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病理学基础和危险因素.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易损性无疑是引发缺血性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危险因素,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脑卒中是导致老年人永久性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甚至致死首要因素之一.有研究发现≥65岁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阳性率达78.7%,颈总动脉动脉内-内膜厚度(IMT)异常者达50.5%,说明老年人群中颈动脉IMT增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很高,增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1].而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和发展与斑块内的新生血管生成密切相关,所以应用超声造影技术无创性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微血管的存在和发展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价是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正>脑卒中是世界上主要致死原因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病因(占30%)。研究证实斑块破裂或侵蚀是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的主要原因,与斑块内出血(IPH)、大脂质核心、薄/破裂的纤维帽相关,并不取决于斑块的狭窄程度~([1,2])。其中,斑块内出血是脑血管  相似文献   

3.
<正>高血压病患者常并发动脉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1])。有数据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达93.33%~([2])。高血压患者的脉压指数(PPI)能较好地反映血管硬化程度~([3])。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120例高血压脑梗死患者分析后,探讨彩色超声在脑梗死患者脉压指数与颈动脉斑块性质相关性中的应用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病人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303例NVAF病人,根据是否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分为房颤伴脑卒中组(n=134)和房颤不伴脑卒中组(n=169)。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NVAF病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因素,并进一步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 房颤伴脑卒中组中75.4%的病人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非脑卒中组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人比例为6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CHA2DS2-VASc评分是NVAF病人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联合CHA2DS2-VASc评分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优于CHA2DS2-VASc评分。结论 在老年NVAF病人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联合CHA2DS2...  相似文献   

5.
我国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高,约70%~80%[1],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狭窄的严重性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有密切关系.颈内动脉狭窄越显著,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越高,重度狭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70%~90%[1-2].粥样斑块的性质、状态和动脉内膜表面的情况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 通常认为当纤维帽很薄、不完整,有溃疡或炎性细胞浸润,坏死脂核较大或有斑块内血肿时,病灶易发生碎裂,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3].因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除管腔狭窄外,还应关注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影像学,尤其是近年来CT和MRI技术的进展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价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讲述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和MR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MRA)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研究表明,20%~48%的缺血性脑卒中可归因于脑血管病变而不是由于颈动脉狭窄或心房颤动所致~([1~4])。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领域内约20%的脑卒中由心源性栓塞或小血管病变引起~([1])。研究提示,52%的脑卒中可能是心源性栓塞,24%为非心源性栓塞,24%原因不明~([2~4])。不同的脑卒中亚类与不同的复发风险相关[5,6],对于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颅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可以减少复发风险,亦可针对疾病  相似文献   

7.
<正>便秘是指排便习惯改变,大便频率减少,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和(或)排便困难,粪质干结,可有便排不尽的感觉~([1])。体虚、肠道应激能力下降、缺乏运动、因慢性病口服多种药物是老年人便秘的重要因素~([2])。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人便秘患病率高达15%~20%,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呈上升趋势~([3,4])。老年功能性便秘病程长,且易反复发作,严重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易诱发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5])。有研究表示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躯体及  相似文献   

8.
<正>颈动脉是向大脑提供富氧血液的主要血管,承担脑组织85%的血液,是脑供血的要塞。同时,颈动脉是全身大动脉中最表浅的一支,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形成和演变的反映窗口。更重要的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脑栓塞的栓子大部分来自颈动脉。近年来,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脑血管领域专家们的高度重视,相继出台多个包括颈动脉疾病在内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指南。然而,即便如此,医患对颈动脉疾病的认知水平仍普遍较低,极有必要对颈动脉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广泛宣传。本研究将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最新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危险因素及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TIA患者112例(观察组)和健康体检者80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老年TIA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体质指数(BMI)≥30 kg/m~2、吸烟、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DM)(P0.05)。观察组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χ~2=29.380,P0.001);观察组颈动脉硬化斑块为不稳定性斑块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671,P=0.031)。结论肥胖、吸烟、颈动脉粥样硬化及DM是影响老年TIA的独立危险因素,不稳定颈动脉粥样斑块可能是TIA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描述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布特征,探讨传统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研究病例来自全国25个省市41家三级甲等医院,连续收集2011年1月至2011年5月,住院的脑梗死患者,对资料完整且年龄≥18岁的12 424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分析。结果:住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患病率为76.9%,颈动脉内膜(IMT)增厚率为54.3%,狭窄率≥70%的患者占7.0%,男性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高于女性(P0.001),男女两性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呈线性增加(男性:β=8.550,P=0.012;女性:β=11.100,P=0.002),但男女两性间的差异随年龄的增加逐渐减少。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和糖尿病,是男女两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的共同危险因素,高LDL与男性颈动脉斑块患病率有关,心房颤动病史与男性颈动脉IMT增厚率密切相关,吸烟仅与男性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IMT增厚率有关。结论:我国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普遍存在,男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高于女性,传统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间的关系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1.
黄红  周燕  李惠仙  李燕  张静  马波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4885-4887
目的 探讨血压晨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血压晨峰组(136例),非血压晨峰组(124例),并对患者进行2年随访.缺血性脑卒中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结果 晨峰组与非晨峰组比较,晨峰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检出率、颈动脉狭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血压晨峰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稳定性增加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调查老年糖尿病无症状高尿酸血症(HU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68例老年糖尿病无症状HU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Pearson法分析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老年糖尿病无症状HU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46.43%(78/168),其中男性占51.28%(40/78),女性占48.72%(38/78)。随着血尿酸(UA)水平升高,老年男性糖尿病无症状HU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随之升高(P<0.05),且不同UA水平的老年糖尿病无症状HU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IMT呈正相关(r=0.490,r=0.372, P均<0.05);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病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UA是老年糖尿病无症状HUA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在老年糖尿病无症状HUA患者中发病率较高,与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TC、TG、HDL-C、LDL-C、HbA1c、UA等因素相关,加强血糖、血脂、尿酸水平控制利于预防和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CT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价,并探讨其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2例,根据诊断分为糖尿病组56例,非糖尿病组96例,并进行CT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斑块性质、形态,观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结果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及斑块发生率高,易损斑块多,颈总动脉分叉部及动脉狭窄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空腹血糖(OR=5.924,95%CI:1.176~2.468,P=0.00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LDL-C(OR=2.283,95%CI:1.108~4.276,P=0.009)、纤维蛋白原(OR=1.856,95%CI:1.287~3.095;P=0.01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结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重,危险因素多于非糖尿病患者;常规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定期的血糖检测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高血压患者人群不断扩大,且趋于年轻化。心脑血管事件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造成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高血压却在当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与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生率密切相关~([1])。以往研究发现人体内同型半胱氨酸异常升高也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关~([2])。而同时伴有高血压和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人群在脑卒中发病率上有着更明显的统计学意义。近  相似文献   

15.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8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超过10%~([1])。房颤不仅显著升高患者脑卒中和系统性栓塞的风险,而且增加患者的死亡率~([2])。心脏瓣膜疾病常与房颤伴发,约30%房颤患者合并各种类型的瓣膜疾病~([3])。心脏瓣膜疾病与血栓栓塞风险升高相关,因此其可能进一步增加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风险~([4])。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是房  相似文献   

16.
肥胖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而关于肥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尚不清楚。方法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查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观察了82例高血压病患者体重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内中膜厚度的相互关系。结果体重指数高的患者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内中膜的厚度也高(P<005,P<001)。结论体重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内中膜厚度相关,肥胖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经颈部血管彩色超声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 50例,男91例,女59例;颈动脉狭窄<50%80例,颈动脉狭窄50%~70%49例,颈动脉狭窄>70%21例;合并脑卒中45例,无脑卒中105例。采用Essen脑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对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男性患者ESRS为(3.1 98±1.701)分,女性患者ESRS为(2.441±1.643)分,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狭窄<50%患者ESRS为(2.658±1.632)分,颈动脉狭窄50%~70%患者ESRS为(2.612±1.742)分,颈动脉狭窄>70%患者ESRS为(4.429±1.121)分,颈动脉狭窄>70%患者ESRS评分明显高于其他2个狭窄段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脑卒中患者ESRS为(4.578±1.305)分,无脑卒中患者ESRS为(2.215±1.332)分,合并脑卒中患者ESRS评分明显高于无脑卒中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危险因素与性别、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是否合并脑卒中相关。  相似文献   

18.
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16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6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与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7.5%,对照组为2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LDL升高、高纤维蛋白原是老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治疗老年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作为呼吸系统常见病位居全球死因谱第4位~([1]),死亡率有逐年上升趋势,预计2020年将升至第3位~([2])。心血管疾病是慢阻肺的常见合并症,是慢阻肺除其自身疾病所致死亡的第二大死亡原因[3]。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3])。早期识别并治疗慢阻肺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必要的。冠状动脉钙化(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CAC)是冠状动脉粥样  相似文献   

20.
正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以体循环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心脑血管事件相关的死亡率约占全球总死亡率的30%,其中约有50%的心血管事件和卒中事件都是由原发性高血压直接引起~([2-3])。近年来,西药在降低血压,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改善心脑血管疾病预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4]),但同样也面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