端脑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rain peptide ,NT-pro BNP)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患儿血浆中的改变及意义。方法:通过测定25例KD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浆NT-pro BNP水平、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及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cTnI)水平,检查超声心动图,对照同期2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分析其变化及意义。结果:KD患儿急性期血浆NT-pro BNP、CRP及cTnI均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均降低;急性期冠状动脉损伤组(Coronary artery lesion ,CAL )血浆NT-pro BNP水平较非冠状动脉损伤组(Nocoronary artery lesion ,NCAL)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NT-pro BNP水平对诊断KD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急性期增高可能与心肌损伤及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重症川崎病(SKD)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预测指标,寻找早期识别SKD患儿的预测指标,为临床上早期识别SKD患儿,制定治疗及随访方案、判断预后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因出现单个或多个脏器严重损害,生命体征不平稳的住院患儿19例作为SKD组,收集同一时期确诊为川崎病(KD),但无严重脏器功能损害,生命体征平稳的76例普通KD(OKD)作为OKD组。分析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指标,治疗过程及预后情况,采用ROC曲线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KD的危险因素。结果与OKD组相比,SKD组患儿年龄偏大,淋巴结肿大发生率较高,中性粒细胞比值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升高更为显著,转氨酶、胆红素水平更高,白蛋白及血清钠水平更低,更易发生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及冠状动脉损害(P<0.05或0.01)。ROC曲线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表明,年龄≥37.5个月,中性粒细胞比值≥82.1%,TBil≥22.05滋mol/L和血清钠≤133.35mmol/L的KD患儿更易出现多脏器功能损害,生命体征不稳,是SKD的高危因素(P<0.05或0.01)。结论年龄较大的儿童,较高的嗜中性粒细胞比值,较高的胆红素水平,较低的血钠水平可能有助于预测SKD。SKD患儿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及冠状动脉损害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3.
张自宜 《中外医疗》2012,31(12):7-8
目的 探讨KD的临床特征、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科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诊治的109例KD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109例KD中典型78例,不典型31例.平均发病年龄3.3岁.所有患者治愈出院,合并冠脉损害者随访12个月恢复正常.结论 6岁以下是KD好发年龄段并以男孩居多,不典型KD高,典型KD冠脉损害率高于不典型病例;典型与不典型KD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无差别.  相似文献   

14.
刘丽莎  钟天鹰 《医学综述》2012,(22):3815-3818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其严重的并发症是心血管系统损害,并可形成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已经成为小儿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得到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现就目前有关川崎病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1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宝冬  毛秀英 《医学综述》2011,17(2):319-320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尤其是不典型KD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方法对平谷区医院儿科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诊治的12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不典型KD具备诊断标准6条中2条者1例,占3.33%(1/30);具备3条者13例,占43.33%(13/30);具备4条者16例,占53.33%(16/30)。冠状动脉受累者共26例,30例不典型KD中冠状动脉受累者共10例。结论不典型KD冠脉损害率高,临床表现虽不完全符合诊断标准,但通过临床仔细观察,结合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均能获得早期诊断,使患儿得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的不典型临床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川崎病(KD)患儿的不典型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损害情况,探讨其诊断标准。方法:总结75例KD患儿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特点。结果:具备主要表现6项者42例(56%),5项23例(30.7%),4项7例(9.33%),3项2例(2.67%),2项1例(1.33%)。某些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如淋巴结肿大为化脓性,皮疹结痂,可有脱指甲表现,病程中可一直无手足末端脱皮。另外发现惊厥、脑膜炎、胆囊炎、脊髓炎等各1例。71例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47例(66.2%)冠状动脉有改变,其中冠状动脉扩张30例(42.3%),冠状动脉瘤17例(23.9%),其中巨大瘤2例。结论:川崎病临床表现多样,某些主要表现可有例外,冠状动脉扩张较常见。  相似文献   

17.
罗碧莹  孔卫乾 《海南医学》2010,21(21):54-56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诊断及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对我科近6年(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68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 KD近3年(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患儿人数是前3年(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患儿人数的1.72倍(43/25),68例中男女比例为1.96:1(45/23),5岁以下患儿发病占94.1%(64/68),非典型KD占32.4%(22/68)。典型KD组和非典型KD组在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查及心脏冠状动脉损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KD组与非典型KD组在皮疹、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脱屑与硬肿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发病中非典型表现发生率有逐渐增加趋势,容易误诊,尽早做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对诊断KD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儿童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冠脉损伤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63例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比较不同类型川崎病患儿的性别、年龄、主要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合并症和治疗效果。结果 63例KD患儿中,典型KD 41例,不完全KD 22例,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L)19例,其中典型KD为34.15%(14/41),不完全KD为22.73%(5/22),两组患者CAL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典型KD的球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多形性皮疹、手足硬肿显著高于不完全K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WBC、中性比例、HGB、PLT、CRP、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完全KD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结合实验室指标,对该病早诊断、早治疗,可减少儿童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黄春琳 《医学综述》2013,19(10):1753-1755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全身性中小血管炎性综合征,主要累及冠状动脉,可以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狭窄甚至心肌梗死,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目前研究显示,川崎病发病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微生物毒素类超抗原介导作用,某些微生物产物对T细胞有超强激活能力;免疫系统异常激活,T细胞和B细胞异常激活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炎性介质引起血管内皮损伤;种族遗传因素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