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对乳腺原位癌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4例乳腺原位癌患者,16例实施单乳切除术(66.7%),4例改良根治术(16.7%),4例行保乳手术(16.7%),对于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辅以化学治疗,对保乳患者术后给予全乳放疗,对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乳腺原位癌患者中,2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4例乳腺小叶原位癌。经过单乳切除术、改良根治术、保乳手术等综合治疗,平均随访5年,1例保乳术后5年局部复发,行乳房单切治愈,余均健在。结论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彻底切除肿瘤病灶,辅以放疗及内分泌治疗,是提高乳腺原位癌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导管内乳头状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乳腺恶性导管内乳头状病变的临床表现,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收集随访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8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5.7岁,主要表现为乳头溢液和乳腺肿块。组织学类型:导管内乳头状癌22例、包膜内乳头状癌2例及实性乳头状癌4例。镜检:肿瘤呈乳头状或实体状,可见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肿瘤细胞形态多一致,细胞核级别低。免疫组化标记示大部分患者肿瘤细胞ER和PR均呈强阳性,HER-2、CK5/6均呈阴性;结节内CK5/6、p63、SMA均呈阴性。实性型者部分可表达CD56、Syn、CgA。Ki-67增殖指数平均为5.3%。27例获得随访资料,随访10~79个月,患者均存活。结论乳腺恶性导管内乳头状病变好发于老年女性,组织学形态多样,诊断需结合临床、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应与导管内乳头状瘤鉴别。该肿瘤具有较为惰性的生物学行为,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纤维乳管镜对病理性乳头溢液的临床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乳腺外科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313例病理性乳头溢液患者病例资料。结果 313例病理性乳头溢液患者行纤维乳管镜检查,其中124例为占位性病变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发现导管原位癌6例,小叶原位癌1例,非典型增生5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5例,多发导管内乳头状瘤6例,导管内乳头状瘤38例,纤维腺瘤4例,乳腺腺病9例,乳腺增生症50例。结论纤维乳管镜可直接诊断病理性乳头溢液的病因。纤维乳管镜引导下导丝定位手术更能准确切除导管内病灶。纤维乳管镜能发现仅仅表现为乳头溢液的早期乳腺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涎腺低度恶性筛状囊腺癌( low-grade crib-riform cystadenocarcinoma, LGCC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3例LGCCC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3例LGC-CC中2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1、60、65岁,肿物均发生在腮腺。组织学特征与乳腺不典型增生至低级别导管原位癌相似,由多个囊及邻近的导管内增生构成,囊内及导管内增生的导管上皮呈筛状、微乳头状和实性结构。(2)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AE1/AE3)、S-100均弥漫阳性, CEA、EMA部分腔内细胞阳性;癌巢周围细胞示肌上皮标志物如 p63、SMA、Calponin、CK5/6呈连续的阳性。结论LGCCC临床罕见,确诊需依靠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应注意与其它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根据WHO(2003版)乳腺肿瘤分类标准,探讨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乳腺肿瘤的病理类型及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09年8月~2014年8月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诊治2392例乳腺肿瘤,复习其临床资料、HE及免疫组织化学切片。按WHO(2003版)分类标准进行病理诊断及分类。结果:2392例乳腺肿瘤中,绝大多数为女性患者(2382例),占99.58%,男性10例(0.42%)。乳腺良性肿瘤982例(41.05%),浸润性乳腺癌和原位癌1389例(58.07%),乳腺恶性和交界性叶状肿瘤10例(0.42%),淋巴瘤2例(0.08%),转移性肿瘤9例(0.38%)。其中乳腺良性肿瘤中构成比居前5位分别为纤维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叶状肿瘤、脂肪瘤和管状腺瘤;纤维腺瘤患者发病高峰为20~40岁。浸润性乳腺癌中浸润性导管癌1112例(87.63%),浸润性小叶癌37例(2.91%),其他特殊类型癌120例(9.46%)。乳腺癌中以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基底细胞样乳腺癌、黏液癌最为多见。浸润性导管癌发病年龄以40~60岁居多。导管原位癌61例,导管内癌伴微浸润35例,小叶原位癌3例。Paget病10例(其中4例合并浸润性癌,4例合并导管内癌且3例伴微浸润)。乳腺癌中分子亚型分类Luminal A型693例(60.63%);Luminal B型127例(11.11%);Her-2过表达型130例(11.37%);正常乳腺样(normal breast -like)型172例(15.05%);Basal-like型21例(1.84%)。结论:对乳腺定期检查,提高早期诊断率,以期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和癌旁乳腺组织中Notch1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Notch1基因mRNA及Notch1蛋白在人乳腺癌和癌旁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榆测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60例癌旁乳腺组织中Notch1基因mRNA,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0例导管原位癌及60例癌旁乳腺组织Notch1蛋白的表达,分析Notch1表达水平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Notch1基因mRNA在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癌旁乳腺组织中均有表达.Notch1蛋白在癌旁乳腺组织和导管原位癌中的阳性牢分别为55%(33/60)、70%(21/3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率为90%(54/60),明显高于癌旁乳腺组织和导管原位癌的阳性率(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Notch1蛋白的高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P=0.006)、病理学分级(P=0.001)和TNM分期(P=0.022)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存在Notch1蛋白的高表达.Notch1蛋白高表达与乳腺癌的恶变演进有关.Notch1基因的表达可能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p63显示肌上皮细胞在乳腺癌诊断中价值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比较p63与S-100蛋白、CK(34βE12)、CKl7、actin及calpornin在乳腺上皮良恶性病变中阳性表达的差异,显示肌上皮细胞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筛选出含有正常乳腺组织及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的导管原位癌6例,浸润型导管癌20例。根据《诊断外科病理学》标准将这些病变分为5组。选用p63等6种免疫组化抗体对上述病变进行标记。结果 (1)6种抗体在浸润癌以外的各种乳腺导管上皮增生性病变中均可见肌上皮细胞的阳性表达,在浸润癌中很少能找到肌上皮细胞.而在原位癌的癌巢周可见到完整或不连续的肌上皮细胞。(2)p63、actin及calponin在除浸润癌外的四组病变中均可见染色阳性的肌上皮细胞,阳性率达100%。但actin及calponin也可使血管平滑肌及肌纤维母细胞着色。(3)CKl7在正常及增生病变中肌上皮细胞阳性率明显低于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4)S-100蛋白及CK(34βEl2)在各组肌上皮细胞染色阳性率较低,并可见分泌上皮阳性着色。结论 通过5组不同病变的观察,MEC的存在与否不能成为导管原位癌与不典型增生的鉴别标准,但MEC的有无却是乳腺原位癌与浸润癌的鉴别点之一。p63对乳腺肌上皮细胞最敏感,是鉴别乳腺原位癌与浸润癌的首选抗体。actin与calponin亦是乳腺肌上皮细胞最敏感的抗体,在判断乳腺癌有无浸润时,同时选用胞核阳性的p63及胞质阳性actin或calponin,是一种较科学的办法。  相似文献   

8.
乳腺黏液性病变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伴有黏液形成的乳腺病变包括含囊腔内黏液的乳腺纤维囊性变、黏液囊肿样病变(mucocele-like lesion ,MLL)、良性病变和(或)伴有不典型导管上皮增生(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ADH)、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黏液性乳头状病变、黏液癌和其他伴间质黏液样物质的病变.除了这些与细胞外黏液相关的病变外,小叶肿瘤、DCIS和浸润性癌,尤其是浸润性小叶癌含有胞质内黏液,还有间质的黏液样变在许多病变如纤维腺瘤和叶状肿瘤,多形性腺瘤和结节性黏蛋白沉积症均可见,恶性类似病变包括产生基质的癌和鳞癌伴黏液间质.本文重点讨论伴有细胞外黏液形成的黏液性乳腺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该组病变在良性病变、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浸润性癌的鉴别上有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切除术治疗触诊阴性乳腺病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33例超声探及但临床触诊阴性的乳腺病灶,在超声引导下将定位导丝置入乳腺病灶内,根据定位导丝的位置切除病变及其周围部分正常组织,并送检病理检查。结果133例患者共136个结节,导管内乳头状瘤9例,乳腺增生症伴纤维腺瘤样结构形成25例,非典型增生4例,乳腺增生症35例,纤维腺瘤53例,乳腺浸润性癌8例,导管原位癌2例。结论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切除术治疗触诊阴性乳腺病灶具有定位准确、操作简单、微创等优点,该技术的应用对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Hedgehog信号通路中shh、ptch和smo蛋白过表达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导管内原位癌中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11例浸润性导管癌、40例导管内原位癌和21例正常乳腺导管上皮组织芯片中shh、ptch和smo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shh、ptch和smo蛋白在正常导管上皮中表达呈阴性或弱阳性,但在浸润性导管癌(shh74.8%,ptch68.5%,smo65.8%)和导管内原位癌(shh100%,ptch100%,smo90%)中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乳腺导管癌中shh蛋白的表达率在Ki-67和c-erbB-2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P均0.05);而且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此外,shh、ptch和smo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ER、PR、p53蛋白的表达及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等特征均无显著性。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在乳腺癌组织中shh的表达分别与ptch(r=0.55,P0.01)、smo(r=0.58,P0.01)的表达呈正相关;而且ptch的表达又与smo的表达呈正相关(r=0.495,P0.01)。结论 shh、ptch和smo蛋白表达检测可以作为乳腺癌的辅助诊断指标,而且shh对判定乳腺癌的预后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Kan X  Shen DH  Shi B  He JS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33(4):312-315
目的 探讨各种类型乳腺增生症的发病特点、形态学分类、不典型增生与乳腺癌的关系以及不典型增生与乳腺原位癌的鉴别诊断标准。方法 (1)观察本院300例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的临床发病特点及其病理形态改变。(2)观察86例大切片乳腺癌旁不典型增生病灶与癌灶的关系。结果 乳腺增生症中,纤维腺瘤为主型好发于21~30岁年龄组,而不典型增生病变则多见于40~60岁组。其中囊肿病仅占6.0%,而纤维腺瘤变达25.4%;癌旁组织中不典型增生发生率为65.1%,其中以导管原位癌发生率最高,达74.9%。结论 研究证实了1997年(舟山)“乳腺增生症的组织学分类”(推荐方案)的可行性。乳腺不典型增生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乳腺增生症可归纳为普通性增生和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的特殊增生细胞具有特别的诊断价值。重度不典型增生与原位癌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但大部分可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乳腺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fibromatosis-like metaplastic carcinoma,FL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FL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范围43~58岁,均为无意间发现乳腺肿块就诊.镜...  相似文献   

13.
乳腺肌上皮细胞免疫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病理诊断工作中,乳腺某些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往往给病理医师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某些腺病与癌的鉴别、导管/小叶普通型增生和不典型增生与原位癌的鉴别、原位癌与浸润癌的鉴别、导管内乳头状瘤与高分化囊内乳头状癌的鉴别、微腺性腺病与小管癌的鉴别等。一般来说,几乎所有的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除微腺性腺病外)都存有肌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及其mRNA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纤维腺病、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乳腺组织标本147例,其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92例、纤维腺瘤26例、腺病24例、正常乳腺组织5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Western blot以及RT-PCR分别定量检测不同病变组织中Glut-1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结果 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腺病以及纤维腺瘤组织中难以检测到Glut-1阳性表达或仅呈轻微胞质着色.在乳腺癌组织中,Glut-1表达强度明显增高(P=0.0002),主要定位于瘤细胞膜,细胞质染色较淡.原发灶及转移灶中央的细胞Glut-1表达明显高于周边癌组织,转移灶Glut-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原发灶,浸润癌高于原位癌.Western blot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织中Glut-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纤维腺瘤(P=0.001)和腺病(P=0.001),各病变组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RT-PCR定量检测分析显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Glut-1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纤维腺瘤(P<0.05)和腺病(P<0.05),各病变组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葡萄糖转运活性显著增高,Glut-1的表达水平与乳腺肿瘤的恶性程度、肿瘤细胞的浸润与转移密切相关;Glut-1高表达可作为细胞的恶性转化标志,并有望成为乳腺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判断预后的一种新标记物及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纤维瘤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乳腺纤维瘤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4例乳腺纤维瘤病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1~75岁。镜下见形态温和的梭形细胞和胶原纤维呈束状排列,肿瘤在乳腺组织内浸润性生长,呈指突状侵犯乳腺导管及小叶。11例肿瘤细胞vimentin、β-catenin、SMA、CD34部分病例中呈阳性,CKpan、ER、desmin、S-100均呈阴性。2例行乳房完整切除,其余均肿块单纯切除或扩大切除。结论乳腺纤维瘤病临床少见,易误诊为乳腺癌,需与良恶性梭形细胞病变鉴别,首选治疗方案是手术,放疗和抗雌激素受体治疗疗效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内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1例乳腺叶状肿瘤内癌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结合患者30余年前乳腺交界性叶状肿瘤伴导管原位癌病史,对新发的纵隔肿瘤进行免疫组化标记:vimentin弥漫阳性,desmin、p53局灶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40%,CK、CK7、CD34、S-100、Myogenin、CK5/6、p63、EMA、SMA、CD117、BCL-2均阴性。结论乳腺叶状肿瘤内癌发病率低,形态特点为叶状肿瘤的背景伴发原位癌或浸润癌,再次复发时可能上皮成分较少或无。诊断时一定要结合原发肿瘤形态,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的X线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2个乳腺癌(114例)的乳腺X线表现,依据美国放射学会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类标准,进行乳腺X线判读。结果:122个乳腺癌中导管内原位癌23例(18.9%),浸润性导管癌77例(63.1%),小叶原位癌1例,浸润性小叶癌4例,乳头状癌12例,粘液癌5例。导管内原位癌乳腺X线影像学多不具备典型恶性征象,21例(91%)伴钙化,诊断BI-RADS-4a以上正确率为91%。浸润性导管癌1级多数不具备典型恶性征象,诊断BI-RADS-4a以上正确率为75%。浸润性导管癌2级(33例)和3级(40例)乳腺X线影像有相同的征象,二者较导管原位癌具有较明显的恶性征象,浸润性导管癌2级和3级诊断BI-RADS-4b以上正确率为77%。结论:按照BI-RADS分类标准判读乳腺X线影像在诊断早期乳腺癌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维甲酸受体诱导基因1(retinoic receptor-induced gene 1,RRIG1)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以GAPDH为内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eal 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Q RT-PCR)检测76例新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5、例导管原位癌组织和20例乳腺良性增生组织中RRIG1 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乳腺导管原位癌、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RRIG1 mRNA相对表达水平(3.5±2.1、6.7±4.1)明显低于良性增生组织(10.2±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36);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淋巴结转移组RRIG1 mRNA相对表达水平(5.2±3.1)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7.48±4.5),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 RRIG1可能作为一种新的抑癌基因参与乳腺癌的发生、浸润和转移,对乳腺癌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伴绒癌特征的乳腺癌(breast carcinomawith choriocarcinomatous features,BCCF)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BCCF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60岁。发现右侧乳腺肿物2年。查体发现右乳乳晕下可触及一5.5 cm×4.0 cm大小肿物,质硬,延及外上象限。镜检:在高级别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Ⅱ级的背景中,散在或呈片状分布的肿瘤细胞出现明显间变,细胞大,胞质丰富,核大,核染色质深,核质比增高,可见一至两个明显的核仁,合体细胞样单核和多核瘤巨细胞均存在,形态类似于绒毛膜癌的癌细胞,这种细胞与导管癌癌细胞混合存在,局部可见移行过渡。免疫组化标记:c-erbB-2和E-cadherin均(),HCG和GCD-FP-15均(),PR(+),ER(-),Ki-67增殖指数约60%。结论 BCCF罕见。诊断时需与分化差的浸润性导管癌及生殖道绒癌乳腺转移等鉴别;免疫组化标记HCG()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腺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伴乳腺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1例乳腺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伴乳腺原发DLBCL的临床资料、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右侧乳腺肿块大小1.5 cm×1.0 cm×1.0 cm,边界不清,质地较硬;镜下见玻璃样变的纤维间质内肿瘤细胞呈腺样、条索状及实性小巢、团状浸润性生长,瘤细胞较小,胞质核分裂象不易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ER、PR均阳性,HER-2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8%。左侧乳腺肿块大小4.0cm×5.0 cm×4.0 cm,境界较清,质嫩;镜下见肿瘤细胞弥漫浸润,间质少,乳腺结构被破坏,可见残存乳腺导管。瘤细胞胞质嗜酸性,细胞核大,呈圆形或卵圆形,空泡状,核仁较明显,核分裂多见,凋亡细胞及吞噬细胞常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20、PAX-5、CD79a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80%。结论乳腺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伴乳腺原发DLBCL临床罕见,了解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对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