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肌纤维化(MF)是指心肌中正常心肌细胞减少,心肌成纤维细胞(CFs)增生,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比例升高,排列紊乱,细胞外基质(ECM)过度生成和沉积。MF是心室重构的主要病理表现,主要引起心肌舒张和收缩力下降,为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本文综述了MF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寻找有效靶点开发对应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MF)是指心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中胶原纤维过量积聚,胶原浓度显著升高或胶原成分发生改变。ECM作为心肌细胞骨架能感应和传递各种刺激信号,参与心肌损伤修复和重构。作为ECM非结构蛋白一员的骨桥蛋白是公认的促纤维化因子。近年来,大量临床试验和基因改造动物实验为骨桥蛋白在MF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证据。本文综述了骨桥蛋白与MF  相似文献   

3.
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 MF)是心肌组织中胶原合成和降解代谢失衡的结果,以细胞外基质在心肌中过度沉积为特点。心肌纤维化发生机制复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内皮素、缓激肽及细胞因子等均参与其调控过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作为细胞因子之一与其受体形成通路,诱导胶原的合成与增殖,与心肌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早期阶段,主要病理特点是胶原蛋白、蛋白多糖及粘连糖蛋白等多种细胞外基质(ECM)在肝内过度沉积。大多数学者认为在肝纤维化中Ito细胞起中心作用,是肝内过量ECM的主要来源。在多种细胞因子,特别是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及ECM自身变化的作用下,Ito细胞→转化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肝内沉积的胶原也随之从Ⅲ型为主转变为以Ⅰ型为主。这些进展将使抗纤维化治疗以肝细胞为中心的概念更新为以Ito细胞为靶细胞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5.
心肌组织包括心肌细胞及间质两部分 ,心肌重构时 ,除心肌细胞发生改变外 (表型变化 ,体积增大 ,收缩蛋白类型改变 ) ,心肌间质亦增殖 ,其结果产生大量的胶原 ,使心肌结构紊乱 ,加重心功能不全 ,目前已认识到心肌间质 (ECM )纤维化是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因冠状动脉血管壁周围纤维增生和管壁增厚 ,使冠状循环储备和供血降低 ,进而促使心肌细胞的死亡和纤维化 ,是难治性心衰的组织病理基础 ,故防止ECM增生和改建 ,已是临床防治心衰的重要措施。正常心肌ECM组成及功能  心肌ECM主要由非心肌细胞、胶原蛋白、弹性蛋白、…  相似文献   

6.
心肌纤维化(M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引发的病理损害,高血压是引发MF最主要的原因之一,MF是高血压导致心室重构的基本特征.形成高血压MF的机制较为复杂,受多种细胞生长因子的调控,并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有关.在高血压MF形成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与高血压MF的形成关系最密切的细胞因子之一,TGF-β1可促进胶原基因表达和心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化,进而导致心肌细胞外基质(ECM)合成、沉积增加,最终导致MF[1,2].TGF-β1/Smads信号传导途径与MF有着密切的关系,其通路的异常活化参与人类多种脏器纤维化的发病过程.本文对TGF-β1/Smads信号通路与高血压MF之间的关系及中医药防治高血压MF现状进行探讨,希望为高血压MF的中医药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糖尿病(DM)大鼠不同病程心肌纤维化及其相关病理变化。方法选取18只DM心肌模型后大鼠随机分为DM大鼠1个月组(DM1组)、3个月组(DM3组)、6个月组(DM6组),每组6只。另选18只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采用氯胺T法测定羟脯氨酸含量,为心肌胶原总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心肌胶原蛋白Ⅰ、Ⅲ和心肌细胞心肌型α肌动蛋白(α-actin)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平均积分吸光度(A)。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病理变化。结果DM6组心肌胶原总含量明显高于DM1组和DM3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DM3组心肌胶原蛋白Ⅰ表达伴随TGF-β1的表达开始明显增加(P<0.01)。心肌细胞心肌型α-actin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各组大鼠心肌横切面可见粗大胶原纤维相互连接成网状,排列紊乱,分布不匀。α-actin表达明显减少,有糖原沉积现象。结论胶原蛋白Ⅰ呈现持续性增加是DM大鼠心肌纤维化的主要原因。TGF-β1参与了心肌纤维化发生的早期过程。糖原沉积和心肌细胞心肌型α-actin表达减少是DM心肌病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酚妥拉明对去甲肾上腺素诱导大鼠心肌肥厚心肌细胞外基质(ECM)重塑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去甲肾上腺素造模组(模型组)和去甲肾上腺素+酚妥拉明组(治疗组)。采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结构及功能变化,测定胶原容积积分(CVF)、羟脯氨酸、心肌胶原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胶原蛋白Ⅰ的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发生左心室肥厚,其羟脯氨酸含量、CVF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胶原蛋白Ⅰ蛋白表达上调(P<0.01)。治疗组心肌肥大明显改善,羟脯氨酸、CVF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胶原蛋白Ⅰ蛋白表达下降(P<0.05)。结论 酚妥拉明可有效减轻SD大鼠心肌肥厚的发生及ECM重塑;酚妥拉明缓解ECM重塑可能与其降低心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胶原蛋白Ⅰ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金银花黄酮类提取物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CF)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AngⅡ模型组及AngⅡ+金银花黄酮类提取物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培养48h后,采用细胞计数(CCK-8)试剂盒检测CF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CF周期,免疫印迹法检测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实时定量RT-PCR检测Ⅰ型胶原蛋白mRNA的相对表达。结果 AngⅡ干预48h后AngⅡ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CF增殖率和S期及G_2/M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加,Ⅰ型胶原蛋白和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ngⅡ+金银花黄酮类提取物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与AngⅡ类型组比较CF增殖和S期及G_2/M期细胞比例显著减少,Ⅰ型胶原蛋白和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金银花黄酮类提取物对CF作用呈剂量依赖性,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比较CF增殖和S期及G_2/M期细胞比例显著减少,Ⅰ型胶原蛋白和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金银花黄酮类提取物通过抑制AngⅡ诱导的CF增殖和胶原蛋白合成,进而发挥抗心肌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林利静  徐列明 《肝脏》2012,17(6):433-435
肝纤维化时当胶原的合成与沉积大于降解和吸收,导致细胞外基质(ECM)失衡,在肝脏中过多积聚和沉积,肝内胶原纤维增加进而逐渐形成肝纤维化,尤其是后期的降解减少是肝纤维化形成的主要机制[1].肝纤维化四项包括:(1)Ⅲ型前胶原( PCⅢ)及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P,PⅢNP);(2)Ⅳ型胶原(CIV);(3)层粘连蛋白(LN);(4)透明质酸(HA).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左室肥厚心肌间质网络的改建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RemodlingandRoleofCollagenNetworkinHypertensiveLeftVentricularHypertrophyGaoGuangdao;LuXing(DepartmentofCardiovascularPathophysiology,Xi'anMedicalUniversity.Xi'an)高血压左室肥厚的表现类型所以如此复杂,而又被视为独立的“危险”因素,除与心肌实质细胞在其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建有关外,还与心肌间质网络(ECM)的改建(remodling)有密切关系。本文将本领域的研究进展简介如下。1心肌间质网络的组成和作用ECM主要组成于成纤维细胞(FBC)生成的Ⅰ,Ⅲ,Ⅴ和Ⅵ等各型胶原蛋白.而Ⅰ和Ⅲ型是EC…  相似文献   

12.
心脏结构重构包括心室扩张、心肌细胞肥厚、细胞凋亡、心肌纤维化等病理过程。心肌纤维化是心肌重构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多种疾病过程的共同病理结果,心肌纤维化越重,心功能越差。心肌纤维化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它可以出现在各种形式的心脏疾病当中。尽管所患的疾病不同,但是其病理过程和转归却惊人的一致,即心脏组织中心肌成纤维细胞(cardiac fibroblasts,CFBs)的病理性增多、心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异常沉积,从而导致心肌纤维化,心脏顺应性降低,心脏功能减退,最后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据文献报道,刺激CFBs病理性增多的机制主要有心肌细胞承受的压力/容量负荷外在性因素作用和细胞因子的内在性因素作用。而导致ECM异常沉积主要受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脂肪因子、糜酶等因素调节。本文对心肌纤维化中CFB的来源与增加的分子机制和ECM沉积影响因素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细胞外基质在肝内的代谢与肝纤维化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0 引言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肝脏内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armatrix,ECM)成份弥散性过度沉积性疾病,无假小叶形成,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主要是肝内ECM合成与降解失衡,表现为ECM大量堆积,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dll,HSC)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1 HSC的活化 大量研究证明,活化的HSC是ECM的主要来源细胞,HSC的  相似文献   

14.
朱晨  范贤明  王鸿程 《国际呼吸杂志》2007,27(21):1656-1659
肺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PF)形成过程中涉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 matrix,ECM)大量沉积,其主要来源于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MF)。该细胞能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是造成ECM异常沉积的主要细胞。MF的转化受多种因素调节、有多种信号途径参与,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向敏  赵勇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3):525-527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发病原因不明,发病机制不清,病理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UIP)的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疾病。随着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认为肺纤维化发病机制的共同特征可能是体内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的合成和降解的代谢失衡,即ECM过多的沉积  相似文献   

16.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肝纤维化研究及应用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聂青和  高巍 《肝脏》2004,9(3):203-205
肝纤维化是肝脏受损伤之后细胞外基质(ECM)尤其是Ⅰ、Ⅲ、Ⅳ型胶原过度增生沉积、降解减少造成的病理性结果。既往对ECM的生成与沉积研究较多,近年对ECM降解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在ECM降解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抑制因子(TIMPs)的平衡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TGF-β1是组织生长、修复炎症的重要细胞转化生长因子。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TGF-β1与肝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心脏收缩力调节(CCM)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兔心肌重构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30只,分为假手术组、心衰组、心衰+CCM组,各组均n=10。假手术组仅开胸,未行升主动脉套扎。心衰组、心衰+CCM组通过升主动脉根部套扎法建立兔慢性心衰模型,心衰+CCM组模型制作成功后给予4周的CCM治疗。分别于实验第12周末和(或)第16周末对各组实验动物,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功能,Masson染色评价心肌组织纤维化及病理形态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I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MMP抑制因子(TIMP)1、半乳糖凝集素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超声心动图结果:实验第12周末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衰组、心衰+CCM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明显扩大,左心室缩短率(LVFS)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下降(P0.05);实验第16周末,与心衰组相比,心衰+CCM组的LVESD、LVEDD、LVEF、LVFS指标明显改善(P0.05)。(2)病理学改变:Masson染色示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衰组心肌组织胶原纤维含量明显增加(P0.05),CCM可部分减轻心衰心肌组织的胶原纤维沉积(P0.05)。(3)实验第12周末,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衰组、心衰+CCM组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P0.05)。实验第16周末,与心衰组相比,心衰+CCM组的血浆BNP水平下降,但仍高于假手术组(P0.05)。(4)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心衰组心肌组织中I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MMP2、MMP9、TIMP1、半乳糖凝集素3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心衰+CCM组心肌组织中I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MMP2、MMP9、TIMP1、半乳糖凝集素3的蛋白表达水平较心衰组明显下降(P0.05),但仍高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心脏收缩力调节可以改善慢性心衰兔心功能及心肌重构,其机制可能与下调心衰心肌组织中I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MMP2、MMP9、TIMP1、半乳糖凝集素3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肝纤维化是一种肝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ECM)过度沉积的病理过程,且肝星状细胞(HSC)的激活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本文主要介绍了在肝纤维化进程中ECM各种成分比例、分子结构的改变及其ECM分子空间结构改变对HSC的激活、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和机制。  相似文献   

19.
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改变,是各种慢性肝病产生的一种共同反应,可视为肝硬变的早期阶段。其病理改变的特点为:1.细胞外基质(ECM)在肝脏湿重中所占的比例增加,由正常时不到0.6%升高3~6倍;2.ECM各种成分不成比例地升高,如各型胶原中以Ⅰ、Ⅳ及Ⅲ型胶原升高为主,蛋白多糖以硫酸皮肤素(DS)及硫软骨素(CS)升高为主,结构糖蛋白以纤维连接蛋白(FN)及层粘连蛋白(LN)等升高为主;3.一些基质分子的微细结构发生变化,如胶原d链的羟化程度及糖胺聚糖(GAG)的硫酸化程度发生改变等;4.ECM在肝组织中出现局部性再分布,表现为ECM主要沉积于汇管区及窦周间隙(Disse隙),并且出现窦周毛细血管化(capillarization)。目前认为,肝纤维化时肝组织中ECM的病理性改变是由于控制ECM形成及降解的稳  相似文献   

20.
《肝脏》2020,(5)
正肝损伤过程中,纤维组织中的各种细胞外基质(ECM)成分的表达和变化可能传递了重要的病理生理学信息,这些内容对于研发新生物标志物及抗纤维化干预有参考价值~([1])。多种胶原蛋白亚型存在于肝组织ECM。至今至少有28种胶原蛋白已被发现。这些胶原蛋白由46种具有不同遗传编码序列的胶原蛋白链组成,在结构、功能作用以及与其他ECM成分的作用关系和组织分布特点等方面都互不相同~([2])。胶原蛋白在ECM并不是惰性的"支撑杆"。大多数胶原蛋白都仅含有一小部分刚性区域,其结构呈现为间断的三股螺旋,包含了大量非胶原区域,因此有明显的柔韧性,并且具有多种活性功能,如可以与细胞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