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及分析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中荧光素钠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09年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的1450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其处理方法。结果:1450例患者发生荧光素钠注射液不良反应共93例,占6.41%。结论:荧光素钠注射液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中可致轻重不一的不良反应,多数轻微,但在临床应用中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做好及时救治的准备,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维生素C注射液与注射用奥美拉唑钠配伍后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在不同剂量的维生素C注射液、不同时间、不同pH值条件下,测定溶液中奥美拉唑的含量,以自身对照比较其峰面积计算分解率,观察外观色泽。结果:加入一定量的维生素C注射液,在不同的pH值条件下对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溶液含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实验证明在加入一定量维生素C注射液的奥美拉唑钠溶液中,pH值为7.0以下时,分解速度快、质量不稳定。结论:维生素C注射液对溶液中奥美拉唑钠的稳定性影响很大,并且当pH值低于8.0时,时间越长颜色变化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注射用硝普钠在2种输液(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中的稳定性。方法:将注射用硝普钠按临床应用浓度配制成A、B、C、D四组溶液,考察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放置时间硝普钠溶液的稳定性,包括溶液外观、不溶性微粒、pH、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硝普钠含量等。结果:在避光条件下,在20℃或35℃时,硝普钠与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后26h内是稳定的;在不用或用避光套避光且强光照射时,硝普钠溶液极不稳定。结论: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均可作为注射用硝普钠的溶媒,且溶液在26h内稳定。临床配制或使用硝普钠注射液时,要严格避光.才能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石盛明 《海峡药学》1999,11(4):20-20,28
荧光素钠注射液用于视网膜血管造影以检查眼底疾患,此项造形术60年代国内外早有报道。笔者曾参照资料进行了配制,用于临床,由于荧光素钠在视网膜血管内消失快,观察时间短,拍照来不及,影响了诊断结果。因临床实践要求荧光素钢制剂在限内长荧光的滞留时间,以获得有充分时间观察眼底疾患和拍照,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为达到这一目的作者作了下列多次实验。1处方的安排根据有关文献记载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可用于制成延缓吸收的延效制剂,因此按下列处方加入聚乙烯吡咯烷酮的10%,15%和25%进行了筛选。处方:荧光素钠10g聚乙烯…  相似文献   

5.
目的 考察依地酸二钠对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质量的影响,确定处方中依地酸二钠的添加量.方法 考察不同的金属离子、包材浸提液对艾司奥美拉唑钠溶液澄明度影响,考察不同用量依地酸二钠的中间体溶液稳定性,冻干成品的质量,确定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处方中的依地酸二钠用量.并进行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的加速和长期稳定性试验考察.结果 依地酸二钠最佳用量为1.5mg/瓶.按照优化处方工艺制备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产品质量合格,且在加速和长期试验过程中质量稳定.结论 确定处方中加入依地酸二钠可改善药品的澄明度及药物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荧光素钠静脉注射液的制备,并就注射液的荧光强度与浓度、酸度、荧光激发波长、某些离子间的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本制备工艺科学合理,产品质量好,注射液的荧光强度、荧光寿命、显影清晰度可与美国产品相媲美,而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荧光素钠水溶液的浓度在1.4×10~(-5)~1.8×10~(-5)mol.L~(-1),PH值介于8~9之间受最大荧光激发波长(489nm)激发后,所产生的荧光强度最强,一些重金属离子强烈地影响着荧光强度。  相似文献   

7.
奥美拉唑钠与3种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柳先盛  邹慧龙  陈健苗  周慧萍 《医药导报》2007,26(11):1378-1379
目的 考察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溶液与3种输液配伍的的稳定性。方法 测定溶液的pH值,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配伍液中奥美拉唑钠的含量,定时观察溶液的颜色及澄明度。观察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溶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果糖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结果 注射用奥美拉唑钠在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溶液中3 h内可保持稳定。奥美拉唑钠在果糖注射液中可出现颜色变化,甚至出现沉淀,且降解明显。结论 奥美拉唑钠不可与果糖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维生素C对头孢地嗪、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米诺和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结合作用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荧光光谱法测量荧光强度值,确定体系猝灭类型,并计算得出结合常数K_A。结果:这几种头孢菌素素对HSA的荧光猝灭作用属于静态猝灭;在维生素C存在条件下,头孢地嗪、头孢他啶和HSA的结合能力未发生明显改变;头孢曲松有所增强;头孢米诺显著减弱。结论:头孢地嗪、头孢他啶与维生素C配伍对药动学影响微小,稳定性良好:头孢曲松和头孢米诺则不宜与维生素C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脂质体混悬液对荧光素钠在大鼠皮肤分布的影响。方法 :以0 125 %荧光素钠溶液为对照,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时间点0 125 %荧光素钠脂质体混悬液 (试验组 )荧光素钠在皮肤表皮、真皮分布的情况。结果 :试验组表皮及真皮荧光强度峰值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P<0 05) ;试验组表皮及真皮内荧光强度值曲线下面积分别是对照组的2 09倍和2 4倍 ;试验组切片中毛囊周围的荧光强度值大于对照组。结论 :脂质体混悬液能使药物在皮肤组织中保持较高的浓度 ,从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毛囊是脂质体制剂中药物扩散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获得7种金属离子介导下,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与人血白蛋白(HSA)相互作用的荧光猝灭强度、结合位点数、结合常数、作用力类型及对其空间构象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光谱法和同步荧光光谱法结合,研究金属离子介导下,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与HSA的相互作用。结果金属离子介导下,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对HSA的荧光猝灭增强,同时结合作用增强。作用力主要为氢键和范德华力,不同金属离子介导下其作用力类型不变,但作用力强弱有所改变。对于欧前胡素作用力顺序为:Mg2+>Cu2+>Ni2+>Co2+>Zn2+>Fe3+>Al3+,异欧前胡素作用力顺序为:Cu2+>Zn2+>Fe3+>Co2+>Mg2+>Al3+>Ni2+。同步荧光光谱结果显示金属离子介导下,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与HSA相互作用后,HSA的构象均发生改变。结论金属离子的存在促进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与人血白蛋白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临床使用荧光素钠注射液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临床特点,为用药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上报至国家ADR监测系统的荧光素钠注射液致ADR 146例患者报告,采用帕累托图分析ADR累及的系统/器官,并对患者性别、年龄及荧光素钠注射液生产厂家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46例患者发生194例次ADR,消化系统最为多见(127例次,65.46%),其次为呼吸系统(40例次,20.62%)和皮肤及其附件(21例次,10.82%)。年龄(≥60岁)是荧光素钠注射液致ADR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消化系统反应是荧光素钠注射液致ADR的主要表现,患者年龄是ADR的主要影响因素,对该类患者进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时要做好用药指导,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归纳总结注射用奥美拉唑钠的配伍禁忌。方法:收集2004-2013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注射用奥美拉唑钠配伍禁忌的文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有73种药物与注射用奥美拉唑钠存在配伍禁忌,配伍使用常出现变色、浑浊、产生沉淀等现象,溶液的pH值、温度、光线等会对奥美拉唑钠溶液的稳定性产生影响。结论:注射用奥美拉唑钠与许多药物存在配伍禁忌,不应与其他药物配伍,临床使用时应选择0.9%氯化钠注射液或生产厂家提供的专用溶剂作溶媒,现配现用,并在12h内滴注完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顺铂对表柔比星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结合作用的影响。方法通过荧光光谱法研究顺铂和表柔比星对HSA的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由Lineweaver-Burk双倒数作图法确定反应的解离常数,根据热力学方程讨论两者间主要的作用力类型。结果荧光猝灭光谱显示,顺铂和表柔比星与HSA都有荧光猝灭作用。顺铂、表柔比星对HSA的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表柔比星与HSA的结合点数为1,主要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顺铂不影响表柔比星对HSA的内源荧光猝灭作用,但能增加表柔比星与HSA的结合常数(KA)。结论顺铂不影响表柔比星的血药浓度,但能增加表柔比星与HSA的结合力。  相似文献   

14.
应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卡洛磺钠(CS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光谱学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弱酸性条件下CSS对BSA的猝灭机理为动态猝灭,而在中性和弱碱性时则为静态猝灭;根据Fφ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310K和pH=7.40时CSS与BSA作用的结合距离为5.18 nm;通过计算热力学参数可知,药物与BSA的相互作用是自发过程,且二者之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为疏水作用力;此外用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CSS对BSA构象的影响。研究还表明常见共存离子对结合反应有较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克林沙星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克林沙星与小牛胸腺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使用荧光光谱法,根据Stern-Volmer方程及Scatchrd方程进行数据处理.采用离子强度的影响、紫外光谱的变化、单双链DNA作用的区别及I-猝灭等实验研究了克林沙星与小牛胸腺DNA间的相互作用模式.结果:在pH值7.0的磷酸盐缓冲液(PBS)中,克林沙星的荧光激发及发射峰分别位于273 nm和427 nm处,小牛胸腺DNA对克林沙星的荧光存在着强烈的猝灭作用,猝灭常数Kq为4.03×104mol-1·L,结合位点数为2.84.结论:克林沙星与小牛胸腺DNA间是一种沟槽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研究牡荆苷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的光谱学特征。方法利用同步荧光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牡荆苷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机制、作用力类型,考察牡荆苷对溶菌酶构象的影响。结果牡荆苷对溶菌酶的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牡荆苷与溶菌酶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分别为6.73×10~5 L/mol、1.12,其作用力以疏水作用为主。同步荧光光谱法测定的结合位点靠近色氨酸,并使色氨酸的疏水性增强。结论牡荆苷与溶菌酶结合并改变溶菌酶的构象,共存金属离子对牡荆苷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咖啡因、茶碱、可可碱3种甲基黄嘌呤类生物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荧光光谱行为,了解其与蛋白质结合的信息。方法: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25℃和37℃时3种生物碱不同浓度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通过Stern-Volmer曲线和Perrin曲线线性拟合计算得到动态猝灭常数和静态猝灭常数,判断猝灭机制;计算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热力学函数ΔH、ΔS、ΔG,判断其结合作用力模型。结果:随着3种生物碱浓度升高,BSA内源荧光强度有规律地降低;随温度的升高,静态猝灭常数和结合常数均降低,而3种生物碱与BSA的结合常数差别较大,但结合位点数均接近1;ΔG<0,ΔH<0,ΔS>0。结论:3种生物碱能较显著猝灭BSA的荧光,且机制均为静态猝灭,与白蛋白之间均存在以疏水相互作用为主的结合作用;3种结构相近的生物碱与BSA的相互作用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生理条件下使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以及分子对接研究甲苯磺丁脲与乳清蛋白的相互作用。方法 实验选取激发波长280 nm,测定不同温度下甲苯磺丁脲与乳清蛋白的荧光猝灭光谱;通过相关参数(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等)的计算以及热力学参数判断猝灭机制、甲苯磺丁脲与乳清蛋白的相互作用特点以及乳清蛋白构象的变化,并通过分子对接方法探究药物与乳清蛋白之间可能存在的作用形式。结果 甲苯磺丁脲可使乳清蛋白内源荧光发生作用机制为复合式静态猝灭的猝灭;以氢键、范德华力为主要作用力类型;甲苯磺丁脲与乳清蛋白结合过程中存在非辐射能量转移,促使乳清蛋白的荧光猝灭;药物与蛋白的结合对乳清蛋白的构象无明显影响;分子对接结果表明:甲苯磺丁脲分别与Glu113残基形成1个氢键,与Asp116残基形成2个氢键以及与Glu121残基形成2个氢键。结论 甲苯磺丁脲与乳清蛋白可以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建议甲苯磺丁脲不要和牛奶同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依托泊苷与DNA的相互作用.方法 采用荧光光谱及紫外光谱法,结合Ⅰˉ效应、离子强度的影响及DNA熔点测定,分析依托泊苷与DNA光谱效应.结果 DNA对依托泊苷的内源荧光有明显的猝灭作用,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结合常数KA=2.02×10 -4L·mol-1,结合位点数n=0.89.结论 依托泊苷与DNA的结合作用方式可能为沟槽作用.  相似文献   

20.
荧光素钠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汉斌  王波  王笑君 《安徽医药》2019,23(1):206-208
目的 探讨临床应用荧光素钠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武汉市第五医院和武汉艾格眼科医院634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年龄(≥45[KG-*3]~<65岁)、有既往史2个指标/变量均为中重度荧光素钠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P<0.05),OR值分别为3.95和5.23。结论 病人的年龄和既往史是荧光素钠不良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此类病人进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时要做好用药指导,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